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观课议课的讨论 文/陈大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0 15:1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观课议课的讨论

尊敬的陈老师,您好!

我是“四川省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脱产置换培训班”的学员之一,在去年12月27日聆听了您四川教育学院所做的《有效研修与观课议课》后深受启发,我又利用周末在书店买了您的《怎样观课议课》,慢慢品味。

在回到学校后,一改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一个人唱独角戏,其余老师当看客,要么再找一两位老师做一个不痛不痒的发言的模式,进行了“备——观”教研活动的改革尝试。备,即为集体备课。观,即为观课议课。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对各学科教材分成数个板块,分年级进行版块研讨。要求各个年级备课组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炼后,对全校进行一次汇报呈现:一位老师上一堂具有代表性的课(我们对代表性的课的诠释是凝聚了本组成员智慧的课),其余老师针对这一堂课进行课堂观察,着眼细节,看重课堂现象,分析形成原因,并针对自己的观察点在全校会上作汇报。该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能调动每一位教师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成为教研活动的一份子。

全校十五个备课组在这种形式下分别呈现了一次丰富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课堂进行观察,发布意见,在摆事实,同时也联系一定的理论进行阐述。一时间,老师们都自觉地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研蔚然成风。

不过,困惑也随之而来,我个人意思是观课议课教师应该重摆事实,轻讲道理,道理讲的过多反而失去观课议课的价值。作为一线教师,理论相对而言较为浅薄,我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说出来,对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是大篇大篇的理论来论证我们过程的科学性,结论的正确性。不知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很想请陈老师解解惑。

同时,如果方便,很想请陈老师来我们学校坐一坐,听听老师们的课,给老师们讲一讲观课议课的要点,不知可否?

只要陈老师来南部县这一方向尽可与我联系,作为东道主,我将尽量当好导游!

                       学员:    刘××

                                             2011年6月14日

刘老师:

你好!

首先,谢谢你的信任,谢谢你们的实践,也很高兴看到观课议课带来的变化。

心动以后就行动,这一点我很赞赏,你们的做法能够促进教师积极改变,这就行了。

你说的“我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说出来,对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是大篇大篇的理论来论证我们过程的科学性,结论的正确性。不知这种想法是否正确。”我是很赞赏的。把课堂上真实的故事讲出来,远比一番空洞的大道理更有价值。如何对讨论这些事实和现象呢?我觉得首先可以听一听大家对这样的事实和现象的理解(比如讨论一下:大家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对这样的事实和现象是否满意,是否合理)。接下来可以分析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就可以回到老师的教学假设、教学设计的讨论。然后再分析这样的现象是否需要改变,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变?比如老师可以怎么处理?应该怎么思考?怎么行动?这样就有了对课堂上这些事实和现象的连贯研究。

“大篇大篇的理论”对老师并不适合,但没有理论的指导万万不行,我们也需要理论来关照实践是否合理。“站得高,看得远”,也还可以说,站得高才看得透、看得深。所以,千万不要拒绝理论,我们要拒绝的是离开实践土壤的空洞理论,在观课议课时不说和课堂事实现象无关的理论。有一位网友说:“现在我主持的观课议课,感觉进入瓶颈,不知怎么突破才好。这种瓶颈,就是一年下来了,对一种常态的东西,有些‘疲’,怎样才能注入新鲜的活力,让老师们在新的一年在一个已经筑起的台阶上再进一步呢?”我的看法是:“在掌握观课议课的基本形式和流程以后,就要用观课议课致力推进理想课堂的建设,不能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要关注课程目标和教学的内容,用观课议课的方式研究这些东西。另外,要和读书结合起来,‘投石击破水中天’,没有多读书、开阔视野,缺乏新的信息刺激,我们就走不出日常的惯习,跳不出现有的‘井’。观课议课的质量就无法迈上新的台阶。”

对于“着眼细节,看重课堂现象”,我个人的想法是,观课议课要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讨论,但不要只“着眼细节”。细节本身不是目的,“观如鹤鸟飞在天上”,我们是要以小见大,从细节中讨论我们的日常教学惯习,改变日常不合理的教学惯习。

我很感谢您的邀请,单独过来不容易,今后走到你们临近的位置了,我一定和你联系。

推荐你去看一看“有效观课议课”的视频,如果你觉得有价值,你可以在暑假组织老师们看一看: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 ... chendawei/video.jsp

很高兴和你有这样的讨论。

祝暑期愉快!

                            陈大伟

2011年6月15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5:21:19 | 只看该作者
观课教师在观课时应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收到一位网友在博客上的留言:

陈教授,我是河北任丘一位中学老师,听了你的讲座很受启发。正好我校有一位老师讲课,我就想今天我去观课,去的目的是观察高效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可是在课堂中出现了意外,我在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时,突然授课老师让听课老师帮忙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刚好这个老师叫到了我,我当时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我根本没听学生的回答,又怎样做出评价,面对那么多老师不好意思,我只好说了几句,结果学生的知识性错误没能指出来,我更感到不好意思。我认真的思考反思,观课教师在观课时应是一个怎样的角色,请陈教授指点。

我的看法:

这真是一个意外。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不是你和上课教师事前没有沟通,上课老师对你坐在学生身边有些不痛快?有些抵触?这件事情告诉我们,预先和上课教师的沟通很重要。

与上课教师“同在共行”,是我们对观课教师的一个要求。“同在”意味着不置身事外,我们不是去批评别人,不是去挑刺,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充分理解和接纳彼此的处境,理解彼此的教学追求和选择,帮助执教教师完成教学。“共行”意味着作为伙伴一起发展,一起前进,“共行”不是在前面引领,而是肩并肩,手拉手,共同进行教学的探索。

我曾经提出“观课中的‘转身’”:从发现优缺点到发现故事、发现关系;从评价过去到开创未来;从观摩教学到研究教学、促进教学;从研究别人到同时研究自己。

如果硬要说角色的话,首先应该是做教学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然后才是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议课时要做反思的促进者和经验的提供者和分享者。

陈大伟写于 2011年6月1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18:52 , Processed in 0.0616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