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童锦群感言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8:03:44 | 只看该作者
区域方圆五百里
东西湖位于汉口西北近郊,因境内东西部各有一片泛水湖群而得名。它是武汉市的西大门,被誉为主城区的“菜篮子”和“后花园”。全区总面积五百平方公里,由大堤环抱,俨然高城拱卫。东西稍长而南北略窄,周边河水萦带,堤内港汊
如织,南北走势的丘陵横亘延绵,两端有吴家山和柏泉山遥相对峙,绿水青山交相辉映。这种地理上的特点,形成了东西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环境优美,紧连市区,交通便捷,生态优良,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这些,为全区
的历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一 自然地貌
东西湖全境由东西湖大堤呈圆周式地包围着。大堤全长88公里,堤高海拔30米以上,堤内方圆面积495.51平方公里,拥有宽阔的水域和各种资源,湖泊、山岗和丘陵纵横交错,相映成趣。
东西湖现在的境域是:自姑嫂树西向沿张公堤经舵落口接汉江干堤达新沟,再接府河堤至辛安渡东北,沿径河、接径河,经黄花涝、大李家墩抵戴家山(今岱家山),全境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2.5公里,方圆面积495.51平方公里,折合74
3 260.4亩。
东西湖与周边地区,都由大堤外的江河隔水相望:南隔汉江与蔡甸区相对,北滨府河与黄陂区、孝感相连;西傍汉北河与汉川为邻。仅东面为陆地,以张公堤为界与硚口、江汉、江岸接壤。
东西湖有其地理上的显著特点,全境水系如织。在堤外,汉江流经东西湖南侧,长35.3公里,至辛安渡由沦河注入长江。沦河位于东西湖西北,长约15公里,涨落甚速;府河为东西湖主要水源,俗称北河,其水系3/4由捷径河入长江;澴水俗
称县河,经竹子港渡与沦河相汇注入捷径河,由谌家矶入长江。在堤内,湖泊星罗棋布,港汊纵横交错,东西部各分布一片泛水湖群,中间由径河贯通。径河长6公里,水源终年不竭。此外,还有东流港、沧家河、杨泗泾、杜公湖、巨龙湖等
。在内外一片水系缭绕之中,仅从南北走向有少许山岗和丘陵点缀其间,南有吴家山(壶盖山),北有睡虎山,南北之间只有柏泉、巨龙、径河、三店等农场有部分丘陵分布。这种地理上的特点,既给了当地居民以广阔的生存空间,渔猎耕
耘,稻香鱼肥,号称鱼米之乡;同时,恶劣自然和社会环境,给人们带来了生存威胁,水患连年,钉螺遍地,官绅盘剥,民不聊生。只有在解放以后,东西湖的自然优势才得以充分发挥,人民才逐步进入小康的富裕境地。

二 气候与资源
东西湖位于北纬30??4’51”—30??7’50”,东经113??3’23”—114??1’40”之间,属亚热带北缘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热带大气环境系统的影响,其他季节均为温带天气系统所控制,光照充足,气温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230—280天)。四季分明,夏季昼长夜短,冬季相反,春秋两季昼夜大体平均,年平均温度为16.1摄氏度。
土壤大体分为3大类,西湖沿汉宜公路及沦河岸边数百到千余米处,为发育于河流旁的近代沉积土,具有夹层冲击性幼年土,在剖面第二层出现轻壤,第一层为灰气冲壤,草根多粒状结构,pH值为6.4—6.8。西湖中部为发育近代沉积物上的中
壤,冲击性幼年土生草层,厚度为10—20厘米,粒状结构;20厘米以下为蓝灰色层及锈斑纹,含少量碳酸钙,pH值为6.8—7.2。东湖地区为粘质黄褐色土,肥力较西湖底土层深厚,透水性差,无石灰性反应,在表层10余厘米处的生草层则为粒状结构,pH值为5.6—6.0。
据1955年5月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第六勘测队再次查勘的报告显示:在汉宜公路舵落口至辛安渡路段以南、汉江干堤府河堤以北地区(其面积大约为52.8平方公里)属汉阳、汉川和孝感3县所辖。可耕种土地64 116亩(汉阳县有48 945亩
,占耕地总面积为76.3%)。在汉宜公路以北地区,可耕种田地计110 571亩,其中旱地76 419亩,水田34 152亩,占湖区总面积的17%。旱地多分布在北泾咀对岸沦河与汉宜公路一带;水稻则集中在茅庙集、巨龙岗、三店等地,地面高程在24
—22.5米,部分仅能收一季小麦,24—25米并有堤垸及地面高程在25米以上者,可种植两季。如果长江倒灌较早,或涢、澴二水山洪于4月间注入湖内,则全湖区仅28 300亩有收获,5月中旬后停湖内,则长出的小麦可望全收,24—25米间耕地
的收获机会约70%;25米以上,收获机会约95%;农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菜籽次之。小麦产量,地势高者每亩可收220斤,低洼处仅100斤,平均150斤。早稻产量平均每亩350斤,中稻平均每亩600斤。荒湖面积约247平方公里,湖草丛生,每
年春末夏初,湖区附近农民即来割草用以肥田。据1955年调查,西湖年产干草为424 800担,东湖年产干草37 800担。这是当年农业用肥的主要来源。
汉宜公路与汉江干堤间地区已耕种土地中,旱地有62 734亩,水田有1 382亩,合计64 116亩,耕地占总面积的82%。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大麦、黄豆、芝麻、水稻次之。平均产量小麦每亩收140斤,棉花(籽棉)120斤,早稻300斤,中稻
440斤,晚稻260斤。
解放前,东西湖农业和渔业资源丰富,农民以种水稻、小麦、大麦为主,油菜次之,蔬菜仅限于自给自足,很少流入市。在那时,渔业为一重要资源,河汊广阔,大有可为。捕鱼的方法有十几种之多,主要下淌钩、扳罾、下卡子、下绷钩、下花篮、下麻网、敲敲网、打对网、下籇子、挂籇等,成为东西湖的一大特色。居民中,有的以农业为主,有的以渔业为主,有的兼农兼渔,根据季节、农事和水情灵活安排。渔业为湖区度荒,多了一条门路。

三 人口发展概况
东西湖不仅幅员宽阔,而且地理与气候条件均佳,农林牧渔,资源丰富。按人口增长规律,人口应大幅度增长,可是在历史上,这里人口发展缓慢,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天灾(血吸虫病、水灾)与人祸(阶级剥削),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的原因。
据《夏口县志》统计,在民国初年,东西湖地区居民总户数和人口总数已达到相当水平,此后战乱频仍,有新旧军阀的混战,有国民党发动的几次反人民内战,还有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由于战乱,堤防失修或遭受
破坏,导致水患连年,以1931年和1935年的大水为最。大水又导致血吸虫病广为流行,广大劳动群众流离失所,或被大水淹死,或饥饿致死,或离乡背井,或感染血吸虫病致死。1949年的调查显示,在1939—1949年的十年间,柏泉湖东畈原
有48个墩子(村庄)中,到解放前夕几乎近于灭绝。金银潭曾有140余户1 300余人,到1948年不满300人。在重灾区,人烟萧疏,坟冢累累,磷火荧荧,令人怵目惊心。
解放以后,由于围堤建场,旧貌变新颜。至2000年,全区共有家庭户85 922户,总人口20余万人,东西湖的自然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009-01-20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8:04:32 | 只看该作者
三千年来溯沿革
    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来看,早在距今三千年的奴隶制末期,就有先民在东西湖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东西湖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一 古代建制沿革
    据《汉阳府志》和《夏口县志》记载,东西湖地区在殷周时(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属豫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后期属安陆石阳县。战国时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置南郡,东西湖地区属南郡。西汉时属江夏郡沙羡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沌阳县,东汉末复为安陆县,均属荆州江夏郡,东西湖地区先属沙羡,后属沌阳县。三国时置石阳县,前属吴后入魏,东西湖地区属石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石阳为曲阳县,复置沌阳县。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沌阳县迁治临嶂山(今蔡甸区城头山),属江夏郡,东西湖地区属沌阳县。南朝宋、齐、梁、陈割据时期,沌阳迭为藩封。废藩封以后,并入后周,县名依旧。东西湖地区属之。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沌阳县属沔州(后更名复州)。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沌阳县改称汉津县。据《汉阳县志》载,隋代汉津即汉津县,系汉阳县前身,东西湖地区在辖境内。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汉津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旧例,改汉津为汉阳。此后县名一直沿用,历时1300余年。
    据《汉阳县志》记载,其间东西湖地区属汉阳县管辖。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县属沔州汉阳郡,县治郡治州治由蔡甸临嶂山迁到鲁山(今汉阳区龟山西头南侧)。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沔州改称汉阳郡,仍治汉阳。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沔州。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沔州一度撤废,建中四年恢复。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废沔州,汉阳县改隶鄂州,东西湖地区仍属汉阳县。
    五代十国时,汉阳县先后属吴和南唐,仍隶鄂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汉阳县属汉阳军,军治汉阳城。
    宋初,汉阳县属荆湖北路汉阳军。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汉阳军,汉阳县属荆湖北路鄂州。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汉阳军。元代改汉阳军为汉阳府,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汉阳府,汉阳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洪武十三年恢复汉阳府,汉阳县改归汉阳府管辖,东西湖地区属之。
    光绪廿五年(公元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廷,将汉口镇与汉阳县分治,改汉口镇为夏口厅,与县地位相等,且属汉阳府,并拨出原汉阳县所辖汉水以北,北到滠口(今黄陂区),西到涢口(今新沟镇)横约120余里,纵约30里的地方,划归夏口厅管辖,准奏后改旧制。东西湖地区自涢口以下属夏口厅所辖。

    二 近现代建制沿革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夏口厅改称夏口县,辖区仍旧。据《夏口县志》记载,是时东西湖一带属夏口县管辖的有三个区,即五区(东以马池墩,西北以东流港,西南以渡头咀、湖盖山,北以白马泾、塔尔头为界),七区(东以渔门径,西以文家台、护国寺,南以襄河,北以西湖边为界),九区(东以湖东畈湖边,西北以巨龙岗殷家咀,南以东流港,北以石头铺为界)。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汉口改市,原夏口县所辖之张公堤以西汉水以北的地区,又全部划归汉阳县管辖。东西湖地区又隶属汉阳县。
    民国廿七年(公元1938年)十月汉阳沦陷,原汉阳县政府流亡在现蔡甸区侏儒山一带。民国廿九年(1940年)恢复县治,属伪湖北省政府,是时东西湖地区,除新沟镇驻有日军、辛安渡驻有黄卫军直接统治外,所有乡村都隶属于中国共产党汉(汉川与汉阳)孝(孝感)陂(黄陂)边区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伪政府在本地区所设置的区、乡及保、甲等政权组织,徒有其名。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东西湖地区分属汉阳县之新沟乡、安乐乡、巨泉乡,孝感县之辛安渡乡以及汉川县之县河乡(后改为灵河乡)管辖。
    三 当代行政建制及地名由来
    1949年5月,汉阳解放,东西湖地区仍分属汉阳、汉川、孝感、黄陂管辖。1951年7月,东西湖地区之巨龙岗、柏泉、三店、李家墩、汉水北岸胡家台以下地带,划入武汉市三店区公所管辖。1952年7月,武汉市三店区撤销,原辖区除李家墩交黄陂外,全部交归汉阳县。
    1958年3月,东西湖围垦工程竣工后,经湖北省和国务院批准,湖北省编制委员会正式行文批准成立武汉市国营农场管理局。9月22日,根据[1958]鄂农林第548号电示,武汉市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迅即办理接交东西湖新扩展区域的决定”,将汉阳县的柏泉、三店、巨龙三个乡及鸦渡乡的东风、先锋、前锋三个农业社,以及黄陂、孝感、汉川三县在东西湖农场垦区内的一些土地、农民划归市区建制,9月办妥接交手续。1958年10月,武汉市增设东西湖区行政建制,实行区局合一体制,对外挂两块牌子。1959年3月26日,经中央、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批准,东西湖垦区内和长丰南北垸境内,全部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东西湖区。计有7个乡,90个农业合作社,15 426户,66 564人,22 422个正副劳动力。
    东西湖区围垦前是汉阳、黄陂、孝感、汉川4县的属地,原无全区性统一地名,仅有泛指的汉阳北乡地名或柏泉、巨龙、三家店、吴家山、慈惠墩、鸦渡、新沟、辛安渡等局部性地名,1952年在勘查筹划围堤时,根据汉阳县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在北乡地区绘有东湖(又名绿野湖), 水面22至26平方公里;西湖(又名桑台湖),水面81至87平方公里,且东西各有一大片泛湖群;遂将北乡命名为东西湖,以便在勘查报告中正式使用。在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起草的《东西湖蓄洪垦殖意见书》文件中,首次用到这个名称。1958年围垦建场完成后,遂以这一名称命名为东西湖农场,嗣后,又有“东西湖农管局”、“东西湖区”等冠以“东西湖”的区划名称。从那时起,这一地区才有了“东西湖”这个统一的行政区划的命名,而“东西湖”也就列入武汉市行政区划的单独建制了。


2009-01-20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8:05:22 | 只看该作者
明清发展显端倪
发展至明初,有一次大的移民活动。东西湖地域宽阔,是移民的首选之地,一时间,人烟稠密起来。随后,由于汉口镇的形成发展、辐射影响所及,东西湖工商业逐渐繁荣。及至清末,在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大背景下,东西湖不少志士仁人参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在东西湖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一 明初移民活动
明代初年,省内外不少人口开始移居东西湖。形式有二:其一,是按政府移民垦荒政策有组织实施。明洪武二年(1369年),颁诏天下,令江西和湖北麻城等地方居民迁移至人烟稀少之地。东西湖土地广阔,是主要的移民区之一。并规定三户抽走一户,不愿者由士兵押送迁徙。待遇是:插竿为标,土地湖河纳贡纳赋者,即永为世业。江西域内的林、黄、易、肖、魏等姓氏,都由此迁入湖北各地,尔后再辗转到东西湖落籍的。其二,是自动迁入的,其主要原因是逃避迫害和兵燹。如东山刘、易二姓于明景泰年间刘德让(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抗旨石门被斩而株连九族。为避其祸,他16岁的儿子刘伯埙随其舅舅庐公从江西庐陵潜逃,雇船溯江而上来到此地的。又如林氏家族于明洪武二年由林披公率四兄弟移民至福建蒲田县,后因兵乱先投湖北麻城,定居荷山林家垣,传有四子;尔后,二房仍居麻城,三房、四房迁往汉川,大房一支于景泰年间(1457年)迁来东西湖,现有20代传人。
此外,密氏家族于明代永乐年间迁来,高氏、张氏、彭氏、肖氏等家族均于元明之际先后从江西迁来。这样,原来广阔荒凉的湖乡,由于人烟辐辏,显得热闹起来,湖汊被改造,田地被开发,阡陌纵横,村庄密布,东西湖地区开始发展而繁荣起来。
二 工商业开始发展
明朝中叶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已开始萌芽,手工业、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清代,由于外国资本的刺激,加速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进程。在明代,由于地理上的优势,汉口已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
到了清末,张之洞主持湖广军政,驻节武昌,在欧风东渐的影响下,大力推进洋务运动,有了一些重要的举措。如在汉阳兴办了兵工厂和铁厂、修通京汉铁路、兴办新学、成立劝学所、修筑张公堤等;并改变建制,成立夏口厅,充分发挥了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在外资的刺激下,引发了商机,一时间,汉口成为华中著名的商埠。
东西湖与汉口在地理上连为一体,其间仅一堤之隔;周边环水,东为长江,西傍汉北河,南连汉江,北滨府河,水路四通八达。在陆地,东西湖有两条通道直达汉口市区,一条由柏泉经大李家墩入姑嫂树;一条由三家店经舵落口入硚口。这样,汉口与东西湖地区的商品与农产品交换日趋频繁。在此种条件下,东西湖的集镇开始形成和发展,市内的“洋布”、“洋火”、“洋油”及其他百货日杂大量行销于东西湖各集镇,湖乡的大米、杂粮及其他加工产品,如食油、白酒、糕点等源源流入市内。东西湖有名的槽坊、榨坊纷纷崛起,集市正式形成,著名的有新沟、辛安渡和茅庙集,一些名厂名店也在那里落户,如柏泉的周裕昌杂货铺兼槽坊、榨坊,新沟的王通益榨坊、余仁记布店、汤元兴百货店等,都曾名噪一时。
三 南明及晚清抗清志士
清兵入主中原以后,明朝政治中心南移,是为南明。长江以南各省的人民抗清斗争此起彼伏达10余年,南明唐王时,东西湖有一位抗清志士,任南明军政要职,抗击清军,支撑南明达数年之久,最后壮烈牺牲。这就是在柏泉远近闻名的张京。
张京,字士游,出生于柏泉八房湾,明万历年间举人。天启年间任扶风知县。李自成起兵陕西时,张京潜往重庆。南明唐王时任巡抚,征集明朝散兵游勇和流亡官吏,以图收复失地。至南明桂王即位时,任七省经略,旋迁升兵部尚书,联络农民起义军共同抗清,并联合云、贵等省的反清力量同为声援。桂王曾钦赐“西天砥柱”的匾额给予嘉勉,并命令将此匾额在柏泉张氏宗祠高悬以示褒奖。清顺治九年(1652年),清将洪承畴经略两广,致书招降,张严词拒绝。顺治十四年,清将吴三桂拥重兵逼近重庆,张京等统兵12万抗击,经浴血奋战,终因强弱悬殊,兵败被俘。在狱中,吴三桂威逼利诱,张京丝毫不为所动,矢志殉国。在张京临刑前,有一位高僧仰慕张京的民族气节,携酒浆入监探视。患难知交,义薄云霄。张当即拜托高僧,遇难后请将其遗骸运回柏泉故里,安放在花果园正中,并随将狱中遗诗托高僧转交家人。高僧大义参天,不负所托,凭借一身高技,在张京被害当夜,盗尸回寺中妥为保藏。后来经过艰难险阻,千里迢迢,终于将张京遗骸秘密运回柏泉安葬于花果园。
1987年,东西湖区文化局依据文物主管单位提供的资料,将张京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以区人民政府名义在张京墓前竖立了一块石碑。如今,每逢清明时节,张京的后代都来此祭扫,也有不少游客在墓前凭吊。在距张京殉难200余年后的清朝末年,暴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民主革命运动。当时清廷腐败透顶,终于在1911年10月,爆发了辛亥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此前,各地还发生了风起云涌的保路运动。
保路,即是保川汉铁路的投资建设权。川汉铁路经过东西湖境内,当时路基已基本划定,其尾端通过舵落口沿襄河南岸至辛安渡一线(后为汉宜公路、今为汉渝铁路)。在川汉铁路倡修之际。各省纷纷主张国建民助,即以国家投资为主,各省赞助为次,而清廷以卖国为荣,将铁路的建设权和所有权全部卖给列强,并为此向各省贷款。南方各省只还本不付息,西南的四川则本利全无。所谓保路,即是保住川汉铁路的建设权和所有权,各省纷纷起来反对清廷的卖国活动,以四川为最激烈。清廷为了平息事态,即于1911年5月18日任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抽调鄂省新军两标团,开往四川,妄图以武力镇压保路风潮,武昌仅留下少数新军,其中有不少是革命党人,此种态势,为武昌首义提供了条件。
由于川汉铁路预划路基尾端一部在汉口东西湖境内,由于自身的利害关系,汉口、东西湖地区的保路风潮也相当激烈,加以汉口的革命风气对东西湖有重要影响,因此本地区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如孙武曾广大等人,成为武昌首义的中坚力量。
孙武,字尧卿,清光绪五年(1879)九月出生于柏泉孙湾。1904年亡命日本东京,参加了革命组织共进会,任军务部长。宣统元年(1909)三月,共进会设总机关部于汉口法租界长清里95号,为革命同志惟一据点。清宣统三年(1911)。共进社、文学社共商起义大事,文学社蒋翊武任临时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原定阴历八月十五起义,后因发难计划泄密,因而推迟到八月十八日进行。到是日上午10时许,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检查炸弹不慎引起爆炸,孙受伤入院治疗,俄巡捕在宝善里搜集起义的文件和人员名单,大肆拘捕革命党人,情况万分危急。孙武当机立断,决定即日举行起义。于是,武昌起义的枪声终于在八月十五日(1911年10月10日)夜间打响。起义军奋力攻占督署,第二天拂晓,总督瑞澂和统制张彪弃城逃跑。武昌首义告捷,孙武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长。孙武于1939年逝世,1941年1月,国民政府为孙武等发布了褒扬令。
曾广大(1871—1917年)。东山农场巨龙岗人,辛亥首义时,任驻鄂新军第八镇第三十一标标统(团长),因受日知会、共进会和文学社的影响,曾秘密掩护革命党人脱离险境,并与首义领导人孙武有密切联系,在所统率的标内团结数十人,待机参加起义。正当四川保路风潮兴起之际,清政府命端方率新军前去镇压。端方率新军两标,其中一标的标统就是曾广大。新军开赴四川资州时,闻武昌首义告捷。这时,曾广大会同其他几个革命党人振臂高呼:杀端方的随我们来。一时群情激奋,当即处决了端方兄弟二人,并昼夜兼程赶回武昌,参加革命军保卫三镇的战斗。从此,曾广大杀端方的事迹传遍全国。
此外,参加武昌首义的还有罗良斌,东山巨龙乡人。武昌首义时,在汉阳保卫战中任敢死队队长,带领300余人反攻十里铺右翼,多次击败清军,后奉命返守武昌。曾加入将校补充团。
不论是明清之际还是近代以来,东西湖涌现出了一批志士仁人,上述几位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风云变幻之中,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有的还为民族事业捐躯。他们的事迹,在东西湖传诵不衰。


2009-01-19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8:06:25 | 只看该作者
革命星火照湖乡
辛亥革命以后,全国经过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东西湖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因深受三座大山压迫之苦,在党的号召和组织下,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在东西湖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 中共早期在湖乡的革命活动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后,中共领导人董必武在湖北组织了临时省党部。省党部利用大好时机,在全省城乡,着重在农村开展宣传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各级临时执行委员会。不久,孝感县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孝感临时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有郭述申、胡登武、范立夫等。辛安渡窑塆的黄志全经郭述申等的教育和培养,于毛陈渡加入了党组织,并按县党部执行委员会的指示回到辛安渡。黄志全回乡后,广泛联系各村开明士绅、进步青年,组织群众,先后在尚文上下两会各村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和儿童团,组建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驻辛安渡办事处。办事处设在窑塆,随即建立辛安渡第一个红色政权。党组织和红色政权的主要领导人是黄志全。各村的负责人都是进步的青年,以及比较开明的士绅。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的政变国共统战破裂,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黄志全被反动派逮捕入狱,各群众组织也随之解散。辛安渡的地主豪绅李远峰、汤子贞、张聘之等向反动的孝感县府告发,几个月后,由地方开明人士李远道、郭梅生、王良梅、徐玉阶、徐正堂、张协成、汤子和等人以黄志全名黄璧如,与黄陂的黄璧如同名,以张冠李戴为由联名具保,加上用钱打通官府,才将黄志全释放。黄志全回家后,将埋藏在地下的党证取出,可党证因潮湿而霉烂,他的直接领导人胡登武又被反动政府杀害,无法与组织取得联系,从此断线。
1927年秋,江汉地区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因叛徒告密而遭到破坏,斗争受挫,一时与各地党组织断了联系。经上级党的领导周密考虑,决定地下联络站由汉川庙头镇迁往辛安渡,由领导人选派王旭坤担任联络站站长,负责天门、汉川、沔阳、汉阳、孝感、云梦、应城7县的联络工作,并与洪湖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及时传达信息,通报情况。王旭坤在辛安渡戴家塆有姻戚关系,常有来往,人熟地熟,一般人都以为他是生意人。于是,王旭坤在辛安渡集上开了一家饭铺客栈作掩护开展活动。饭店开张之日,王旭坤请来艺人讲书、唱曲,将开张的气氛搞得很热闹,表明饭店是合法的正常的生意。从此以后,各县的地下党组织都与辛安渡联络站接上了关系,恢复了这一地区党的联络工作。辛安渡联络站很受上级党的领导的重视,地区党的领导人王平章、郑位三、陈少敏等先后来过这里检查、指导和安排工作。
1928年到1929年间,辛安渡联络站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1931年三四月间,刁汊湖根据地的红军,常在夜间来戴家塆、徐家台打土豪、斗地主,没收地主家财产,除解决部队吃用外,还留一部分发给穷苦老百姓。
1931年农历的一天下午,贺龙带领的红军由吕家河出发,经过辛安渡休息了半日,秋毫无犯,傍晚时分,部队继续行军,不声不响,连夜渡过府河,经半月潭、柘树口,向刁汊湖进发。从前,辛安渡一带的穷苦老百姓,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上的地主恶霸们对共产党、红军的恶毒攻击、诬蔑、造谣的影响,对红军存在一种恐惧心理,非常害怕。但自从目睹贺龙领导的红军经过辛安渡时军纪严明、军容整肃和只打击压迫剥削人民的恶霸地主、帮助救济穷苦百姓的情形后,消除了对红军误解,从心里敬佩红军,盼望红军早日打回来。
二 新四军13旅与汉孝陂边区
1939年10月,赵辛初在孝感西北部厉家店一带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决定组织若干工作队,深入敌后开辟新区。
1940年5月,饶明太受命带领一支工作队到孝感南部湖乡开辟新区。6月,饶明太领导的游击队抵达孝感南部的塘口,随即安排人员深入群众调查了解当地情况。从东山头、辛安渡一带的地形来看,湖港交错,芦苇丛生,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但社会情况也较复杂,湖区一些地主湖霸乘日军入侵后的混乱之机,利用封建迷信,蒙骗百姓,以参加红、白佛学为名,纷纷组织地主武装,各霸一方。还有一支驻扎在汉川丁家岗的汉奸杂牌军,其头目丁文斗,勾结附近敌伪驻军,控制辛安渡一带的红、白学地主武装。这对我游击队向南发展形成一定的障碍,不可小视。饶明太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分析,又获得辛安渡维持会长戴文樵提供的消息——汉奸部队头子丁文斗准备出兵打游击队,于是决定暂时避开丁文斗,首先解除地主武装,为迅速打开局面,扩大游击队的影响,他一举打垮了辛安渡戴家塆戴全元等组织的白学地主武装,其他如泗汊河、戴家台、徐家台、窑塆二沽潭的红、白地主武装不攻自溃,纷纷解散。地主的反动气焰扑灭了,游击队的声威大震,迅速向南推进,扩展到汉阳县边界,为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1年6月,中共豫鄂边区政府和新四军五师为了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财源,派遣五师13旅旅长周志坚,政委栗在三,率领37团2营和39团两个连,配合饶明太开辟汉孝陂抗日根据地。6月,周志坚、栗在三抵达东山头后,汇合饶明太游击队,积
极开展对敌斗争,进击王洛寺、戴辛店,拔掉茅庙集、三邑镇敌伪据点,直逼辛安渡,占巨龙岗,夺柏泉等湖区集镇,枪毙了冒充抗日游击队的洪帮五爷严振雄、为非作歹的丁文斗的妹夫戴大春。接着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把根据地发展到孝感、黄陂交界之处。
1941年7月,在汉孝陂中心地带东山头组成汉孝陂工委和军政联合办事处,栗在三任工委书记,饶明太任办事处主任兼敌工科科长,郭子清任副主任,杨建诗任指挥长,范金秋任参谋,并开辟了辛安渡地区等4个乡的根据地。
1941年秋,13旅撤出汉孝陂,上级派杨玉璞来此工作,10月,于东山头成立汉孝陂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杨玉璞任县委书记,范金秋任县长,郭子清任组织部长,饶明太任社会部兼敌工部部长,杨建诗任指挥长,朱道平任民建科长。敌工部部长饶明太,经常深入到辛安渡等地领导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广泛开展统战工作,争取爱国士绅、开明地主站到抗日的统一战线方面来,组建了“抗日青年救国会”、“妇救会”、“农救会”等群众组织。广辟财源,建立税收组织,向边区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第五师提供必需的粮食和财物,受到五师师长李先念的嘉奖。
1942年夏,日本鬼子伙同伪黄卫军从三家店、石头埠、东山头向根据地和新四军“围剿”,并动用飞机侦察扫射。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杨玉璞为保存有生力量,带领部分干部和一个营的兵力撤往天汉地区。13旅和游击队借河港湖汊的有利地形,经过一天激战,以很少的代价,粉碎了敌人的围剿。8月,13旅全部撤离,留下饶明太继续坚持游击战。周志坚率300余人分乘几十条木船,由巨龙湖向西湖新沟方向撤离。孝感和黄花涝的黄卫军得到消息,集中1 000人向巨龙岗扑来,但为时已晚,部队已安全转移了。
1943年3月,杨玉璞、范金秋调离,由许明清、朱道平接任。组织部长是李子英,饶明太仍为敌工部长。
1944年初,县委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将全县划为6个区,分别成立区委和抗日民主政权。
汉孝陂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从战略上牵制了敌人,并且深入到敌占区,搜集到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为打击敌伪反动势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根据地为边区和新四军第五师提供了充足的军粮和必要的物资。汉孝陂敌后抗日根据地及广大的人民群众,对豫鄂边区和新四军第五师的抗日斗争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功不可没。
三 敌我飞机迫降两待遇
抗战时期,柏泉地区先后发生过两次飞机迫降事件。
第一次,发生在1938年3月间武汉保卫战前夕。当时,武汉经常遭到敌机空袭,有时还发生空战。一天中午,晴空万里,有一架飞机在柏泉周家寨(现称北湖)上空盘旋一周,突然降落在离石头咀不远的湖滩上。正在周围劳动的农民群众看到这种异常情况,分不清是敌机还是我机,不约而同地拿着劳动工具如大镰、冲担、锄头、铁锹等从四面八方朝着飞机包围拢去。到跟前一看,才知道是我方的一架小型战斗机,完好无损地停在湖滩草地上,飞行员正站在机旁,笑着向大家招手致意。群众这才放下心来,上前向飞行员招呼,询问飞机在这里降落的原因,并问是否需要大家的帮助。
飞行员首先赞扬了群众高度的警惕性和爱国精神,然后才说明飞行降落的原因:因奉命执行任务,返航途中油耗完了,不得已才选择有利地势冒险迫降,侥幸成功。现要求大家帮忙做两件事:一件是引导他找当地有关部门设法与基地取得联系,解决加油问题;另一件是他离开现场以后,要求大家守护飞机,直到起飞为止,不能发生任何事故。
在场的绝大数是青年人,听了飞行员的话,大家满口答应,并保证负责到底,不出任何事故。
当时,为了保卫武汉,有一支工程部队正在上柏泉抢修防御工程,营部驻在大李塆。群众领着飞行员很快就和营部联系上了。但营部要与基地联系并把汽油从基地运来,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因为柏泉地区交通闭塞,既不通车,又不通船,运输只能靠人力肩挑步行,往返百多华里,当天无法运回。飞机不能加油,青年们就夜以继日地轮班守护,谁也不愿意轻易放过这为抗战效力的机会。直到第二天上午,飞机加了油,起飞看不见了,大家才满怀胜利的喜悦,拖着疲乏的步子回了家。
第二次,发生在1942年4月间。武汉沦陷以后,敌机经常在东西湖上空打靶,进行空战练习。练习时,总是两架战斗机:一架战斗机在前面用长绳拖着用大布袋做的靶;另一架战斗机跟后,前后、上下、左右翻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着袋靶实弹射击。一天下午,有两架敌机在西湖上空进行实弹打靶练习时,突然。前面拖靶的敌机中弹被打伤,摇摇晃晃地降落在西湖中间小魏塆前的草地上。附近打湖草的农民看见飞机降落下来,闻风逃避,躲得无影无踪。这架飞机除飞行员以外,还有一名射手。两个鬼子从机舱里爬出来,到处看不到一个人。后来,才在一个打湖草的棚子里找到一个人,鬼子逼着这人把他送到舵落口(一说是另一架飞机降下把他们接走的)。
两个鬼子走了以后,没等天黑,新四军就从巨龙岗过来,领着附近的群众把飞机彻底破坏了——能拆卸的都拆卸运走,不能拆卸的尽量捣毁,让飞机绝无修复的可能。破坏完了,新四军为了不连累附近群众,和大家一起商讨了应付敌人的策略。

第二天,两个日本飞行员领着机械师、翻译和一小队鬼子兵,到西湖修理飞机。走到眼前一看,飞机已变成一堆废铁,这群鬼子兵气得像疯狗一般,叫嚷着要到附近村子里进行报复。村子里老百姓早已料到这一着,头一天已连夜逃光了。当鬼子们气势汹汹地来到大魏塆时,家家关门闭户,只有几个老头子备着茶烟在村头接待他们。
老人们发现敌人中间有个没穿军装的,估计是个翻译。为了争取主动,有个老人没等鬼子开口,就开门见山地朝着翻译说:“你们的飞机是新四军来拆毁的,请大家不用急躁,让我把事情的经过报告清楚。”这几句话真起作用,当翻译把它
译成日语讲给鬼子听了以后,他们正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好回去交差,顿时安静下来。
老人们这才开口:“昨天,两位飞行员走了以后,附近村里的人,怕有人破坏飞机,连累老百姓,就共同派了十几个人,到降落现场守护飞机”。翻译把这些话讲给鬼子听了,场上的气氛才缓和下来。
老人们接着说:“哪晓得天刚黑,不知从哪里跑来那么多全副武装的新四军,还有不少穿便衣的,他们要破坏飞机,我们派去守护的人,上前加以劝阻,以免连累老百姓。但他们哪里肯听呢,反而说我们是帮敌人干事,是汉奸走狗,是卖国贼。群众不服,他们就把不服的群众抓起来,要带去加以惩办。结果,他们拆的拆、搬的搬、砸的砸,把飞机打得稀烂。临走时,还对没被抓走的群众说:‘日本人来了,就说飞机是我们拆的,叫他们有本事来找我们’。”
鬼子们等翻译讲完了就问:“新四军有多少人?住在哪里?”老人们故弄玄虚地说:“新四军住在大别山,你们都知道,到这里来是打游击,时多时少,忽东忽西,神出鬼没,谁知道他们有多少人,住在什么地方呀!”
说者有心,越说越神,听者越听越惊心。鬼子们听了老人说的这番真真假假的话,一个个攒紧手中的枪,东张西望,心神不宁,仿佛那些关门闭户的屋子里都藏着新四军,觉得这里不是久留之地,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巴不得快点离开这鬼神莫测的地方,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地顺着路走了。捣毁飞机这场重大事件就这样不了了之。
这一出《空城计》演得十分出色。几个地地道道的老年农民,不费一枪一弹,仅凭三寸不烂之舌,玩敌人于股掌之上,居然吓退了一群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使下柏泉濒湖地区的人民群众免于家破人亡的悲剧。这不能不归功于经验丰富,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的编剧和导演——新四军。

四 芦荡埋葬豺狼尸
1939年底,武汉西郊30多公里处,汉宜公路边的辛安渡古集,进驻了一支日本侵略军的修桥部队,部队头目是日上尉队长镝木。这支日本鬼子兵平时没有什么修桥任务,专残害中国人民,奸淫烧杀,抢劫掳掠,无恶不作。深受其害的辛安渡一带的老百姓,心中早已燃起了复仇的烈火,俟机杀贼以雪国耻家恨。
那是1940年3月19日,这天。日本修桥部队的一个鬼子兵,年约三十来岁,个子有点高,拉下帽沿歪戴着,腰带上挂着一支日军战刀,行走笨拙,贼眉鼠眼,东瞧瞧西瞅瞅,摇摇晃晃来到辛安渡集上,走进一家酒店,吆喝着要酒要菜,囚犯饿鬼一般狼吞虎咽。他喝得面红耳赤,翻转着通红的鬼眼,将碗盏一掀,钱也不给,鬼一样嚎叫着走出店门,心里盘算着坏主意:沿村打劫。他去了严家台、徐家台。到了吴王家台后,大声地吼着要找漂亮的姑娘。人们见到这个畜牲不如的酒鬼子,早就躲了起来。下午一点,他来到了郭家台,闯入郭寿庭的家里,鬼子晃晃悠悠地向四壁一看,觉得这户人家刚娶新娘子不久,一定有漂亮美人。他径直朝新房冲去,口里嚷着“花姑娘在哪里?”正在此时,村里的郭正保出来说情,不一会儿,全村的青壮年男子都来到了郭家,把鬼子围在了堂屋里。个个满腔愤怒,摩拳擦掌,看着这个鬼子要耍什么花样。鬼子兵仗着酒势,在郭家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看到老百姓人人横眉怒视,不敢轻举妄动,只得踉踉跄跄走出郭家,向村北窜去。
此时,在村上主事的郭俊堂见此情景,怒不可遏,就对大家说:“乡亲们,我们全村这么多人,岂能容一个鬼子兵如此发狂逞凶!今天,我们把这个狗日的宰了!”众村民同声齐应:“行!”说干就干,郭俊堂喊了在他家帮忙做事的童洪生(孝感人),带上五齿鱼叉,其他村民有的拿锄锹,有的拿棍棒,跟着郭俊堂分成几路朝着鬼子逃跑的方向包抄过去。到达东台附近,追上了仍然大摇大摆的鬼子兵。郭俊堂抢先一步,几个箭步到了鬼子兵的后面,端起凝聚着民族深仇大恨的五齿鱼叉,狠狠地向鬼子背上戳去。鱼叉穿膛而出,将鬼子刺倒在地上。刘俊堂立即抽出鱼叉,鬼子兵方才回过神来,翻转身来作垂死挣扎,四肢乱划,嘴里哇哇乱叫。童洪生见状走上前去,挥动大刀,一顿乱砍,结果了这个鬼子兵的狗命,真是大快人心。郭家台群众不畏日寇侵略者,怒杀无恶不作的日本兵,表现了湖区人民对敌斗争英勇无畏的气概。人们随即将鬼子兵的尸体拖到九子湖畔的芦苇荡,将尸体扔向荡里,踩入淤泥,让他去喂鳖吧!
当时,辛安渡乡的维持会长戴文樵得知了这个消息,意识到这人命关天的事不好“维持”,弄不好全乡百姓都会遭殃。于是决计先瞒着,未敢轻意向镝木队长说明此事。如果敌队长提到一日本兵失踪之事,再见机而行,妥善应对。
几天以后,郭家台杀死一个日本兵的事渐渐传开,眼看瞒不住了,戴文樵只得到孝感总维持会去报告。
日军镝木上尉队长带着部下,在辛安渡地带上上下下,东奔西跑寻找失踪的士兵。
一天,镝木队长在辛安渡问开槽坊的老板严金官:“皇军喝酒,死了死了的,你的明白?”严老板回道:“我的明白。”意思是说他知道日本军死了一个人。镝木却以为严金官知道自己要找的士兵死在哪里。于是,把严金官带到他的队部,捆绑吊打,逼严交出那鬼子的尸体。其实,严金官根本就不知道,被折磨得皮开肉绽。第二天,天下着雨。下午,日军为找到失踪的士兵,押着严金官来到管家沟一带,见人就问,不对口就抓。可怜黄苟年不幸被抓。鬼子残忍地用铁丝穿着他的锁骨,逼着他说出失踪鬼子的下落。黄苟年忍着巨痛,领着日军和汉奸一行几十人,在管家沟周围的荡里,横竖寻找应付了一通。
日军到底探听到了杀死鬼子兵的事,是郭家台的人干的。农历六月二十九日,驻辛安渡的镝木部队出动了52个日本兵和一些汉奸包围郭家台。村民们早已得到了这个消息,纷纷转移他处。日本人进村搜索,什么也没有得到。日军疯狂的嗷叫,镝木队长下令纵火烧庄。一时日伪兵到处点火,郭家台24户人家,惨遭火焚,转眼被烧成一片焦土。
日本人并没有就此罢休。此时,辛安渡维持会长戴文樵从孝感回来,找到镝木队长,打算向他说明一些情况。不说没得事,一说反而引起了镝木对戴文樵的怀疑。镝木认为他知情不报,未向日军及时报告,遂将戴文樵带到队部。镝木问道:
“戴文樵,你是维持会长,老百姓都知道了这件事,你怎么反而不知道?”立刻命令士兵将戴毒打一顿,打得他鼻青脸肿。挨了打还得答话。他清了清头脑,心中盘算着说道:“皇军,我是维持会长,跟皇军做事,群众见到我就骂我是鬼子
的狗腿,群众怎么会说给我听。其实,我暗地里也在找那个死去的日本兵的下落。今天,我被你打得好冤啊!”镝木队长一听,觉得他说得也在道理。于是对戴文樵说:“听着!你到郭家台很好地对村民们说,只要能交出那个士兵的尸体,我们就不予追究了。”
戴文樵走出日军队部,心里想着:镝木说的话会不会作数,如果他反悔,还要追问直接干这事的人,怎么办。不管怎么样,先找出日军尸体,免得老百姓再遭日军凌辱。他回到家里,约人暗中把知情人郭白毛找回来。郭白毛被找回后,戴文
樵对白毛做工作,打消白毛的种种顾虑,郭白毛说出了埋葬鬼子兵尸体的地方。戴文樵向镝木队长报告了藏尸的地方。镝木立即安排了几个士兵,亲自随着戴文樵来到了芦苇荡。他令几个群众下湖从淤泥里将鬼子兵尸体拖上岸来。见到尸体后,果然不出所料,镝木狡猾地问:“尸体是哪一个首先发现的?”言下之意此人必是参与杀人的人。戴文樵马上领会了鬼子追问的意图,灵机一动说:“皇军,我们在岸上找了几天都没有找着人,我想莫不是把尸体藏在湖荡里了。我就发动了村里两百多人下荡,沿着湖边像摸鱼一样地摸,果然摸到了那个士兵的尸体。立刻就来向你报告。”镝木队长听后,认为戴说得有些道理,心想怕今后发生类似的事,也就照原先讲的话“找到尸体,不予追究”。队长只得叫戴文樵搞来几百斤干柴架在路边将尸体烧了。戴从队长那里得知被郭家台群众处死的鬼子兵叫“埃其正夫”。
郭家台的人民不会忘记,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郭家台人民惩处日本鬼子兵的行动,虽说不上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起到了对驻扎在辛安渡的日寇修桥部队的威慑作用,使日本鬼子知道中国人民不是那么好欺侮的!
五 同敌人巧妙周旋
郭家湾的戴鸿子,家里特别穷苦,父亲早年亡故,母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1941年,新四军13旅来到汉孝陂地区,帮助游击队创建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戴鸿子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加入了13旅的手枪队,而且还当上了手枪队一班的班长。
1945年,戴鸿子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没有能跟上部队,因此与部队失去了联络,几经辗转回到郭家湾家中。鸿子找到老母,几年来,原本简陋的小屋更加破乱不堪,不能居住。于是,他到郭家湾善堂请求主持杨婆婆开恩施舍,容他母子暂住安身。不久,鸿子以做小生意营生。
这座善堂位于郭家湾村南,背靠村落,面临大塘,周围是稻田的土墩。它是一幢三合院的青砖瓦房,正屋供了一尊神像,供人们祈福参拜,以为善事。它是本村一位信佛的杨婆婆盖起来的。善堂周围是茂密的树木和竹林,环境清静。杨婆婆吃斋念佛,经常做好事,帮助贫苦群众。
这年晚秋的一天中午,戴鸿子照常挑着货郎担出门做生意。当他走到四汊河村梁三郎官的屋边时,迎面走来一位穿着一般、肩上扛着布疋的生意人。那人冲着鸿子便问:“小戴,你怎么在这里做货郎儿啦!”戴鸿子见问不由一怔:他怎么认
得我。然后仔细地望着这位中年人,四年前的一幕浮现在脑际——那是1942年秋,陈少敏同志在青山口文家店集结部队召开“抗日动员大会”时,在慰劳战斗在日华区的13旅手枪队的同志们的聚餐席上,向大家介绍了即将去日华区工作的新四军五师减租科长刘宜,并嘱托同志们要保护刘科长在敌后顺利开展工作。对,就是他。——戴鸿子惊喜不已,于是向刘讲述了自己从部队掉队后回乡的几年情况。接着问道:“刘科长,你现在情况怎么样?怎么当起布贩子来啦,你住在哪里?”刘宜心里想:几年来全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人投降了,国民党要打内战,与共产党势不两立,戴鸿子也不是当年的手枪队队员了,情况比较复杂,不便直言。因此刘宜随便说了几句应酬话,并说道:“小戴,几年来,我们部队一直在战斗着,打败了日本鬼子,又要同国民党打。那年我下到地方做群众工作,不久,13旅也离开了汉孝陂根据地,我的工作很难开展。一年前我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多方寻找也没有结果。”刘宜指了指跟在身边的小青年接着说:“我只好带着我的姨侄儿小陈,做点小本生意谋生活。”小戴听完了刘宜说的话,便说:“要不,你们叔侄俩到我那里住下再说。我现在住在郭家湾善堂,离这里很近,堂里住着屋主杨婆婆和我母子俩,房子空着呢!常有一些讨米要饭的人,或在外帮工流浪的人在这里借个宿,从不会有人注意这里,你看如何?”刘宜说先不急着作决定,过几天再看吧,说罢便走了。
大概过了六七天,戴鸿子又在四汊河碰着了老刘叔侄俩。时间已近黄昏,戴鸿子硬拖着他们俩到善堂里坐坐。老刘感到小戴是一个憨厚老实人,拗不过他的热情诚意,就和小陈一起跟着鸿子直奔郭家湾善堂。鸿子招呼刘宜二人坐定后,忙着去烧火做饭。刘宜仔细打量了善堂的里里外外,以及周围的环境。在吃晚饭时,刘宜更觉得鸿子是一个可信的人,于是向他说了打算在善堂落脚的想法。戴鸿子听了高兴的不得了,当即向杨婆婆请求,杨婆婆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第二天,刘宜同小陈挑着货担和行李住进了善堂。
刘宜比较满意这个落脚点。住下来后,对戴鸿子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常与鸿子拉家事,谈以前的战斗生活,或是说一下生意上的情况。老刘、小陈白天挑着货担外出串乡做生意,辛安渡地区的大庄小村,没有不跑到的。晚上“叔侄俩”躺在床上,分析一下白天所探听的情况,及时向上级联络,从不随意和湾上的群众来往。一晃半年时间过去了,杨婆婆觉得老刘是一位谨慎又讲义气的人,颇有好感。刘宜时不时也拿些钱帮助善堂做好事。杨婆婆也知道了刘宜会写一手毛笔字,遇到风雨天不能外出,杨婆婆就请刘宜帮忙抄写经文。渐渐地刘宜和善堂的杨婆婆、鸿子等都相处得很好。刘宜以善堂作掩护,秘密从事地下活动,将近一年的时间,也没有露出什么破绽。
1946年深秋,国民党三县清剿联防指挥部进驻辛安渡戴家台。一天,刘宜和小陈如往常一样串乡做小生意,打算转到戴家台了解一下国民党反动派在辛安渡要搞什么名堂。他俩串了一圈村塆,大约下午四点多的时候来到戴家台,出乎意料地碰到了身着国民党军服的原在新四军同一个单位工作过的汪某。老刘立刻意识到姓汪的可能背叛了革命,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帮凶,不由得警惕起来。姓汪的也马上认出了刘宜,抢先问道:“刘科长,你没有跟部队走啊,如今你在忙什么活,做起生意来啦,还带了一个徒弟。好不容易见到面,走,你们两位到我那里吃饭去。”刘宜看出了汪某的狼子野心,一面表示感谢,一面推辞说:“老汪,我们现在非昔日可比了,你如今是堂堂的军官,我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连生活都难得维持。再说,你和我过去做的事说出来都没有好处,我倒不要紧,反正穷光蛋一个,你丢了官那就不好了。今天我就不麻烦你了,改日再来打扰你,时候不早啦,我们要回去了,再见吧!”汪某也没有硬要刘宜跟他走,心想刘宜还在搞共产党,到了这里,一时半刻也不怕你跑掉,于是,让他们二人离开了戴家台。
刘宜和小陈回到善堂,天色已晚,放下货担,急忙找戴鸿子商议:“兄弟,不好了,出现了新情况。今天我俩到戴家台遇到了叛徒汪某。今晚汪某定会带人来抓我,我们要马上离开这里。”刘宜收拾了一些重要物件,跟戴鸿子交代了几句话,并说我睡的床头上的墙壁上有块被撬动的砖,砖洞内藏有一卷资料,能保存就保存,不能保存就烧掉,你多多保重,说完刘宜和小陈匆匆而去。
戴鸿子目送着他们登上北堤,向南方远去。这才回到善堂,按老刘所指从墙洞内取出一卷资料。一看,才证实了鸿子心里一直思考的又不好向老刘询问的疑团。
果然,刘科长是肩负着特殊任务来到这里的。鸿子毫不迟疑地将刘科长留下的资料全部烧掉,不留任何痕迹。一切都恢复到了平静,鸿子坐在正屋正抽着自产的老烟叶。且说那姓汪的探清了刘宜的住处,大约在晚上8点的时候,叛徒带着两个兵闯进了善堂,冲着鸿子大声喝道:“你这里藏得有新四军,赶快把他们交出来。”鸿子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说:“这里哪有什么新四军啊,堂里只住着一位信佛的杨婆婆和我们母子俩,自己的日子都难得过,还藏什么外来人啦。”叛徒恶狠狠地将鸿子搡到一边,带着两个枪兵把善堂旮旮旯旯,里里外外搜了一通,刘宜没有找着,反过来又冲着鸿子说:“你知情不报,今天有你的好下场!”鸿子对着叛徒说:“长官,你不要冤枉我这个穷老百姓喏,我真的什么也不知道。”叛徒汪某叫道:“我刚才得到情报有两个外地人就是朝郭家湾善堂跑来的,他们俩飞了不成!来人啦,先将他捆了起来,押回指挥部再说。”到了戴家台,将戴鸿子押到指挥部旁边的戴少瑜的家里,严刑拷问,问来问去,戴鸿子宁受皮肉之苦,也不说出刘科长的实情,仍然是善堂说的那些话,气得叛徒汪某脖子上的青筋直冒。他叫枪兵把戴鸿子吊起来,明天再说。第二天,杨婆婆找到戴文樵,请他到指挥部说几句好话。清剿指挥部的人看到从鸿子口里得不到什么确切情况,再者从戴鸿子身上也榨不出什么油水来,于是自找台阶下,要戴文樵在辛安渡集上找十家商户具保,就把鸿子放了。自从老刘和小陈走后,戴鸿子一直惦记着他们。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了,鸿子也没有得到他们的音信。
1967年8月的一天,广东肇庆地区两位专案干部来到辛安渡农场询问戴鸿子这个人。说明情况后,场部把两位干部介绍给三合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钟信和,要钟信和协助找戴鸿子进行调查。肇庆干部见了鸿子,说明来意,随即拿出一张照片给鸿子辨认。戴鸿子拿过照片一看,不由脱口而出:“这不就是当年新四军的刘宜科长,抗战胜利后到郭家湾做布生意的老刘吗?还有一位小陈,他们俩现在在哪里?我一直在想他们,都快20年啦,想死我啦。”肇庆干部对鸿子说:“老戴,当年你认识的老刘,他的真实姓名叫傅正时,他现在是广东肇庆地区的地委书记;当年的小陈叫陈东海,是他的通讯员,现任湖北省蒲圻县县委书记。”说完,他拿出傅正时的亲笔信给戴鸿子、钟信和支书看。戴鸿子感动不已,并按信中所说调查干部情况的要求,将老刘在辛安渡1945年秋到1946年秋一年中的活动情况以及自己与老刘的交情作了详尽的介绍。专案人员听后并作了记载,还请戴鸿子在调查材料上签了名,满意地完成了调查任务离开了农场。戴鸿子为了保护革命干部,机警勇敢与敌人周旋的事迹才被当地人们知道。人们都称赞戴鸿子为革命作了贡献,并不张扬自己,实在是难能可贵。
傅正时在信中还盛意邀请戴鸿子去广东肇庆他家作客,并嘱咐他到蒲圻约小陈一同前往。可是在当年的形势下,戴鸿子等人终未能成行!



2009-01-19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8:07:21 | 只看该作者
日月重光迎解放
1949年5月,汉阳县全境解放,日月重光。当时,东西湖为汉阳县辖区,先后名为第二区和第十区,区委、区政府领导有鲁忠贤、马济东、陈佩仪、刘大湘、赵开祥、魏希昌、黄景宽和殷玉学等。1951年,东西湖境内的巨龙岗、柏泉、三家店、李家墩及汉江堤北胡家台以下地带,划归武汉市三店区管辖。1952年7月,三店区撤销,原辖区除李家墩交黄陂县外,全部由汉阳县管辖。
一 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及防汛斗争               
解放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组织农民协会,减租减息,恢复生产,兴办学校,稳定社会秩序。1950年夏,利用暑假时间,县人民政府组织各区小学教师就近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完毕,在县里集中学习,进行思想改造,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作好必要的思想和组织准备工作。1950年冬至1951年初夏约半年的时间内,在县人民政府和有关司法部门领导下,全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运动开始,对全区内土匪、恶霸、国民党党政骨干分子、反动军官及反动会道门头子进行排查摸底,然后开展统一大搜捕。除极少逃逸外,绝大部分缉拿归案,集中关押于县看守所听候审判。1951年初,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全区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通衢大道都抄写了《条例》全文,并结合进行口头宣传。这些工作多半是由小学教师进行的。1951年春节以后,全区各乡相继开庭审判。主要政策是: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赎罪,立大功受奖。反革命分子中罪大恶极者受到了严惩(死刑),一部分关起来(劳改),一部分交群众管制,简称关、管、杀,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群情振奋,人心大快,从根本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人民政权。
在进行“镇反”运动的同时,结合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叫做“三套锣鼓一起响”。土地改革是根据《土改法》进行的。《土改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界定了农村各阶级成分的类别,基本成分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其他成分有工人、工商业者,小土地出租和游民等。土改的经过大体是:步,土改队(县区组织的)进村,访贫问苦,扎根串连,充分发动群众。第二步是建立以贫雇农为中心的贫雇团,作好组织工作,并进而宣讲《土改法》,作好思想发动。第三步,划分阶级,先外部、后内部,具体办法是:斗争划地主,算账划富农,团结诉苦划内部。第四步,阶级划定以后,没收和分配地主阶级的五大财产,尽可能满足贫雇农的需要,适当照顾中农中的贫苦者。在此基础上,以若干自然村为单位,建立乡政权,并发展党团组织。至此,土改运动就告一段落。第二区的土改运动于1951年春季开始,至1952年冬季结束,前后历时两年。土改后建乡的共计有柏泉乡、巨龙乡、辛安渡乡、胜利乡、新沟乡、六合乡、鸦渡乡和慈惠乡等。基层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解放初期农村民主改革运动的胜利完成。
土改运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1953年,二区的粮食产量创历史之最。就在这时,东西湖地区又经历了与自然作斗争的严峻考验。
1954年,暴发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其雨量之大,来势之猛,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均超过历史记录。当年7月1日起,倾盆大雨夜以继日,一直到7月底。由于江水顶托,汉江水位直线上升,汉江堤危在旦夕。汉江堤不仅是本地区劳动人民的生命线,而且是武汉市区防汛的第一道防线,是张公堤的前哨。为了保住汉江堤防,为张公堤的防护赢得时间,湖北省委在当年7月初向汉阳县委下达了“军令状”,限期守护汉江堤防。汉阳县紧急动员起来,由县武装部长到第二区下达防汛动员令,限期守护汉江堤防,所有青壮年劳动力迅速到位,提出了“堤在人在,堤亡人亡”的口号。不久,又有刚归国的抗美缓朝志愿军战士一起投入战斗。汉阳县委将防汛指挥所设在汉江堤外的鸦渡渡口的大船上,命令青壮年劳动力全部上堤,加高加固堤防,并调来大量沙包应付紧急情况;志愿军战士投入险段抢修,老弱病残则日夜轮换巡堤。公安部迅速电令孝感专署公安处,将汉江中下游的大船全部云集汉江东西湖堤段,每只大船载满土方沙石,一遇堤防出现大的管漏,立即将载满沙石的大船下沉堵住。紧张战斗了一月,暴雨也整整下了一月,堤内的渍水也与日俱增,所有禾苗全部淹没,有的村庄也有大量积水。但指挥部严令死守汉江堤,防止民工回家。在10天以后,堤内堤外水位已经持平,这时,张公堤的防卫工作已全部到位,指挥部才作出有组织、有计划的撤离。老弱病残及单个劳动力回家抢救水灾,留下青壮年劳动力在舵落口至祁家山一线用船只运土石加固舵落口以北的张公堤和以南的汉江堤。一直到8月上旬,连绵暴雨才停下来,堤防加固工作基本完成,水位也开始回落。这样,才陆续地将二区所有防汛民工撤下。
这年入冬以后,又下了场百年未遇的大雪,连续几天不停,积雪数尺。天晴以后,气温降至零下10度左右,汉江中下游水域所有湖泊河流全部封冻。人在上面走,如履平地。
在严峻的自然灾害面前,区政府根据县委的指示,全区上下动员,投入抗灾自救运动:从全国四面八方调集大量救灾物资,大米、面粉、肉食、寒衣、棉被,还有救济款,源源不断地运来,按标准定期发放到灾民手中;在寒冬到来前,区政府还组织专人将耕牛集体运送至丰收地区喂养,保证耕牛过冬,并调进大批种子作好来年春耕的准备。这样,在大水、大雪的大灾之年,东西湖未冻死、饿死一人,无一人逃荒,而且夺得了1955年的特大丰收。这是抗灾史上的奇迹,它谱写了一曲在党领导下战胜自然灾害的壮丽凯歌。
二 百里湖区送瘟神
我国血虫吸病的流行,经过考古证明,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西湖原是古云梦泽的一片荒湖,位于汉江下游,与江陵县相距仅两百余公里,又与血吸虫病流行的汉阳县相邻,属江汉平原东部边缘的水网洼地。解放前,这里十年九淹。洪水一到,尽成泽国;汛期过后,荒原袒露,芦苇丛生,钉螺密布,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和江陵、汉阳两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怀疫区人民的疾苦,从上到下,发动、依靠群众,对防治血吸虫病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工作。
解放初期,东西湖疫情严重的地方主要是柏泉、三店、巨龙、胜利、鸦渡、辛安渡、新沟等乡镇。1957年围垦时,经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彭道义和汉桥区血防站邹会涛医生组织10人调查小组,查了全区分布的钉螺。1957—1987年,全区累计有钉螺面积366 466亩(含府河、汉北河外滩有螺面积13 096亩),血吸虫病人31 659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8%。由于血吸虫病的摧残,很多村塆人灭户绝,形成无人村、光棍村、寡妇墩。湖东畈、石家坡、巨龙岗等地,原是人口较多、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1939年有124个村塆、5 377人。到1949年,仅10年时间,就因血吸虫病而死绝了517户,死亡了1 750人。
另据8个重疫区调查统计:1925—1949年,共有289个村塆、10 496户、49 596人受血吸虫病的危害,仅20多年的时间,就毁掉136个村塆,灭绝1 567户,占全区总户数的14.97%;死亡8601人,占全区总人数的17.34%,外逃566户,占原户数的5.41%。当时流传着这样几首辛酸的歌谣:“湖东畈的人,大麦型,人未进门肚先行,吃糠菜,黑脚跟,绝后人,有女莫进他家门。”“提起巨龙岗,两眼泪汪汪,人少大肚多,半夜鬼唱歌,茅草坟墓里,穷人没法活。”这就是当年疫区悲惨情景的真实写照。
1953—1956年,省卫生厅派医务人员在柏泉茅庙集和天主堂设立血防小组。
东西湖围垦后,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又有了长足发展。
1957—1961年,汉桥区血防站和武汉市地方病研究所先后派医务人员进驻东西湖,配合各疫区医务人员114人,防治血吸虫病。1962—1971年,东西湖区成立了除害灭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后因“文革”风暴,机构被冲垮。到1971年才恢复区委血防领导小组,疫区各农场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由一名书记或场长分管血防工作。同时,全区成立卫生防疫站,内设地方病防治组,有血防专业人员9人。各疫区职工医院设有防疫组(科),有一二人专管血防技术。
1977年5月,始建防治血吸虫病专门机构——东西湖区血防站,有专业人员14人。血防站有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1077平方米,设有门诊部、预防科、查治病科、资料宣传科、检验科。配置有适应血防工作需要的较为先进的医疗器械设备:电冰箱、离心机、显微镜、解剖镜、起搏器、超声波、心电图、微型诊断器、电泳仪等,设施齐全,成为全区防治血吸虫病的技术指导中心。

(一)在灭螺方面
1957年10月,在省、市委领导下,结合东西湖围垦工程开展血防工作。1958年通过100多台东方红75马力拖拉机进行大面积的翻耕种植,结合灭螺153040亩,以减少人畜对血吸虫病的感染。同时建成李家墩40立方米/秒电动排水站,使内河水位控制在20—20.5米(吴淞口标高),减少了钉螺的扩散。1964年向荒湖(连通湖)进军,共开挖大小沟9条,全长250公里,开垦荒地8.5万亩。1966—1970年,在东西湖的北面,沿府河水系围堤14.5公里,围垸22 000亩。
1970年,为治理内河水系,经武汉市水利、血防技术人员现场勘测后,市委决定成立灭螺水利指挥部,组织市内工人、学生、机关干部、城市居民和东西湖职工4万多人,大干了4个月,完成了径河、沧家河、东流港等水系和沿岸灭螺工程。共筑小堤、切坡抬田398公里,开新沟镇旧沟292条,全长204公里,填平坑垱133处,开荒2万余亩,修建鱼池237个,共用土石方608万立方米。以后又建成塔耳头150立方米/秒大型电动泵站一座,使内河水位控制在海拔19.5—20米(标高)以下。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控制了钉螺的扩散,当年消灭钉螺面积2.6万余亩。
1957—1987年,全区共围垸、切坡抬田318.07公里,另围防渍堤328公里,开挖大小支沟(含总干沟、通航沟)126条,全长435公里,开挖鱼池28 799亩(其中精养鱼池6 227亩),开垦荒地31.5万亩,可耕面积36万余亩,共消灭钉螺面积353 033亩,占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96.33%。

(二)在治疗方面:
1958年,全区重点调查、普检58 600人次,查出血吸虫病人4 539人(其中急性血吸虫病感染1 748人),人畜感染率为7.74%。1964年,全区进行普查,查出8 892病人,感染率为13.97%,是我区历史上感染率最高年份。上述病人先后由东西湖区职工医院、市医疗队及场职工医院进行了抢治。1967—1972年,又在疫区各大队办“医院”,收治血吸虫病人。1976年以后逐步采用新药普治病人。建场以来,全区共累计收治病人78 859人次。1987年全区累计治愈病人30 870人,占历史累计病人数的98.15%。
为了防治血吸虫病流行,采取了综合措施:其一,根据我区的特点,结合兴修农田水利开沟滤水,开荒种植,进行防治;其二,加强粪水管理工作。建场初期,大搞田间活动厕所。60年代建立粪窖及公共厕所,大搞沼气池,使粪便达到无害化;同时,修建水井和水塔,改善了饮用水质,很多职工还吃上了自来水。
从解放之日起至建场初期,由于措施得力,血吸虫病的蔓延基本得到了控制,既保护了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又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辛安渡、新沟、荷包湖、走马岭、吴家山、慈惠和三店等7个农场已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经过对血吸虫病的防治,东西湖面貌焕然一新。

巨龙岗(现在东山农场旭东、灯塔、群力、光明等4个大队),昔日荒湖滩上芦苇丛生,钉螺密布,血吸虫病害得穷人难以生存。自1957年围垦时开展血防工作以来,共消灭钉螺面积14 301亩,占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99.55%,累计治愈病人1 697人,占历史累计病人数的98.32%。1987年粮食单产超千斤,总产量10 213 474斤,油料20 007斤,丘陵果树绿荫覆盖,工农业总产值3 001 586元,人均年收入827元,户户有存款,家家有电视机,牛满栏,猪满圈,田增产,鱼满船,人增寿,笑语欢。
石家坡(现三店农场三大队二小队),在血吸虫病横行之时,“人死无人哭,田地皆荒芜;问路没有人,村塆倒闭户。”1956年开展血防工作,到1984年消灭钉螺面积3 131亩,1983年血吸虫病人都已治愈。粮食产量比1958年增长8.3倍,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天天向上。全队共有手表228只、自行车145辆、缝纫机167台,还有电视机、收录机。照明有电灯,住的红砖房,走的柏油路,骑的自行车,吃的大米饭,常吃鱼和肉,听的收录机,看的电视机,用的洗衣机,吹的电风扇。昔日的大肚窝,今日成了幸福窝。
湖东畈(现柏泉农场东湖大队),解放前原有48个墩子,总人口1 200多人,因血吸虫病的摧残,死的死,逃的逃,到解放初期共有6个墩子,100多人,而且80%以上还患有慢性血吸虫病。1956年发动群众开展查灭钉螺和防病、治病。1957—1987年先后治理,四方支援,开新沟镇旧沟142条,全长24 000米,填平坑垱32个,修挖鱼池28个,开垦荒地2 216亩,共用土方598 643立方米,消灭钉螺面积13 902亩,占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99.78%,治愈病人650人,治愈率为95.87%。今日湖东畈,水稻亩产超千斤,鸡、鸭成群,牛、猪膘肥体壮,西瓜、鲜鱼用汽车装运,家家丰衣足食,户户安宁康乐。
毛主席在“送瘟神”诗中写道“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正是东西湖防治血吸虫病的生动写照。在党的领导下,根治地方性疾病,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2009-01-19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8:08:22 | 只看该作者
改革开放展鸿图
1978年初,经过拨乱反正之后,和煦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和全国一样,东西湖焕发了生机。
解放以后,东西湖经历了三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1949年5月,迎来了解放;
1958年4月,东西湖大堤全面竣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西湖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迈上了新的征程。

东西湖改革开放事业,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1978—1991年,改革开放起步,初显成效;
1992—200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成就巨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后的十年间,是东西湖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正所谓:十年磨一剑,戮力创辉煌。
一 初显成效
1978—1991年十余年间,东西湖在改革开放事业上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在470多万亩东西湖大地上,实行了年产承包责任制。
在此之前,东西湖的农业管理体制是:农管局—农场—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四级管理,各农场按计划经济模式,经营单一,大体上按地区经营水稻、棉花、蔬菜和鱼类,而以水稻为主。小队为具体生产单位,每天由小队长敲钟后具体分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产效益低下,农民仅能过着免于饥寒的生活。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从旧的体制下解放出来,生产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在政府指导下,农民自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此前,东西湖农业结构,水稻占6成以上。大体说来,养殖场经营鱼类、慈惠农场经营蔬菜、新沟农场以棉花为主,其他各场经营水稻。经调整结构以后,各农场出现了多种经营,并相应成立了“多种经营办公室”,把农业搞活了。
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地上,适度开发鱼池。一时间,养鱼专业户的队伍壮大起来,各类鲜鱼源源不断地往市区,市区居民纷纷乘车来东西湖垂钓。男女老少,撑着太阳伞,坐在湖边,微风拂煦,碧波荡漾,好不惬意。柏泉农场还水养罗氏沼虾及其他稀有鱼类,经河农场开辟了大片葡萄园,各地都有喂奶牛的专业户,一个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轮廓初现。

第二件大事,乡镇企业有如雨后春笋,在东西湖大地上到处涌现。
区直属大型企业,有农机厂、棉纺厂、东啤集团、东建集团等,在市内都小有名气。
各农场的企业,在全区颇具影响的有吴家山武汉第五制药厂、长江变压器厂、新沟水泥厂、辛安渡和东山制药厂、荷包湖味精厂、柏泉砖场和酒厂、经河化工厂等。有的产品行销全国,如辛安渡药厂的九头鸟保健品,曾参加全国产品展销会的竞争。
进入90年代初,随着改革的深化,工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上述企业大都转化为新型企业了。
二 十年辉煌
1992年春暖花开之际,邓小平同志南巡,武汉是第一站。南巡途中的重要讲话,成为改革开放新的催化剂。这十年间,东西湖在改革开放方面,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事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在经济上,深化国企改革,区场两级国有企业已改制94%,利用国有资产存量嫁接改造,一批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已由国有经济为主体向非国有经济为主体的转型,国有资本基本上有序退出。与此同时,利用区位优势引进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大财团落户,并利用标准厂房发展一批工业企业。在此期间,民营企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样,有力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工业体系的创新,从而打破了农垦经济模式中国营经济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形成了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国有经济、混合型经济相互促进的新体系。
在所有制转型以后,东西湖大展鸿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扩大招商引资窗口。东西湖这片热土沸腾起来了,高大的厂房和成片的住宅区奇迹般的出现了。

1993年,台商投资区成立。10年来,它引进项目240个,到位金额35亿元,成为全区经济的龙头。
吴家山海峡两岸产业科技园,为全市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
东西湖出现了新型的经济模式,在开发区的品牌下,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园区,企业办园、农场办园,称之为区中园、园中园、城中园。
现在,已有农业园区8个,企业园区10个,如海口电力工业园、鑫桥产业园、牧业园、凌云工业园、金银湖生态保护区等,共有华润啤酒、统一食品等规模以上企业104家,完成增加值8.66亿元,实现了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经济总量持续发展,已形成食品饮料业、包装业、生物药业和建材业为龙头的现代产业体系。十年巨变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全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在加速完成。
2001年,东西湖被省市列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规划区。区政府已编制《东西湖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2010年全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和“一城、七镇、30个中心村”的城镇布局。
近几年来,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各办事处搞撤村并点,移民建镇工作发展迅速,全区人口城镇化率为52.4%,新沟镇的小城镇建设已成为全省示范工程。

现在,东西湖开始实施突出东部(吴家山、三店、养殖场等区域)地区城市化发展带动战略,东部按中等城市标准建设新城区,西部地区(东山、辛安渡、荷包湖等区域)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从东部逐步向西部扩散。在实施上采取先工业化,后城市化,先园区、后社区,先东部、后西部的步骤,用东部辐射带动全区,从而实现全区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任务。
到2010年,一个集新兴工业、生态农业、旅游事业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将在东西湖出现。


2009-01-19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8:10:42 | 只看该作者
水乡渔话
解放前,东西湖地域港汊交错,湖塘星布,从前系汉阳县管辖,是汉阳县素负盛名的产鱼区。这里的人多以捕鱼为生,经年累月,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他们近水识鱼性,熟悉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他们善于抓住最好的捕鱼时机,选择有利的地形,使用不同的捕捞工具捕鱼捞虾。一年四季,他们奔忙在湖乡泽国,不分日夜,不避风雨,不顾寒暑,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渔业这个行当,有许多的话题,这里从捕鱼工具和捕鱼技巧方面,加以叙说。
罩生(方言读圣):用网罩、篾罩捕正在产卵的鱼叫“罩生”。春夏之交,江河涨水的时候,正是各种鱼类交配产卵的时节。长江的鲤鱼随着倒灌的江水游入东西湖的湖汊,一群鲤鱼多在夜晚游到水深不盈尺的湖边有草的浅滩交配产卵。常是一条雌鱼产卵,有许多雄鱼围着交配,搅得湖水翻腾,静夜水声震耳。捕鱼的人趁着黑夜,蹑手蹑脚,循声走近正在交配的鱼群,紧快下罩捕鱼,十拿九稳,不会空罩。一罩下去,少则几斤,多则二三十斤不等,一个晚上机会好可得百多斤。“罩生”最要注意的是捕鱼人要特别轻手轻脚,千万不能暴露自己而惊散鱼群。
下堂钩:堂钩是用一根几十米长的纲绳,系着许多的鱼钩,不用饵料,即可捕鱼的渔具。当河水漫过河岭向湖里迅速奔流的时候,捕鱼人在湖边急流中下两三道堂钩,两头打桩把纲绳固定下来,在急流中往来的鱼一碰上堂钩就跑不掉了。碰上钩的鱼总想摆脱,可是越摆就会挂上更多的钩。捕鱼人及时划船用大铁钩取鱼。“堂钩”只挂大鱼。扳罾:扳罾要选好置罾的好埠子——指河口、湖口、缺口和矶头等处鱼群常来常往的“交通要道”。东西湖最好的罾埠子要数石头咀。石头咀从湖边突出湖中一百多米,有如大河岸边的大矶头。这里是北湖、西湖的湖口,又是仓家河河口和汉城垸的缺口,地形得天独厚,出口多、水质富营养、水流活跃,别处扳不到鱼,此处准有所获;尤其是洪水来临时,水流量大,更是扳鱼的好时机。
东西湖最大的埠子是径河的排罾埠子,从南岸潘家咀到北岸老虎地,几千米远,可蹲置几十部罾。这里是径河河口,又是东西湖湖口,为往来鱼群必经之处,扳罾收入有保障。扳罾捕鱼四季均可。
解放前,好埠子是有主的,放罾的人须向湖主交租。本地还流传着有关扳罾的民谣:“扳大罾,扳小罾,扳些鱼虾尝尝新。不扳罾,鼓眼吞。”“早扳罾,晚扳罾,扳些好鱼度光阴。扳不到,吃不成。”
下卡子:卡子是细竹枝制成的,两端削得尖尖的,捏得拢,伸得开,有弹性,另外还要用干芦笋或干茭笋蜕下的圆外壳剪成一小节一小节的圆筒套。放卡子要用饵料。饵料有3种:面食、麦食、草食。面食下小鱼,在附近浅水里放卡子;麦食下鳊鱼,上西湖深水里放卡子;草食下草鱼,在茭湖周围放。放卡子前,将卡子捏拢,把饵料夹在中间,用芦筒套上。在水中,鱼来夺,咬破芦笋筒子,卡子伸开,两头尖刺随即刺入鱼嘴,鱼就逃不脱了。下卡子要驾着划子,一人摇桨,一人在船头放卡子,放的线路较长,一节一节放下十几道卡障,全部放完即可从开始放的地方取鱼。以放卡子为主要渔业的多为夫妻班子,长期在船上生活。
下绷钩:在一根长纲绳上系着许多鱼钩,钩上挂着饵料如蚱蜢、虾子、茭草之类。下钩时,先在湖边牢牢插上一根竹竿,将纲绳一头系在竹竿上,然后每隔10来米插上一根竹竿,将纲绳绷紧系在上面,让饵料刚刚落在水面上。插竿多少不论,至少每次也得插五六根。傍晚下钩,清晨取鱼,多数是草鱼。
下花篮:花篮是篾制成的,两截合成,样子像灯笼,两头内编制有倒顶,顶端是竹扦,防止进篮鱼回游出篮。花篮有大有小,大的专捕鳙(胖头)鱼,倒顶朝上竖着下。小的平着放入水中,专捕青草鱼和鲫鱼。下花篮不用饵料,也有放诱饵的。由于夜晚月光或星光映照到水面上,水波轻漾,光线折射到水中,照到花篮上,花篮也随水波荡动着,水中鱼儿很喜欢钻进去觉得好玩,谁知只能进不能出,鱼儿便成了花篮中的“猎物”了。下花篮是在傍晚放,清晨取。
下麻网:麻网是用细麻线结成的,上有浮子,下有坠子。一床网约10米长,有深有浅(深浅指网的宽幅),有稀有密(稀密指网结的密度)。深网、稀网下深水捕大鱼,浅网、密网放浅水捕小鱼。下麻网要选择较窄的水面,以能拦过河道的60—70%为好。网下到水中要放松些,切忌绷紧。麻网大都捕的是白鲢、白刁、鳡鱼一类的浮面鱼。
跳晾网:跳晾网比较大,有几十上百米见方,后方用许多竹竿支撑着,像靠背椅子一样,前面将网拉开平晾在水面上,水下装着许许多多的一面涂了白漆、一面没涂白漆的箱子。晾网前方约距50厘米的水面上还得拦一床寨网。当鱼群从晾网后面穿过网游到寨网跟前,不能前进,只好回游。鱼猛一回头被白箱子的闪光映照,受到惊吓一跳,就落到晾网上去,把晾网压到水下。这时落在晾网里的鱼照样可以游动,但逃不了,也死不了。
敲敲网:有一种鱼形状特别,东西湖的人叫它“杉木屑”。这种鱼怕听敲打声,听到敲打声就从浅水处往深水处跑,渔民就利用它的生活习性来捕它。打敲敲网得三只船,两只船在下游深水处各在河的一边拉上一床栏网,这床栏网要长,窄的水面可以全拦住;要宽,基本上可以落到河床上;要密,密到小鱼也难穿过。
网的上纲绳装有木浮子,泡在水面能吊住拦网,网的下纲绳系有铁坠子,能使拦网落到水底。另一只船在上游,捕鱼人用木棒不断敲打横绑在船舷上的竹筒子,有的人还能敲出有节奏的音响,船只慢慢地划向下游的拦网。当敲打的船到达,负责拦网的人迅速收网取鱼。90%以上是“杉木屑”,极少数是银鱼和针鱼。
划白船:将小船一边船舷下面涂上白漆,另一边船舷上张着网。捕鱼人在捕鱼时划着鱼船,将涂了白漆的一边靠着湖边,迅速划船前进。湖边活动的鱼群,突见耀眼的白光,又闻水声,惊得乱蹦乱跳,不少的白刁、鲢子鱼就窜到了船舱里去了。
以上所叙的几种捕鱼的方法和渔具,都是渔民掌握了鱼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而创造出来的。如鱼的产卵活动,鱼喜活水,喜觅食,什么鱼爱吃什么饵料,夜晚喜光亮,白天怕强光,闻声即惊等等。渔具比较简单,成本很低,使用方便,用人不多。如鱼罩,一个人就可使用。卡子只需较粗的线纲绳,坠着许多卡子,一人划着腰盆放卡,或两人划小船,一人摇桨,一人放卡就行。绷钩、花篮、麻网等只须一放一收,不必要长守,即可获利。跳晾网、敲敲网、划白船等捕鱼的方法,更是奇思妙想,费力不多,而捕鱼不少。
除上述的几种捕鱼方法外,还有几种捕鱼方法所用的鱼网比较大,捕鱼人力要得多,还要有较大的鱼船,多于秋后十冬腊月,在大河大湖里操作。这个时候,天气寒冷,河面寒风刺骨,水温较低,捕鱼是非常艰难的。
打对网:打对网要用两床网,两只大船,一船9个舱;网是大网,一床上百米长。每条船上一床网,至少得5个身强力壮的捕鱼人。在大河大湖中运作时,两条船拉开距离,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相距百多米时,甲船掉过头来,两船同时丢下系在纲绳一端的浮筒,然后互相朝着对方的浮筒撒网,逐渐组成半圆形。当两床网合成一个大圆圈时,两船各拉着自己大网一端的纲绳,在大圈内边迎头靠拢,迅速拉拢抛出的浮筒一端的纲绳,连成各自的网圈,然后各自收网,提上鱼船清网拣鱼。这种捕鱼方法,收入非常可观。一般到了秋后,河湖水面下降,水域缩小,正是打对网的好时机。捕鱼人是很辛苦的。
撒旋网:站在河湖边撒网是较为简单的事,然而到大河大湖里,立在船头撒旋网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撒网人站在船头摇摇晃晃的,非有娴熟的技术是不敢上场的。在船上撒的旋网,它的长度和网口都要求较大,落水要深,网罩面要宽大,所以撒网高手还须要有力用劲才撒得开。撒网前先将一个钻有许多小洞洞的木球(木球的一端系着很长很长的一根绳子)向船的前方远处扔去,撒网人随即作好提网投网的准备。撒网人把网理好,大船迅速向小木球划去。撒网人不等划近小木球,一旋网恰好撒开罩在小木球上。据行家说,小木球在水里上下浮动能诱使鱼儿向木球一处集中,成为网中之物。
拉网:东西湖只有泾河水深,鱼多,到了冬腊月,水位下降一些的时候就下拉网捕鱼。一床拉网有几百米长,几米深,上部纲绳穿有浮筒,下部纲绳装有铁坠子,上下纲绳都比较粗而且很结实。拉网时,在河中选取一个河段下网,拉网人在两岸拉着上纲绳向前走,一边要好几个人,网大用人就更多。拉网的后面用二三只船,每只船上一个人,都将拉网的上纲绳提起到船头上放着,以防鱼跳出网外。最后,两岸的人合拢到一边收网取鱼。一网收起可捕捞几百斤、上千斤鱼,甚至更多。
抹抹子:抹子是2米长、1米来深的兜形网,上有竹竿支撑,下有铁坠子,在抹子竹竿的前端上系一根粗绳。用抹子捞鱼虾时,捕鱼人驾着船将抹子放下水,把绳子系在船艄上,让它随着船抹着河泥慢慢前进。冬天寒冷,鱼虾都伏在河泥上,抹到鱼虾,一动就溜到兜里去了。用抹子抹的多是大虾子。大半天可抹几十斤,将它晒成干虾米,拿到汉口很好卖。
拉泥网:泥网和抹网很相似,只是网眼大些,坠子重些。用一根粗麻绳将10多床泥网连成一长串沉在河底里,两岸各用十多人拉。天气寒冷,鱼都藏在河泥下面,将网拉动后,前面的泥网扒动河泥,后面的网碰到鱼,碰一二次,它还懒得动;最后,把鱼碰烦了,一翻身就到网里去了。只有最后几床拉泥网里才有鱼,拉起来的大都是大鲤鱼。
另外还有一些集体的大规模的捕鱼方法。如:
挂编:是一种长几十米,口大,尾细的袋形鱼网。秋末冬初,水快落河的时候,内河内湖的水外泛,管湖的人聚集许多村民,在河口、或湖口打桩、下膨,拦水挂。泛水范围越大越好。泛水范围最大的要数扬泗泾,它在柏泉和巨龙岗之间,北边是府河的河岭,南边沿仓家河筑有湖堤,拦水挂。此处一天可挂到好几百斤甚至上千多斤的鱼。挂捕鱼时,有鱼贩子来收买,卖不完的分给帮工的人当报酬。
干湖捡湖:有的湖不是太大,直接放水又放不干,就架上好几部脚踏水车将湖水车干,然后由管湖的湖主先安排劳力下湖扫,捉浮面大鱼,大致上把湖中鱼捉得差不多就丢湖。扫完了湖滩才能让周围的村民去捡,也有所收获。寒冬腊月,有许多的湖要干,老百姓常有湖捡,自己吃不完,还可以拿到集上去卖。此外,还有几种渔家独户都有的随用随取的单一的捕鱼工具。如:下子:子的编织有些像花篮(放小鱼用的),有两个花篮大,两头粗,中间细,家家户户都有。退水时,人们就将子堵在退水的缺口里,坐收渔利。有吃有卖,多了的可晒干储存起来。
扒筢子:筢子的形状和竹筢子一样,是一根有弹性的竹竿做的,筢齿是较粗的钢丝做的,每根齿上都有两个铁钩。人站在船头像扒草一样,左一扒,右一扒,从船边往后扒,船随着往前行,一些沉在河泥中的鱼被它扒着,很难脱。
打镣:“镣”是用一根3—4寸宽的铁片穿在5股长短不一、两头尖的铁齿中间,上安一根3—4米长的硬木把。打镣时,两人驾着鱼划子,一个坐在船头,一个坐在船梢上,拿着镣在泥水中前后晃动,碰到鱼顺势举镣,把鱼搕在船舱里。
摸槽:这是在特别冷的天气里捞鱼的一种方法。捕鱼人驾着木船先用一扇磨盘(家用的小石磨)穿根粗麻绳沉到河底,再划船向前,使磨盘在河底拖出几条上10分米宽的长槽,越长越好。第二天捕鱼人驾着小划子清晨摸槽。舱里放一个用锯末子窝的大火缽,摸槽人光着右膀子,伏在右边船舷上,顺着先拖的泥槽去摸。冷得受不住了,把膀子提出水面揩干再放在火钵上烘烤,不断地用左手扶摸,回暖后又下水去摸。时间长了,膀子熏黑,皮肤冷裂。为了生计,还是咬着牙去摸。
湖区的百姓有“无鱼不开餐”的说法,并不是说他们餐餐吃饭都有荤,蛮好的日子。这是渔民无可奈何的说法。其实他们把捕得的好鱼大鱼都担上集市去卖,换回柴米油盐;小鱼死鱼只得自己吃。那时,湖区渔民的劳动非常艰苦,生活很差,在贫穷中度日。


2009-01-20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8:11:19 | 只看该作者
柏泉农家菜
柏泉有句俗话:“红鱼、腌菜、虾鲊,客来也不怕。”的确,每个农家备有这三样常年菜,人来人往,也就不用愁了。柏泉人腌制的红鱼、腌菜、虾鲊农家菜,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都会制作,其特色由来已久,前教后学,代代相传。这三种农家菜的做法并不是特别复杂,然味道独到,落口鲜美,余味长久。柏泉旅居海外、台、港、澳的,以及较长时间在外工作的,每当他们回家探亲访友时,不吃山珍海味,独点红鱼、腌菜、虾鲊三样菜,品尝独到的家乡菜肴。每当他们离去时,还会带一些回去,让他们久居外乡的家人朋友也能吃到家乡菜,加深对故乡的感情。
红鱼。腌制时间一般在过了重阳节之后就可以开始做了,但以十冬腊月为最佳季节。腌制材料是鲜鱼,不论大小、品种都可。将鱼刮鳞抠鳃,剖去内脏,洗净滤干,以精盐腌制,也有光去鳞抠鳃洗净,剖肚取脏不洗,和着鱼血腌制的。大约一星期左右,将腌鱼取出,晾干涎液,再加盐少许拌以红麦粬,贮于坛中,用泥将坛口封闭严实,两个月后即取出食用,蒸食或炸食均可。封闭一年以上再开坛食用,其味更佳。最好吃的红粬鱼,以鲫鱼(俗称喜头鱼)为最好,因为鲫鱼体肥,肉质细嫩,其味香美,营养丰富。
腌菜。以春菜、雪里蕻腌制。霜降以后,选择晴天,将菜收取,置于阳光下晒蔫,择去泥渣,洗净,用绳子晾晒到一定干度,切碎,拌以精盐揉搓,装坛严封。
食用时以菜油或色拉油炒食,再拌些香油(麻油)。如果配以鸡蛋和腌菜作成汤羹,清香可口。腌菜汤有消炎退热的功效。
虾鲊。立冬前后即可腌制。腌制虾鲊多取红色宝(壳红)和单毛(壳白)虾。腌制前,将虾中的小螺、杂草淘洗干净、滤干,盐拌匀(俗称盐多不走鲊),置于坛中密封,可保存一年不变质。吃法大体有两种:一是取虾鲊汁拌以米粉,用菜油炸或炕成虾鲊粑;一是用小瓦钵盛少许虾鲊、米粉,在煮饭时用开锅米汤调成糊羹,放锅中蒸。切忌揭锅盖,蒸熟即可。取食时再加猪油、胡椒、香葱、蒜瓣等佐料拌匀,味香爽口,百吃不厌。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8:12:35 | 只看该作者
流行民间的谚语汇集
[社会类]
众人拾柴火焰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玉不琢不成器。不比过年,要比种田。三年学成手艺人,十年难学种田佬。地瘦多栽树,家贫勤读书。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外头有个好耙手,屋里有个好笆篓。多行不义必自毙。留得青山在,不怕
没柴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低头不见抬头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强扭的瓜不甜。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若要凡事好,须先问三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安。
善事可为,恶事莫为。牡丹花好空如月,枣花虽小结实多。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际在于勤。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知足常乐。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响鼓不用重锤。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根深何愁枝叶茂,身正不怕影子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老心不老,家穷志不穷。
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农业类]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茬口巧安排,人勤地不懒。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麦过春分昼夜忙。谷雨前,好种棉。芒种忙打苞,夏至见谷刁。
日晒麦黄,雨洒谷黄。秧棵怕痒,越摸越长。
生地茄子熟地瓜。深栽茄子浅栽蒜。
三月三,蛇出笼,藕出尖。三月藜蒿四月蚌。

[渔业类]
涨水鱼,退水虾。一草带三鲢,一鲢带三鳙。
一寸水养一寸鱼,宽水养大鱼。池水活,旱涝急不着。养好一池鱼,先得养肥一池水。
清水难见鱼,混水好摸鱼。春秋鱼跑滩,夏冬藏深潭。

[林业类]
一棵果树三分田,百棵果树十亩园。退山还林,造福子孙。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屋前屋后,种桑种柳。种花卉,兴苗圃,三年可成大财主。

[畜禽类]
牛要满饱,马要夜草。牛过惊蛰节,骨头硬如铁。想赚畜牲钱,要伴畜牲眠。养猪不赚钱,肥了一丘田。养猪没有巧,只要窝干食饱。两头精,中间粗,拉大骨架养肥猪。母猪生育抓“两头”,优质多仔不用愁。鸡下蛋,粮食换。四月八,
冻死鸡和鸭。
[计生类]

为中华,为四化,生儿育女要计划。孩子少,质量佳,家庭甜如哈密瓜。生儿生女有计划,利了大家利小家。晚婚好,晚育佳,生儿生女都是花。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气象类]
春季: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雪是个鬼,不是天干就是大水。上怕初三雨,下怕十六阴。日头当天现,三天不见面。
夏季:久晴东风变,见雨东风晴。六月北风贵如金,一日北风十日阴。夏雾断点流(主旱)。
秋季:秋旱冬水,秋涝春旱。秋天怕晚晴,春天怕晓阴。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秋冬旱。
冬季:干冬湿年倒春寒。久晴必有久雨。冬季多冰霜,春秋少太阳,冬多雾露一冬晴。

[24节气类]
立春雨水:立春天气晴,禾谷好收成。无春之年是丰收。两春夹一冬,七个牛栏九个空。立春不落雨,还有一月冷。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立春无雨要防冻。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水
晴,夏至明。雨水落了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
惊蛰春分: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雷打惊蛰后,湖田当大路;雷打惊蛰节,二月雨不歇。惊蛰动了风,吹到五月中。麦过春分昼夜忙,春分有雨广人稀,处处棉花豆麦宜。春分南风吹,五月患旱又患水。
清明谷雨:清明要明,谷雨要淋。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从江边走。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有霜兆干旱。谷雨雷,唤黄梅。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立夏小满:立夏不下,干断塘坝。立夏不下,无水洗耙。立夏东南风,农人乐融融。北风管立夏,低田种芝麻。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下,犁耙高挂。小满雨绵绵,干在六月间。
芒种夏至:芒种雨绵绵,夏至火烧天。芒种南风扬,大雨满池塘。雨打芒种头,阴沟无水流。端阳有雨是丰年。夏至有雨年必丰,夏至无雨米缸空。五月望“三八”(初八、十八、二十八),头八无雨二八休,三八无雨到中秋。五月南风号大水,六月南风海也平。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小暑大暑:小暑南洋十八天,晒得南山竹叶焦;小暑南风十八天,大暑南风到秋边。小暑一声雷,倒转作黄梅。六月初一动流,七十二瀑到“立秋”。大暑不雨秋边旱。大暑一声雷,十七八个“野黄梅”(多雷雨)。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立秋处暑:过了立秋节,夜凉白天热。秋雨冬雪,秋涝春旱。立秋无雨望重阳,重阳无雨一冬干。处暑不落,干到白露。处暑落雨十八闹,处暑无雨十八燥。
白露秋分:雨打白露,天天走湿路。白露无雨,百日无霜。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欢声好快乐。秋分无雨春分补;秋分落雨秋雨多。八月初,乌云盖,又收萝卜又收菜。八月初一亮,麦子缺墒种不上。八月八日落,三天两头洗个脚。
寒露霜降:寒露有霜,晚稻受伤。一场秋雨一场寒。重阳无雨望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霜降无雨,清明断车。九九雷声发,大旱一百八。九月青蛙叫,麦子种两道。
立冬小雪: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雨。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小雪”不见雪,“大雪”满天飞。十月小阳春,无雨暖烘烘。十月三场寒,大水满田畈。
大雪冬至:冬月大雪多,次年雨水频。冬月“三一”晴(初一、十一、二十一)谷米一般平(丰年);冬月“三一”阴,谷米贵如金。晴冬至,年必雨。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小寒大寒:“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大寒”不寒,春雨不断。大寒不冷倒春寒。腊月初三晴,来年阴雨到清明。腊月三十天打雷,来年涨大水。“大寒”东风天下雨。“大寒”暖和病疫多。


2009-01-20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8:13:19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宴宾入席的老规矩
在农村里,摆宴席请客喝酒的人家,主人家的酒桌怎么安放,客人入席怎么坐,以及坐在什么位置上,颇有讲究;尤其是婚姻喜庆宴席,更是马虎不得。客人中有辈分上下、年龄长幼、地位大小等的区别,他们该坐在什么席上,席上又该坐
哪个方位上,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场面大一点的、客人较多的宴请,主人还专门请一位懂礼仪的人担当“执客事”,以免待客不周。
乡间流行有“席不正不坐”的一句话。这说明民间很讲这个规矩。究竟怎样才算坐正了席位呢?
在农村,一般的房子都有一间是堂屋,农家有什么喜庆之事要宴请亲朋,酒席就摆在堂屋里。一般的堂屋可以摆四张酒桌。面向大门,上方并排摆两桌,下方与上方对应并排摆两桌,席间都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来回行走。这四桌的先后顺序为
左上方为首席,右上方为第二席,首席的下方为第三席,第二席的下方为“第四席”。一张席上坐八位客人,尊者长者,或特邀贵宾要入坐在酒席的主位上才算恭敬。一桌酒席上的主位在上方,其次在下方,左右两方依次入坐。主位上左为
第一位,右为第二位。次主位右边为第三位,左为第四位,左右两边四个席位又分左为先右为次,也有上下之分。比如娶亲婚宴,男家在新娘接进门行完礼入洞房后,就开始摆酒宴酬宾了。首席上坐的必须是女方来的贵客,俗称上亲。如果
送亲的上亲刚好坐满一桌,那么其他的几桌就是奉陪上亲喝酒的陪客。上亲里面按照兄嫂弟妹、表兄妹等长幼次序入席。陪客中次主席上是自家亲戚中的外戚,如外祖父母、舅父母、姑父母、姨父母,长辈未到的由他们的子女代表入席,另
外两席就是自家亲戚,即伯叔、兄弟等,入席次序仍分长辈晚辈,兄上弟下的礼教入席。
请客入席一般由主家所延请的“支宾执事”导引。“执事者”是由与主家关系非常好,对主家的亲戚都比较了解的人担当。
席位坐定之后,开始向席上上菜了。农村里喜事酒宴配菜最有名的要算“八个头”了。八个头出菜的顺序也有讲究,那就是“鱼头肉尾,三圆四喜”。这个意思是一碗鱼最先端出来,一碗扣肉出在最后,第三碗是肉丸子,第四碗是甜汤,其
他菜肴顺序不拘,自由端出来问题不大。菜肴端上桌有“东道不请客不餐”的礼教。每桌席上由支宾者临时指定一位客人作东道,即代表主人。每碗菜上桌后,东道就向客人们说“大家请”,客人们才启箸吃菜喝酒。
这种酒宴入席的规矩,虽然是老一套的陈规旧俗,但它在宴请酬宾中所显示的尊敬长者、互相谦让的崇礼美德是值得称许的,难怪一直延续至今。在各种喜庆酒宴中,这些规矩老人们仍是很讲究的。


2009-01-2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01:28 , Processed in 0.0817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