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论坛:普通话还是乡音,不是单选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12 10:5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言论坛:普通话还是乡音,不是单选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有的民族地区,“很多人不学汉语、不识汉字、不懂普通话,大孩子辍学带小孩。”习总书记这段话深刻指出了语言文字问题是造成深度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统一的语言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贫困地区继续大力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完成语言扶贫的使命。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方言母语是保留乡土味道、记住乡愁的重要部分。丰富的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传承着各地的独特文化风俗,是重要的语言文化宝藏,一旦消亡,以此为依托的很多地方文化将随之消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留住乡愁”的论述,充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纲领和行动指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普通话普及程度不均衡,方言留存情况也不同。因此,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应适时、适地、适情,采用差别化语言政策,处理好“推广普通话”与“保护语言资源”之间的关系,既要在汉语方言、民族语言复杂的老少边穷地区大力开展语言扶贫、推广普通话,完成脱贫攻坚的伟大使命;又要在普通话高度普及、方言衰落的经济发达地区保护语言资源,留住乡音乡愁。
1.推广普通话 与扶贫攻坚
  脱贫攻坚要注重扶贫同扶智相结合。扶智是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和智慧能力,“强国必先强语,强语助力强国”和“扶贫首要扶智,扶智应先通语”的方针正是对语言扶智、语言扶贫的最好解释。虽然我国的普通话平均普及率已超过70%,但发展并不均衡,大城市的普及率超过90%,很多农村地区只有40%左右,有些民族地区更低。
  目前,我国扶贫的重点是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11个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其他是方言比较复杂的老少边穷地区,地理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普通话普及率不高,很多青壮年农牧民无法用普通话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严重影响了个人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阻碍个人脱贫致富、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甚至影响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因素。
  在民族语言区和汉语方言区的贫困人口中积极推广普通话,可以减少沟通交流中的困难,促进知识和技术传播,进而提高贫困地区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我国推普扶贫的目标“到2020年,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人口应全部具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交流和应用能力”。
2.用乡音留住乡愁
  在积极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语言资源。推广普通话是为了促进团结、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语言资源则是传承历史文化。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面对方言的衰落,应采取有效方式进行保护。
  方言和民族语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是具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民间歌谣、地方戏曲等,都需要通过口头流传的鲜活地方语言来承载、传播,仅有记载的书面资料是无法传承下去的。方言口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是古老语言的活化石,是历史语言学研究最宝贵的活材料。普通话本质上来源于方言,方言充实、滋养着普通话,是普通话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方言还是情感的纽带,是乡愁和家国情怀的依托。由于相同方言的人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同一方言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容易开展。如上海的经济文化能量辐射范围主要集中在具有相似方言文化背景的江浙一带,以广州为中心的粤方言地区也同样存在这种同方言辐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跨地域流动加剧,自觉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成为提高工作和生活水平的需要。在经济发达地区,普通话普及程度达90%以上,青少年中已达100%,而方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落,尤其是具有代际传承功能的青少年方言习得和使用能力更是断崖式下降。即便是熟练掌握方言的人,在交流时也多倾向于用普通话表达新信息、新事物,方言的使用多限于日常生活。正如语言学者刘丹青所言:“很多方言母语人丧失了将共同语词汇与本方言词语建立语音对应关系的能力,丧失了将共同语句式折合成方言表达式的能力,已有词语和表达式构成了固化的词库和有限的结构形式库,失去了语言本该有的滋生能力。这样的语码已经背离了语言的能产性,预示着难以为继的前景。”中青年、少年的方言使用能力是一种方言活力和前景的重要指标,由此观之,方言代际传承前景不容乐观。
3.差别化语言政策
  处理好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和保护方言、民族语言的关系,要树立语言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文化、经济和战略资源的意识,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形成“有序开发、多元投入、社会共享”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在具体政策与措施上,需要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进行差别化施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推广普通话,卓有成效,有不少宝贵经验可以继承和推广。新时期以来,相关部门多次发文强调推广普通话,推出一系列语言扶贫举措,如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出版支持力度;继续实施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计划,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普通话等级达标规定;实施边远、民族地区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培训计划,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开展普通话培训服务和职业技术培训;推动对口支援省市将普通话培训项目纳入民族地区对口支援范围,建立长效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将普通话普及率的提升明确纳入地方扶贫、教育部门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列入驻村干部的主要工作任务,力求实效。
  在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民族语言资源。《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开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收集整理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民间口头文化的实态语料和网络语料,建设大规模、可持续开发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开发语言展示系统,编制和完善中国语言地图集、语言志等基础性系列成果。
  在我国经济发达或较发达、普通话普及率已经相当高的城镇地区,应采取保护语言资源的政策。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强调方言的价值和保护方言的重要性,提倡社会对通用语言主导下的多语多言环境给予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积极建设以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导的健康有序的多语多言社会,鼓励人们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自如切换,在正式场合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文艺领域提倡用方言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现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就是要在语言复杂的贫困地区坚持不懈推广普通话,提高人民群众的语言交流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在普通话普及率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对日渐衰落的方言采取保护措施,积极传承地方文化。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作者:张洁,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2:29 , Processed in 0.05975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