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7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研班]首届学员韩仓小学校长侯登强论教育叙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9 10:3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仓小学校长侯登强论教育叙事
1

教育叙事的写作和教育阅读如同人的两条腿儿,相互协调着,才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梦想走得更远一些。两者最初不一定是并驾齐驱的,但是,当真正投入到教育情境之中后,两者会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并成为我们教育生活的常态。

我是属于以写带读的那一种,最初,我只是试图用稚嫩的文字记录一些工作中的感受,以此来让自己对工作保持一份热情。而后,我越发感觉到一个教师的幸福就在孩子那里,记录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文字开始灵动起来,场景的再现,让人有一种言说的欲望。朴素的记录,童心在闪烁。渐渐地感觉到仅有陪伴是不够的,还要有帮助。如何帮助?怎样来帮助?捧着一颗心来面对,却手足无措。教育专业的阅读匮乏,让自己内心有丝丝愧疚和空虚。教育阅读的过程也是提炼提升的过程,在与名家对话的时候,一些亲历的情境总会自然地跳跃出来,仿佛为了某句经典它已经做了很久的等待……

教育叙事的写作过程保持着我们对教育的敏感,使得我们行走的路上不至于麻木,不至于彷徨。教育阅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像一剂良药诊疗着我们的职业倦怠。两条腿儿的隐喻,它们共同支起了教育心灵。你会发现,教育叙事不单单是文字的舞蹈,更是教育观察、教育思考、教育实践的生动体现;教育阅读不单单是善于读书,更要有教育责任的担当和脚踏实地的耕耘精神。读读写写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却很难坚持下来。原因很简单:功利性的坚持不会持久,唯有发自内心的觉醒才可能抵达有梦想的教育生活。

另一个关于教育叙事与教育阅读的隐喻是人的呼吸。比较形象的理解是:教育阅读仿佛是吸收;教育叙事仿佛吐纳。通过广博的教育阅读,内心有更多对教育的思考,借由书写,人的思维得到梳理。一个整体的教育过程,犹如系统,保持着教育生活的灵动。从这个隐喻来看,教育叙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眼之所及,更是心之叩问。在叙事中传达某种信念,抒发某种情感,使得文字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一直有人评价我善于写东西,很能写——诸如此类,虽是褒词,却没有说到我心所想。如果单纯地沦为一个写手,写作也就没有了什么意义。教育叙事关注当下的教育生活,文字表达的是教育者的心态和思考。有感觉,有责任,有温情的教师才可以发现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情境。当诸多人在教育习作面前止步的时候,他们忘记了写作最重要的不是技巧的娴熟,而是心智的完善,心灵的体慰。吴冠中先生说:艺术就是一种感觉。越来越体会得到:教育叙事的写作本身正是一种教育感觉的抒发。沉浸其中,吮吸到教育的芬芳,每天有一种出发的感觉,一种相遇的心态,一种生发出智慧的欲望。

每天出门的时候,脚步坚定而匆匆,想象着与孩子们见面后的事情,那些笑脸,那些需要你继续的故事。早上怀揣着这份期待,一整天,满满的、暖暖的,老师的幸福不正是在这些平凡而珍贵的日子里吗?妙笔生花,首先心中要有花,有春天才可以。教育叙事的写作,也要先有教育情愫,有教育热情,有教育的细腻和敏感。把记录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用一点点的文字生动地描绘出我们所遇所思。

一直,我从来没有看好自己的文字,有些词语翻来覆去地在文中出现,甚至有时自己都会有丝丝的失望——是不是我已经很难跳出这些词语去了。想起,一个人的教育生活里总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出现频率最多的,反复呈现的,往往是你教育的精神面貌。“温暖、敏感、帮助、透明、澄澈……”喜欢这些词,他们藏匿在我的文字里,跳跃在我的心上。被这些词语套牢,何尝不是在坚定某种教育的信念,一次次书写,一次次洗涤,我看到自己渐渐明晰的面容。

江湖一刀老师曾经谈及写作最好少用形容词。同感,过于花哨的文句,失去对真实的尊重,看似貌美,实则了无生机。心思不用在修辞上,用在对自我感觉的提炼上,对故事本身的价值关注上,句子可以更灵活,更跃动。文随心动,酣畅淋漓的感觉,思考的厚重,会让你有别样的写作体验。教育叙事的写作,让我们的教育生活有了更多色彩,每天经历的,因为文字有了沉淀,有了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条走向教师专业化的道路,更是一条通达自我内心深处的路。当初之所以可以坚持写点东西,与刘良华教授:教师要在教育困境中不断挣扎。许锡良教授:即使是垃圾也要写,不停下来,会有收获。在教育写作的路上,多一些遇到,多一些激励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不言而喻,有时常常会因为某种际遇,你对文字有了新的思考。

珍视写下的每一个文字吧,那是自己的珍珠,辉映着我们曾经的岁月和青春,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在两个隐喻中,在丝丝缕缕的感念中,继续前行。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3:27 | 只看该作者
2。

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来,带着不同的家庭符号,带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在学校这样一个新的场所开始自己另一段成长的旅程。我们常常把那些“不同”称为儿童的差异性,遗憾的是,这些差异性往往不被真正重视,让我们的老师错失了诸多育心养人的机会。模式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摈弃了儿童个体的感受,大一统的管理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需要明晰:故事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历程,我们的生活也是用一个个故事来书写的。儿童来到学校,故事在延续,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老师、同学、校园、课程……如何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安全感,获得成功感,对孩子来说是种考验。

教育是养心的事业,从故事的角度思考: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一定来自心灵,故事中的人是情境中的人,那些感触、感悟、体验,会是一个人成长中的财富。每个人每天都在故事中,正是一个个故事的浸润、磨砺、沉淀,我们的心灵才会得以升华。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你主导着周围的环境、主导着自己的情绪体验。

教育除了课本中的知识要传授,更需要将有人类发展信念的美好东西进行传承。把这样的理念渗透在诸多的活动中,是可以有所收获的。而我所讲述的故事更多的是自然生成,是生活化的发现,是遇到与成全的结合。预设的活动往往过于注重目的性,而忽略了活动过程中人的体验与感受,很难促成儿童的真实心灵的发展。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拓展故事,有时候,只需要你轻轻一点,或者深情地一句话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忆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常常错失了教育的机会,本来一些故事不应该打住,却最终戛然而止,留下了些许遗憾。把教育看做简单的判断,看做训斥,看做纠正,是肤浅的认识,不能触及教育的本真,使得我们的教育枯燥乏味。在一个学校,你会看到很多教师教育孩子的情景,也听到一些严厉的话语,这是教育的全部?这些言行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行为?需要打个问候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从来就不应该只这么简单。教育只有在信任与沟通的过程中才可以生发,有没有这样的情境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

对教育故事的续写,有两个例子记忆深刻。

台湾教师苏明进的《希望教室》中有很多真实而细腻的故事。一次,他的学生课堂上呕吐,几个同学主动帮忙处理。在第二天的日记中,被帮助的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如果苏老师只是简单地表扬那几个孩子也可以结束,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可苏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班会活动:让这个孩子在班里把自己对另外几个孩子的感谢读出来……感动了所有的孩子。

另一个故事也是来自国外,一只鸽子在公园的喷泉中,好多孩子熟视无睹,一位老人走进水里,捡出来。只要扔掉,事情也可以就此打住。可是这位老人对着鸽子开始说话,吸引了周围的孩子,他带着孩子去埋葬鸽子。鸽子的葬礼很隆重,孩子们一个个肃穆——这是一次关于生命化的教育,也是充满人性之美的故事。那些参与现场的孩子,一生会有怎样的记忆?一生会有怎样的悲悯与爱怜?这样的故事感动了我们,更会感染了孩子们。故事,从来就不应该就此打住。

教育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发现教育的契机,并创造教育的奇迹。每一件事情,细细打磨,赋予它新的意义,故事会与众不同,孩子会沉浸其中。需要明了怎样来续写故事,续写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如果遇到一件事情,当我们续写的时候,重在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考虑续写对儿童的成长有没有意义。不把续写当作成人玩弄“智慧”的把戏,俯下身子,设身处地,才可以设计出符合儿童需要的新故事。

只有敏感的教育者之心,才可以和孩子一起续写精彩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是带着教育价值理念的,是丰溢着教育智慧的,既把孩子带入一个新的教育场景,更把老师的职业尊严也激发了出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3:56 | 只看该作者
3。


教育叙事需要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多角度思考事件本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契机。在很多的叙事作品中,生化话常态化的记录固然可以使教育者之心细腻起来,但是一个好老师不仅仅应该是感性的,还需要理性。理性之爱是指教师能够跳出事件本身,审视、思考、判断,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帮助。

常常遇到很多有爱心的老师纠结在与学生相处的困惑与无助当中,感觉到孩子总是那么不听话,总是在一些问题行为上反复,教师的苦口婆心不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教育是难的,需要坚持与耐心。这些体会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而来,我们是需要修炼这种教育的心态,等待花开,坚守喜悦。然而,与其在问题面前修炼心智,不如勇敢面对问题的本身,关注事件的秘密,寻找问题的根源,作出积极的改善。这样的过程,是理性的,使得教师更具有专业素养。

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感受这个视角转移到儿童的行为和感受当中去。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他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此刻,儿童的心理会有怎样的感受……当你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事件本身就正在发生良好的变化,试着寻找解决问题总比感叹感慨重要。

从问题的表面到问题的背后,这本身就提升了教师教育的品质,更提升了教育叙事的价值。勿容置疑,人行为的背后是有诸多原因的,性格、心情、背景、家庭……当面对一个具体的情境时,人是要依据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开展行动的。发现这些原因,分析这些原因,才可能对儿童实施有帮助的教育。

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文忠同学的“虐狗事件”就是其一。文忠同学在上学的河坝上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把一只流浪狗踢出老远。在我们的面前,他痛哭流涕。分析其中的原因,有男孩的那种展示欲望,更有家庭和学校的某种影响。在谈话中我获知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并在酒后殴打他;在班里的同学关系中,有人嘲笑他讽刺他……这些看不见的原因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如果单纯以品质恶劣这样的帽子来评价他,是不公平的。每个孩子原本都有善良的种子,只是因为气候,因为土壤的原因,它很难破土而出罢了。在了解到文忠的这些情况之后,我对他的情绪做了疏导,虽然一次谈话根本不可能解决他全部的问题,可是如果判断失误,对孩子的伤害会更严重。

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继续想到,一个教师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在过去的师范院校中,这两门课程都有,不过,生硬的理论让人有些倦怠。后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关于两门课程更是被抛掷脑后了。当教育简化成单纯的教学的时候,教育学心理学变得很尴尬——这何尝不是教育的尴尬呢?如果要想对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要对儿童的心理有更准确的把握,不读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是不行的。尤其,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的诸多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今天的儿童与昨天的儿童是不一样的,所要面对的成长困惑也是不同的。总以,十几年前学校里的那点认识,是不能够满足当前教育需要的。题外话,当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书籍出现的时候,我还是提倡大家读经典。有些书是靠新颖来赢得利益的,往往会混淆了你的思维。

关注事件背后的故事,应该成为一个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帮助者,需要有比儿童更高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不能忘却自己的教育使命,不能单纯地沉湎于那些喜怒哀乐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综合的:朋友、师长、指导者、帮助者……若单单为了和孩子在一起高兴和快乐,就有些狭隘了。教育需要促成成长,这是教师的责任。

一个有价值追求的教师,会把若干教育现象都当作思考的对象。亲身遇到的教育故事是需要记录和关注的,而听到的、读到的,都可能成为你教育叙事的内容。也就是说教育叙事不仅可以关注自己的经历,还可以审视别的同事的教育行为。我曾经写过一篇《可怕的“智慧”》是讲同事处理一件事情的经过,我思绪展开,针对一些教育行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想法也与同事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主要的观点是不能以学生的爱心为幌子来诱骗儿童道出实情。我们不是审判者,不是警察。如果今天,我们以他们的爱心为诱饵让他们上当,而明天他很可能对整个社会失去信任。

需要注意的是,关注孩子背后的秘密不是窥探个人的隐私,而是基于教育理念下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要对孩子敏感的问题进行过多的干预。有些事情,是需要自己在成长慢慢消化的,教师无端地闯入很可能会伤害到儿童。关注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妥帖,谈话|、书信……尽量保持在两个人的氛围中进行。有时候,我也会质疑教师的强制参与,有些事情,本身可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是经过老师的参与会变得复杂。这说明,教师的前期判断出了差错,教育就是要进行有价值的帮助,千万不要成了包办弄巧成拙。

关注儿童成长背后的秘密,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新的提升,更会使教育叙事的写作有了更为宽泛和深刻的主题。有教育行动和教育理念的支撑,教育写作才可能水到渠成。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4:49 | 只看该作者
5。


教育叙事中教师不仅仅是观察者思考者,还往往是真实的参与者。作为帮助者出现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作为其中的主角出现和孩子心灵碰撞。教师和学生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人际风景,这道风景中有特别的教育意蕴,有某中厚重的担当。有人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真正的教育唯有在师生互相信任真诚互动互动中才可以实现。所以,教育叙事的写作不只是对事情经过的记录和描述,还要在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秘密的同时,多关注教师自身的言行和感触。

我们对儿童的认识是外在的,不见得所有的判断都准确,毕竟,每个人的行为都有或清晰或模糊的原因。但是,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某些感受和思考却刻骨铭心。这些带有自我烙印的教育体验,对每个教师都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到教育教学的流程模式,教师和学生成为了流程中的工人和物件,使得教育异化成了功利的工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渐渐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教育信仰,或许是一个隐性的重要原因。要重塑教师的心灵,就要珍视自己点滴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教育叙事像是一扇窗子,可以让我们读到一个教师的内心景观。在润泽儿童心灵的同时,教师的心灵也得以舒展。好的叙事作品,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映照。在帕克.帕尔默所著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讲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想,教育叙事的过程正是教师谋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一条途径,读书润泽心灵,写作完善自我。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不是可以真正实现儿童的成长?哪些言行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与儿童的沟通?哪些言行可以触及儿童的心灵?那些言行可以安抚孩子激动的情绪……把你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具化为看得见的,这样的过程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一个老师是要读一读关于沟通类的书籍,把每一次和孩子相处当作贴心沟通的过程,努力让孩子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安全感,愿意作出积极的改变。肢体的接触有时候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当一个孩子无助的时候,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孩子会热泪盈眶;当孩子走神儿的时候,轻轻地抚摸他的头一下,孩子会立马来了精神……甚至,你向孩子招手的时候,不同的招手也会有不同的教育效果。语言的表达更是需要有技巧的,《接受我的爱——老师如何跟学生说话》一书,是难得的好书。简洁的文字,深刻的道理,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的谈话技巧让人耳目一新。其实,教师的言行是需要不断地修炼的,作为技巧性的行为要内化成专业素养,练习是必要的。每天,我们都在面对这样的训练情境,要记住单单慎言慎行,还不是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慧言慧行才可能是一个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叙事的过程,一个很重要的指向是作者的内心感受。一个真实的老师必须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当我们面对儿童种种行为的时候,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是可以涌现出来的。沟通中的困惑与迷茫,教育的反复与艰难,对职业的认同抑或否定……都可以在文字中舒展开来。在具体的师生事件当中,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以引起你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把这些感受小心地整理下来,会是你教育行走的印记。突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教育叙事当中要特别对待的。比如,当某个孩子在你的面前撒谎,你看着他,心里会有怎样的分析和思考,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带有个人符号的文字,是有价值的。它们不断磨砺我们对教育的思考,提升品味教育细节,以小见大的品质。同时,这些文字,也反映了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对儿童的情感。

上海的一个学校的老师们曾经对我的一些文章进行过细致的分析。感谢这些老师的信任,他们进行研讨:哪里是语言描写,哪里是心理描写,结构如何安排……我其实对自己的文字没有这样分析过的,随性所至,言无不尽。在文字中不断冲刷自己的对教育的认识,对事件中现象的认识,对儿童的再认识。写文章的时候,往往在深夜,听音乐敲文字,眼前会浮现出白天所经历的那些故事来。把自己再一次沉浸到故事里去,此刻,自己变成了一个旁观者,你会有新的发现——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孩子们在那个时候有怎样的感受?叩问之下,收获良多。

教育叙事是师生之间故事的记录,文字跳跃着,教师的心灵也同样变得清亮起来。懂得了,在指向事件本身的同时,多指向我们自身的言行和思考感受,是对自我教育生活教育心灵的一种成全。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5:18 | 只看该作者
6。


教育叙事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写作的范畴。

叙述的过程和教育生活是融汇在一起的。而这两者之间,还要有最丰富的教育情怀。写作是记录,在这样的书写和实践过程当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教育者和孩子在一起,最动人的是可以在今天的相处中触及到未来的生命。我们为什么要当老师?教师的价值在哪里?孩子会因为我们有怎样的改变……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做小事情,但依然需要静下来想想这些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空泛,它们直指我们的内心,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认同。

教育叙事从来都没有与这些教育的大问题脱离,在不断地叩问中,在默默地践行中,叙事本身成为教师精神发展的丰碑。从来,如盖楼一般,信念也是需要一点点堆砌起来,做中体悟,沉淀。

每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叙事的一部分,不见得要写下来。叙事的方式绝不仅仅只有文字一种方式。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鸟儿确是已经飞过。那些痕迹没有写在纸上,却真实地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

“我们对孩子付出是绝对真诚的,但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以看得出奉献的成效。我们不断地接受考验,有时候只是因为有人称呼我们为老师,就会要求自己保持信心。可能每位老师都了解下面这个道理:教学的意义不只是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已,教学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这段长长的引述中,教学是我们的人生——这里所诠释的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姿态。

当我们把与孩子相遇当作人生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己的童年,当我们每天都在用心地帮助孩子实现梦想……一切都会发生美妙的变化,我们可以感觉到教育的神奇,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身精神的不断丰富。教育叙事需要这样的情怀做背景。

《罗素之星》的故事是我在尊师园书系中读到的,那个叫罗素的男孩在课堂上向老师问起通灵的事,并和老师约定如果自己先离开人间一定和老师通灵。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生,羞涩而执着;几年后,老师得到消息罗素得脑瘤去世。在一个雨后的下午,老师坐在车里,告诉自己:孩子,我已经准备好了——天空划过一颗流星。在老师心里那是罗素之星……老师和罗素之间的师生情谊如此动人,很久,我难以平静。在这样的故事里,我可以感觉到那位女老师对罗素的爱怜和深深的怀念。朴素的文字背后是一个老师对孩子一生的承诺,那天空划过的流星成为永恒。只有给孩子精神滋养和引领的老师才会得到如此厚重的信任,这份约定是悲壮的,也是暖人心的。常常我们听到关于老师的故事,一些老师成为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看来,能不能在叙事般的教育生活中触及到孩子的未来,帮助孩子点燃梦想,是一种教育的高境界。

去年暑假,台湾的林士真教授来山东讲学。我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在有些颠簸的上山路上,林老师和我聊起对儿童的善意与期许。渐渐明白,一个教育者面对眼前的孩子,要给予他们更多心灵的关注,努力触及到他们将来的生命。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是脸上露出笑容,心里满怀悲悯,灵魂深出透着人性的高贵。所以,一个信念愈加坚定,那是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句子:爱所有的孩子。

如果没有《罗素之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般的心灵感应,如果没有林教授那样对待儿童的期许与希翼,悲悯与关切,是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有价值的教育叙事来的。真实的师生关系创造着一个个教育的契机,用心的教师从来不会感到教育生活的枯燥,故事一个接一个,好似绿草丛中绽开的一朵朵小花;教育者的情怀决定着我们思考的深度和角度,智慧中流淌着人性之美。不可否认,正是在每天有滋有味的教育叙事中,教师的信念才渐渐变得清晰。有的叙事是文字的方式书写,有的叙事是以思考的方式反思,有的叙事是一闪而过的感觉。

我们的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不断书写的叙事作品。当带着这种认识再回顾我们所写下的那些叙事文章的时候,或许可以增加一份厚重和自然。不去可以追求写作的技巧,而是倾心于修葺心灵,醉心于教育实践,持一份博爱的教育情怀,坚定而骄傲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从某种角度来说,与孩子相伴,是我们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幸运,那些美妙的叙事从来没有停止过,去发现,去记录,从容地……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5:46 | 只看该作者
7。


教育叙事需要教育者对儿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而这种情怀与我们自身的生活是分开的。教育不是独立的真空,来自生活中的种种影响着我们。家庭中成长的儿女和童年里的自我是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叙事中的总会有与之丝丝缕缕的联系。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对儿童的善意也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本身。

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此话道出了对一个教师爱的要求,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只有拥有了与孩子真心相处的经历,才可能有妥帖的教育行为发生。教育是养心的事业,情感的互动,信任的共通,都在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面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了下来,是孩子在改变我们,并真实的发生着。

女儿出生时,我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等待着,内心忐忑紧张。同很多家长一样,那个时候根本不在乎男女的问题,只是祈求大人小孩平安。像是捉迷藏了很久,当岳母抱着我的女儿出来让我看的时候,我触碰到了最稚嫩的生命,心跳也随之加速,有想哭的感觉。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厚重的期待,我知道自己成为了一个小姑娘的父亲,那一刻仿佛突然长大了。晚上的时候,我跑到医院附近的网吧,写下一段文字表达我的心情。在抱着诺的时候,我发现,生命是如此神奇。她来了,从众多机缘中走进我们的生活,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读吴非老师的《向前方》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文字“我喜欢孩子,特别是那些刚刚会说话的小孩子。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睛,捧着他们白白的小手,我的心灵常常会有一种震撼,我的眼眶会莫名其妙地湿润。我畏惧,我担心。我们能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人吗?这个孩子纯洁的心灵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会被什么样的人、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洒上第一滴难以抹去的污垢呢?”深深共鸣,作为一位父亲,我也感觉到了揪心的痛。爱怜和疼惜总是紧紧抱在一起的。很长的时间里,我小心谨慎地当着父亲,生怕自己的言行或者社会中不良声音影响到诺的成长。

在孩子的身上,我也体会到了一个教育者基本的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听到很多小孩去商场的时候,不耐烦,烦躁,遭到家长的斥责,后来,仔细想想家长们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小孩子只能看到大人的腿,不烦才怪呢。我有一次和诺出去玩,她说爸爸我走不动了,表现的特别难受的样子。那天阳光很好,好多小朋友都到大院里散步,诺,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总是伸手让抱抱,我却以锻炼孩子为由没有理会。直到到家,我才发现,诺的内裤已经绊住了她的小腿——我真是个粗心的爸爸。如此般,还有很多故事……

因为女儿的出生,我看待所有孩子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这并不虚构,以一个父亲的眼神来面对所有的孩子,我沉浸在这样的幸福中。

在《童年二十讲》一书的封面中有这样的句子:不要轻蔑小时候感动过的东西。这是一句影响我内心的句子。童年作为人精神的开启地,孕育着一生中需要的力量和勇气。不管走多远,我还是需要到童年的世界里去汲取智慧和灵感。想起老咪“以童年的智慧玩转人生”。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童年的心理影像,那些最初的印象如此清晰和深刻,以至于,当我们成年甚至变老的时候,依然可以在梦里回到过去。我在最近几年的写作过程中,回到童年,回忆那些事物,回味那些感觉,回想那些情景,成了我陶然自得的事情。躺在地瓜沟里看杏,躲到牛槽里玩耍,泡到小溪里捉虾……那些童年的事情,在二三十年后的今天,被我一一翻出来,还依然新鲜,让我自己怦然心动。有一天早上,我真切地梦到了那些石头那些土壤,甚至闻到它们的味道——我知道童年对我有多重要,另一个我依然在过去的世界里。听过孙老师和王老师童年的故事,那些故事有时是心酸的,酸到今天依然在疼。因为有童年的疼,所以今天我们鼓足勇气更好的爱孩子,不想伤到幼小的心灵,那些孩子身上有我们成人童年的缩影。

有人说:这个世界可以分成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而我们教师是从成人世界派到童年世界的天使。我们这些天使们当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候,也必须一次次回到自己的童年世界里去,每一次都是对自我的叩问,都是对自己灵魂的救赎,童年,让我们的灵魂沉静下来,如虹般绚丽。

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揣摩孩子的心思,此刻就需要与我们自己童年的经验相映照。别忘记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不要成为开脱孩子问题的借口,要成为读懂孩子理解孩子的开始。读懂儿童,首先需要我们回到童年,这样才可以写出比较真切的文字来。前面,我引用了一篇读到的文字《林格伦:只有一个孩子能够给我灵感》这位著名的瑞典儿童文学作家说,她一生只为一个孩子写作。因为她的心灵深处至今还活跃着一个孩子——那就是从前的自己。一次次回到童年,她写出了《长袜子皮皮》世界文学名著……

不管是来自于女儿的灵感还是来自于自己童年的感受,我体会到教育叙事需要丰富的精神来滋养。功夫在诗外,生活中的点滴也会改变我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姿态。要写好教育叙事,需要记住:对儿童的善意来自于你的生活。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6:13 | 只看该作者
8。


你的词语就是你的精神样貌。那些经常出现在文中的词语一定在彰显着一个教师的精神样貌。如果是“温暖、悲悯、同情、陪伴……”那你是一个有人性光辉的老师,会持续给孩子以情感的关注,把孩子视作一个人来看待。反之,如果是“厌恶、训斥、抵制……”那你就是一个对待儿童专制的人,过于自我,而忽视儿童的感受。

通过一些词汇的表达,我们渐渐积蓄起自己的教育价值观。而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叙事的写作与教育阅读之间还有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教育阅读与教育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映照。

读、做、想、写这样的教育生活共同构筑了一道幸福而完整的教育风景。我们在处理一些教育事件的时候,如果单纯的停留在自己的经验,是很难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很难从更深层次来关注儿童的发展。基于此,教育阅读是必要的。教育阅读中常常遇到的,打动你心灵的那些句子或者词语往往会成为一段时期你教育生活的主题词。

在最初接触教育书籍的时候,我侧重于教育理念、教育唤醒类,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刘良华、刘铁芳、张文质……这些名家的书籍滋养着我亟需苏醒的教育灵魂。在这些人的书中,对教育的那种关切,对教育问题的叩问,对教育本质的追问,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我突然间,感觉到自己距离真正的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过去的生活是如此不堪回味。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刺激之下,我选择了在书籍中前行,在教育实践的路上再出发。那段时期,我写得教育叙事,主要以真情关怀为主。抱着对每一个尽量有最大善意这样朴素的想法,我慢慢沉浸在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里。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和教育阅读的不断拓展,我越来越感觉到唯有爱是不够的,唯有真情也是不够的。教育要想对孩子有更多的裨益,必须采取一些主动的教育投入。从具体的教育行为中让孩子获得良好的人性滋养,这成了一段时期我的关注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技术类的书籍,《接受我的爱——教师如何跟学生说话》《今天怎样管学生》《轻松搞定问题学生》这些以前我曾经有点不屑的书,给我更多技术上的指导。于是,在遇到儿童问题的时候,我的一些方法也变得灵活了。这段时期的教育叙事,除了真情之外,还有了更多的智慧和技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写作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职业的乐趣。我的乐趣就在孩子们那里。

后来,越来越明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日常的观察和写作过程中,多一些专业的解读。于是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的书籍走进了我的视野。保持一种姿态,就会有一种收获,不断地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我感觉到了儿童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厚重。

在教育叙事的写作过程中,一个个的故事里,我们会渐渐明晰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写故事,其实也是在写我们自己。在写故事的过程中,磨砺了我们的教育思维,丰富了我们教育情感,温暖了我们的教育情怀。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写作与教育阅读、教育实践、共同勾画出了我们的教育主题词。

在我们的文字:陪伴、帮助、体恤、读懂、编织故事……教育叙事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向儿童世界的路,也是一条通向自我职业生命的路。
8#
发表于 2011-9-6 10:28:29 | 只看该作者
守住你自己
    文◎随火车远行

    被通知去参加一个教研活动,为一位即将参加课堂评优的老师参谋一下。这样的工作,我很少遇到,毕竟在课堂教学的路上,我有时更像个任性而自由的孩子。怀着学习的心态去,听听其他各位教学骨干的建议,看看大家是如何让设计课堂教学的,这于我也是一种的学习。
    那位老师的专业素养很不一般,课堂上的她,每一句话都亲切而贴切,每个动作都洋溢着教学的热情。然而,学生的热情并不高,回答问题的状态处在一种艰难的境地。老师忙着把教学流程走完,一步步往前赶,学生紧跟不上,踉踉跄跄。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学成为了拉练,老师的强势成为了推动教学的唯一力量。再看那位老师,脸上透着尴尬,估计她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些并不理想的情况,几次想试图从语言上进行调整,然而那后面的一系列设计又逼迫她硬着头皮往后进行……
    一出教室的门,上课的老师就发感慨:“这节课,我越上越没有感觉了。”看得出,她也对自己的课堂很不满意。
    几位老师围坐在一起,开始研讨刚刚的那节课。执教老师脸色通红,坐在一角,拿出笔和本子,低头记录着。教研员主持发言。“大家针对刚才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先议论一下,等一会发言交流。”唧唧喳喳,议论开始,大都很投入。
    “各位老师,我想先说说我上这节课的感受。”刚才执教的老师把头抬起来,“这节课我已经上过三次了,每一次都不同。第一次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课堂很流畅,效果很好;而经过几位老师的建议之后,第二次,差了些,这次更是糟糕。”听得出她是一位对教学很有感觉的老师。
    “我感觉这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更倾向于理性的分析。如果只是挖掘科学精神,就显得不能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敢于突破,知难而进。”教研员一下给这篇课文一个定位。接下来的研讨,紧紧围绕着“理性的分析”展开了,如何体现对议论文的初步认识,如何感知事例对道理的作用,如何让学生仿写……这样的一篇课文,一下子就被拔高了。坐在那里,我听着各位骨干们对教材对教学的一番番建议,心里浮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的教学是不是一定要让教师成为教材的附属品,是让教师为教材服务,还是为学生服务?在这样的教学中,执教教师在哪里?”
    “老师,你对自己的教学有怎样的认识?”我试探着问执教老师。
    “我感觉个人比较感性,课上得也感性。而一次次的修改课堂设计,一步步往理性上靠,我慢慢失去了感觉,这样的文章不是我的风格啊。”这位老师在理性与感性之中处于矛盾的状态,这种状况是可以理解的。
    从教学大的环节提出自己的建议之后,我笑笑对大家说:“我们把基调给这位老师定在理性的上,让她很紧张啊。”“其实,感性是她的优势,我们何尝要扬短避长呢?让这位老师舍弃自己的长处去服务于文本的特点,这对她来说是不公平的。都说一个文本会有多种不同的解读,一篇课文何尝不可以有多种上法呢?”意犹未尽,我接着说:“当其他的人处理这篇文章都是很理性的时候,突然有一位老师上得很感性,很有味道,这不更好吗?”说这一些,是想表达这样的观点:教师个人的内在素养在课堂中是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单纯的为服务文本而服务文本,最佳的状态应该是在个人的素养与文本之间找到融合的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对话的点。教材永远只是一个凭借,教师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这位老师在历经几次磨课之后,越来越迷茫。这让人想起爷俩和毛驴的故事:
    说一个爷爷(老人)和孙子(几岁的小孩)牵着一头瘦驴去赶集,刚走一回,有人说:“俩个傻蛋,有驴不骑!”他俩一听,骑吧!又走几步,一个人说:“俩虐待狂,这么一个瘦驴竟驮俩人?!”于是爷爷下来,孙子在上继续赶路,结果又有人说:“不肖子孙,让老人走路自己骑驴!”于是孙子说:“爷爷,你上来吧,我走。”可是刚走几步又有人说:“这个老头真是!那么小的孩子竟然不顾,自己骑驴让他走路。”爷爷也下来了,无奈的对孙子说:“要不咱抬着驴走?”
    在这个故事里固然爷俩的没有主见让人啼笑皆非,而路人们的那些话语又何尝不是笑话产生的原因呢?在评课的时候,要忠实于文本,但比文本更重要的是人。
    晚上回到家,找到那位上课老师的工作室,发一条短信给她:“守住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课堂会更精彩!”
9#
发表于 2011-9-6 19:09:15 | 只看该作者
在路上,在心上……
                                                           文◎随火车远行
                                                  

    随火车远行是我的博客名,想给自己一种始终在路上的感觉。看风景,写故事,读美文,或者坐在车窗边品杯茗茶……伴着火车的律动一直这样从容地向前方去。
    起这样一个名字的时候,我正住在距离火车道百米远的一栋小楼上。每天一辆辆的火车款款而过,牵起我无尽的遐想。我喜欢自己在阳台看夜色中的火车,客车中的旅客身影清晰可见,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又将去向何方?于是有了随火车远行的冲动,更有了这样一个送上门来的博客名。
    我的博客火车开过了三年多,有时很急促,有时很笨拙,还好,一刻没敢停息,更不敢卧在某处成为轨上的障碍。一路上,遇到那么多的朋友,阳光的笑脸,雅致的姿态,友善的眼神,有了他们,我的旅途从不孤单。有意思的是,本是坐在火车上看风景,渐渐的在朋友眼里我却成了火车。这样的称呼亲切而率真,最为重要的是把我的形象也毫不客气的表现了出来。因了自己的好胃口,好睡眠,三十出头就已经发福了,也难怪在我的一张生活照刚贴出来,就引得一刀先生留下这样的点评“感觉有点轰隆隆的味道啊,山东大汉。”张文质先生也不失时机的鼓励我“这人看着,怎么这样让人喜欢?”想着旅途,心里飘过一句话:朋友是火车一路上最美的风景。
    远行的路上喜欢解读与编织学生的故事,那是窗外的一棵课树,遇见就是一种缘分,遇见就不愿意轻易地忘却,注视着,让生命的列车缓慢下来,开始一场心灵的对话。愿意做一个站在孩子一边的人,愿意尝试着给孩子创造一个个的惊喜,愿意像读一本书一样去读一个孩子——哪怕真的就如你可能要想到的“一厢情愿”,我还是愿意这样去做。想起刘良华教授2006年远程培训时的话:“哪怕学生不理解你,你也要对学生始终保持对话状态,一如既往的关爱学生!”一下平添了更多的力量。抒情完毕,窃喜一下:火车还在隆隆前行,故事正一个个跳进来,装满,我就成了最富有的人。
    随火车远行,愿带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上路。每每离家,有本书在身边总会很踏实。有这种感觉实在是写博以后的事,从那个芙蓉花开的校园背着行囊出发,我的心便沉浸在追逐梦想的旅途中了。跟朋友说起读书,我属于“恶补”的那一种,三年多的时间里,一本本的啃读,如狼似虎。面对不如意的教育处境,我常常安慰自己:一个学校只要有你喜欢读的书,就是最大的幸运。是啊,读书如同与一位位先哲对话;读书如同与作者同船而行,渐渐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在老家暖暖的阳光里,在楼下绿树红花映衬的石凳上,打开一本书,呼吸着含有淡淡书香的空气,自己便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朋友送的书总是有别样的味道,那里有信任、有期待、有鼓励、有注视,更有一种同路人毋庸言表的默契。好书大家分享——多美好的情愫,有这样的朋友们,火车幸甚。
    这个暑假,另择一地安置新家。告别了亲爱的火车道,怅然若失许久。几日前,晚报登载消息,我新居处要修高铁,一客车站也将建在小区对面。晕,这次火车竟随我而行了!看来我依然可以随火车远行,在路上,在心上……
【车行七记】
    1、在希望与彷徨中前行——记录我的9月1日
    9月1日,愿意早点到学校去,道旁的玉米秸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凉,满目都是绿色,不禁让人想起希望,想起即将见到的一张张的笑脸;那长长的绿荫道,是柳树搭成的欢迎拱门,穿梭在其中,像赴一场约会,一场甜蜜而新奇的相约。虽然这条路走了已经两年,但每一次对我都是新的——只要心存对生活的感恩,对生命的体悟,路总有自己的感触,毕竟每一步都需要自己迈出。
    校园里的孩子已经满满的,孩子对学校向往是关不住的——一个暑假的时间已经让孩子对伙伴对学校有了太多的怀念。其实学校何尝不想念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一个没有了孩子身影的学校,生机荡然无存,走在其中往往会让人感到一丝悲凉。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那次在学校破败的校舍中间走着,荒草长满操场,几棵大树孤零零的立在学校的一角,几个老师蜷缩在阴暗的办公室里等待着安排工作……那时真想哭啊,为了这样一个缺乏生命气息的学校。孩子是学校里最美的天使,他们所能够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有心灵上的慰藉,沐浴在孩子阳光般的笑容中,对视彼此,传递内心的友好,即使不说话,也是一种享受啊。
    还没有打开自己的办公室,那群孩子就已经围住了我,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像炸了锅。微笑着倾听他们的讲述,那一刻我感到一种暖心的信任。都是一些暑假的逸闻趣事啊,边讲边笑,还时不时向我发问。“你出了几趟远门?”“你今年还教我们吗?”“你的女儿多大了?”……呵呵,很有小记者提问的架势呢。看得出,他们兴奋着呢,周围几个老师走过去,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我的心里也一下涌出一股股的幸福……
    站在讲台上,面对熟悉的五十一个孩子,一时无语。能够继续陪他们走过一年,是我的幸运。走过的两年,我知道了他们更多的故事,我也和他们一起努力的写着一个个新的故事……正是他们让我渐渐找到自己的生命坐标,是他们让我越发地对教育充满期待,是他们让我对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充满由衷的敬畏。
    我看到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透着对我的期待,我开始讲点什么。告诉孩子读书和电视的差别,黑板上一个电视被我打上大大的差号:书籍使人智慧,电视使人愚蠢!我很重的说这句话,甚至有些声嘶力竭。孩子们听着,若有所思,不奢望每个孩子都完全远离电视,但真的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一座山是我画在黑板上的书籍形象,一旁是我的板书:读书会让你看到另一个世界!想告诉孩子:书籍是个美好的世界,它就在那里,等着你如饥饿般的去阅读。那些书籍其实是宝贝,抢的多一点,就会富有一些……分明有孩子开始思考我的话语,手中的笔在本子上一笔一划的记录着。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期待的,面对眼前的孩子我抑制不住想告诉他们:你们的将来一切皆有可能。举几个设想的例子吧,“王西瑞同学国外留学回来,给老师打电话了,喂……”“我去北京大学,迎面走来张新磊教授……”“坐公交车,一上车就有郭天宇同学让座……”……一个个设想把大家逗笑了。于是用简笔画的方式来画一朵花,告诉孩子们:生命就是一朵花,一朵纯洁晶莹的莲花,它必然绽放在你美好的未来。因为这样的期待,我多希望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栽植下梦想的种子。
    也在今天,我的女儿诺诺被送进了幼儿园。几天来一直在试着让她喜欢幼儿园,我抱着她去过那里,一个职工幼儿园,庭院深深,十几个老师。站在学校教师风采栏前,看着那些老师的相片,轻轻告诉她见到老师要喊“老师好!”如果要尿尿也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忙……多担心啊,一个两岁的多的孩子要被送进一个陌生的环境,她的心里会有怎样的茫然与无助呢。昨天我和她的妈妈一直到深夜都在为她不安,诺诺生性活泼好动,男孩子一般,在老家跟着她的姥姥和姥爷每天都在村里奔跑,风一样。这样的孩子,老师会喜欢吗?老师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她呢?遇到生活上的困难,老师能够主动帮助她吗?这个时候,让我想起“我把一个活泼可爱的生命送给你,老师啊,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孩子?”
    放心不下,打了几个电话给诺诺妈妈,也是忧心忡忡的讲述。那个幼儿园的老师在门口一把抱过诺诺,接过换洗的衣服,简单的应诺几句就转身进去了,诺诺妈妈还没有来得及向她多说明一些情况。诺诺没有哭,眼睛愣愣的,可能是一下子有些反应不过来吧。后来的事情是,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哭泣起来,持续一天,老师实在没办法,只好让她上大班的哥哥去陪她,这才睡了一会儿。老师也用一些方法去鼓励她,比如贴小星星,园长告诉诺诺妈妈:给她贴了很多,都让她给自己摘掉了……这个调皮的孩子。放学以后,跑到妈妈怀里,一起去荡秋千直到天黑……我知道在幼儿园的一天,对诺诺来说是漫长的。
    带着学校的孩子出去参加一个活动,济南市的首届荷花节闭幕演出。很多是孩子们的节目,艳丽的服饰,精彩的造型,都不及那一张张活泼的笑脸。圆圆的荷叶,高高的,密密麻麻的立在荷塘之中,偶尔可以看到水中游动的鱼影——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一片荷塘一个世界,一个个的孩子也如这样的美景,安静可爱与甜蜜的背后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今天的荷花是为映衬孩子而开的,我相信。
    把演出的孩子一个个送回家,自己到家的时候已九点多。敲门进去,诺诺已经睡熟了。亲亲她,轻轻拍拍她的小屁股,看她睡觉的样子,静静的,甚至可以听见她的呼吸……心里有丝愧疚——没有在她睡前和她聊聊今天的事情。以前,她都是要搂着我的脖子使劲撒娇的,咬我的耳朵,亲我的脸,还会一个劲儿的嚷:爸爸有胡胡……
    都是孩子,都是离开父母到我们老师身边来,九月一日是一个开始,我们能够给他们什么样的学校生活呢?但愿每个孩子的生活里都有阳光,但愿每个老师都把孩子引向明亮那方……
    2、有多少课堂对不起孩子——听课碎思
    那是一节语文课,我和几位教育办的领导坐在教室的后面,我拿出听课本,拔下笔帽,期待着分享课堂上老师和孩子的精彩。想起张文质先生告诉我们要学会赞美,心里一阵暖意,我已经做好赞美的准备。课还没有开始,我环顾四周,看到一个个七八岁的孩子,他们见到生人有些羞涩,眼睛里流露出的是紧张与不安,有时瞥我一眼赶忙避开,很“像样”地坐在那里。语文老师已经在门口等待了,有四十多的年龄,衣着朴素,她在教室门口来回的踱着步,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悠闲。
    铃响的时候,她进来了。站在那里,猛地一喊:“全体起立!”吓我一跳。“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领导来我们班听课,大家高兴吗?”“高兴……”声音不大,怯怯地。“那我们向各位领导表示感谢!跟我一起说:谢谢……”边说谢谢边鞠躬,让我非常的不安,坐在那里,我的心里没有丝毫的感动,而是极不舒服,孩子啊,是我们打扰了你们正常的上课,让你们经受这样的恐惧和不安。此刻我相信台上的老师也已经内心忐忑起来了吧,何必这样严肃呢?生命的课堂里,上课教师的眼里不应该有领导,孩子才是你的全部啊。
    开始上课,老师的步骤是明确的,一步步扎实的进行着。台下的孩子跟着,慢慢的我看出了老师的焦虑。“快点……下去”“别磨蹭”当孩子到黑板上写字的时候,一遍一遍地催促着,生怕耽误了自己的教学进度。几个孩子龙飞凤舞般地在黑板上写着,结果遭到老师的“表扬”,“你们这几个同学表现'太好了'”语气中带着些许的威胁,可能老师感觉在这么多的人面前丢了面子。可怜的孩子啊,快也不是,慢也不是,一个个耷拉着脑袋,或者干脆老实地趴在那里把自己藏起来。在老师的匆匆忙忙之中,在老师的批评羞辱之下,一个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变得麻木,课堂里让生命激情飞扬,何在?
    我一直喜欢看别人的脸,即使在听课的时候。今天的老师,或许经历了某种生活的沧桑(课后,我了解到她从中学到小学刚刚两年。)一脸的平静,早起的皱纹簇拥着一双冰冷的眼睛。自始至终,我没有看到她笑过一次,或许是因为紧张,或许她心里装的只有知识,或许她平日就有就是这样对待孩子的……我心里不禁悲凉起来。一个不会微笑的老师面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是不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伤害呢?教师的脸是整个课堂的情感风向标,你的微笑必定会温暖润泽孩子的心灵。
    她在学生中的走动很少,站在讲台上,用她的眼睛很快的就会扫视一遍。“李东,你的手放下去!”“张辉,别趴着……”一堂课上可以听到很多次这样的提醒,我更愿意理解为“警告”,那种声音是如此的尖锐,常常让点到名的孩子不寒而栗。可能她认为这样的方式体现着对孩子的高度关注和负责,而我看来,这是自己的课堂还没有充分吸引学生的原因造成的。与其这样严厉的警告,不如想办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让孩子愿意走进课堂,享受课堂。人总是喜欢从别人那里找问题,却很少反思一下自己。
    课堂上的孩子一个个像可怜的小羊,不敢动,不愿想。坐在教室里,分明可以听到孩子们那没有节奏的心跳,压抑、紧张,此刻的孩子经受着怎样的煎熬?幼小的生命在这四十分钟里有了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我不敢再想,再想,我都有些喘不过气来了。下课铃响的时候,还是开头的一幕:“让我们一起谢谢老师们……”此刻老师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意,晚了,于我。我站起来,走到门口,回过头来还满屋子的孩子一个微笑,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课后评课的时候,我依然努力地寻找了几处她上课的优点,实在不愿意太多的伤害她本来已经有些脆弱的心。在我的评课中,提到了一种场,这种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彼此感应和生命的互动交流,如张文质先生所说“我的课堂是圆形的。是两颗水相遇后的圆形。是水波的荡漾。”而如今我们多少课堂有着这样的美好呢?……不知道她能否明白,但愿能够对她有所启发。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写过《怀着父亲的心情听课》。无独有偶,就在昨天,读到了丈八丘小学的董校长一篇《坐在女儿的教室里》。他们都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洞察课堂中的缺失。董校长有着深切地感受“我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我的儿,而且就在她的旁边眼睁睁的看着,让属于她的也属于我的这个不可重复的40分钟的时光悄悄地溜走。”面对缺乏生命色彩的课堂,我们自己都感到彷徨和恐惧。每一次走进课堂听课,怀着做父母的心情,去体察每一个教育细节,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关注和触动。这种触动能否促生更多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呢?
    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跳出一个想法: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能仅仅是合作,更需要一种较量。孩子在教室里,一个老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习惯都可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孩子的生命当中去,如果是积极的,那作为家长就是幸运的。可如果当你走进孩子的课堂,看到一个个生命的精彩在遭受抹杀,一次次的打击让孩子变得愚钝的时候,你还可以这样坐得住吗?如果你无法给孩子选择一个优秀的教师,那么你尝试着为孩子做点什么,通过家庭的熏陶和引导,为孩子弥补课堂中的缺失吧。此刻需要一种较量,努力让孩子能够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当然,反之,如果孩子的家庭背景存在污垢,作为教师就应该努力改变孩子成长中的消极因素,担当起这份教育责任,需要勇气。
    不敢说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并不能够让人完全放心。如果你把孩子的未来托付给学校,将是十分错误的决定。现在不是孩子难以教育,而是教育对不起孩子。作为老师也作为家长,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一点……
    3、像呼吸一样自由的阅读——读闫学《教育阅读的爱与怕》
    闫学老师的名字曾经在多个场合听到,她是特级教师,她曾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2006年“年度十大读书人物”,于是在进到思之源教育书店的时候,我选择了她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翻开书,其中一枚精致的书签跃入眼帘,那是一句多么贴心的文字:“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无数诚实的灵魂在互相寻找,互相渴望,在宁静的夜里倾听对方的声音。”于是也渴望着在这样美妙的情愫下,探寻一次次关于阅读的爱与怕。
    洁净的纸页翻动,带着文字的芳香,我看到一个江南景致里的读书人。那个坐在湖畔,低头默默而读的人;那个倚着明窗,凝神淡淡而诵的人,一定是她了。在她那里,阅读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滋养着的不仅仅是丰厚的学识,不仅仅是精深的专业素养,还有一颗明亮的恬静的心。生命的河流里涌动着的幸福,因了这阅读,变得更加充盈和饱满。前行,带着这样的幸福和自足。她如此骄傲地行走在路上。于是有了她对自己这样的描述:我是一个奔跑的孩子/奔跑是一生的最爱……伴着书香,行走在这样的一条路上,不是要到达哪里,而是要享受一路上的美景,创造更多更美的故事。书中的那句话一直在: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有这样的阅读生活,我越发的相信:阅读融进生命,前行的心态才会自然,姿态才会优美。
    也在读教育的某些专著,更多的是希望从中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于是常常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品到其中的真谛。跟随着闫学老师,再一次走进这一本本著作,才豁然发现自己功利性的阅读亵渎了先哲们的教育智慧。闫老师的阅读用刘良华老师的话说:她做了精致的笔记,在欣赏与感叹之外,她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个人化理解。在这样的文字中我读懂了她的欣赏与感叹“阅读这些温暖的文字,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朗读出声,抑或在久久的静默中泪湿眼睫。悲悯的情怀,心灵的关切,人性的尊重,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只要你从事教育,只要你是教师,你就不能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不能不读他的这本灯塔似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怀着对教育的爱去读,怀着对先哲的敬意去读,捧着一颗谦卑的心去读,教育阅读才会有如涌的思绪,才能激起一次次透彻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徜徉其中,跨越时空,我们依然可以做先哲的学生。从苏霍姆林斯基到夸美纽斯,从杜威到陶行知,闫学老师选其精髓娓娓道来,既让人心生羡慕又让人有了更多阅读的勇气和欲望。期间的句子“教育是一种力量。”“教育是一种信仰。”铿锵有力,伴着深邃的感思,把一个个教育先哲的智慧再次呈现在了我们面前。面对先哲,我们的叩问显得如此重要,真挚的面对,透过聆听他们的声音,直视自我内心的虚无和瑕疵,于是我们更多了一份前行的勇气和教育的力量。需要重读,一遍一遍的,把阅读当作与先哲的对话,然后从中汲取力量,改变自身。循着闫老师的阅读,我来到更广阔的田野,竟有一种想奔跑、想欢跳的冲动……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能没有细腻的情感,而阅读能够丰富我们的内心,有时是温润我们的心,有时是刺痛我们的心。不管是温润还是刺痛,都让我们保持着对教育的敏感,对孩子存留着最质朴的情怀。闫老师是个容易感动的人,读泰戈尔的诗,她也像捧起第一次的茉莉,跟着诗人回到美好的童年;和着诗句,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看到儿童那单纯澄亮的心。读《我心中的风琴声》,我跟着她为末钟的童心之痛而痛,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谜,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最美好的期许,只是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的一些做法是那么“荒唐”,殊不知荒唐的正是我们自己。这样的文字里让我明白了她所说的“怕”,怕的是在我们的生活里曾经或者还要多少次无视孩子的心灵体验,自以为是的刺痛孩子的心。因为懂得,所以悲悯。因为有了这种怕,当我们走近孩子的时候,变得小心翼翼;因为这种怕,当我们给孩子说话的时候变得和风细雨;因为这种怕,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顽劣的孩童时变得从容智慧……
    这样的改变首先从“怕”开始。怕,意味着一种由衷的责任和爱,成人世界里的东西多么需要澄澈一些啊,面对孩子,保存我们的温情和悲悯,或许是最底线的要求。在孩子面前,我们的爱不是挂在口头的许诺,也不是不厌其烦的逼迫,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敬畏”。闫老师的阅读让我窥到一丝成长的秘密。阅读童书,感受童心,真的是我们贴近孩子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除了这样的书籍阅读,当我们面对学生,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对他们的观察与体悟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啊。正是有了这样的阅读,教育者才会保持着敏感之心悲悯之心。
    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自然地想起这样的句子:书籍是梦想的翅膀,更是实践的臂膀。闫老师的成长之路上,阅读成为最坚实的基础,就像肥沃的土壤一般,培植出专业的精深和师道的崇高。有很多老师的着眼点放在了不断的实践上,这本无可厚非。可只关注到自身的教学技术,却缺乏阅读的支撑,往往出现“急芽子”的状况,猛长几年,然后销声匿迹。因为空空的技术训练,让教育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一下子将自己定格在了最底层。没有阅读的实践注定会停留在浅层次,思考——阅读——实践,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注入活力。要想把教育融进生命,阅读必须也随着进入我们的血液才可以。用闫老师的话说“读书,有时候就是在感受一种人生况味。有的温暖,有的悲凉,有的汪洋恣肆,有的无可言说。而这,正是生命的全部。”我甚至在想,我们的一种成长途径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广泛的阅读唤醒自我——细腻的写作反思自我——精深的专业发展提升自我。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敏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谈专业发展或许更有意义。
    读闫学老师的阅读随笔,有一种认识在心里涌动: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活,从直抵心灵的阅读开始。教育蕴含在很多的著作当中,然而能够让人愿意静下心来细读的,却总是很少。或许这是因为我们怀着功利的思想去读的缘故吧,兴趣与雅致尽失,生出满腔的唐突与敷衍。读这本书,我看到一个名师的阅读心路,她的阅读是直抵内心深处的,有反思有追问,更有淡淡的愁丝丝的忧。这种爱与怕的矛盾正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因为阅读,自己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滞下来,心灵一直浸润在经典之中。
    阅读的体验用文字来讲述,让自己始终享受着思想的情感的愉悦。这样的文字是有生命力的,它是与作者的交流,也是对自我的审视。文字划过,我们的思考也落在了白净的纸页上,可能那只是星星点点的感悟,不过,足矣,有时一本书能够留给我们一句话就可以温暖我们的一生。在这样的记录与反思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开始喜欢上自己的文字,喜欢了去阅读更多的书,走在去远方的路上会更踏实。闫老师的阅读,是如此的精致,细细品,慢慢嚼,一句话都会产生无尽的思绪。这样的解读是种享受,与作者默默对话,与时空静静相对,看似孤独的人儿,内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幸福啊!读着闫老师的书,我想象着她写笔记的样子,那一刻文字成为她思想深处的精灵,跳跃着汇成一首浪漫而深情的教育诗……
    在阅读的世界里像闫老师那样,静静地漫步在书的海洋,如呼吸般自由地阅读着,在生命的旅途中坚守着自己的孤独和宁静,品味着属于自己内心精神的幸福。与闫老师一样,我也喜欢上了美国抒情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
      有另外一种孤独
    许多人至死没有领略过
    不是由于缺少朋友
    也不是环境和运气使然
    有时是天性
    有时是思想
    它降临到谁身上
    谁的富足就无法
    用通常的数字来衡量
    4、看到你心中的美好
    清晨,在办公室里看书,那本《给教师的建议》,已经读了很久,这样的一本书是需要静下来慢慢读的。门忽的被推开了,“老师,不好了,帅被高年级的学生给打了!”几个我们班的孩子一拥而入,满脸的惶恐。撂下书,和孩子们一起跑了出去。班主任马老师还没有到,孩子们能够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啊。那个叫帅的孩子平时比较调皮,单胳膊就骨折两次了,一直告诉他不要做剧烈运动,这段时间他很听话啊,怎么会被人打了呢?
    跟着孩子们,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进了教室。帅正在座位上伤心地哭着,几个伙伴,站在一旁,同情地看着他。“是谁打的?你还认识吗?”我问。“嗯!”帅看见我哭得更厉害了。先找到犯事的学生再说,我搀着帅起来。“走,我们去找他。”班里的学生一拥而上,我摆摆手,“你们留在教室里,我和帅两个人去吧!”这么多孩子围观,对教育犯事的孩子不会有太好的作用。
    很快,在帅的指证下,那个“作案”的孩子找到了。他的班主任正在教室里,听我说清事由。班主任大喝一声“东,你给我出去!”紧接着“这几天,你行啊……正好,别回来了……”
    我怕这位老师说出更激烈的话,赶紧把东领出来,“走,去我的办公室吧!”东有些满不在乎的看了我一眼,或许他没有想到这么快老师就会找上门来吧。东在我的一侧走着,没有一点的紧张。确实是习惯了,我在办公室里经常看见他,也听过他班主任一次次地申诉他的“罪状”。打人,跟别的孩子要钱,有一次这孩子还不断地往一个同学家里打电话,直到家长第二天找到学校里来。班主任对他很头疼,于是他被列为班内首位“危险分子”。我看看东,按照他的性格,他刚才就会当场理论的,今天怎么?哦,或许是哭得伤心的帅,让他感到了愧疚……这样想着,我们来到了办公室。
    我先让帅回班里去,单留下东一个人。他站在那儿,眼睛一会看地面,一会看四周,若无其事的样子。“东,来坐下吧!”我指指身边的沙发。他“哦”了一声,身子往前挪了一下,又猛地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然后冲我摇摇头。他的脸上一下子变得虔诚起来,或许他没想到老师会请他坐下,此时的不坐下,让我看到他内心里对老师的那份尊重,更看到他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已经有所认识。
    “东,聊聊吧,为什么会打人呢?”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柔和一些。
    抬起头,东委屈地说:“帅几天前,打了我的弟弟……”用他的逻辑自己是在为弟弟“报仇”,是正义的举动。“再说了,打他的不是我一个人,我弟弟也踹了几脚呢!”一个没有多少城府的孩子,自己一股脑地把“同案犯”也招了出来。一下子,我反倒喜欢上了眼前这个孩子,他的心思是多么透明。
    赶忙把他的弟弟找来了解情况。有些愕然,那是一个二年级的小男生,个子矮矮的,两只小眼睛忽闪忽闪的,一脸的稚气。他站在东的一旁,一个二年级一个六年级,形象反差太大。听东说,几天前自己的弟弟说被帅打了,要他帮忙教训一下帅,才有了今天的事情。东说着的时候,一旁的那个小弟弟也没有闲着,比划着,一句句的证明着哥哥的话。“你也动手了?”我突然问那个小弟弟。小家伙忙摇头,“没……”东一下子接过话来,“谁说你没动手,你不是踹了他几脚吗?”小弟弟一时语塞。
    看着眼前的这哥俩,我该说什么呢?一时没了辙。按照老惯例吧,“帅打了你,你向你的班主任反映了吗?”我装出质问的样子,小家伙摇摇头。“你们把这个问题反映给帅的班主任了吗?”两个孩子都低着头。我继续讲:“同学之间有矛盾,要找班主任老师解决,千万不能这样啊,否则,我们的学校会乱成什么样子?”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明显底气不足。难道怪孩子没有向老师反映吗?可我们的老师总是简单的推脱,一句话“出去吧!”就把心中有着种种困惑的孩子拒之门外,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在到办公室吃那闭门羹。孩子的事情在大人眼里是没有大事情,可每件事情对孩子个体生命来说那都是天大的事啊。我们关上了倾听孩子心声的窗户,也就等于把孩子推向了茫然和无知。
    “东,你看看你的弟弟,他才多大啊!就敢在广场上当众踹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学生?这是为什么?”我用眼睛看着他,他的头低得更厉害了,看得出此刻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
    “当哥哥的,不仅要关心弟弟,保护弟弟,是不是也要为弟弟做个榜样呢?”我继续问。
    “关心弟弟的方式有很多,是不是在做事情之前要好好想一想呢?”这时的他与刚才已经判若两人。或许我的话触到了他心里某个最柔软的地方。
    不再说,办公室里开始了长久的沉默,这个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好好思考,不仅仅是孩子。
    “老师,我错了。你罚我吧。”东抬起头,紧闭着双唇,很认真的样子。
    “老师怎么会罚你呢,去吧,领着你的弟弟到帅的班主任那儿道歉,求得帅的原谅。”我站起来,拍拍他的肩膀。
    他们转身出去了,我看见那个小弟弟,想径直回自己的教室。还没等我开口,很大的一声喊:“回来,一起到帅那里去道歉!”——这是东的声音。
    我的心里突然一阵感动,紧接着是一种释怀,这个孩子并不像班主任老师说得那般无可救药啊,在他心灵的深处,还有太多的美好和善良。想起沈丽新老师在《爱你本来的样子》中的句子:在问题孩子诸多的行为问题后面,同样有独特、美好的品行,不能放任这些独特品质因为他的行为问题而被遮掩。看到他的问题,也看到他的独特,在一开始,就因为他自己的模样去喜爱他,然后,慢慢陪伴他、引导他——
    我们要做的不正是去放大孩子心中的善与美好,把孩子往最光明的地方引领吗?于是,我想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看到孩子心中的美好。
    5、教学不单纯是技术的问题——与雨露老师谈心
    读到雨露老师的博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感于她对教学中的困惑,我写下“教学不单纯是技术的问题”的评论。没想到在雨露老师的一再追问下,李茂老师据此撰写了一篇颇有水平的博文呼应,甚是感激,读后也获益匪浅。
    对于魏书生老师的那一教学环节,我以为这里面决不仅仅是爱心、耐心的问题。魏老师一直提倡教育的民主与科学。在这一环节中,就有民主的意识,你学习有困难,我们商量着来,你不会写文,那写字;你不会写字,那就写拼音;你不会拼音,那就画圈……尊重学生,跟学生进行沟通,民主的意识是由衷的,丝毫不造作。魏老师教学的民主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上,而是真正落实在具体的环节中的。这种教学的行为背后承载着魏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呵护,生命与生命的平等对话。
    不得不承认,在这其中也有教育科学,也有很深厚的教育理论做支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没有抽象的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一味的拔高,只会将这个孩子拉伤,让他逐渐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引导方式是必要的。魏老师,之所以将要求一降再降,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至于表现方式可以五彩缤纷。学生即使画圈,也是在思考自己的作文,不是吗?谁说,作文必须是文字的形式,绘画、讲说、甚至画圈,不都是一种表达方式吗?引导学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思维。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魏老师把标准一降再降,然而始终没有放弃对思维的训练,单这一点来说就是难能可贵的。魏老师的这一教学环节的价值,还在于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护,不急于给学生设立标杆。在过去的学习中,这个孩子肯定对很多学科抱有抵触甚至放弃的念头,针对这样的孩子,重塑他们的信心比学习知识更重要。重塑信心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归属感,并帮助其在智力上获得成功的愉悦。
    说实话,我原来看到过对魏老师质疑的文章,说他技术性很强,缺乏人文关怀。一段时间,我都用这种眼光来看待魏老师的教育实践,心里也有很多疑惑。当我读完他的著作《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改变。我甚至拿他与李镇西、万纬老师在心里作比较。
    我感到在魏老师的很多教育实践中都可以找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理论的影子。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的智力品质,并努力通过良好的方式来实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教育,是不足以唤醒学生的心灵的,也是急功近利的。有人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美。如果把教育定义在技术的范畴,这种“美”定是透着寒光的,缺失了温情和人性。在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教学故事里,显然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了。
    雨露老师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的人,她对学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无不彰显着她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当自己付出艰辛的努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时候,难免会有失望的情绪,这很正常。
    雨露老师文中提到的孩子,其实每个老师都有可能遇到,他们缺乏学习的热情、没有良好的基础,成为老师头疼的对象。如果单纯的从技术层面,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内容的严防死守,成效在短时间内是有的。不过这样的收效,往往会在教师放松或者学生烦感的情况下“功亏一篑”。
    想起治病救人,只看到体外的伤,不管所受的内伤,病人是很难治愈的,标本兼治才是正道。于教师而言,我们不仅仅要教书,还要育人。面对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们是要采取一些方法,不过我们的方法不仅是严防死守,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疏导。
    李茂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老师就是要帮助孩子在学校里继续书写他们的故事。学生之所以有现在的问题,一定有他们的原因,家庭的影响、老师的影响、个人学习的习惯、爱好……都有可能是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所在。更多的关注学生心灵深处的东西,可能更有益我们引导他们走出沼泽。
    当我们努力地想去了解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着最美好,最善良的一面。今天,我跟一个“老大难”的学生进行了谈话,他竟哭了……我想,和一个孩子相遇,把他的善良和美好放大,放大,再放大,你就会喜欢上这些孩子,并开始有信心有爱心的去引导他们。我相信:当我们怀揣着一颗悲悯的心爱怜的心,去看这些孩子的时候,教育智慧就会不期而至。
    教育靠得就是“养心”,她的神圣也正在于培植美好心灵,让生命绽放在爱与善良之中(借了张文质老师的半句)。养心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努力改变这些孩子的时候,会有反复甚至会出现一时的恶化,我们都不应该轻言放弃。坚守着教育的梦想,守候着一朵朵待放的玫瑰,我们有理由相信:成功和幸福就在不远处。
    6、虔诚地面对每一个孩子
    睡梦中的孩子都是天使——很久以前从书上读到这句话,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至今想起,心存温暖。于是很喜欢在女儿睡熟的时候,静静的看她的模样,有时还会把镜头贴近她的脸蛋留下几张靓影。出门在外,也会遇到很多孩子,看他们的时候一样会让人生出别样的感慨。
    一位母亲带着三岁大的女儿在车站等车,聊过几句后知道,孩子的右手受了伤,要到医院去检查。我仔细看那个孩子,嘴唇紧闭着,眼睛里怯怯的,一只手紧紧抓着妈妈的衣角,那只受伤的右手蜷缩着……她的妈妈说,孩子跌倒以后,发现孩子右手有些问题,以为是筋出了问题,就用酒使劲搓,孩子哭得厉害。几天过去,淤青越来越厉害,没有丝毫减轻的症状,这才担心起来。该怎么跟这位妈妈说呢,孩子的手如果发生骨折或者脱臼,如此这般的用酒搓,只能把伤情弄得更严重。“来,像叔叔这样试着把手伸开,好吗?”我作出伸手的动作,她看了看我,摇摇头,“疼!”身子往后缩着,我很难想象那个三岁的孩子是怎样在妈妈的哄骗与强制之下,忍受着这样钻心的疼痛,她根本不知道一次次的哭喊是没有用的,妈妈依然要我行我素——一下子,我的心竟疼了起来。这怯怯的眼神里是不是还有对疼痛的恐惧呢?除了疼痛,孩子还更怕什么呢?家长啊,你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吗?
    公交车上,那个孩子一直在妈妈的怀抱里东张西望,看看这边的窗外,瞧瞧那边的乘客,满脸的好奇。几次她看到我,竟然会微微笑笑——她认识我了。她们下车的时候,我隔着玻璃,见到了这对母子。孩子已经睡熟了,趴在妈妈的肩头,甜甜的睡着,小脸堆成一团,在她的梦里一定会有美好的故事开始,我甚至看到她的笑了。那一只受伤的手,搭在妈妈的肩头,依然蜷缩着,还是那个姿势……
    还遇到一个睡熟的小家伙。回城的公交车上,坐在对面的是一位老人,怀里正睡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宝宝。小家伙,圆圆的脸蛋,白白的,娇嫩的很。一双眼睛微眯着,睫毛清晰可见,最喜他那张小嘴,嘟着,仿佛梦里还在吃奶呢……小手自然的轻抚在胸前,一只手还紧紧攥着另一只的大拇指。我看着看着,禁不住对老人脱口而出:“多好的小家伙啊,活像一尊佛!”
佛?昨天不是刚刚去过千佛山的万佛洞吗。
    跟朋友一起去千佛山,去到那个我也没有进过的山洞。幽深的洞里,冷气逼人,蜿蜒数百米,直抵山的根基深处。如此大的山洞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有的大如横梁,卧身而睡;有的小若手掌,双手合什;有的探身于突兀的洞顶;有的排列于平滑的石壁……这样多的佛像,虽然姿势不同,但动作都是如此的舒展,随顺;虽然神态各异,但都是慈眉善目,目光中透着对人生最澄澈的解读。不用言语,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每一个过往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沉静下来,虔诚的与他们对话。这种敬畏是发自内心的,是不需要别人去刻意要求的——佛在那里,撼动我们的心灵。
    孩子同佛一样心地澄明而坦荡豁达,如哲人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借父母而来,而不是从父母而来。生命的创造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奇迹,而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神圣与神秘。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孩子就已经有了对这个世界最本真的认识与感受,他们清晰而深刻的洞察着一切——心如明镜一般。他们眼含最纯美的爱与善,看身边的每一个人,不带一丝的污垢。面对这般纯澈的眼神,我们是不是也会停下来,扪心自问呢?是不是也愿意捧起孩子的小手,轻轻抚摸自己沧桑的脸呢?面对孩子,我们会不会有更多的感动?
    见过一位年轻的父亲,很痞的样子,黄发,纹身,黄金项链,狰狞的脸……一旁的人都很少敢看他。然而那天他的怀里是一个和我孩子差不多大的小姑娘。这位父亲双手拢成一个圈,让小姑娘尽情的嬉闹。一会儿亲亲父亲的脸,一会儿用手揪揪父亲的头发,一会拿嘴巴去咬耳朵……那位父亲始终温情的看着她,不呵斥,不拒绝。一下子,我对这位父亲怀有了好感。想想是谁让这位父亲得到改变?是孩子,是孩子的纯真和善良唤起了这位父亲内心的爱。听过村里有这样的事情,许多曾经在社会上混日子的人,一旦结了婚,有了孩子,竟收敛了很多,变得安分起来了。我相信是孩子让他知道了自己的责任,也相信是孩子让他的心变得柔软起来。孩子的身上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也会改变着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俯下下身子来倾听他们的声音。
    那个受伤的孩子,忍着疼痛也会甜甜的睡去,看着让人心酸;那个襁褓中的婴儿,依偎在奶奶的怀里撅着小嘴睡去,看着让人温暖。他们一定同所有的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期待,然而,我们能不能给他们一个温情善良美好的现在呢?
    睡梦中的孩子,慈眉善目的佛,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值得敬畏的。在浮躁的尘世中,他们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绽放于善良与美好之中。怀着虔诚的心,去面对每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会发现孩子给予我们的远远比我们付出的要珍贵。多想,当我们蹲在孩子跟前的时候,不仅仅是欣赏不仅仅是逗乐,还要审视自我,以发现自我内心深处的那些污垢。小心一些,再小心一些,不要沾染孩子的眼睛,更不要污浊孩子的心灵。基于这样的责任,我们会尝试着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跟孩子一起探寻生命的美好。
       像对佛那般虔诚地面对每一个孩子吧!
    7、孩子,生命里有许多感动值得铭记
    天逐渐暗下来,这样的季节,多雨。接到老搭档马老师的电话,说要到学校来一趟。马老师刚刚调离,因为假期的缘故,还没有来得及说说道别的话。坐在沙发上,想着和他共事的两年,思绪翩翩,竟有些伤感。给他什么样的告别礼物呢?——一下子想起班里的那些孩子们,他们不是嚷着要见马老师吗?对了,让他们先给马老师写封信,当作礼物送给他吧。
    坐不住了,拿着两本信纸,我兴冲冲地跑进了三楼的教室。孩子们安静下来,看着我,不知道要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我看着他们,不说话,只是看着,愣愣的,几个孩子开始窃笑——偶尔让他们猜猜我的心思,这,于他们也是一种乐趣。“老师你发什么呆啊?”快嘴李文文撇撇嘴说。长吁一口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这样的句子,诗行般的,拉开故事的序幕。
    “那些在一起的日子/如风般飘远/可我们依然清晰的记着你的每一个表情/回到过去/想起你/好想问一问/马老师你还好吗……”
    粉笔在黑板上噼噼啪啪的敲响,听见身后孩子们小声地读着,很轻很轻,慢慢没了声音……此刻,我相信孩子们已经开始展开一幅幅记忆的画面,回到过去想起和马老师在一起的日子了。
    “马老师这学期调离了我们学校,我知道你们很舍不得。两年了,他和我们一起走过,作为班主任他一直关爱着你们,鼓励着你们,给你们信心和力量。还记得我们班在会操比赛中马老师大汗淋漓,带病坚持;还记得马老师每天骑车两小时往返于家校之间;还记得马老师到同学们家中嘘寒问暖……多好的人啊,他有时是严肃的,有时是诙谐的,有时是威武的,有时温柔的,给你大家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感念和马老师在一起的日子——给他写封信吧,说说你的心里话……”长长的沉默,整个教室被一种近乎哀伤的氛围笼罩着,其实不想让他们难过,已经快在无言中淡淡遗忘,何必重提这样的伤感?然而不能的,告诉他们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或许是对他们最好的心灵润泽。
    信纸发下去了,几个孩子主动多要了几张,看来他们有更多的话要跟马老师说。不用说开始,更不用讲格式,文字已经流淌在了每个孩子的心中,唰唰的,彷佛面对着老师,等不及,要把话一股脑的倒出来。教室里,那一张张孩子的小脸上写满庄重,每一个字此刻都是直抵心灵的诉说。紧握的小手,神伤的眼神,伴着一时皱眉的沉思,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动情,让人动容。我走下去,穿过桌凳的夹道,不敢俯身探看,生怕扰了孩子们喷涌而出的情感……
    点动鼠标,那是一首《蓝色生死恋》,凄婉迷茫,一下也伤了自己的心。还是换吧,《秋日私语》,丝丝缕缕的思念和不舍,旋律萦绕,伴着窗外直线降落的雨滴,这秋的味道愈发的浓郁。站在窗户的旁边,雨丝扑面而来,清新如风。看孩子们依然投入的写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天是变冷了,孩子们的心却一定是暖暖的——在记忆里再次重温与马老师在一起的日子,感念每一个幸福的时刻,这样的回味是透彻心扉的。
    忍不住去看几个孩子的文字,都是平常话,都是真情语。
    “马老师,你像一个军人一样教给我们坚强和勇敢,永远记得你的教诲:做个永不服输的人!”张雪雨,一个柔柔弱弱的女生记住了老师的坚强和勇敢;
    “马老师,你还记得吗?你总是喜欢给我们编故事,逗得我们开怀大笑……”可爱的张鑫磊,最怀念老师的幽默可亲;
    “马老师,你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勇往直前……你告诉我们要负责到底……”孙欣欣的话语明显是受到马老师的影响,渗到性格里去的,一个老师能够对学生有这样的影响力,实属不易;
    那个叫李文忠的孩子,写得更实在,让人心里酸溜溜的“马老师,在以前,我和王立群都不写作业,让你生气了,你不会怨我们吧?……我们会慢慢变好的。”孩子啊,其实,你一直就是好孩子,一个懂得改变懂得体贴懂得上进的孩子,怎么会让老师生气呢?慢慢来,如你所说,老师们也会满含期待的守候你的每一次进步。
    “你为什么走了?是不是我们让你伤心了,还是你退缩了不想教我们了,我们做错了什么?你告诉我们,我们改……”这是一个平日不善言谈的孩子的话,她叫王梦琪。真没想到,在孩子的心里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质问?缘于对马老师的由衷的喜爱,一个老师如果在离开的时候受到如此质问,这也应该是一种最高的荣誉。
    下面的句子可能代表了所有孩子的感受,“当我们得知你被调走的时候,大家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像丢了一件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特别是孙欣欣她,她呆呆地坐在椅子上,脸上一副难以接受的表情,我们好几个女生去劝她,而她丝毫没有听进去,也许是伤心过度的原因吧……”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这是一份怎样的眷恋啊,童心深处柔软的让人心碎,理解孩子们的感受了,也欣慰的看到孩子们那一颗颗善良纯美的心。
    渐渐的,教室有孩子的头低得厉害,我知道,那里已经有难以抑制的情感。隐隐听见几个女生的啜泣,不忍,走过去想安慰,没想身后又是啜泣……这样的音乐,这样的话题,这样的别离与倾诉,允许他们吧,恣意一些。
    写完了,依然愿意好好再读一读,一遍遍的,他们不愿把信折起来。我只好劝劝“把信折起来吧,用你想用的方式,折一个你喜欢的造型,然后写上名字,让马老师一下子就能找到你写的信!”气氛活跃了许多,他们开始自己的设计了,有的折成飞机的形状,有的折成心的样子,更有的折成一艘小船,每一种造型都蕴含着孩子纯真的祝福,盈盈的,让人感动。
    大男孩捧着大信封站在讲台上,“快把你的信放进来吧!”有些迟疑,慢慢起身,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信放进去,一封、两封……没过一会儿,大信封已经鼓鼓的了,那里装满了孩子们殷殷的祝福,更是一颗颗真诚的心。封皮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大大一行字“永远的四年级一班”,让我也为之一振,“永远的”是啊,定格在2009,定格在童年,让曾经的岁月装点每一个孩子的前程!相信这份情感会永远铭记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想跟孩子们说点什么,看着他们,一句句的:“孩子们,我们走过很多风景,我们收获很多感动,如果细细感悟,你会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曾经带给我们温暖,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次搀扶,一句鼓励,点点滴滴汇成我们幸福的行程。珍惜身边的所有,珍爱你的每个朋友,记得贮存你的感动,做个感恩生活的人。今天,为马老师写信,我看到大家都在用心体会,用心回味,许多同学甚至流泪了。收到这样的礼物,马老师一定会很幸福,这远比校长发给马老师多少奖金重要,钱可以花完,而这些信件以及大家真挚的情感却可以陪伴他走很远很远。”
    曾经的感动,孩子你能铭记多少?但愿这次写信也一样写进你的故事里……
10#
发表于 2011-9-7 10:12:59 | 只看该作者
我 的 小 学 老 师 们
                                 文∣随火车远行
       还记得,我第一次去上学的情形。
       那是柿子树正啪啪往下落小柿子的时候,我从家里偷拿一根长线,穿在针上,撒欢般的跑到距家不远的山坡上——那里树下的小柿子一颗颗珍珠似的散落着。坐下来,捡一个穿一个,穿一个捡一个,并不灵活的小手沾满黏糊糊的柿子水,可这丝毫不能减弱我穿“佛珠”的兴趣。哥跑来了,“兄弟,咱妈叫你去上学!”不管三七二十一,拉起我就走。我揣起“佛珠”极不情愿地跟哥哥去了。虽然心里不高兴,可对于上学我还是有好感的。那所学校我去过很多次,有老师,有学生,我经常蹲在门口往里看的,如今要去上学了,还蛮紧张的。
       那个村里的陡坡还记忆犹新,哥哥拉着我,手里攥着五块钱,边上坡边说:“你可得好好学,光学费就五块钱,这钱还是咱妈借得呢!”……过去这么久了,我始终能够看到那两个孩子:哥哥拉着弟弟去上学。那条路,是我走向学校的开始,而今路还在,人已经长大了。报名是需要接受老师考验的,那个老师给我的问题是:数数。从一开始,我一股脑的数到一百……老师拍着我的头一个劲儿的夸我聪明,我知道自己数数是从数小柿子开始的。那是我第一次进学校,很荣幸,那一天老师就给了我不加修饰的夸赞,这让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学校。
       教我们一年级的是一位戴眼睛的老教师,他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据说是被别的村撵出来的,说他不务正业,整天带着孩子玩,不好好教。他姓邢,那副眼睛框上是红色,我一直以为那是因为老师学问深,血液都跑到镜架里去的缘故。邢老师是个老小孩,整天和我们一起玩。一起跳绳,校园里,一根绳悠起来,邢老师和我们就一起跳,直到气喘吁吁;走向大自然,排着队,拿着本,边走边写,现在想想那个时候会几个字啊,可就是“农民伯伯在种地!”这样的句子也会博得老师的夸赞;讲故事,围坐一圈,讲西游记,讲三国,虽然我们听得迷迷糊糊,但是也有了几分陶醉的味道。边玩边学,一年过去,临校的一名罗锅老师夹着卷子来考试,成绩斐然,我们都顺利考入新的年级。现在想来,邢老师不仅给了我们快乐,还在玩当中给我们知识,这样的学校生活是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
       来监考的那位罗锅老师,也姓邢,因为驼背,见他第一面我们就记住了他的模样。背后还学着他走路呢,可是一上二年级我们不敢了——他成为了我们的语文兼数学老师(也就是抱班)。这位邢老师教书很认真,平时不苟言笑,一旦有学生过于调皮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班里有个老师的孩子,姓周,调皮的很,那个雪天,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老师火了,一把拽过来,把他的面皮帽子从窗户里扔了出去,紧接着竹竿啪啪抽在他的脖子上……我们都傻了,从此更是小心。还好,邢老师对我很好,每次做题,我都提前完成,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瞧人家侯强,做得又对又好……”听着这样的话,我一下子感觉老师真的很好,原本对周同学的同情也变成了责备:谁叫他不听老师话来着。  看,我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被老师的表扬收买的人,呵呵。
       被表扬收买是幸福的,被伯乐相中就更有成就感了,刘老师就给了我这种荣耀。刘老师是学校的领导,当时是校长吧,高高的胖胖的,走起路来昂首挺胸,颇有风度,尤其是他的声音嗡嗡作响,不是一般人的说话方法。后来明白了,他会弹琴,会唱歌,会练气功,看来他的发音是美声练气的基本功吧(胡乱联系)。当时的刘老师教我们语文和音乐,语文课的情景只记得一个“在八角楼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我的回答很流畅,老师含笑表扬,让我心暖了一个学期。更多的记忆在排练节目上,他选我演唱当时红极一时的《少年壮志不言愁》,他弹琴,我歌唱,一遍遍的排演,一次次的指导,羡慕煞了我的那些同龄人。登台亮相,一炮打红,在全乡的六一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那个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一等奖是什么奖,可是心里却有飘飘然的感觉了。走在校园里,总觉得自己很行,每个人看我的目光都有一丝羡慕——现在想来,其实就是骄傲了。那次和几个同学把班里的墙皮碰下一大块,站在办公室里接受刘老师的训导,我一点都没有感到害怕,谁让他对我这么好来着,他怎么舍得批评我呢?果不其然,我们被“无罪释放”,每个人都打心底里感激他。
       小学里也不乏有绝招的老师,教我们四年级数学的景老师就是一位。他的粉笔字很棒,尤其是用粉笔画出的图形甚是标准,比书上的还正规呢!一转身,一挥手,一个图形立刻就跳到了黑板上,我们虽然眼疾却赶不上他手快。我们常常愣在那里,心里蹦出一个词:神了!他讲数学,喜欢用馒头做例子。“同学们,我喜欢吃馒头,所以也喜欢用馒头做例子……”这样的开场白足以让我们乐一番。一听馒头数学,还蛮有意思的,吃几个,剩几个,几个人吃,余几个……那个时候,我们家穷得很,一年到头都很少吃到馒头的,在景老师的课上竟然弥补了这种缺憾——至少心理上整天可以吃馒头了。那个时候,好想告诉景老师:我也喜欢馒头!喜欢他教得馒头数学!
       与景老师有得一比的是五年级时的数学老师——李老师。李老师学历并不高,属于相当聪明,自学成才的那一种。他擅长趣味数学的教学,被乡里聘为全乡的辅导教师。我也参加过几次,可惜自己不才,对于什么抽屉原理啊,出水与进水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彻底失去了学习趣味数学的信心,当时就有一种感觉,什么趣味数学啊,一点趣味都没有!不过老师的讲述还是蛮有趣味的,他的声音很有鼓动性,不是声嘶力竭,但气出丹田,浑厚而高亢,实在是有“我讲的就是真理”的架势,让你不得不信服。他在上面讲,我就在下面画抑扬顿挫,那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波涛图啊。他也喜欢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题,时不时地诙谐一把,逗得大家笑一阵子。
       有一个老师,我忘不了他。不是因为他对我有多好,而是因为于他,我有愧疚。他姓贾,是我的四年级语文老师。他为人和善,嘴角常常挂着一丝微笑。讲课的时候,和风细雨,我们都很喜欢他。记得我参加作文竞赛,成绩不错,他找我谈话,鼓励我好好写作文。那个暑假,我用舅舅送我的练习本,写了整整一大本,相当于每天一篇作文。贾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在班里一遍遍的表扬,我从此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年级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我们完成了老师布置的练习题,然后擦黑板后锁门离开。结果第二天考试的时候,我们发现试卷上的内容竟然那么熟悉……巡视的领导要求我们拿出昨天的练习本,否则全部判零分!我和几个同学战战兢兢地把练习本交了上去……我们照常升入了五年级,而贾老师却被调往一所偏僻的小学。我一直心里有愧疚,感觉是自己把老师给害惨了!一段时间里,我怕见到他。后来我成了他的同事,老师依然如小学那般和善的对我,把我当作他的骄傲。几次想跟他说自己的感受,又害怕揭开老师的伤疤,还是在心里吧——他一直是我的好老师,即使他考试作弊了。
       回到童年,就不能绕开这些可爱可敬的老师们,他们温暖了我,鼓励我,教育了我,给了我最美好的回忆。什么样的老师才会让人怀念?什么样的老师能够温暖学生的一生?我打开记忆的门,看见了这些曾经给我爱的老师,看见这些幽默智慧的老师,看见了这些质朴而真诚的老师。有的老师,我实在没法想起,他们整天一成不变的上课,向他问好,仅是一句威严的“嗯”,眼睛都不斜看学生一眼,如今留在我记忆里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想想我小时候的老师们,于是开始明白:给孩子美好的教育,需要智慧、幽默、绝招、爱心……
       告诉自己:心存美好,而让自己努力成长吧,不停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31 , Processed in 0.1146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