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教学现象分析: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19 08:4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教学现象分析: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摘自《人民日报》(2005-02-4) /(记者 温红彦)
 
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开始在全国推进。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 到这场改革之中。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国范围内有2576个县市实施了新课程,约占全国总县数的90%。今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全面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在福州市台江实验区实施4年来,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着悄然变化。许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成长了,也有一部分人或因操之过急、或因方法不当,出现了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迷失了,学生在课堂上“撒欢儿”了。
新课程究竟倡导什么?一些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困惑,继而引发了一些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杨莉娟副研究员,以期对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重新认识,正像杨莉娟所说的:只有冷静、客观地澄清认识上的困惑纠正教学行为上的偏差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课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
现象:在一节音乐课上,一位教师正在教歌曲《快乐的小骑兵》。这位教师设计的活动花样繁多:从小火车旅游出发到内蒙古,到摹仿“呜……咯嚓、咯嚓”的小火车声,一会儿拉着学生在教室里“东奔西跑”,一会儿让学生学骑马,一会儿又让学生手舞足蹈、敲敲打打。这其中,老师最核心的讲解学生根本没听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撒欢儿撒得倒很开心,但会唱的学生寥寥无几
问题:在采访中发现,有些课堂教学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究竟什么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如何更好地优化学生的活动?
解答: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针对以往教学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活动,这是合理的。但是,要以“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注意其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其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有价值的活动应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当前应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与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的关系。
一切知识都要学生亲自探究吗?
现象: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课文《画家乡》,课文分五段,第一段由老师示范,引导学生朗读从生字到重点词语、段落大意。接下来老师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开始了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各执一词,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教师在一旁任其探究,最后选组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完,老师刚要总结两句,下课铃响了。
问题:探究性学习遍及各个学科,从自然科学到语文、社会、英语、音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有些北方学校删去了教材中有关“大海”的课文,而南方学校则更换了教材中有关“沙漠”和“冬雪”的内容。难道一切知识都要学生亲自去探究吗?一切教学都要始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吗?
解答:就知识的分类来看,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占有。由此可见,讲授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讲授式学习的价值。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式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过去的教育、学校同人的生活、经验、活动严重隔离,从根本上排斥了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作肤浅的理解。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并不等于学生要亲历一切,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别人、前人却可能是直接经验。应让学生利用已知,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和学习。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教育就不但要保持个体经验,而且要提升个体经验,要将人类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通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通路。
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作用有多大?
现象:有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有的课成了一张张幻灯片的播放,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有的课堂俨然成了“网吧”,学生各自为阵
问题: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明明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完成的,结果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解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学科教学。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刻意追求多媒体运用而带来的课件泛滥,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急待予以澄清。
首先,必须认清信息技术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妥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互动
其次,要研究不同学科中的信息技术究竟怎样用?不同学科必须关照自己学科的性质和实现目标。如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结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命运,更关系到一代学生的质量。以上出现的种种观念与行为上的偏差,反映出一个新生事物必然要经历的复杂的过程。我们既要正视困难与问题,又不能因此而失去信心。随着课改的深入,出现的问题还会很多。通过此次访谈,我们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1:53 , Processed in 0.0665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