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8日星期五上午,“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QQ群的讨论话题是 “有感情朗读”。以下是经过整理的讨论情况。 感情朗读大家谈
(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范崚瑱 整理)
话题背景:
王冬精整合了关于朗读问题的讨论,提出本周五的话题如下: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有感情朗读”作了特别的界定,原文如下: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新版课标对有感情朗读特别作出特别界定,至少传达了三点信号: 1. “有感情朗读”很有必要; 2. 从“朗读”到“有感情朗读”的过渡有着诸多注意点; 3. 也因此,有感情朗读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那么,“有感情朗读”真的十分有必要吗?有感情朗读如何落实到一篇篇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不会因为“某一类”课文而有规律可循?可分为哪些“类”?对这些“类”课文具体如何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期待大家精彩观点。
理清“朗读”的概念
傅建林:相由心生,朗读是从内而外的显性思维活动,其根还在内在的隐性思维。
王晓峰:情感朗读分三个层次:一是基础读。如扫除生字词障碍,读通难句等。二是理解读,既要读进去,亦要读出来。三是情感朗读。
廖纪元:朗读,既能加深理解,也是培养语感的必然手段之一
许金苗:朗读是一种表达阅读理解的方式
范崚瑱:若将“感情”定位在“我”即朗读者的一方,那么,任何文字都是有感情的,即便是菜谱,都能引动“读者”的情感波动,也便就有了感情。在教学中,感情朗读的训练首先要弄清楚是“谁”的感情。从本质上说,感情朗读是一种表达,用语音进行的表达。
丁平:朗读首先是理解内容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岳军荣:让朗读像说话一样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情感,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就行。
陈林:有感情朗读是心生情,口传情,耳听情,情怡人的循环过程。
王晓峰: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抓手
反省“朗读”乱象
丁平:我们不少老师,平时说话很正常,一上课,语气语调全变了,拿腔做调,声音一下高了八度。再一读书,简直让人受不了,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能静心读书,更学不会朗读
梅志军:“文艺腔”。
林中坤:一般不需要有感情地朗读,硬要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矫揉造作。
刘宗顺:朗读就是说话,平时怎么说就怎么读,不要拿腔拿调的,现下,所谓的“感情朗读”多数不过是演戏而已。
南通范崚瑱:老师们如果只是关心朗读的技巧,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拿腔拿调的“假朗读”,拿腔拿调的朗读是可耻的。
聚焦朗读指导的目标
余乐平:我们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不仅只是培养语感,而且隐藏着对学生发展思维、体悟文本和感悟语言的周而复始的训练。最终目的,就是能让他们以后有一双慧眼,有一种能力,看到哪种文章就能读出哪种味道
江苏:朗读的指导,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还要关注孩子心底的声音,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可以通过技巧来表现自己的理解。朗读指导要用心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不是技术性可以处理的。
探讨朗读指导技巧
林中坤:小学生的朗读,要重感受,同时也需要技巧的指导,但注意不要过度,可以标出重音、轻音、停顿、拖音、上声调、下降调、转折调等,把感受与技巧有效整合,再适当配上音乐,进行渲染。
周信东:感情朗读应该有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涡式循环、往复上升过程,浪漫阶段主要是凭着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及对文本的初步理解,读通读畅;精确阶段主要是从节奏、停顿、轻重等方面,深刻理解体会,侧重于为什么通过这种声音表现的深刻理解文本,其间,重要的不是掌握什么技巧,而是采用这种技巧读背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文章这种表达形式的独特意蕴的领会;综合阶段主要是在深刻理解、掌握技巧后,融进自己的某种情感,采用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仿佛是在自说自话,进行表现性朗读。
廖纪元: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指导感情朗读要选好“读点”,以一当十,不必全文进行,特别是较长的文章,更应如此。
余乐平:我认为,有感情朗读要依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而论,第一学段的有感情朗读,教师示范引导为主,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体验多少则有多少;第二学段,以教师边放边导为主。基于学生有一定的有感情朗读“资本”上,融入理解,感悟,体验的元素,让学生融入文本,为抵达有感情服务;第三学段,则放手让给学生,回归到属于他们的有感情朗读空间中去,在理解、品析语言文字中去有感情朗读。
张东兴:依托文本,注重感悟,体现层次,讲究策略。这个“层次性”指的就是从不正确到正确,从不流利到流利,从没感情到有感情,需要循序渐进。
陈林:写人类文章,需要同时理解文本主人公和作者,在内心中设置恰当的语境,读出来。叙事类文章,要进入叙事的场景,把这种场景的意蕴读出来,不能做局外人。1.写事类,以事传情;2.写人类,以人显情;3.写景类,借景抒情;4.议论类,以辩达情。
鲍国潮:我觉得有感情地读应处理好四种关系。一、就学生而言,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就教材而言,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就指导而言,要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四是就评价而言,要处理好技术与情感的关系。
刘千里:读的过程当然应该预设,检查识字性的读,理解性的读,体会性的读,共鸣性的读,各种读都该有自己独特的过程。
王国军:我们促进孩子朗读水平的提升,关注孩子朗读是否有感情不能光做技术上的处理,你得关注他的状态,用心沉浸其中。
范崚瑱:朗读指导首先要让学生有“表达的需要和内容”。 要营造一个表达的环境和平台,激发表达需要。
傅建林:注重角色体验是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向
游加胜:理解,需要知识修养;表达,需要朗读技巧;善于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会读得津津有味,有声有色;否则会读得平淡单调,呆滞死板,选择和运用朗读技巧,必须从语言实际出发,注意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的自然结合,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做到自然朴实,以声传情,不可矫揉造作。
是理解了再读还是读了再理解?
黎淼:是理解了再读还是读了再理解?
范崚瑱:先朗读还是先理解,不仅仅是一个次序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于难以理解的段落和文字,读是基础,是一种信息的纳入过程。
考察个体对具体语段的朗读行为过程,我们会发现——初次接触语段的朗读是一种信息的纳入,此时的读,重在读通顺和读正确。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初次接触文字,默读时不觉得有阻滞,一旦出声,便觉得声气不顺,声气不顺的感觉又会促使朗读者调整思维,再读,以求声气顺畅,事实上,这个过程,便是暗合了与作者表达同步协调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过程促进了读者对作者文字的接受和理解。语音语义编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朗读能够促进理解。
但是,有感情朗读是另一种朗读——即表达性朗读。表达性朗读,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字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体悟,从懂得内容,到了然语义,到情感共鸣,这才有了真正的可以进行的表达性朗读。
岳军荣:朗读应有层次,最主要的是学生理解文本后对自己感悟,体会的表达,不只是什么技巧的训练,是真情实感的表达。
王国军:朗读是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这个是相辅相成的
感情朗读,理解是基础。先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揣摩、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根据情况,可以适当予以朗读技巧的渗透,但渗透的技巧必须是当下朗读最需要的。朗读,既能加深理解,也是培养语感的必然手段之一。理解了文本内涵的朗读,并不排斥适切的技巧指导
廖纪元:感情朗读,理解是基础。先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揣摩、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根据情况,可以适当予以朗读技巧的渗透,但渗透的技巧必须是当下朗读最需要的。
低年级更应该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许金苗:低年级更应该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比如长句子的断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语气的表达等等。
重庆余乐平:低年级基础性朗读训练尤为重要,若没处理好,以后的朗读里会有“不和谐之音符”。
王晓峰:当下许多学生不会读书,主要原因就是低段的老师知道不到位,或压根没指导过
范崚瑱:一年级学生朗读一句话常见的几个阶段:1.顿读(对语言不熟悉)2.拖腔(没有找到表达的关键点)3.流畅但平淡,4.有内容(开始用加重语气强调某些词语)5.达标(完整准确表达出句子在语境中的意思。)。理解是朗读的关键。
子衿:应该用范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 读整篇的文章,范读,让孩子尝试。我觉得1、2年级,就是模仿。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收益最深。
朗读指导的着力点
丁平:从指导的角度来说,朗读要做到字从句顺,轻重缓急,吐字归音,字字落实。停、连、疾、徐。过高技巧是建立在感情把握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多年的基本功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我们老师,教的是小学生,不是话剧演员
陈林:从朗读技巧上讲一般还是:重音、节奏、语调。从对文本整体情感上来把握:要注意文本的情感的逻辑循序,文本基调。朗读的过程是一个“音乐性”“形象性”“行动性”想结合的过程。
王晓峰:“有感情朗读”,不是孤立的,在选择点时,还要考虑到语感的培养许金苗:一篇课文并不需要段段有感情地朗读,而且文章长得话段段朗读时间也不允许。教师应当选择语段进行重点教学
关于音色的差异
黎淼:朗读和个人的音色有关。
丁平:没有找到自己声音的感觉,不恰当的使用自己的声音,会让人觉得别扭。知道自己声音的缺陷,扬长避短,一样可以带来有好表现力的声音
陈林:生理上的欠缺无法弥补,但感情的传达却不受阻碍,还是处理方法不到位。
岳军荣:再不好听的声音,只要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情感也可以是真挚的。
参加讨论的老师还有:
崔小春(江苏) 梅志军(江苏) 李丛强(河北) 杨荣(内蒙古)
安武林 马尚平 徐如松(浙江) 沈松明(江苏)
郑先猛(江苏) 栾庆新(山东) 庄华涛(安徽) 王文国(安徽)
杜兵杰(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