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PT的秘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8 23:0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PT的秘密

(一)
PPT是微软办公软件Power Point的简称,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展示工具。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PPT过程,只需要三步:
【1】构思PPT

【2】制作PPT
【3】秀PPT
很多时候,我们都比较关注【2】这个环节。但事实上,【1】和【3】也是相当的重要。

(二)
有一次,我们准备去跟客户做一个重要的汇报。我们的项目经理做了一个PPT。在去之前的一周,我们做了一次演练,以备不测。
项目经理的PPT的内容,看起来大致是这样几个部分:
【1】欢迎页面
【2】议程提纲
【3】项目的内容介绍、演示
【4】结束语
这是一个典型的PPT结构。在很多场合下是比较适合的。
如果是一次普通的技术交流,或是一次报告会,这样的中庸的效果,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但是,这一次,我们希望要有些不同的地方,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会在我们的前面讲,如果按照这个结构来说,不但毫无新意,而且说多了,也让人昏昏欲睡。
我们决心做些改变。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去改变?该如何做?
这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PPT的内容的核心是如何构思出来的?
这是一个问题吗?这难道不是一个问题吗?
【PPT的法则1】确定了听众的问题,就找到了内容和逻辑
跟所有的系统设计一样,确定目标听众,是首先要做的事情。了解听众,并非是完全是出于营销的目的,而是确定信息传播的切入点。
大家都看过discovery,对其侦探式的叙述方式和语气,有特别深的印象。为什么?
用搞电视的人的话来说,就是:问题引领叙事。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如果你能用一个问题吸引听众,然后,把他心里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开。你的内容和逻辑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听众一直被你牵着鼻子走,完全在你设置的场景中思考。很难翻出你的五指山。
你去跟人演示软件,如果你按照菜单去讲,多半会失败。为什么呢?
你的思维逻辑,还停留在自己的认知中。但这不是听众的认知方式。听众不能理解跟自己无关的东西。
那么该如何去组织内容呢?
不去讲功能本身。而是讲为何设计该功能,该功能解决了什么问题,提供了哪些跟以前相比,完全不同的地方。听众理解了之后,其他的,不需要多说。
去讲听众关心的东西。
这种讲法特别适合不懂技术,甚至是不关心技术细节的听众。这样的听众,往往不在少数。
想来这也是正常的,我需要知道最新的电视有哪些新功能,我不需要知道电视技术的制作原理。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重新调整了PPT的第三部分。这个部分最后变成了几个关键问题。这几个问题其实也是根据用户需求和建议,反向提出的问题。
看起来实质性的内容没有变,但是传播的质量上有很大的不同:
【1】很好的亲和力;
【2】重点突出,避免了冗长而乏味的讲解;
(三)
有很多关于制作PPT的建议,可以让我们把PPT制作的特别精美。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要避免几个误区:
【1】漂亮的PPT=好的PPT
好的PPT+漂亮的PPT,是一个完美的PPT。但是,漂亮的PPT不一定是一个好的PPT。这跟文章的道理是一样的:很多文章,满篇的华丽辞藻,却言之无物,空洞的很。
本来自认是个美女,结果,大家对你的服装一阵狠夸。这到底是夸人呢,还是贬人呢?自个儿去想。
如果一阵演示下来,大家对你的内容不感兴趣,就只觉得PPT比较华丽。那多半是美工的功劳,不是你的功劳。
PPT是一种传播工具,它的成功在于:让听众把精力集中到内容上,或你的身上,同时,尽可能传递完美的体验。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教我们怎么写作文吗?
老师说:你开头要这样,中间要这样,春天是这样的,秋天是那样的。情绪要从低潮开始,然后到高潮结束。
结果呢?
本来你会写的,结果还没开始写,就想到自己是不是该低潮还是高潮了。然后,就完全连话都不会说了。
PPT的制作是一样的。
如果你一开始,就去想,我该用什么模板好看,用多大的字,换场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多用几个不同的方式。那么,可以说,一开始,就走岔了路。
这样玩可以,但这不能保证你做出一个优秀的PPT。
既然是传播的工具,还是要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来,从原点开始:我到底要给听众讲点什么有用的呢?
这不是说,你不需要掌握制作一个精美PPT的技术和方法,而是说,你不要把它滥用,或者迷信它。
事实上,只有当你的主要内容、逻辑和结构都确定了,那些精美的形式,才能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
而且,你并不总是有时间和人力支持去做一个完美的PPT。那么,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做一个内容扎实、形式简单有效的PPT。
【PPT的法则2】合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2】用文字越少越好
一般情况下,对于PPT的演讲来说,这是很好的建议。
在商业演示的环境中,图表或图形化的表达,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从人的认知来说,图表也是最容易明白的。
但是,图形有个问题:稍有时间,就忘记了。而文字,虽然比较抽象,但不太容易走样。PPT讲的时候,没有问题,大家都明白。可PPT到了听众手上,大家再看到图的时候,就会想不起:这图说明了什么呢?
所以,在设计PPT的时候,归纳并提炼好的文字还是应该放在内容或注释上。传播的目的,不光是让听众热血沸腾,而是要记忆犹新。
【PPT的法则3】过犹不及
【3】现场实际操作演示是必须的
我曾经看见无数次的现场操作演示失败:因为设备原因或准备不足,都是事与愿违。结果,PPT讲到一半,讲话的人跑到一边去捣鼓设备了。本来好好的气氛,结果,中间象卸了气的皮球一样。
从PPT整体的效果上来看,现场操作有真实感,但是也有很多问题:客观环境不容易评估;产品本身可能不太稳定等等。
但最重要的是还是比较浪费听众的时间。为了看一个实际的操作,大家都翘首以待,结果,还以失败告终。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把操作录制好,演讲的时候,播放就是了。实际的操作,可以放在演讲最后。
【PPT的法则4】不要给自己找麻烦,更不要给听众找麻烦
(四)
同样的PPT,由不同的方式来讲,会讲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可以尝试用讲故事的方法去讲。
举个例子:不久前,央视《对话》里的一期节目,是关于2007年经济学奖的得奖者之一马斯金教授的中国公开课。主持人要求在座的马斯金的中国弟子用一句话说明,什么是“机制设计理论”。
几个清华大学的教授们,试图用“小学生都能听懂的话”,来说明这个观点。但现场的效果,都是很不理想。
最后,主持人用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好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个经济学诺贝尔获奖者的核心思想。(当然,我怀疑,这个细节是故意设计的。)
他是这样说的:
只有一块蛋糕,哥哥和弟弟来分,应该制定怎样的规则,才能确保分得公平?答案是让哥哥先将蛋糕切成两块,然后弟弟先挑;或者弟弟先切,哥哥先挑。简单地说,机制设计理论主要是研究在充分考虑博弈者的私人信息和自利动机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游戏规则来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
在跟人做交流,尤其是在比较陌生的领域里交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讲故事,或者讲述一种应用的场景。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听众有一个切入点,了解一个总体的印象或感觉。听众理解了,再去解释,就会事半功倍。
你去跟听众演示手机的功能?挨着一个个功能介绍?听众肯定会睡着的。
换一种场景式的方式,看看:
一天开始了,你的手机响了,你如何去做,然后如何去处理信息。你开始工作。你的手机应该处于一个怎么样的安静状态。手机上设置的日历,会提醒你该去见某个客户,还是去给孩子订一个生日礼物。
过年了,电影院发来的彩信,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订到很好的年夜饭,还送电影院的优惠券。同时,新的彩铃服务可以提供何种的优惠。
.......
把讲解的要素镶嵌在生活中,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听起来很难,其实,也不必每次,每个地方都用完整的故事去讲。哪怕是切割成不同的场景去引导听众,也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和反馈。

PPT就是一个秀,你前面做的再漂亮,但是如果你不能show出来,真是可惜。
【PPT的法则5】生动是永远受欢迎的
(五)
说到底,制作PPT,跟创作一篇作品、设计一件产品的思路没有太大的不同。
你得明白:听众是谁?他们关心什么问题?问题有哪些?哪些是重要的?该如何引入,呈现?接下来才考虑我花多少时间去完成,需要做得完美吗?如果没有资源,该如何做?有哪些细节需要考虑或避免。
为了下一次更好的PPT,这次的PPT有何经验和体会。我该如何从平时的素材中,去找到讲解要素和意愿的连接之处。
是否需要从别人的PPT讲解中获取技巧,或者从更加广泛的媒体中吸取传播的方式和营养?
PPT,它看起来只是一个演示的软件,在它后面藏着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人们会怎样去理解一个信息,一个信息该如何分解,使得人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该如何把信息千方百计地打入听众的大脑。
说到底,PPT也是一种营销工具。当你洞悉了沟通的对象-人之后,一切的技巧和形式都可以随心所欲,一切皆有可能。

喷嚏网-原创 www.dapenti.com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23:03:17 | 只看该作者
(一)传统的软件业已死
毫无疑问,传统的软件正在逐渐走向死亡。即使是象微软这样的软件业中的翘楚中的翘楚,也成天在想着转型的事情。难怪,鲍尔默成天在说他和盖茨的感情,但再好的感情,也掩饰不了他让盖茨退休的决心:一个以产品为中心的软件时代该结束了。他迫不及待地宣布:未来的软件是免费的。
当然了,这是一个迟到的宣言。因为Google们早就知道了:软件早就是免费的了。看看我们现在每天用的那么多软件:gmail、qq、msn、媒体播放器、杀毒软件。哪个不是免费的。我们甚至可以希望,就在不远的将来:一切的软件都可能是免费的。
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一个成功的传统的软件商,可能需要7-8年的时间积累的客户。一家新型的互联网公司可能只需要半年。
传统的软件开发,自产自销,面对盗版、政府关系,大伤脑筋,为生存而垂死挣扎的时候,新的互联网公司,把点卡象卖水一样卖到了全国各地,然后银子象水龙头一样,24×7小时,花花地流着。
做软件的都傻了:做C++的,这回干不过做JavaScript的了。没钱的英雄,总是让人憋屈。
让我们翻开中国在纳斯达克的上市企业,新经济创造的奇迹给我们上了最好的一课:在中国,纯粹的软件业,没戏。多少年也没有培养出一个可以上市的公司(用友、金蝶还不错了,但跟后来的比起来,简直投资性价比太差了。好不容易,搞点ERP,再搞下去,把老本都要赔光了)。但我们看看现在纳榜上活的滋润都是些什么企业啊:做新闻的三大门户、做搜索的百度、做网游的盛大、做旅游的携程、到处卖广告的分众....
现实永远是对的,也是残酷的:顾客会为认为值得的东西付钱,但很有可能大家都一致认为软件是不值钱的。
谁个不知:5块钱的盗版,把微软打得个稀里哗啦的。
如果一个人,连活的环境都没有,他该如何活呢?
(二)伟大的广告
回到10年前,我们很难想像有哪家软件公司会比微软强大。人们怎么说这个行业?强者通吃。
你跟微软玩相同的游戏,那肯定是找死。大家都看到了:微软一免费,就把Netscape给搞死了。
用敌人的规则玩,没有出路。
正当大家以为这世界已经是微软的盘中餐的时候,Google出现了。
我一直认为,Google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因为提供了无所不用的搜索,而是提供了一个21世纪的新经济范本。这个范本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所有新经济都可借用复制的商业模式:广告模式,也即服务模式。
请注意,我说的是广告模式,而非广告。
传统的产品开发和销售是怎么样的?看看传统的软件开发商这样做的:
做需求调研、设计、开发,提供产品、向顾客收款、产品更新支持。
应用广告模式的企业怎么做?
需求调研、设计、开发,免费提供beta产品给终端用户、挂广告和销售关联服务、从生态链的上游厂商产生收益,产品持续更新。
前半截差不多,但后面的方式却不同。
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广告模式后面,隐藏了如下的核心价值:
【1】价值转换
软件是免费的,但其价值不是使用,而是连接用户需求。软件的价值不是让人们为了做这个事情去买一个工具,而是在连接的双方中,找到愿意付钱的这方,提供的是一种增加的价值服务。
软件的价值通过生态链,得到了转换和体现。扮演的是一个中间商的角色。
这样的话,对企业来说:谈论用户体验,应该多过讨论SOA。讨论客户价值,应该多过讨论用什么语言和架构。
敏感的企业,对用户需求的关注,会随时体现和投射在在线的产品上。
【2】规模效益
收钱的只有1000个用户,免费的就可能有10000个用户。先认知,再从其他方面收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和特征。
换句话说,推广也需要成本。用户多了,怎么都好做生意。
【3】盗版问题
不买软件,就没有盗版问题了。软件是在线的,可以随时更新。而且软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得更加平台化,允许用户自己加小玩意。用户的个性价值也有很好的体现。
开发者的角色定位会更加明晰,自己的特色和价值会更大。
【4】宽度经济
实体产品,必须又专又精。而互联网是又专又宽。
如果传统市场不成熟,产业不成熟,互联网就是一个长尾的聚合器,可以汇小流而成江河。
如果市场已经很好了,也可以细分出更好的以技术为特色的整合服务。

显然,可以预言:广告模式正在成为21世纪初最流行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由电视开先河,到了互联网时代,被google发扬光大了。这种模式预示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的到来:
旧的技术时代关心机器能做什么,新的技术时代关心机器能为人做些什么。
这种根本认识的差异,决定了新经济下互联网企业的勃勃生机,也证实了为何传统的软件业的生存方式是岌岌可危的。
(三)杀奔互联网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软件的大佬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微软已经迫不及待的宣布自己要做广告了。
其实,这不是说软件业消亡了。而是,传统的软件已经变成了一个幕后的支撑。
借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说明一下:
现在的软件技术,应该就是埋藏在冰面下更加深厚,更加广阔的冰山。但用户不想去理解海平面下面的事情,只能看到冰山之上,那些冒出海平面的客户价值。没有冰山不行,有冰山没有冒出头来走进客户的视野也不行。
单纯地做软件的公司,只能以外包的形式存在?或者正在逐渐减少?
但以软件技术为运营支撑的,以服务为导向的互联网企业会在各行各业里崛起。他们是:广告公司、连锁企业、人力资源、教育机构....
软件并没有消亡,而是以一种核心要素的方式,镶嵌到了企业的运营中。
所以,当金山上市的时候,很多人表示悲观,他们认为软件已死。
或许,传统的软件生存方式,的确已经死掉了,或快要死掉了。但谁说不是一个好消息,一个变革的机会?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坏的时代。在新经济面前,机会太多了,让我们不要婆婆妈妈的了,机会就在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杀奔互联网!
喷嚏网:原创 www.dapenti.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3:15 , Processed in 0.26856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