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诗歌意象谈文学修养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9 08:5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诗歌意象谈文学修养的培养
周传福

    文学修养似乎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大致说来,就是指人们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具有的知识和思想、情趣和气质以及在阅读和理解、表现和表达上显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它涉及“入”和“出”两个方面,阅读、理解为“入”,表现、表达为“出”。而要提高文学修养首先应在“入”的方面下功夫。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词为我们提高文学修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反复大量地阅读品味古典诗词,不仅可以让我们积累古典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领略丰富灿烂的古典文学风貌,而且可以培养我们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的层次。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是创造诗词意境的最主要的“构件”。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总是被诗词中的美妙的意境所打动,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开阔、奇特壮美,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丰华富丽、生机勃勃,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恬静、光洁剔透,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飒荒凉、浑灏奔放,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构成这一幅幅美妙画面,营造这情味十足的意境的最基本的元素就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莺啼”、“酒旗”,“明月”、“清泉”,“落木”、“长江”等一个个意象。这些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为我们提高文学修养提供了宝贵的食粮。
    在悠久的诗词创作传统中,这些意象往往被“稳定化”地赋予了大家一致认可的“通用”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色彩,形成了分别代表不同情感和趣味的意象系列,构筑了具有独特色彩的意象“群”,巧妙地传达出古人的思想情感,艺术地再现了古人的精神风貌,因此说,把握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解读古典诗词的钥匙,就找到了理解和分析鉴赏古典诗词的最佳切入点,开辟了提高文学修养的途径。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自然山水系列、动物植物系列、人事器物系列。下面按系列撷取一些常见的主要意象及其寓意进行简要介绍:
    一、自然山水系列
    浮云(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冰雪: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
    月亮:寓团圆、离愁别绪、思乡怀人之情等。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夕阳:喻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如“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春水:喻绵绵的愁丝。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江水:寓时光流逝、岁月短暂、绵长愁苦、历史发展之意。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其他,如烟雾寓情感朦胧、前途的迷惘茫、理想幻灭等意,西风寓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之意等。
    二.动物植物系列
    鸡鸣:寓和平安宁之意。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杜鹃:常寓悲苦之情。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
    乌鸦:寓衰败荒凉之意。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
    哀鸿: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如“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雁:寓孤独、思乡、思亲、音信等意。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宋•李清照《声声慢》)
    蝉:喻指高洁的人品或凄凉之意(寒蝉)。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
    黄鹂、莺啼:寓春光美好之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杨柳(柳、折柳):寓惜别怀远、思乡伤感、羁旅愁思等。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草木(芳草、春草):寓盛衰兴亡之感慨、离恨别情、生命力强、身份卑微等。如“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梧桐、芭蕉:寓凄苦之音、孤独忧愁之状。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宋•吴文英《唐多令》)
    菊:寓隐逸高洁、坚贞脱俗之意。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梅:喻高洁的人格。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竹:寓坚强挺拔、有气节之意。如,“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为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唐•白居易《题窗竹》)
    松柏:寓坚贞、孤直、高洁之意。如,“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宋•杨万里《咏竹》)
    其他,如:鱼寓自由、惬意,鹰寓刚劲、搏击,沙鸥寓飘零、伤感,猿啼寓哀伤、凄厉,鸿鹄喻理想、追求,鸡狗寓生活气息,牡丹寓富贵、美好,禾黍寓昔盛今衰,杨花寓有飘零之意等。
    三.人事器物系列
    古人:寓明志、自省、鞭鞑之意。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金口北固亭怀古》)
    古迹:寓追怀仰慕、昔盛今衰(国家)之意。如“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唐•李白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长亭(南浦):送别之所,寓伤别之意。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唐•李白《菩萨蛮》)
    高楼(西楼):寓登高怀远之意。如“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范仲淹《苏幕遮》)
    其他,如酒寓欢悦、得意、失意、愁苦等意,玉寓高洁、脱俗之意等。
    对“意象”的考察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仅以2009年高考为例就可以说明问题。全国十八套高考试题中,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直接或间接考查到对“意象”的理解赏析的就有十三套。
    从命题方式来看,有的是直接考查对诗词中的主要意象的赏析能力,如辽宁卷,选取的是北宋欧阳修的《晚泊岳阳》:“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其第一个题目是: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回答这个题目,首先要把握“月”这一意象的审美特征,了解它在古典诗词中的常见寓意,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赏析。如果不了解“月”在古典诗词中所承载的信息所承担的使命,那么,这个题目就很难回答得准确到位。
    有的是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如福建卷,选取的是南宋诗人严羽的《江行》:“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其第二题是: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在这里,“景”就是意象,它包括了残“雪”、断“雁”、新“月”、“潮”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情”就是所寓之意,就是通过这一组意象及其构成的意境传达出的思想情感。弄清了这些也就找到了答题的方向和路子。
    有的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考查对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的理解。如海南、宁夏卷,选取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其第9题的前两问是: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的最后两句涉及了两个对举的意象,而试题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入手设问,故而,对于手法的分析应以对意象的正确理解为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把握诗词中的意象既是提高文学修养的必要,也是高考的必要。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因此,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要想提高古典诗词鉴赏类题目的得分率,就必须重视对意象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7:30 , Processed in 0.2465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