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氏隶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7 01:3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氏隶谱
作者:邵先锋

2007年3月,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管惟宾教授的热情帮助下。我们在北京管雷先生处见到了一部《管氏宗谱》。据管雷先生说,该谱为青溪《管氏宗谱》,是祖上传下来的。好像不全。只有6册,应该还有一部分保存在浙江老家。管雷先生是现代的开明学者,虽然再三强调,遵照宗谱和家人的要求,宗谱不得外示异姓之人。但本着对祖先和齐文化研究负责的态度,仍然同意我们从学术研究角度查阅、整理和使用这部宗谱。因此我们才得以见到并在研究中优先使用这部宗谱。管先生的这部《管氏宗谱》为宋体竖排木版印刷。A3开本大小,每页200字许,计有1200余页。从总体上看,该宗谱比较完整。整体品相较好,但因在保存的过程中受潮仍见个别谱册有断页、缺字现象。
  之前。我们还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档案馆见到过一部民国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管氏宗谱》。见到管先生这部《管氏宗谱》之后不久,我们又在浙江省淳安县见到了一部锦川本《管氏宗谱》。就我们见到的这三部《管氏宗谱》而言,窃以为这部青溪崇本堂本《管氏宗谱》的价值为最高。
  
  一、世系记载完整
  
  这部《管氏宗谱》管雷先生称之为“青溪本”。“青溪本”者,尊管叔鲜为本谱第一世,传五十一世,为青溪《管氏宗谱》的渊源。该谱尊五十二世唐代进士封兖州护国侯宝光公为还淳(即今淳安)万年街管氏始祖,盖因宝光公避青阳大乱于唐大历年间自江南池州举家迁居还淳万年街,后宝光公孙仁寿又举家迁居何坞。这是青溪《管氏宗谱》的近源。
  该《管氏宗谱》在叙述管氏族系时。上起管氏始祖管叔鲜,逐世嫡传。虽各分支自有谱系,另有始祖,但世系相续。由谱内记载可看出。该谱于唐贞元丁丑(公元797年)曾进行过修订,其后的宋、明、清都进行过修订,但全谱止于何时未见明确记载。尽管谱中载有最新修订序言为清康熙四十二年淳安县知县顾元揆所做,但我们在后边的某些支系部分文中却发现顺次出现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等年号。由于没法确定该谱是否后边还有续页,因而也就无法断定该刻本的截止年代。但从我们对现存谱本的初步研究分析来看,该谱自唐至宋、明、清都进行过修订,可看出历代家谱体例的影子。笔者以为该谱至少在唐、宋、清进行过大的修订。该谱体例采用宋代欧体五世一图,二图九世,即第一图的最末一栏同于第二图的第一栏。宗谱体例符合清代特点,记录宗谱的内容较多,如像图、坟图、基图、新序、旧序、古序、郡望、凡例、家规、命、老集世系、前集世系、后集世系、续修世系、艺文、谱内各堂记、寿文、传记、墓志等,显见该宗谱的最近一次修订是在清代。但该宗谱的这次修订是在清康熙42年,还是在清道光年间。宗谱未有记载,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宗谱的内容记载来看,该宗谱的刊印时间似应在道光以后的清末时期。该宗谱似应为青溪崇本堂本《管氏宗谱》全谱,这是我们从宗谱的实际相关内容得出的结论。
  
  二、人物画像与题词
  
  该宗谱谱头卷附有多幅人物画像和题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画像全部是管氏历代先人,计有仲公像、鸣公像、宁公像、辂公像、冕公像、琏公像、逵公像、宗述公像、懦公像、新志公像、赉公像、德鹏公像、一昌公像、成岩公像、起鹗公像、可瑞公像、成兆图、成毅图、世昱图等19帧画像。这些画像,冠服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照尚秉和著《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的解释,大致上还是比较准确的。此外,还有多幅题词,署名者包括岳飞和秦桧的行书、黄岑的草书、明汖的篆书,还有清代顾元揆乾隆四十二年写的行草绪言、清代康熙三十二年方象瑛写的正楷序言、康熙三十二年方翰写的行草序言、康熙三十二年张羽颺写的隶书序言等。这些序言,或雍容典雅,或行云流水,或玲珑剔透,都颇具艺术魅力。
  
  三、重修谱序
  
  青溪本《管氏宗谱》共收录重修谱序21篇,其中新序为清康熙四十二年淳安县知县顾元揆所做的《管氏重修统宗谱序》。
  谱中收录的旧序,历有多个朝代序言18篇。分别是:
  清代(10篇):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方象瑛的《重修管氏宗谱序》、徐希邈的《管氏重修宗谱序》、方显策的《管氏宗谱序》、管起泰述、管起鹏写的《管氏重修宗谱序》、管起凤的《重修管氏宗谱序》、冠起鹗的《重修管氏宗谱序》,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方向璜的《重修管氏谱序》,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吴贯的《续修管氏宗谱序》,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宋贤的《题管氏重修宗谱序》。
  明代(4篇):万历癸卯(公元1603年)杨启春的《管氏宗谱序》、正德庚午(公元1510年)胡拱辰的《题管氏重修宗谱序》、成化丁未(公元1487年)商辂的《题管氏重修宗谱序》,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徐贯的《管氏宗谱序》。
  宋代(3篇):德佑元年岁次乙亥(公元1275年)方逢辰的《管氏宗谱序》、庆元丁巳(公元1197年)管逵的《题管氏源流谱序》、至和二年岁在乙未(公元1055年)文彦博的序。
  唐代(1篇):贞元丁丑(公元797年)张宣的《住威坪万年街重整家谱叙》。
  这些序言全部是宋体刻印版。唐代张宣在《住威坪万年街重整家谱序》中说:“今请亲人张名宣者将鼻祖行第逐一排行编集画图成书遗于后昆子匕孙匕相传勿失有以知其由来云而。”也就是说,此谱是请张宣来修订的,并画出祖先的图像,让子子孙孙相传,不忘管氏的由来。由此可知,这部青溪《管氏宗谱》的初本最保守的估计也应是在唐代贞元丁丑年间。也就是公元797年。由宝光公之孙丹组织。由管氏宗亲张宣整理出来的,而张宣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重修”而已。既然是“重修”,那么。重修之前肯定会有另外的底本。至于张宣“重修”过程中使用的底本情况,谱中未有说明,目前不可知。谱中唐代贞元丁丑年以前的内容有些是否出自张宣笔下,也更是无法断定,但管氐先人中的一些图像出自唐代应是没有疑问的。唐代贞元丁丑以后的内容,显然是历代续修时延续增补的。由此谱,我们不难看出,管_氏在唐、宋代仍为名门望族,不然,断难修成如此浩大之宗谱。
  
  四、管氏源流
  
  按照谱内“承老集”的排序,青溪管氏世系第一世为管叔鲜。益因叔鲜封干“管”,子姓,故以管为氏。青溪管氏宗谱本谱承世系如下(据谱整理):
  青溪管氏宗谱本谱承世系第一世为叔鲜,盖因封于管,遂以管为氏;传第二世承流(隐跻於颍上)、连清;承流传第三世既、舆:既传第四世彘;曷传第五世锜、钧、罅;铸传第六世理;理传第七世茂桀、茂德;茂柴传第八世朋(官平昌侯以平昌为郡);朋传第九世麟;麒;麟传第十世能芝、凰芝、凰芝;魏芝传第十一世殿;殷传第十二世敬仲(相桓公一匡天下稻仲父而不名);敬仲传第十三世武子嚼;武子鸣传第十四世桓子放方:桓子敢方传第十五世成子孺;成子孺传第十六世莊子廑;茌子廑传第十七世悼子其夷;悼子其夷传第十八世襄子武;襄子武传第十九世景子耐涉;景子耐涉传二十世微、待、德;微传第二十一世球;球传第二十二世勉、为、祐;勉传第二十三世圭;圭传第二十四世匀从;霎犍传第二十五世璐;秘传第二十六世遥、速、近;逮传第二十七世厚:厚传第二十八世姚、如、妻;蜊传第二十九世锡、镓;锡传三十世绍芳;绍芳传三十一世晋、普;晋传三十二世望;望传第三十三世伯仲(居九遗北海);伯仲传三十四世鳙;筋传三十五世宁(掷金不麒割席分坐虢为能首);事传三十六世钏(居平原);训传三十七世辂(妙通玄横遁陋不仕);辂传三十八世敬先、荣先;敬先传三十九世宏;宏传四十世松(仕罾中郎令因勒石梗乱避世江左);松传四十一世霊瑞;霊瑞传四十二世珠:珠传四十三世光、先;光传四十四世鏖:鏖传四十五世大悦;大悦传l四十六世弘晨(隋炀燕道遁隧镒湖);弘晨传四十七世奇尤;奇尤传四十八世崇嗣(官拜振威笄辱罩由镒湖遥江南);崇嗣传四十九世文政;文政传五十世仲仁(遥河南阴封府)、仲宣(止)、仲恒(遥山柬)、仲明;仲明传五十一世淳生;淳生传五十二世宝光(遥遗淳万年街即今之威坪)。
  五十二世管宝光,也就是青溪管氏的始祖。青溪《管氏宗谱》把管宝光作为第一世另行续谱,三十一世后未再续谱。由此可以断定,管氏宗系在唐代就有可能存有谱系,青溪《管氏宗谱》只是其中一系而已。就青溪《管氏宗谱》这一系而言,也在以后的子孙繁衍、居地迁徙过程中产生出了一些支派。他们多在江浙一代。这是谱中反映的基本事实。
  
  
  五、诰敕
  
  在这部《管氏宗谱》当中。抄录有两道宋代诰敕。现抄录于下:
  其一:
  敕品量管氏家谱表诰奉天承运皇帝制日曼天明命行政于天下必得臣以辅之官守分职共熙帝载今据乡管冕表奏家谱一效朕阅搜究通史管姓四海大姓尔卿有文谟武烈克遂于众理宜敕浆册卿为太极光禄大夫其妻宇文氏封一品夫人其母方氏一经教子节凛冰霜封慈顺夫人其元子管仪封侍读学士追封三代荫袭九章俾海宇宁谧毋负朕命故赦右敕太极光禄大夫管冕准此
  (敕命)
  嘉祜七年八月 日给(之 宝)右如牒到奉行
  其二:
  敕银青光禄大夫管琏奉天承运皇帝制日朕藏天下之图书以待讨论之用序天下之英俊以称校警之官总治监事非清德老儒属任兹选尔卿管琏博雅好古直谏多闻文足以为国华才足以周世务早彼识拔寝历清华恬然靖共休有誉处聿副朕志擢长芸屋夫左图右史朝夕所与共处者皆英后之游亦汝之所乐也尔其钦哉乃心以称朕所以命汝之意故敕右敕银青光禄大夫管琏准此
  (救命)淳佑三年二月 日给(之宝)右如牒到奉行
  这两道圣旨连续录于宗谱“家规”之后,“管氏源流引”之前,随后就是“崇本堂谨识”。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版权页,其所处位置之显著不言而喻。显然,第一,这是宋代承续唐代的刻本;第二,这两道圣旨均为宋代皇帝所下,嘉祐七年为公元1062年,淳佑三年为公元1243年。前后相距181年,显见青溪管氏在宋代仍为名门大族。
  
  六、管伸的生卒年月
  
  对于管仲的生卒年月,现存史料已有卒年确切记载,但却未有生年的记载。对此。学术界多有考述,见之于报刊的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陈庆照、陈书仪等先生提出的管仲生于公元前735年(周平王三十六年,齐庄公六十年)6月6日(阴历五月初一日)说,是年为丙午年,管仲享年90岁。其二是龚武先生提出的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6月27日(农历五月五日)中午11点至13点说。这两种观点得以建立的大前提是相同的,也就是冯传礼先生搜集整理出来的的一则民间传说,该传说说管仲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乳名叫芒种。
  在这部管氏宗谱中,我们又见到了第三种观点:管仲,讳敬仲,(居颍上’字夷吾,生于周桓王乙丑年(公元前716年)三月初三日巳时,卒于周襄王丙子年(公元前645年)十一月十三日,葬于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生一子武子鸣,姜氏所出,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武子鸣是管仲之孙,居颍上,为十三世。但是根据史书记载,管仲是齐鰲公任命为公子傅的。齐僖公在位年限为前730至前698年。如果按《管氏宗谱》的记载,齐僖公死的时候管仲才18岁,管仲出任齐僖公的公子傅的年龄当必是小于18岁。传说资料和宗谱资料对于学术研究都存在一个可信度问题,这三种究竟观点哪一种可靠,还值得进一步考证。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01:36:25 | 只看该作者
六、颍上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是颍上人,但未讲具体方位,至今学界仍时有争论,说法不一。但青溪《管氏宗谱》却在《管氏源流引》中明确指出颍上在齐地:“吾管氏得姓于叔鲜厥后成王以二叔之畔削其爵故史记管蔡世家管叔子孙莫考论者遂以蔡有后而管不传不知去其封邑以昭先王之法而存其后以敦亲亲之谊子孙散在列国不为大夫者不得通显于世居齐国之颍上后有管严者实生夷吾史记正义日管仲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按括地志云管仲蟓在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这段记载说明管仲居住的是齐国的颍上,而不是隋朝设立并延续至今的安徽颍上。然而管仲死后其族人在齐国并未见有显名者,对此今人也多有揣测。谱中对此也有明确记载,孰是孰非同样值得考究。
  《管氏宗谱》之所以能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最为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春秋时期管氏家族里边出了一个管仲。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首霸春秋,不仅其恢弘业绩名垂青史,而且留下了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巨著的《管子》一书。先哲孔子评价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近人梁启超则更是推崇有加:“管子者,中国之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现今山东理工大学主办有专门的学术期刊《管子学刊》,全国各地出版的有关管子的各类书籍举不胜举,安徽省颍上县自2006年始还举办每年一度的管子文化节。管氏家族流变情况的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这部《管氏宗谱》所反映的内容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诸多问题。相信会对管仲和管氏家族的研究中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01 , Processed in 0.0929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