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濉溪中学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21:5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濉溪中学赋
●     朱彦体



乘千年之首端①,筑世纪之校园。东涌濉河②之水,西流王引③之川。南矗俨俨学舍,北卧绵绵相山。八乡乌金滚滚④,四野“口子”⑤香传。经文胜地⑥,物阜民赡;嵇桓故里⑦,星列俊彦。菁菁校园兮,钟灵毓秀;举目而望兮,四处蔚然。

绰绰嘉园,附势随形,巧布工饰,浑然天成。镜湖如月,翔鱼翩翩;曲桥有致,横陈其间;石矶光洁,序列岸边。假山亭台以高耸,穿廊画栋以通幽。佳木秀而繁阴,美芳翠而清香。绿地披锦,滋兰树蕙;苍松高直,玉竹昂扬;繁花灼眼,百草竞长。红梅争暖春,金菊傲寒秋;杨柳依依拂春风,菡萏亭亭沐夏阳。风和日丽兮,楼堂辉煌;夜阑月明兮,溢彩流光。天际熹微,喜祥鸟之盘桓;东君⑧西驾,悦彩云之天幛。莘莘学子,会聚一堂;栉比高楼,万卷经藏。绿茵场,虎跃龙腾;青藤帐,书声琅琅。青出于蓝兮,果实芬芳;攻读学业兮,誓作栋梁。

信步吾园,往事悠悠。建校甲子巡回⑨,岁月峥嵘。溯源庠序,滥觞古庙⑩,几经变迁,终铸华章。回眸先贤执教,传道授业,遑论度日艰难,荣辱得失;曾记师长尊儒,穷理明经,莫言三更灯火,九转枯肠。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经师与人师并重,立德与立言相彰。见贤思齐,闻过则喜;有教无类;不偏不倚,诲人不倦,苦心孤诣;安贫乐道,为人舍己。标师表之高风,蕴杏坛之灵气;育桃李之万千,昭相士之繁丽。学子莘莘,遍神州海外;众星烁烁,耀宙宇乾坤。离合关情母校,聚散总系师恩。跪乳反哺,倾情献智;恪尽绵薄,拳拳众心。

五纪{11}流转而下,今临盛世之风。老树尚显芳姿,新林随机吐萌。面壁图破壁,追月赶星;弄潮敢扬帆,跨步新程。世纪之初,跻身“示范”;辟址扩容,以图再兴。秉崭新理念,悟课改精神;行规范办学,促教育公平。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续成大器,再建奇勋。■



① 学校2002年依托原“新世纪学园”始建新校区。

② 河流名,源自河南,流经濉溪。

③ 河流名,源自安徽砀山南部,沿皖豫边界至濉溪县境。

④ 濉溪隶属淮北市,系国家重要煤炭基地。

⑤ 口子酒新厂区与濉溪中学新区毗邻。

⑥ 学校新区坐落在濉溪县省级经济开发区内。

⑦ 嵇康曾以避怨迁至谯郡铚县(今淮北濉溪)。他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桓谭,沛国相人(今淮北市人),两汉之交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爱好音律,博学多通,著作有《新论》二十九篇,现传《新论·形神》一篇。

⑧出自屈原《九歌·东君》。东君公认为日神。

⑨学校始建于1949年,现已逾60年。

⑩ 1949年初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当地热心教育的人士筹建了一个民办中学班,教室由古庙改建。此为濉溪中学源头。

{11}古纪年法一纪为十二年。





“方正通达”办名校——合肥四十六中校训解读

●   杨立新



“方正通达”是合肥四十六中校训。

“方正”,典出老子的《道德经》;“通达”,典出孔子的《论语》。方正,即方方正正,引申为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准则、规范等。其寓意有三层:对学校而言,是依法办学,以德治校;对教师而言,是遵守师德规范,依法从教;对学生而言,是遵守行为规范,好学向上。“通达”,即通晓畅达,引申为矢志不渝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过程。其寓意有两层: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出发,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是“通”;从学生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发展出发,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面向未来,使学生在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科学素养方面,都具有卓越的特质——这是“达”。“方正通达”的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

“方正”蕴含了治校、为师、育人的辩证思想。“方正”语出道家创始人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首先认为,宽容的政治环境会产生纯朴的民风和清明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要造就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尊重并扩大个体与群体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老子同时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切都包含着向相反方向转变的因素,并且总是向着相反方向发展的,祸与福相互潜伏,互相包含。老子还认为,圣人都懂得这种道理,不走极端,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割伤,直率而不至于无所顾忌,发光而没有剌眼的光芒。他觉得,万物取其中庸,采用柔和的方式发展,以不极端、不过分、不偏不倚的要求达到圆满的效果与理想,而极端的要求只能得到极端的反效果。这就像养活一条鱼,水不能太清也不能太浊,要有呼吸的空气和游动的空间,鱼才鲜活无比。老子的这些哲学观点形象地道出了处事、做人、育人、管理的秘诀。合肥四十六中在管理工作中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既依法办学,实施精细化管理,又以德治校,充分发挥每一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既做到以人为本,严管理,高质量,又力求轻负担,重特色。这种“方正”的取向充分体现了老子辩证思维中所蕴含的科学教育思想。道家认为,要使一个人按照自然去发展,就必须直接把握自然本身及其本质与规律,必须以“道”为中心。于是,就提出与儒家“为学”不同的“为道”学习理论。儒家“为学”的学习理论,强调一个人要按照自然本性的发展,依靠社会知识的积累来遵循现实的社会伦理规范。道家“为道”的学习理论,则强调应该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与充实。对今天的学生而言,遵守行为规范,好学向上,方方正正做人,是成人成才的根本。为此,合肥四十六中在各项工作中都坚持以德育为首,尤其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方正”还体现了老子“贵师”的一贯思想。学校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老子是十分尊崇老师的,认为“贵师”就是尊崇那些顺应自然、善按自然规律行事的有道之人为师。他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二十七章》)。这几句话是说,有道之人善于行走,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善于计算,不用筹策;善于关闭,不用锁梢,却使人不能开;善于捆缚,不用绳索,却使人解不开。这样的人,是取法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如果他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就能起到神秘的教化作用,收到“无为之益”的效果。鲁迅称赞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为极方正的人,指的就是这种“有道之人”,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善人,可以尊崇为师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合肥四十六中坚持用 “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追求卓越,永不停息”的师德精神来打造教师队伍。老师们都懂得,欲让学生和家长“贵师”,就要做一个“方正”之师,就要做一个“善人”,就要以为示范,“行不言之教”。

“通达”,语出《论语·雍也》。“通达”,体现了孔子的教育培养目标。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一个知识分子,怎么样做,才能称得上通达呢?孔子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论语·颜渊》)这段话的意思是,所谓“达”,就是要品质正直,爱好道义,能仔细辨析别人的话语并认真察看别人的反应,思考得又比别人更深入。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家和家族里通达。今天,从学生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发展出发,学校的一切工作,完全为了使学生在负责任态度、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卓越的特质,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正是合肥四十六中的育人目标。

“通达”是孔子思想核心“仁”的重要内容。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教育的过程就是使这些鲜活的生命健康成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句话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是孔子关于施行“仁”的基本主张。

孔子的“通达”观其实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提出师生共同成长的观点是一致的。学校就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努力营造一种人际氛围、文化氛围、科学氛围,重视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师生充分而自由、全面而独特的发展,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让每个人活出生命的意义,让师生的生命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互动共生,让教育者的成功促使被教育者取得更大的成功。

“通达”寄托了合肥四十六中的办学追求理想。秉持“通达”的追求,合肥四十六中已从环城走向滨湖,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在未来岁月里,学校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新的重任,实现由湖而江而海,从全省一流通达全国知名的美好愿景。

合肥四十六中“方正通达”的校训,科学吸收了老子、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了学校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体现了学校近湖临江、通江达海、面向世界的办学目标。在“方正通达”校训引领下,合肥四十六中必将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2:51 , Processed in 0.0706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