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生物老师的诗意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3 14:4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生物老师的诗意课堂



    孙明霞,山东省泰安学院附中生物教师,学校教科所副所长。2006年2月,孙明霞在教育在线和K12论坛以《生命的色彩》为题,开帖记录自己的生物课堂。一年多的时间,这个专题帖汇总了她的百余节课、200余篇文章,点击率已经超过了20万人次。“迎春花开”(孙明霞的网名)迅速成为教育论坛的知名ID。不少学校的领导读了孙明霞的课堂随笔专题帖后,发动全校教师学习。“思想的芦苇”在看到《生命的色彩》主题帖后,说“在精神的王国中我们享受着智慧带来的趣味,思考带来的温馨。原来生物课还可以这么上,原来生物老师还可以如此诗意地活着。”

    生物课还是作文课

    孙明霞说,知识来源于生活,生物知识更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让知识活起来,就要使教学过程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比如,学习青春期的内容,孙明霞不是让学生简单记住青春期的特征,而是让学生分析自己从小学时到现在,身体发育上有哪些变化,心理上产生了哪些变化、有什么困惑的问题。在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后,孙明霞让学生写《小麦的成长自述》;学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让学生写了《仙人掌求水记》;学习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学生写出了《西瓜子历险记》……有同事好奇地问:“怎么你们生物课经常写作文啊?”其实,这正是孙明霞探索生命化的课堂,让知识活起来的一个举措。过去,许多教师在生物课堂上,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讲,一节课下来,条理倒是很清楚,但几个知识点之间没有丝毫的联系,把活生生的知识给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了美感,也没有了生命。

    孙明霞还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生自行设计的“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胆汁的乳化作用”等实验极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关于渿河水质污染和治理意见”、“给环保局长的一封信”,不仅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了切身的感受,也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市民的责任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人的生殖发育”这一内容经常被很多老师跳过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学。但孙明霞说,这个内容不仅要上还要上好,让知识活起来。她从被子植物的繁殖入手,以动物生殖为过渡,自然引入人的生殖这一学习内容。形象生动的阐述,学生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了不起、最伟大的生命。无论长相如何,个性怎样,他们都是父母的唯一,也是世界上的唯一。不仅如此,孙明霞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回家访问自己的父母(以母亲为主),了解母亲在怀孕之前、怀孕之后的早期、中期、后期以及自己出生过程中、出生后各个时期母亲的心理、生理变化,饮食的变化,妈妈是顺产还是难产,出生时的体重等,写出访谈录或调查报告。学生纷纷写道:“过去只知道生日有礼物、吃蛋糕,现在生日会想到母亲的辛苦。”“妈妈生我经过了艰苦的奋斗,我们应该更加爱护尊重我们的母亲。”

    不仅要讲得精彩,还要学得精彩                           

    从讲得精彩到学得精彩,也是孙明霞自己所经历的过程。以前,她进了教室也是口若悬河,讲得很多。但有学生提出建议,是否可以增加讨论,这样上课才会更有意思。于是,孙明霞改变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现在,在孙明霞的课堂上,学生有了疑惑,或者有不同想法,随时都可以站起来提问或者阐述。

    学习“藻类植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在获得藻类植物形态结构的有关知识的同时,也明确“无论低等还是高等,简单还是复杂,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而这也正是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原因所在!”

    孙明霞说,课堂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课堂就应该让学生的生命得到最自然的舒展,用生命润泽生命,才会有智慧的生成、生命的发展。

    学生总会让你惊喜

    开学不久,初一(1)班的房磊就开始在孙明霞送的笔记本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开始,他每次提的问题只有一两个,孙明霞直接在作业本上解答。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房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一天,他一下子列出了6个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没有超出课本的范畴。在别人看来,直接告诉他自己去看书,或者上课时认真听讲不就行了?但孙明霞没有这样做。她把房磊的作业本拿到课堂,对全班学生说:“今天,房磊同学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我希望大家一起来解决!”学生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房磊。上课时,孙明霞在班上隆重推荐了房磊的做法。问题不仅很快得到了解决,房磊也更加积极主动,对生物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房磊告诉孙明霞,这些问题是自己在看书和练习中发现或者归纳出来的。“房磊这种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的能力不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创新思维能力吗?这不也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吗?”

姜琦是又一个让孙明霞时常有惊喜的学生。在孙明霞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课前课后,姜琦总会抽空告诉我他种植的南瓜、大豆发芽了多少,长到多长、多高了,告诉我他上次实验后的花生长了几片叶子。

    “我希望通过生物学教学,真正能够让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其他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使生命得到自由、和谐地发展,同时也体现自身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孙明霞说。

    孙明霞只是觉得自己很幸福,她说:“幸福就是这样,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洋溢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充盈在我的心间。”每一天,感受着幸福的孙明霞认真地做好准备,精心地装扮自己,用真情,用爱心,用知识与智慧,“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美丽的约会”。

(《中国教师报》 2007年5月16日 茅卫东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4:51:32 | 只看该作者
对一堂原生态课堂的即兴点评
孙明霞



这是一次市直学校的生物教研活动。承办这次活动的是市实验学校,由实验学校的张老师执教一堂“原生态”的生物课,然后由老师们一起进行研讨交流。

张老师执教的内容是“传染病”。所有参与活动的近20位老师在听课后畅所欲言,结合张老师的课,也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了对这堂课的感受或者思考,在老师们都谈完之后,我讲了25分钟,最后教研室教研员汲老师进行总结。

回来后,一位参加活动的朋友电话给我:“孙老师,你也太实在、太真诚了,把你心里的毫无保留的都呈现给大家了!你这样真诚的帮助大家,能理解的会很感谢你,不能理解的还会得罪人。”我说,本来就是交流研讨,咱不是给人家定性评价,也不存在得罪的问题。朋友开玩笑说:“猫教徒弟还留一手,你却把心都掏出来。”突然想到:从学习、成长的角度来说,越是开放的越会使人强大,越是保守、封闭的越会使人愈加狭隘、封闭。我期望这样的点评能够给老师们一些启发,而不仅仅是从技术层面来谈知识点的处理。

下面就是我根据记录本上的只言片语和回忆整理的即兴点评。

这次活动,我们不同学校的同行能够坐在一起交流研讨教学问题,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所以首先我要表达一份心情:感谢汲老师搭建的平台,让老师们能走到一起,相互研讨交流,让市直的老师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汲老师特别强调“原生态”,让张老师出一节原生态的课堂,大家一起来分析、研讨,不是来定性评价张老师,而是希望给大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所以,无论出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要端正心态,实事求是,既是帮助张老师来分析提高,也是在帮助自己。无论大家如分析这堂课,批评还是表扬,执教的老师要客观理性对待。

结合张老师这节课,谈一下几点感想。

从积极的方面,张老师很努力的做到了——

一是努力丰富课堂资源。他搜集了很多资料,一个家族中艾滋病传播的故事,其他传染病的案例。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老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我很高兴的看到,老师们的教学中都很注重在网上搜索资料服务于教学,丰富教学资源,这是值得肯定的;

二是努力创设学习氛围,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虽然这堂课的讨论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像刚才老师们所提到的,讨论没有明确的目的,学生讨论的方向不明,分组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但他已经在课堂中很娴熟的使用了分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我们也看到,这堂课师生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师生关系平等,可见平时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三是努力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式的教学程序,重组教学内容,选用了艾滋病这个案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结构和框架,按照自己的思路和实际需要进行内容的选择和重组,这是张老师所作的又一有益探索;

四是关注知识的严谨与表达的准确。比如板书上几种病原体的分类,或许课本上并没有要求,张老师在提问的时候也没有特别要求学生说出病原体的种类,但学生就引发几种传染病的生物进行板书的时候,有意识的将病原体归类书写——属于病毒、细菌,还是寄生虫,无形中就给了学生一个信号,病原体可以这样分类。

这些都是张老师课堂中所表现的有价值的探索,还可以再进一步深入思考。前面老师们的交流中,不少老师很具体的谈到张老师课堂的优点,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这些建议对张老师、以及对其他老师也会带来很好的启发,感谢大家直言不讳的交流。我也借此谈谈我的理解,也算是给张老师的建议吧。

一、让教学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张老师这堂课的资源是很丰富的,可以看出张老师课前下了很多功夫。做为一节平常的课,能够坚持做不容易。但找到了很多的资料,如何整合成为这堂课的教学资源?

我想,文字的资料或者图片、影视资料等等的选用,一定是为这堂课服务的,为知识教学服务的。但这些知识,一定不是远离学生的生活知识,而是鲜活的、生动的,尤其是这堂课是关于传染病,每个人都亲身经历过,学生不陌生。那么选用资料上就要本着贴近生活的原则,让学生感到,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知识。但这堂课中,张老师以艾滋病病例(故事)来贯穿课堂始终,似乎远离了学生生活。不是说我们不能讲艾滋病,每年学校还有专门的健康课要讲到艾滋病的防控、换水游戏等,让学生了解艾滋病是必须的。但就这堂课来说,关键问题不是艾滋病的知识,而是传染病的特点、途径和预防的知识,那么选用艾滋病病例进行分析,学生感觉和自己无关,因为我们的学生中、亲人中恐怕没有这种病,也没见到艾滋病人,所以,学生的参与度相对低。尽管你后来也提到了甲流的传播,但依然让学生感到距离自己很遥远,原因是,你选用的案例仅仅是为了解决这个知识点,什么是传染病,什么是传染源等,仅仅是为知识教学服务,远离了生活本身。所以,选好材料是一方面,利用好材料,让知识生活化才能真正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这会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也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假如我来上这一节课的话,我会直接选用甲型H1N1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太熟悉这种病了,去年很长时间全世界在防控甲流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无论怎么努力,这种病还是迅速蔓延,成为世界性的流行病。一段时间,每天早晨起来要测量体温,每天学校要进行统计上报;凡是出现发烧的学生就让他们回家休息。我记得去年上课的时候,经常一个班级会缺五六个学生,有时一个班会有十多个学生没上学。这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让他通过这一种病来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都有了。所以,这个情景很重要,不要远离情景,只是为了知识而知识,会显得很枯燥呆板。这也比你使用艾滋病的病例来分析更贴近学生。

二、让多媒体课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这次张老师的课件主要是文字资料,密密麻麻。我想,课件的作用什么?它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很普及了,它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我们的初中生,从他们的认知能力来说,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图形、图像更容易理解、留下印象,而理性思维能力还欠发达,我们的教学就要注重直观教学。作为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就是要把我们用语言难以表达、描述的知识用多媒体现象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很多视频资料呈现微观世界,让学生理解生物显微结构或者一些难以表述的、抽象的生命活动;还可通过多媒体加深学生印象,带给他们视觉冲击,帮助学习,比如你讲艾滋病,展示艾滋病人的状态,展示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讲非典,展示非典期间火车站测体温的图片等等。而简单的文字资料,除了多媒体,还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呈现,简单的念一遍,或者引发个小材料给学生都可以,当然也可以呈现在多媒体中。但假如全部多媒体只是文字资料呈现,也就失去了多媒体的作用。这完全可以不用多媒体。

刚才有老师提出,讨论似乎有些困难,这也与你多媒体文字太多、字太小有关,并且老师没有把资料读给学生听,有些学生看不见的话自然也没法参与讨论了。(反正我在后面听课,屏幕上的文字完全看不清楚。)所以,多媒体课件一定要让其发挥价值,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三、教师的教学激情不能缺乏

教师是用语言来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交互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激情很重要,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激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富有激情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形象会对学生富有感染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要觉得只有语文老师才需要诗情画意、热情洋溢的语言,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热情洋溢的。当一个老师无精打采的甚至是很疲惫的走到学生面前,学生也会无精打采,缺乏参与的热情,甚至老师讲课他们会在下面做做小动作,容易走神。所以,老师应该充满热情、充满着青春活力站在学生面前,这样,你也更容易走进学生、被学生接受。尽管这节课中,师生交流没有障碍,师生关系很平等,但老师的疲惫和无精神,可能会影响到学生。

张文质老师多次提到生命在场。什么是生命在场?打个比方来说,我们两个人谈话的时候了,我是心不在焉的,甚至没有面对你的眼睛,而是眼神游移在别处,没有专心听你讲话,你会觉得很糟糕,我不真诚。假如我很真诚的和你面对面,看着你的眼睛说话,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对你的尊重,你会感觉很愿意和我交流,这就是生命在场。我想,教师在课堂上要生命在场,就是说我们人在课堂上的时候,灵魂也要在课堂上,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面对每一个学生。要不就不要到课堂里来,生病了就休息,只要走进课堂,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精神焕发的走进教室,用你的语言感染学生,用你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

四、课堂的设计要完整系统

就一堂课来说,无论知识点有多多,案例多复杂,但一定会有个中心,或者说,会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不仅仅是一堂课,一个单元,一册书,其实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要善于抓着这种联系来进行教学设计。

就这一堂课来说,其主线是什么,就是传染病的有关知识——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多少个案例,多少种传染病,都是要围绕着这一条线来进行。这节课的知识点很简单,这条主线清晰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是传染源还是传播途径”这样的混乱状态。张老师把这堂课的主线放在了艾滋病上,当然也可以放在甲流上,或者一般流行性感冒都没关系,但每一种传染病只是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传染病”这个知识的载体,不是目的,因为我们初中教学不是医院,不是培养医生的,只是科学普及,通过知识来培养健康观念的。

一堂课有了这样一条主线,无论选用什么案例都可以,不一定用很多案例,眼花缭乱的,而是一个案例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然后再举其他例子的时候,还是围绕这条主线,学生就可以由此及彼的、根据规律来学习,也就是举一反三。比如,由甲流,知道它如何传播的,传染源在那里,如何防控,再让学生来分析甲肝、分析蛔虫,学生会发现,他们都有相同的点——都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只不过,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不同,预防的措施自然也有差别了。再给学生其他案例,他们也会如此分析,回到这个主题上来。如此,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蛔虫也是传染病,就包括要讲到的计划免疫,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打预防针了。

五、传递健康生活的理念

生物教学本身,就承载着健康生活的理念,所以,我们的教学中就要关注到这一点,尤其是“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的教学,更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但如何渗透健康生活的理念,一定不是你居高临下的告诉学生“你要健康生活”“什么是不健康的”,而是通过知识教学潜移默化的给学生这样的观念。比如讲甲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自然就知道了这类传染病应该如何预防,如何增强自身体质。

刚才张老师自我点评中谈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不够好,问学生谁愿意去为艾滋病患者当志愿者,学生没有人愿意。但假如学生举手说愿意了,是不是就达到目标了?也未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堂课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的生活教学要力求实现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重视自身的健康,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但一定要注意,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无痕的渗透给学生——通过结合实际,通过案例分析,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式,去创设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情感。

以上仅是结合张老师的课堂所做的几点思考。当然,从一个老师来说,这些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很难达到。但可以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去追求。我希望我们都能思路更开阔些,不只是简单的传递知识,而是在形式上,方式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多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传递给学生的是什么?是知识,是能力,还是健康的情感?也就是要思考教学行为背后用什么思想来支撑。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4:52:49 | 只看该作者
请允许我上一堂原生态的公开课
□山东   孙明霞



  听过很多大型小型的公开课,也上过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一方面,既感叹别人(尤其是名师)的准备那么充分、完美,过程那么流畅、精致,几乎到了无懈可击、毫无瑕疵的地步,也彰显了执教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学识,又惭愧自己的肤浅,总是准备不充分、从不试讲、未曾精雕细琢,自然遗憾多多;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公开课要呈现给听课教师的究竟是什么?是一场完美的演出,还是原生态的师生活动?完美的课堂自然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知道,课可以上得如此精妙。但这类课往往给老师们的感觉:这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我们永远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无论怎么努力。因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着一堂又一堂日常的课,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将每堂课都打磨成艺术品。

  所以我不止一次设想,把原生态的课堂搬到公开课上会如何?就让老师们感受日常状态下怎么准备、怎么上课、怎么思考,把优点展示出来的同时,也把不足暴露出来,是不是可以给大家更大的研讨空间和思考空间?

  记得2004年夏天,山东省研究性学习研讨会在龙口市举行,负责课题的省教科所研究员张斌老师通知我上一堂公开课。我心里有些打鼓: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准备?学生也放假了,不能试讲。张老师无比信任地说“你随便拿出一堂课来上就行”。我想了想,回复张老师:“我上可以,但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请允许我上一堂原生态的课,可以吗?”张老师高兴地说:“好啊,能上原生态的公开课是我求之不得的,这样才更真实、更有研究的价值。”我放心了。

  原则已定,但讲什么内容、使用什么版本的教材、给几年级学生上课,我一概不清楚。考虑到路途遥远,携带实验用品麻烦,所以我决定,干脆就上一堂综合复习课,把生物学中有关生物生殖的内容抽出来,综合成“生命的由来”,引导学生分析图片资料,认识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由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的有性生殖到哺乳动物的胎生以及人的生殖,既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也学会怎样归纳总结。

  到会场后,其他开课老师都去和学生见面,我没去,因为没想到要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也不希望学生提前知道做什么准备,既然原生态,就无需提前准备。到次日上课时,问现场上课的学生,竟然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都有——这是假期临时拼凑的一个班。所以我临时调整上课策略,把起点放得低些,也兼顾到高年级学生。

  那堂课严重超时,似乎超了十多分钟,现场听课的老师有七八百人。就这样一堂课,却得到很多老师和专家学者的认可,时隔数年,仍有老师记得我这堂课。而这堂课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公开课真的可以简单些、常态些,不一定要打磨得很完美。从那以后,凡来听我课的老师,听到的都是常态课。包括很多外地朋友来听课,也都是随堂听,无需进行准备,无需反复演练,有时甚至是临时调整的课,自然也不可能有时间去充分准备了。尤其是,我校年轻教师很多,按要求,老教师必须对他们开放课堂,每天、每堂课都可能有老师听课,也不可能精心打磨某一堂课,而只能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前段时间,张文质老师到济南开会,他临时决定提前半天出发,转道来泰安到我的课堂听课,很多朋友看到博客里的消息后给我留言,问我准备的情况,并说期待着精彩等。我仍没做什么准备,就是跟随着教学进度,解决前一堂课的“尾巴”和讲授新课的内容。我相信,张老师之所以愿意走进我的课堂,肯定只是想了解我日常的教学状态,知道我真实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包括随行听课的其他朋友,也更愿意看到我平常的工作,我没必要弄些假象出来。

  有时受外校朋友邀请上课,我也是根据对方的教学进度或指定内容来安排,上过低年级也上过高年级的,上过新课也上过复习课,有时就是晚上临时准备好课件。我一直坚持呈现原生态的课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老师们从我的课堂中看到:常态课也可以上得很精彩,而不是需要反复打磨修改的,比如对现场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教学尽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让学生感到学到的知识不只是课本上的,更是生活中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即使课堂中有些缺憾,也是我们今后努力修正的方向,有缺憾才有发展的空间。设计得过于完美,精彩可能更多地只是展现在教师身上,而不是学生身上。

  让公开课原生态化,不是不负责任,而是要更加努力上好每一堂课,把每一堂课都当做公开课来上,用心准备、精心设计;而每一次公开课,也都是常态课的展示。或许,这样更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



  本文刊登于《教师博览》原创版·2010年第3期关注



公开课:光环?枷锁?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持/江湖一刀



    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和探讨的常规形式,公开课的存在,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古人的集体讲学。只是,原初意义上的公开课,更多地注重交流和切磋,类似于武侠里的打擂,在比比划划间,张扬自己,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他人,提升自己。

    不过,近些年来,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公开课都颇有怨责和诟病。言其是者,认为它有助于教育教学研讨,有益于教师专业发展;论其非者,觉得它过于注重表演,流于虚华,在过度的准备和彩排中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真实。

    是是非非,作何评说?公开课有何利弊?公开课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意义何在?公开课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是荣耀的光环,还是束缚的枷锁?我们邀请了五位来自教学一线的嘉宾,请他们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公开课进行公开评说。
4#
发表于 2011-8-31 09:42:32 | 只看该作者
新学期以怎样的姿态走进课堂

——读《心与心的约会——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随感


永定一中  廖旺华



去年的7月,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的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研讨会期间,就幸运的收到了山东省泰山学院附中孙明霞老师的赠书《心与心的约会——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这是继2009年4月收到明霞老师的赠书《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之后,一年之后再次收到明霞老师亲笔签名的赠书。

不会忘记,阅读《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带给我的收获特别深刻,尤其让我明确了教师需要用发展的学生观、开放的教学观和成熟的自我观等教育思想来不断引领自己前行的步伐。而撰写的读书笔记《让思想引领前行的步伐》更是幸运的在河南省《教育时报》(第2732期)上发表。

让我特别惊喜和感动的是,孙明霞老师在她的专著《心与心的约会——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中还收录了我的一篇文章《走进明霞的课堂》。记得,那是2007年10月,我前往山东泰安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举行的学术年会,会议期间,特别荣幸的是受到了孙明霞老师的热情邀请,让我有机会前往泰山学院附中参观学习,而且走进了明霞老师的生命化课堂,聆听了明霞老师的一节生物课《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在那次听课回来后我写下了听课随感《走进明霞的课堂》。

一年来,我断断续续阅读着孙明霞老师的专著《心与心的约会——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仿佛又走进了明霞老师那充满诗意与魅力的生命化课堂。从阅读《用生命润泽生命》,到阅读《心与心的约会》,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明霞老师对课堂教学是那样的用心与执著。正如肖川老师在孙明霞《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的序言中所说:“没有听过明霞的课,根本不会懂得她将‘生命’二字演绎得多么精妙。”正因为曾经走进了明霞老师的生命化课堂,而阅读起明霞老师的这些专著也就倍感亲切,并且还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心与心的约会》记录了发生在明霞老师课堂上的精彩的课堂实录以及感人的教育故事,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怎样的课堂才是开放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科学的课堂和人文的课堂。我想,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明霞老师总是把每一次的课堂都当作是一场美丽的约会,以心与心的约会的美好姿态走进那神圣的课堂。

新的学期即将开学了。那么新学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走进自己的课堂呢?面对新一届高三教学,我将努力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从外部走向心灵

作为老师,我们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任。处在新时代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当好传授知识的“严师”,更应该去做一个拓展学生心灵智慧的“人师”,倾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去培育美好的心灵之花。我想,我们的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而且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一个好老师,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园丁;一节好课堂,应当是心灵沟通的课堂。只有真正走进心灵的课堂,才是最具活力与魅力的课堂。

新的学期,我愿意像明霞老师那样,用博大的爱去接纳所有的学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尽量俯下身子去倾听学生,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把握自己和发展自己。对学生多一份等待、宽容与理解,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教学问题,努力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自身的尊严,从而也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

2、从封闭走向开放

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必然是一种趋势,相信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孙明霞老师认为:“课堂不仅仅是个场所,更是一个开放的生命场。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不只限于教室,也可以是校园、大自然、家庭、社会;学习内容是开放的,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符号,也应该是生活的、自然的,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只是简单地灌输、传递知识,还是文化传承、积淀的过程,也是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

新的学期,我愿意像明霞老师那样,用开放的教学观去引领自己的课堂。作为高三数学教师,面对新一届学生,我不仅要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阵地,而且更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数学思维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3、从一致走向差异

一致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正如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也进一步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是的,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我想,每一个老师都应该通过自己的经历与实践深深地醒悟,教育学生关键就是发现差异。其实,我们的学生都是处在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他们都具有发展的可能性,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能。

明霞老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她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深入了解他们的差异,并且设法让学生在认识自己与别人差异的同时,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潜能,从而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在学习中学会适应,在经验中学会调适,帮助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与发展。

新的学期,我愿意像明霞老师那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鼓励学生成为自己。我想,对于高三学生,由于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的不同,必然存在学习成绩的差异。这就需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得课堂教学能够让各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最终取得学业成绩的不断提高。

4、从教学走向教育

孙明霞老师认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有着人格尊严与思想的鲜活的生命。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就要关注到教育的主体——学生,要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生命的关怀与呵护,给学生以尊严和爱。只有科学与人文交融,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人,因为教育永远大于教学。

新的学期,我愿意像明霞老师那样,以教育的情怀投入教学,用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认真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更不忘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牢牢地把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和发展人作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一部分,努力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他人”。相信,当我们在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同时,自己也一定会感受到自身的发展、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

新学期,新期待,新行动!

                                               

                       2011年8月2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14:48 , Processed in 0.07177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