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美术馆为什么要收藏儿童画[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3 10:1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飞
中国美术馆为什么要收藏儿童画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把儿童绘画作品展览请进中国美术馆,推向社会,并且择优收藏,这绝非仅仅因为个人兴趣爱好之所为,近日又编选280余件作品付梓出版,亦非灵机一动。近20年来我一直关注儿童画的发展变化。
  1984年我访问日本时参观了数所小学校。他们很重视小学生的美术课,教室里挂满了孩子们的绘画、书法,还陈列着他们的泥塑、手工作品,那种生动可爱,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后来我们举办了“北京少年宫的儿童画联展”、“全国曙光杯儿童书画大赛”,之后我们又特意欢迎上海、湖南、桂林、山西等地的儿童画展到我馆展出。1999年我亲自邀请广东少年宫举办的“材料的幻想儿童手工劳作展”来我馆展出,其别开生面的效果和精美的作品获得了很大的反响。当米罗展览开幕之时,非洲木雕展览期间,组织北京的少年儿童现场作画,在京的外国小朋友接踵而来,成群结队地坐在展厅里描绘,其热烈场面和动人景象成为美术馆之一景,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美育的殿堂,首先应该给儿童提高审美开辟广阔的领域,为儿童美感认识能力的增进与潜移默化,创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欣赏资源,尽力将民族文化艺术中美的灵魂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中美的灵魂传承给大家。国内外大师的作品、经典的绘画雕塑,各种流派、各式各样艺术门类的精品呈现给观众,也呈现给少年儿童。通过社会实践,我以为缺少了儿童画、儿童手工劳作实物,不能说对儿童美育做到了完善。儿童与成人的交流需要长时间的知识教育、技术训练的培养。想让儿童的认知有新提高,不是一次两次欣赏了美术作品就能飞跃和长进的。然而儿童之间用绘画交流如同语言嬉戏对话,同行为接触模仿一样来得直接,来得容易,也比较快捷,对美的反映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吸收,儿童间的交流在语言之外还有会意的、天然的情感融合,用儿童自己的绘画来相互传递美的信息和感知是更加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不断地选择优秀的儿童绘画展览或学术性主体性的交流活动,从而推进儿童美育的开展,就成为经常性、必要性的长期的业务项目。
  现代美育的先驱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以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喜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已渐消沮者也”(《以美育代宗教说》)。按眼下对许多事情最时髦的说法“从娃娃抓起”,美育亦然,即强调早期教育而己。提倡儿童画和手工劳作及研究儿童画的本质、价值与规律以及教育方法,则是美育从早期培养的重要环节。从医学生理临床来说,从胎教开始才算适时,所以对儿童的美育旨在培养其知美、爱美、表现美、创造美,作为可视形象美的形象思维的认知与唤醒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与瞬间。
  我们是否发现如此的规律:全世界的儿童,不论有多大的地域差别、人种的不同、肤色的相异,文化传承又有多么的不一样,使用的材质各异,反映他们所接触的各种事物有所不同,但是创作的儿童绘画在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图式语汇上出奇地相近。他们的绘画皆自用有力的线条开始,色彩多用原色对比,鲜明强烈浓艳,构图饱满,平面多作堆砌,造型不合比例,变异夸张,涂鸦式的无拘无束,恣肆豪放斗胆包天……其画风与面貌的总体感觉是那么稚拙可爱而又可亲可笑,情趣盎然,令人愉悦……,世界各国的幼儿时期的绘画大致的面貌几乎都是这样。同时儿童画画时都是任凭兴趣,有感而发,有情而动,在快乐中,在游戏中,在玩耍中寻求个人意识的形象再现,在不经意的烂漫中自由想象,把美的创造和智慧尽情地表现。
  我一直在思考儿童画为什么有这样的共性特征,经过多年的观察、分析与对比,我悟到儿童绘画并非看着物体照抄,而是按照自己的眼光画出自己心中的物象。因此写意的夸张变形的涂抹,都是纯粹心灵的流露,所以儿童画的天性又成为艺术发展的最高境界的超越,被一些大艺术家顿悟和发现。儿童绘画里并没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而20世纪的现代艺术大师们从返老还童的人性回归中,在儿童画里寻求到了现代主义的形式特征。因此毕加索的艺术三大要素中立体主义形体分析法,形象艺术之外还有儿童画的象征体系。齐白石的绘画中也有不少儿童画的因素,如此的剖析不难对毕加索、齐白石等大师的艺术特色又有进一步深刻的认识,更使我们看到儿童天性盎然的艺术价值的高尚圣洁与可贵。因此也不难理解许多人面对儿童绘画的精湛而惊叹它们是大师的画。
  儿童起先只有艺术类型的知觉。这大概就是全世界的儿童绘画特征和样式很奇怪地相似相近的原因。当然,近些年来我国在儿童画的教育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受到美术技能与外来的影响,西方现代派的因素增强,这是后天教育的结果。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儿童绘画水平与风格变化很大,所以要求儿童画作者长期保持他孩提时的绘画风格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年龄与学识的增长,作为大多数接受美育的儿童不专门从事绘画职业时虽然画不出儿时的画风,但是美育涵养了人的精神,充实了人的个性,激发了人潜在的创造力,变精神动力为物质财富却是完完全全的收获。从事一技之长,不断地进行绘画专业训练而逐步成长为画家时,“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发扬真美,以娱人情”(鲁迅语)。表现文化,弘扬传统,成为民族个性的美术家,这也是必然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育及人进行完善和全面素质教育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造就画家。
  在儿童美育教学中仍然需要更新观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儿童画的命题并没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大背景下,美育的广泛含义实际上没有更深入地引起人们的重视。那时候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少年宫美术班以传播技艺、为美术院校预科的基础教育输送预备人才为任务。当时的风气要看每年能有几个学生考上美术院校的附中作为衡量成绩的标准。有相当的一段时间处于文化禁锢的状态,儿童的自由创作、天性张扬,形式语言的探求都没有现在这样的氛围,因此对儿童画的本身价值无从揭示,甚至会认为让小孩们“胡涂乱抹”,误入歧途。然而今天的儿童美育无疑从不应有的桎梏中、从唯技巧的练习之偏狭动机中开阔出来,向培养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认识美、创造美、完善人格、熏陶情操的境界发展。当今更强调艺术美、自然美、人类社会生活美以及美的规律和形象思维的特点作以传播,美育的使命更重于精神层面的,加强人的精神和心灵完善的铸造。因此我们把儿童美育作为美术馆不可或缺的功能拓宽的组成部分,是时代的需要。
  一个21世纪的新型人才要做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机结合,对美育的追求要不断地扩大范围和加深难度。一个孩子日后并不一定要当画家,但学到中西绘画的技巧和形式法则(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程式)并不是坏事或者多余。如果没有科目的压力和逼近,任其个人发挥,有限智能会枯竭而且会失去向前的目标,势必满足现状而裹足不前。汉语中满与足组成一词,就预示着满而足止,这不就是停顿吗?
  美育对每一个人都是终生的事情。孔子说:“十而不学,长无能也”。敏学问者,终身无所为满足者。以我的经验,没有见过因为不断地求知又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而失败的儿童。天才就是劳动。人的才赋就如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我们就是要促使这个火花不断地燃烧,使儿童在美育熏陶中不断地提高,不断地超越。
  由于对无知的小孩盲目地捧若“天才”、“神童”、“小童星画家”、“某某传人”,无原则地形容他们的作品,致使其星光过早颓退,即通常说的捧杀,这样的例子倒有很多,因为吹捧会使年幼无知缺乏自我制约能力的儿童有意无意陷入盲目的满足感、优越感,使其产生自以为是的固守情绪,满足心理支配满足障碍,使许多所谓的“神童”被虚毁之而陷入悲剧。所谓“虚名误人深”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收藏儿童画,并不是针对一个成熟的有造诣的画家,只作为儿童画现象留作资料。至于对儿童画作者,还要注视他们日后的成长,这样对小孩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完善美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反对无原则的捧杀,不等于给孩子们必要的奖励也要遭遇贬斥。评奖、考级、竞赛作为激励儿童上进有其积极的意义,特别在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攀登高峰意识方面,激发其理智的好奇心,对美的认知和阶梯标准所产生的欲望和热情,有其推动的作用,使他们长年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它使儿童不断超越自己。我们应该以改革开放的心态更全面地为儿童美育创造有利的心智发展路程,中国美术馆在维修竣工之后要进一步推出丰富的艺术典藏,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孩子们,美术馆要更加开放,面向全世界的儿童更加开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9:39 , Processed in 0.05730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