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伯英的楹联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4 14:0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伯英的楹联艺术 陈树德     对联又称楹联,但严格的定义是:以书法作载体,经过张贴或悬挂的对联,才叫楹联。叫楹联,是因为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多有楹柱,而楹联一般都悬挂在楹柱上,所以楹联是对联和书法的综合艺术。     根据谭嗣同的考证,中国的第一副楹联为南北朝“彭城才子”刘孝绰所书。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时任太子仆掌东宫管记的刘孝绰因一小事被罢官,孝绰罢官后便自书对联贴在门上,联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1500年前,刘孝绰的书法已无从查考,时隔1400年,张伯英开创“彭城书派”,使楹联文学和书法艺术,在徐州有了新的交汇点,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有历史的必然?我想,这只能说明徐州的文化底蕴深厚。     顺便说一下,楹联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而且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已经列入“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编号是 X-62号,还计划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序号是45号。楹联列入“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这是本人发起的。2005年9月3日,我给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写信,建议楹联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9月27日,孙家正召见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明确指示:“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广大群众十分热爱,应当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自此,中国楹联“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中国楹联学会还特别邀请了三位专家参与“申遗”的填表工作,这三位专家分别是: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南昌大学龚联寿教授、徐州工程学院陈树德教授。第三位参与楹联“申遗”填表的,就是本人。     由于楹联是对联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所以楹联和书法不可分离,联家应该就是书家,书家应该就是联家,这方面,张伯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看到的张伯英的楹联,每一副都是自己的原创,而且从不重复,这才是真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现在许多书法家,不会撰写对联,提笔书写的,不是唐诗宋词,就是伟人语录,自己没有创作,这样的书家,也许只能是“书匠”。     再者,张伯英的楹联,表达的是高雅,清新,哲理性很强,读起来回味无穷,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例如“尘缘能脱尽;心地自光明”。“雪松绝无世味;琼树自出风尘”。这两副对联,文词浅显,不作雕饰,极能表现张伯英的人格品德。“尘缘能脱尽;心地自光明”是自我心迹的写照,“雪松绝无世味;琼树自出风尘”是将雪松和琼树自比,采用的是《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有一副楹联最能表现张伯英的情操。联曰:“每抚琴操,令万山皆响;聊欲弦歌,作三径之资”。 “三径不曾为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是隐者的家园,但“每抚琴操,令万山皆响”,则可以惊天动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抱负。     还有“古调诗吟山色里;无弦琴在月明中”。“为有才华翻蕴藉;每从朴实见风流”。反映的都是作者的人生价值,非同凡响,给读者以很大的感染力!     对联作为格律文体,除了艺术表达外,还有格律规则。虽然对联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但没有明确的格律条款。2006年中国楹联学会起草《联律通则》,2007年,颁布《联律通则》修订稿,这两次会议,都在湖北召开,我有幸参加了两次会议。《联律通则》的颁布,使对联创作有了明确的规范。去年10月,在徐州召开“楹联评审工作会议”,强调了规范对联格律的意义。     《联律通则》的基本规则有六条: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联意相关。大家知道,这六条规则都是建立在“汉语语法”基础上的,而“汉浯语法”的历史,从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以拉丁语法为基础)算起,也只有100余年,真正完善是50年代的事情。而将“名词”、“动词”、“形容词”……“主语”、“谓语”、“宾语”……等引入对联格律的,是当代语言大师王力先生。那么,张伯英是民国初年的人,他没有学过“汉语语法”,但张伯英的对联,我还没有发现不合律的。原因在他的一副对联中找到答案:“命笔付青箱中,传家有史;摘梅贴乌珠上,发矢无虚”。这副对联说,“传家有史”,说明张伯英的家学渊源深厚。“命笔先付青箱中”,才能做到“发矢无虚”,说明张伯英行文命笔的严谨,有了这两条,张伯英的对联就未可挑剔。     还有一点,我很欣赏张伯英的楹联,一是文学好,二是书法美。我家有两副名家木刻楹联,一副是金圣叹(明晚期文学评论大师,因“哭庙罪”在南京被清政府杀害)的“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一副是张伯英的“名画要同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这两副楹联,不仅联文好,极富哲理,书法也极高明。我喜欢行楷书体,因为它兼具楷书的端庄,又有行书的灵动。特别是楹联书法,因为它传递的是对联文学,而文学必须要人看得懂,易读易记。有些用草书、篆书甚至甲骨文书写的楹联,人们看不懂,对联也就读不出,这种楹联,只能作为“绘画”欣赏,它已经失去对联的文学价值。我家中刻制金圣叹和张伯英的行楷楹联,就是这个原因。     总之,1500年前,刘孝绰开创了中国楹联之先河,1400年后张伯英开创了“彭城书派”,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徐州的骄傲!(原文载2010年第二期《徐州楹联》张伯英艺术馆专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5:30 , Processed in 0.0584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