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观课议课的讨论
尊敬的陈老师,您好!
我是“四川省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脱产置换培训班”的学员之一,在去年12月27日聆听了您四川教育学院所做的《有效研修与观课议课》后深受启发,我又利用周末在书店买了您的《怎样观课议课》,慢慢品味。
在回到学校后,一改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一个人唱独角戏,其余老师当看客,要么再找一两位老师做一个不痛不痒的发言的模式,进行了“备——观”教研活动的改革尝试。备,即为集体备课。观,即为观课议课。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对各学科教材分成数个板块,分年级进行版块研讨。要求各个年级备课组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炼后,对全校进行一次汇报呈现:一位老师上一堂具有代表性的课(我们对代表性的课的诠释是凝聚了本组成员智慧的课),其余老师针对这一堂课进行课堂观察,着眼细节,看重课堂现象,分析形成原因,并针对自己的观察点在全校会上作汇报。该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能调动每一位教师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成为教研活动的一份子。
全校十五个备课组在这种形式下分别呈现了一次丰富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课堂进行观察,发布意见,在摆事实,同时也联系一定的理论进行阐述。一时间,老师们都自觉地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研蔚然成风。
不过,困惑也随之而来,我个人意思是观课议课教师应该重摆事实,轻讲道理,道理讲的过多反而失去观课议课的价值。作为一线教师,理论相对而言较为浅薄,我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说出来,对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是大篇大篇的理论来论证我们过程的科学性,结论的正确性。不知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很想请陈老师解解惑。
同时,如果方便,很想请陈老师来我们学校坐一坐,听听老师们的课,给老师们讲一讲观课议课的要点,不知可否?
只要陈老师来南部县这一方向尽可与我联系,作为东道主,我将尽量当好导游!
学员: 刘××
2011年6月14日
刘老师:
你好!
首先,谢谢你的信任,谢谢你们的实践,也很高兴看到观课议课带来的变化。
心动以后就行动,这一点我很赞赏,你们的做法能够促进教师积极改变,这就行了。
你说的“我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说出来,对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是大篇大篇的理论来论证我们过程的科学性,结论的正确性。不知这种想法是否正确。”我是很赞赏的。把课堂上真实的故事讲出来,远比一番空洞的大道理更有价值。如何对讨论这些事实和现象呢?我觉得首先可以听一听大家对这样的事实和现象的理解(比如讨论一下:大家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对这样的事实和现象是否满意,是否合理)。接下来可以分析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就可以回到老师的教学假设、教学设计的讨论。然后再分析这样的现象是否需要改变,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变?比如老师可以怎么处理?应该怎么思考?怎么行动?这样就有了对课堂上这些事实和现象的连贯研究。
“大篇大篇的理论”对老师并不适合,但没有理论的指导万万不行,我们也需要理论来关照实践是否合理。“站得高,看得远”,也还可以说,站得高才看得透、看得深。所以,千万不要拒绝理论,我们要拒绝的是离开实践土壤的空洞理论,在观课议课时不说和课堂事实现象无关的理论。有一位网友说:“现在我主持的观课议课,感觉进入瓶颈,不知怎么突破才好。这种瓶颈,就是一年下来了,对一种常态的东西,有些‘疲’,怎样才能注入新鲜的活力,让老师们在新的一年在一个已经筑起的台阶上再进一步呢?”我的看法是:“在掌握观课议课的基本形式和流程以后,就要用观课议课致力推进理想课堂的建设,不能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要关注课程目标和教学的内容,用观课议课的方式研究这些东西。另外,要和读书结合起来,‘投石击破水中天’,没有多读书、开阔视野,缺乏新的信息刺激,我们就走不出日常的惯习,跳不出现有的‘井’。观课议课的质量就无法迈上新的台阶。”
对于“着眼细节,看重课堂现象”,我个人的想法是,观课议课要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讨论,但不要只“着眼细节”。细节本身不是目的,“观如鹤鸟飞在天上”,我们是要以小见大,从细节中讨论我们的日常教学惯习,改变日常不合理的教学惯习。
我很感谢您的邀请,单独过来不容易,今后走到你们临近的位置了,我一定和你联系。
推荐你去看一看“有效观课议课”的视频,如果你觉得有价值,你可以在暑假组织老师们看一看: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 ... chendawei/video.jsp
很高兴和你有这样的讨论。
祝暑期愉快!
陈大伟
2011年6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