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创新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7 03:3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冯远






(一)
  正如我们所知:艺术是人类情感生活特有的一种创造和表述方式,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不竭动力。
  当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科技革命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资讯传媒与网络手段成复数地倍增普及,当现代造型艺术由理念到图式创造以快速更替的方式转变着人类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并由此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产生新一轮的深刻影响之时,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将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艺术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
  文化部长孙家正先生在论及文化创新问题时曾指出:“优秀的艺术传统是中华民族祖先文化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不断创新是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代中国的艺术创新是中国传统艺术向现代形态的转化与重塑……”。
  创新,体现着创造能力,超越意志和追求变化的愿望,所谓“新”,有着相对于历史的、传统的、过去的不同的和变异的涵义。因此,创新将显示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活力和艺术家个体的智慧才能。
  (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艺术多样化的体现,除了其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打上现代工业文明、信息网络文化烙印的丰富性之外,不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艺术形式自身在当代的丰富性,三者是重合的。艺术样式的丰富性所带来并由此激发出新的审美价值趋向的多样性以及艺术理论评价标尺的多样性,使得艺术在今天的发展呈现出“可能与实现的无限性”。当然,不管艺术如何千变万化,它都离不开,也无法离开人类共同的精神关怀。任何有关艺术创新的催生也罢、批判也罢、解构也罢、承继也罢,如果其最终不能营造起艺术在人的理想家园之中的精神高地,那就将丧失艺术作为人的精神性创造劳动的价值,而可能陷入某种平庸,甚或是泛观念和语言滥用的陷阱,从而疏离人类族群,疏离社会,疏离进步与理想。
  事实上,自有史记载以来的艺术家在任何一种样式和流派的创作过程中都在试图追求某种峰巅极至境界,他们确实为人类创造并奉献了不朽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然而境界未必已被穷尽,艺术史上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和风格流派,甚至包括艺术品种本身都还有着进一步挖掘完善和继续发展的空间。在它们的未来创造中,很可能将会分化派生出更多新的风格样式。那些具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关注着人和人的生存状态以及风格、语言、技术新颖的艺术作品就像是一口口取用不竭的“井”,人们将从中获得艺术的甘泉、精神的福泽,以及关于历史与未来和生命的启示。因此,绘画与雕塑就其文化的价值而言,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新思潮、新艺术的冲击与挑战,都将显示出历久弥新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之所以仍然关注“艺术的技术性劳动”,乃是因为我们真切地认识到:由人类的艺术精英们通过数百年尝试、探索、创造并且完善起来的艺术形式及其经典意义,在当代和未来仍然拥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离开了富有创意的技术劳动,作品观念将因无以承载而可能变得浅白;同样,缺乏高水准的技术劳动,任何材料和形式也将因之缺乏艺术的品位而令作品精神稀薄。技术的艺术锤炼和艺术的技术创新在今天和未来都将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课题。如果说艺术的创新意识应当贯穿于艺术劳动的全过程的话,那么,观念与材料必将经由富有创意的技术性劳动使其物化为视觉样式,并显现其精神与内涵。
  相比较实践创新而言,理论创新是艺术创新的核心与前提。思想的、理论的价值观是艺术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广泛的渗透性。它既是使文明发展保持连续性的文化基础,也可能成为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历史经验看,艺术史上的任何一次复兴无不从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开始。
  进入上个世纪的百年以来,艺术的发展变革,以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直接催生了艺术形式和手段的多样性。这些新形式与手段对既定的创作理论和已有的理论建构形成的挑战和价值颠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结果是艺术实践的创新突破远远领先于艺术理论的更新建设而轮番引领风骚数十年、十数年,乃至数年。虽然理论追随其后发挥着价值批判和学术总结的作用,但是对于二十一世纪艺术理论的开创性拓展需求和前瞻意义来说,加强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则是显见的。
  与艺术家心无旁顾的探索、挖掘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形式与语言的“深井”所不同,理论家从事的则是建造具有理性思辨特征的言说的“金字塔”。任何缺乏指导意义的理论批评,任由实践背弃理论思考,或使之成为实践的尾巴,都将可能导致艺术被淹没在观念、材料与科技手段之中,致使思想与艺术趋于平面化、时尚化,从而使所谓“创造”的本意蜕变为某种可以任意指认的主观行为。这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时时警醒的问题。
  (三)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宗旨,是建立在中国艺术传承、革新、发展和当代艺术建构基础上的创新,及其与世界各国建立在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基础上的创新成果的交汇。我们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这种平等合作的对话、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在实施运作上我们不以一种既定的东方的、西方的、中国的或国际流行的艺术观念作为选择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标准,而是提倡世界艺术各地的艺术家立足于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因此,本届双年展对于艺术的当代性和地域性的创新追求,具有明确的目的。所谓当代性,是通过艺术家近年来的新作表现当下社会的精神风貌,反映当下人(包括艺术家)的生活、思想情感。所谓地域性,即指参展作品所应具有的民族文化本土特征和艺术家作品的个性风格特点。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和而不同”“同中存异”的创新独造,才能形成世界艺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共存与发展。
  我们提倡、鼓励在现代中国艺术的创新发展中持更为积极的开放姿态,我们欢迎并赞赏在多样化的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开放理念和创造意识。我们要鼓励发展中的“中体中用”,即对本土艺术的除旧布新、革故鼎今,鼓励在兼容并蓄中的“西体中用”,即吸纳补充外来艺术精华为我所用。我们积极推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举措,努力搭建以中国语境和文化背景,行使中国文化话语权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我们的目标是在世界艺坛上不断拓展“中国制造”的艺术空间;在国际文化背景中重塑文化大国当代的“中国形象”;进而赢得尊严的文化的“中国席位”,使当代世界艺术因为有了中国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本文节选自作者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6:22 , Processed in 0.09112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