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研室真正“研”起来
发布时间: 2010-10-09
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教研室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承担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常设事业机构”。教研室的具体职责可以概括为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三大项。其中教学研究又是教研室的中心工作,是履行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职能的前提,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是教研室在地区教育发展中所承担的主要职能。本学期,我们将区县教研室的工作纳入了监测对象。从查阅资料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区县教研室的职能被更多地定位在教学管理上,而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职能则被大大弱化了,几乎看不到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学校之间也没有这样的交流,甚至在同一所学校的教师之间,也没有这样的交流,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则成了教学管理的附属。
有位华裔美国学者曾经对我国的教研制度发表如下评论:“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在经费、教师学历、学校设备等方面,无法与美国相比,整体水平要相差许多。但教育质量、学生的平均成绩,却要比美国强得多。”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这位学者找到了答案:“中国有一个特别的机构----教研室,它对于保证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教育总体条件和经费投入,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都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教研室在中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教研室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如何充分发挥“研”的作用呢?
一、 要提高教研员的教育理论修养
教研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所以,教研员一定要有很高的理论修养,能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能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科学的态度成就人,以实干的精神带动人,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一定要实实在在下功夫,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真正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教师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要创新教研方式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过去那种“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要求和任务”的自上而下的单一教研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学校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建立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型教研模式,实现从教学管理到教育服务的转变。其基本内涵是:以服务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为主旨,统领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职能,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以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为基本评价标准,并以此衡量教研室的工作实绩。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尽量减少规范性的统一要求,弱化“约束”功能,强化“促进”功能,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要由教学研究扩展到教育研究;由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扩展到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由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般规律,扩展到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操作策略;由推广外地教研成果,扩展到总结提炼推广本地科研成果,推动榜样学校和骨干教师的成长。
三、 要开展教育科研
区县教研室的职能定位是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提供教育服务,而要承担起这一重任,教研室就要与时俱进,实现由原来的教研活动向科研活动的提升。这样,区县教研室的自身价值和发展空间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
科研不同于教研,科研关注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它往往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界限,涉及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科研过程是一个有着明确的研究课题、任务和目的,有严密计划、组织和布置的过程。科研活动要求有强有力的教育理论的支撑,理论学习、反思、总结和提炼要贯穿科研的始终。
科研虽然不同于教研,但二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教研往往是科研的基础,而科研则是教研的提高和深化,教研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向科研转化。只有实现了这种转化,区县教研室才能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身的发展。
对于区县教研室来讲,要实现教研活动向科研活动的提升,首先,应该主动地扩大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要走出狭隘的教学研究的窠臼,针对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确定科研课题,开展研究与实验。其次,实施课题研究带动战略,提升教研水平。应当看到,我们的许多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开展的,教研的内容基本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教案的设计方面,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等方面。要改变当前的现状,必须增强课题意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并围绕研究课题开展系列教科研活动。
(张海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