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安忆:月色撩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8 15:5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安忆:月色撩人
  一

  现在,他们的餐桌上,就有她的一个位子。他们都是她的朋友,大朋友,年龄在她之上二十、三十,甚至接近四十岁,是她的上代人,对她怀着上代人的喜爱。在这样慈悲的爱意中,她暂且安定下来。

  她,一个叫提提的女人,是谁拾到他们餐桌上来的?事情已经有些模糊了。似乎是,一个人拾起她,交给第二个人,再传第三个,最后,到简迟生这里,落了座。听起来,很像是豌豆公主,被皇家卫队拾起,交给大臣,呈上国王。简迟生,坐在提提旁边的那个就是,体魄魁梧,将一张扶手椅坐得满满的,全白的头发剃成平顶,于是,显出特别粗壮的脖颈,几乎与腮长在了一起。面部的轮廓还是清晰的,皮肤没有松弛,而是绷紧了。眼睛里也有光,这是一双北方人的单睑的长眼,退回到三十年前,这光是相当锐利的,如今却柔和了,有了一些笑意,同时,这笑意将嘴角牵动起来,整个脸部都温存起来。

  坐在餐桌那一侧的呼玛丽越过桌面看这张脸,在有意布暗的灯光下,这张脸又增添了几分暧昧,她不禁感到惊讶:这是他,简迟生吗?他竟然也会有这表情,什么表情?温柔。他从来不曾给过她温柔,却给了这个小女人。可是,她一点不忌妒,她从这温柔里窥出了软弱,是的,简迟生可是软弱多了,他原本是多么骄矜,不可一世——是与呼玛丽在一起的,她拥有他最热血的生命阶段,她也是以最强悍的一段与其相对。那时候,他和她,谁能比啊!青春,这就是青春,轻浮的,夸张的,如涌的活力,一点不懂得量入为出,于是,透支了。

  后来,她去了日本,看见樱花,听日本人对樱花的解释,她觉得就像她和简迟生的爱情,一下子绽开,一下子谢落。她又想到,汉语多么美丽,将花的败落称之为“谢”。真的就是一个“谢”字了得,谢天地,谢彼此。只是,她觉得樱花无论花形与颜色都太孱弱,过于娟阁气了,她和简迟生却是如同火山爆发。不过,在樱花盛开的那几日,她还是被感动了。那樱花漫天满地,只有一个字可形容——此时,她又感到汉语的不足,不得不借用比喻,那就是“雾”。也是相当壮观的,它是积少成多,以量取胜,正当越积越浓之时,陡地收住。如那些品花人所说,有的花开相好,有的则败相好,而樱花没有败相,不等凋敝之意来临,刹那间,幕落了。

  这个开设在最时尚的商业广场里的餐馆,老板是台湾人,七十年代中后期,台湾被逐出联合国时,留学美国的一代人。正值台湾经济起飞,他们有充裕的可兑换美元的新台币,却陷入身份认同危机,精神迷惘。其时,美国接嬉皮后续,兴起雅皮风尚,是将现代艺术概念赋予物质主义。这是一个微妙的和解,以反叛的姿态臣服,对资本化社会进行诠释的同时,这诠释再被资本化社会起用,于是,冲突被消解。在台湾的漫游者接受雅皮文化的背后,有着另外的亚洲的痛楚,是嫁接的意思。这位台湾老板学的是艺术,在这家餐馆里充分地运用现代和后现代的概念。整座餐馆统是用透明半透明的材质装潢,晶莹剔透,与其相对或者说相佐,灯光极弱,暗藏在吊顶和地坪里,投向透明的四壁、桌椅、碗盘杯盏,以及杯中的酒,以反光照明,所以,又是扑朔迷离。惟有人脸是清晰的,浮在暗光中,显得很白,很小,又很突兀,就像面具。于是,餐桌上的人也成了这现代艺术场景中的细节部分。

  奇异的是,即便抽象成面具,这些脸部依然呈现出差异,但因过于表面化,这差异不是作为性格,而是作为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呢,又将性格的因素夸张和固定了,就像中国京剧里的脸谱。还是有一种生气,从这图案中散发出来。

  提提的那一张脸,极白,极小,好像从聚焦处迅速地退,退,退往深邃的底部。依然是清晰的,平面上用极细的笔触勾出眉眼,极简主义的风格。看起来相当空洞,可是又像是一种紧张度,紧张到将所有的具体性都克制了,概括得干干净净。

  她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芭比娃娃,呼玛丽想。大街上尽是这样的小女人,闭着眼睛指一个就是,时尚潮流淹没了她们的个性,连气味都是一种,所谓国际香型,需要有加倍的激情才能突破覆盖,露出脸部的特征。现在,这张脸来到了他们餐桌边,这张后现代的餐桌边,就像简迟生的小娃娃,魁伟的简迟生一把就可将她裹人怀中。只有呼玛丽知道,他的魁梧其实来自松弛,内瓤耗得差不多了。在这一幕抽象的画面里,简迟生却是以立体的造型进入呼玛丽的眼帘,就像先前所描述的——那是出于了解。她知道,简迟生的力度不可抵挡地松懈下来,他只够拥呵那些体积小材质轻的,比如芭比娃娃,这种大和小的悬殊造成保护与倚赖的假相。她想他当年,从头到脚,紧得像一张弓,他可不打算呵护谁,而是处处为敌。他轻视女性,与其说是出于男权思想,毋宁说是物理性的力学概念,因为女性不能与他同等量级。渐渐地,他需要女人了,需要越来越年轻的女人。

  后来,当他们俩再度成为单身,有好事者为他们撮合,简迟生抱歉地说,他只能够接受年轻女人,这是男人的臭毛病!呼玛丽能说什么呢?简迟生已经拒绝在先,她要再拒绝就像是负气。事实上,经历过这个男人最辉煌的时期,很难再承受他的衰微了。

  在他们这张餐桌前面,一幅垂地的竹帘子,如同绢一般细和薄,后面是丝竹乐队,真正的丝弦和竹膜,奏的是《春江花月夜》。幽微的光将人和乐器的影投在帘幕上,声和形都是绰约的。在这花月朦胧中,却间杂着一些尖锐的噪音,时不时地穿透出来,这个东方主义的夜宴便有了破绽。餐厅的音响传声也做了特别的装置,无论来自哪个方向的声音都是送上穹顶,再均匀散布,与立体声效果背道而驰,立体声是为制造真实,而这里是为制造不真实。呼玛丽看见简迟生低头俯向身边的小女人提提,这张纤巧的小脸被埋在简迟生的身影之中,而她就此循到噪音的源头,小女人在发飙。她忽然感到一阵快意,这一个悬浮的夜晚就此而有了实在感,许多真相在假相之下兀自活动,消长着成因。这小女人不满意呢!那一张小瓷脸里憋着火,就是这火才让小瓷脸有了生气。可不是吗?在她小小的身子里储着许多能量呢,却压在简迟生的梢上。这会儿。小女人提提也在呼玛丽眼帘里立体起来,也是出于某种程度的了解。被后现代解构了的存在又自行结构起来。

  要是追根溯源,引来提提的人就是在她斜对面的那一个,脸在幽暗中拓开较为宽阔的一面,头发向后束成马尾,额上留出一个发尖,着一身黑,更显得脸白,是一种牙白,密度更大,占位就深邃了一些。当目光渐渐凝聚在上面,他的五官便鲜明地进入视觉,漆眉星眸皓齿。你难免会心惊,一个男人如此的美艳是令人不安的。这美艳还不在于长相,更在于一种眼风,你简直不敢看他,那眼睛里的光一波三折,摄人魂魄,哪里来这样的尤物!“尤物”这两个字就像为他而造,一般以为尤物都是女性,这实在是成见,真正的尤物是没有性别的,而且,没有年龄。你就说不出来他在哪一个年龄段上,二十?三十?四十?五十?都不是。他在你的注视下渐 渐放出光芒,将其他的脸都映暗了,因为其他的脸有现实感,而他是超现实的。他扶在餐盘——那是珠润玉滑的玻璃盘,他扶在盘边的手也显出来了,纤长的五指,不是女性的,女性的太孱弱,质地也太稀薄;也不是男性的,男性的就粗糙了。他的手,敏感而有力度,这样的手能做什么呢?做什么都不合适,是专被供养着赏识用的。就是这般虚无的美,像一个深渊,引人坠落,坠落。

  他的名字叫子贡,和孔子的弟子同名。这名字给他增添一派古风,穿越几千年,忽又显得很现代,那就是没有时代局限的意思。子贡是这张餐桌上的过客,夜宴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他就要离席。他先与他的左右邻座贴了贴脸颊,又用眼睛向四方宾客告辞,然后站起身,似乎只是在一瞬间里,消失了。幽暗迅速将他留下的空隙弥合了。

  子贡快步滑过玻璃地面,地面下是一盏盏的灯,犹如步步生莲。楼梯也是,要换了常人就要眼晕了,都不敢举步,可子贡却像猫一样溜了下去。穿行过餐桌之间,及时地接住一个从托盘上掉落的空酒杯,那小服务生显然是新来的,黑制服上的折叠的线还硬挺着,不等他说出“谢谢”,人已经到了门外。在这水晶宫前站了片刻,判断一下方向,径直走去了。他还要去赴另一场夜宴,那场夜宴才刚开始呢!

  人潮涌动,全是美艳的男女,不知从哪个方向过来的光,在人群中折返。新铺然后又做旧的卵石地,砖壁的市井式的建筑,瓦楞下是一面一面橱窗,橱窗里立着没有面目的模特,像梦魇似的。无法想象,就在这方城池之外,是万籁俱寂的千家万户的睡眠,这里则是城市的夜游症。子贡走出这城中之城,走到清寂下来的街边,那里停着一串亮着空牌的出租车。一辆车悄然过来,门开了,屈身入座,车门关上,旋即,街灯如同静流,从车窗外驶过。子贡的脸掩在车内的黑暗中,这不夜天就好比熄了一盏灯。

  方才储留在视网膜的景象,还有一霎的拖尾,是提提的影像。绷着一张小脸,里面积蓄着愤怒。他无奈地耸了耸肩,即便是在无人看见的时候,他依然做出这么个戏剧化的动作:都没搞清楚谁是谁呢!她就硬上,真是鸡对鸭讲。想到这里,他不禁笑了一下,觉着很妙,当然,有些猥亵了。所以,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子贡纠正着自己的言行。然后,他又一次回忆在汉堡,走在火车站那一带,有几个光头男人对他喊,喊什么?喊他“小灵耗子”。他喜欢这喊法,小灵耗子!他是一只小灵耗子。谁都知道他是“小灵耗子”,只有提提不知道,她什么都不知道,就凭了一股子外乡人的蛮劲,硬上。

  车灯像流萤,扑面而来,到了跟前又分开向后去了。这暗香浮动的夜晚,他都能听见窃窃的笑语。这才刚刚拉开帷幕,而方才那边已近尾声,还当是夜晚的主人呢!那是前朝夜生活的遗老了,他们不知道,时代在发展,夜生活也在发展。不过,他尊敬他们,就像尊敬传统。他们有过辉煌的历史,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有历史的局限性。比如说,他们就无法深入夜生活,接触到那里面的核心,而他能够。

  车在一幢三十年代欧陆风格的庭院前停下,他付了车资下车。庭院坐落在僻静的街角上,铁栅栏门虚掩着,他一闪身,身影到了砂石地面上。庭院里是一幢石砌小楼,窗洞很深,有塔型的窗檐,门开在侧边,他登上台阶,推了进去。挑空的穹顶底下,是黑橡木的桌和椅,不铺桌布,可见粗大结实的榫眼榫头和木板的拼缝。正中一架木梯,通向二楼周边廊下的楼座,壁龛里点着烛形灯,就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乐队,在木楼梯前的一方空地上,正在调音,萨克斯管像蛇一样扭动着上行和下行。他来得正好,有人在叫他:子贡,子贡,是外国腔的中国话。他在中国人里算得上高,可在外国人中间却只是中等,那一堆人显得黑影憧憧,是由几张桌子,以及几伙客人拼起来的。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但来到这里,就是朋友。子贡落了座,沿着桌沿由近及远地打招呼,此时,他说的是德语。喊他的是他的德国朋友,出门在外,听见自己的母语,是多么亲切啊!他们个个把子贡当成自己的亲人。他要的饮料送到了,歌手也唱起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中国男孩,发出“娃娃腔”的中性的音色,这也是中世纪风的,类似阉人歌手。唱完一支,又唱一支,掌声响起,再响起。在这缩小体量玩具样的哥特式穹顶下,穿行着细若游丝的声音,泛音呈光谱状一波一波荡漾开来。

  左邻右舍争着与子贡碰杯,白色的泡沫从巨大的啤酒杯沿淌下来,好像圣诞节的雪。子贡不喝啤酒,他喝汤力水,他不能让身材走形。这些德国人肥大的肚腩,还有垂挂下的眼袋,缺乏光泽石灰白的肤色,就是啤酒的作用。外国人就是这点好,他们不会逼你喝酒。而且,他们都知道这城市有一个喝汤力水、说德语的中国男——他们介绍子贡给朋友,朋友再介绍给朋友的朋友,一传十,十传百,子贡是他们在这个陌生的远东国度里的一点熟悉。说起来也很奇怪,出国不就为的见识没见过的人和事?可结果怎么呢?都在努力寻找自己认识的东西。掉过头来也是,中国人到了国外就找中国餐馆。这个中国男,对他们德国,尤其是汉堡,很熟悉呢!有时候,一个黑森州,或者巴伐利亚人,听他谈汉堡,听得就像是个乡巴佬。问他,怎么知道那么多,他就回答,我们和汉堡是姐妹城市啊!这回答很外交,也合乎德国人审慎的民族主义口味。

  谁能知道他心中的汉堡呢?

  汉堡在记忆里是阴晦的。在那最晴好的日子,湖面上闪着白帆,就像是个璀璨的梦魇,倒是灰暗的火车站更接近于现实,因是他能够理解的。他发现,全世界的火车站都如出一辙:人迹混杂,肮脏拥挤,气味难闻,充满了各种犯罪,而且,有一股戚容。在那里,聚集着人世上所有的无归所的日子。那一对中国夫妇,严格说是中国丈夫和混血妻子,他们还在那个小旅馆里?混血妻子——老实说一眼看去就是个中国女人,中国的北方女人,粗糙、笨拙、操劳,挟一股豪气。她的那一半犹太血统,似乎完全被中国遗传掩盖了,其实是这两种血缘中的东方格调在某一点上相合了。她坐在迎门的柜台里,那深褐色的木制柜台以及护墙板,都已经陈旧了,柜台上的绿灯罩台灯、拍纸簿、打字机、铅笔,也是旧的,好像是连同这一爿旅店一起从上一个店主手里盘下来的。中国丈夫穿一身西装上上下下地照应,应当说他算得上清秀,可却气色不佳。不知因为生计辛劳,还是受白种人的衬托,汉堡的中国人大多是萎黄的脸,就像是种族的标志。但无论是混血妻子粗糙的脸抑或中国丈夫萎黄的脸,都含有着沉静的气质,表明他们来自知识阶层。经过柜台走进狭窄的走廊,不要上楼梯,而是向左,有一扇门,门里是早餐间,餐台上有一口巨大的稀饭煲,盛着滚烫的黏稠的大米粥,扑鼻的粳米的香,几乎让人落下泪来。

  住店的大多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客人,因为没有语言的障碍,真是有宾至如归的心情。早餐过后,出门之前,客人会在早餐间停留一时,和老板和老板娘聊天,主要是听,听这夫妇俩讲述生平。看见中国来人,夫妻俩也感到亲切,大 约这也是他们选择开旅馆的原因之一吧!混血女人的母亲是犹太人,二次大战希特勒排犹,他们举家迁往父亲的家乡北京。刚出生的她,完全是在北京长大,其实就是个北京人。她会说德语,因为要与母亲对话,是当方言来说的,到德国的前夕,她还不能阅读,就像一个德国的文盲。她在大学最后一年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父亲被当作特务批判,又送去郊县劳动,染上了痢疾,仅一天一夜,泻到脱水,来不及送回北京,就死在生产大队的赤脚医生诊所里。在此期间,德国对二战时期流亡的犹太人优惠补偿,特许带家眷回国。母亲未必对自己的国家有什么眷顾,她的大半生都是与一个中国人度过,可这个中国人已经逝去,北京也成伤心地,而且,女儿和女婿——他们是大学同学,夫妇俩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河南,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团圆,工作和专业又都不对口,为孩子们的生活计,她带着女儿女婿,一并回了家乡汉堡。聊天时,犹太母亲静静地坐在一边。三十年生活在北京,似乎磨灭了她的异族血统,她的脸相也像是中国人,中国老人。只是在她这样的年纪,中国女人不会穿着得如此盛丽——她一袭长裙,脸上化了妆,就像要去参加舞会。她很少说中文,是不是能听懂?对了陌生人说家中的事,于她大概是不惯的,可是如此传奇的一生,她都不相信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么一遍一遍地诉说,就像是在说服她承认下来,所以,她倾听的表情是相当专注的。


来源: 《收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3:41 , Processed in 0.0711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