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南师范大学2009级教育学专业:历史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3 20:1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了望教育
历史研究
执行主编:李嘉玲、方颖、王书利
华南师范大学2009级教育学专业

2012·6
主编前言
刘良华
20123月开始给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2009级本科生讲《质的教育研究》,使用的教材是《叙事教育学》。上课时间为周三晚上7点至9点,上课地点在华南师范大学第一课室南401。全班35人,其中一人因志在心理学专业,且成绩骄人,允许其中途免修。
这门课程最初设计了三个课程作业。第一,写一份教育自传;第二,做一次某个英语教育杂志的内容分析;第三,写一份历史研究的报告。此外还有两个附带的作业:一是课程临近结束时,写一份课程印象;二是课程结束之后,最后提交一份思辨研究的议论文。
与以往课程一样,所有课程作业须提交到自己的博客上。为了便于我批改作业,所有博客一律做成新浪博客。
每次作业必须在周三中午12点前提交到自己的博客,我会在周三下午正式开始批改学生的作业。每次上课时,往往从35个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心得开始,我现场点评。
本课程没有正式的考试,学生的成绩全部来自平时的作业。
课程结束时,将课程作业编辑成杂志形态的《了望教育》,分别形成“教育自传系列”、“内容分析系列”、“历史研究系列”、“课程印象系列”。所有系列作成电子版,其中“历史研究系列”做成纸质的杂志。我本人自任“主编”,每个系列由两位同学任“执行主编”。
教育自传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教育自传的研究方法。我讲教育研究方法时,历来将教育自传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我提示教育自传的方法和要点,但允许学生自由创作。教育自传可长可短,但学生一旦进入教育自传的沉思和写作状态,往往会无限延长。
教育自传的主要功能是认识自己并被他人认识。学生如何借助教育自传而认识自己,他们在最后提交的“课程印象”中屡次提及。我能够确定的是:阅读学生的教育自传,这是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最好的办法。正是在反复阅读学生的教育自传以及其他课程作业的过程中,我几乎能够叫出全班35个学生的任何一个人的姓名。

对外国的教育杂志做内容分析,这是本学期最艰难的一次作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外国教育杂志;掌握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研究方法;学会阅读外文文献。掌握“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
不少学生为了做杂志的内容分析,他们下载、复印了杂志的某些内容,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没日没夜地“左手字典右手文章”。为了鼓励他们坚持在短时间内完成第一次正式的课程作业,我找两位学生干部做了比较深度的会谈。
到了周三中午12点,我开始到网上评改学生的作业。这些学生自己似乎都不敢相信,他们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么艰难的任务。

历史研究是本课程最重视的作业,在第一次上课时,这个作业就被确定下来。在后来的历次讲课中,随时解释这个作业对于本课程的重要性。这份作业安排了一个月的时间。正式启动历史研究的课程作业之后,每次上课时必以各种形式为这份课程作业提供督促、督导。
一个月之后,学生终于在某个周三中午12点之前完整地提交了以历史研究的方式形成的研究报告。
这次作业的完成,意味着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已经完成,也意味着这门课程接近尾声。

我所理解的质的研究虽然主要显示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实证研究的形式,但也附带地隐含了思辨研究。由于中国学者以往过度地将质的研究处理成思辨研究,这与国外的质的研究主要显示为实证研究大为不同。由此,中国教育界在21世纪初几乎一致地将思辨研究排除在质的研究之外。
中国教育界当下需要做两次补课:一是实证研究的补课;二是思辨研究的补课。就后者而言,中国教育界大量的研究者连一篇像样的“议论文”都写不出来。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要文体,凡参加高考的人,都曾遭遇“议论文”水平的测试与考核。可惜,中国教育界做教育学研究的人,很多人似乎在这个地方达不到合格的水平。中国教育界做教育学研究的学者,有多少人能够写出一篇及格水平的议论文?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本人的“议论文”水平极为有限,并因此而尽可能避免写教育学的议论文而提倡教育叙事研究。
我本人提倡教育叙事,固然希望以叙事研究的方式悄悄地实现讲事实的实证研究的目的,但,那么多学者因提倡实证研究而轻视思辨研究,这是可怕的现象。
以质的研究的框架内提倡实证研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将思辨研究排除在质的研究的框架之外,虽是可以理解的,却没有必要,也不合事实。
与其他学者一样,我在《质的教育研究》中也强调实证研究,所布置的课程作业,也以实证研究为主,但,我亦留下一个悬念:学生的最后一次课程作业却是思辨研究。

前一段时间,我和几位朋友商议,组成教学和研究的团队,申报“叙事的行动研究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我们的理想是: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把职前教师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在职教师的校本教研作为两大主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包括:(1)以叙事的行动研究的方式推进教师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让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以行动研究的方式落实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改革;(2)以叙事的行动研究提升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师范生的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作为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的课程作业;(3)以叙事的行动研究的方式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改革能力和校本教学研究能力,让在职教师以叙事的行动研究的方式形成研究共同体,以此推动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这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部分地实现了我个人对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的追求。在这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刻,各位执行主编编辑了各个系列的《了望教育》。这些系列汇聚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2009级的所有同学的劳作、思考和智慧,也隐含了我个人对教学的理解和对教学的态度。

目录
西方教育思想史... 3
柏格森何以绵延... 3
尼采“超人”的生命哲学... 3
“我思故我在”及其争议... 3
关于弗洛姆爱的思想的评析... 3
古典实用主义的批判... 4
访寻洪堡... 4
中国教育思想史... 4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探源... 5
蒋梦麟对北大的影响... 5
康有为思想的中国视角... 5
试述康有为的“趋时”和“复古”的悖论... 5
论《大同书》中的乌托邦思想... 6
“易简”还是“尊德性”:陆九渊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 6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 6
试论王国维的美育思想... 7
熊十力的本体论何以成为其儒家共和国的理论支撑... 7
章太炎“四大弟子”思想概览... 7
章太炎的“国粹”教育思想... 8
朱熹对孔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8
比较研究... 8
卢梭和徐志摩浪漫主义自然观的异同比较... 8
卢梭与伏尔泰:启蒙时期针锋相对的巨子... 9
庄子的逍遥哲学与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的教育思想对比... 9
论中国教育史上的二程思想及其差异... 9
光风霁月与峭壁孤风:从性格差异看二程的思与学... 10
中国教育史中的孟荀之争... 10
两大阵营的貌离神合:王安石与苏轼之争... 11
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朱陆之争... 11
海德格尔的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的比较... 11
史学方法... 12
陈寅恪和“新宋学”... 12
从海德格尔存在论视角看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 12
傅斯年学术研究方法... 12






西方教育思想史

柏格森何以绵延
张静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现代法国著名哲学家柏格森提倡直觉哲学。这是一种典型的直觉主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根本实在是意识或生命是很难琢磨的“绵延”,理性不能完全认识它,只有直觉能够把握。直觉具有直觉性、主客融合性和不可言传性。直觉是一种与理性认识根本不同的认识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心灵凭着意志的努力钻进对象内部,与其本质相交融,是生命所不可或缺的。柏格森的哲学是不断绵延不断创造的,在柏格森身上可以看到哲学发展的种种痕迹,这种种事实就验证了柏格森在哲学界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 柏格森  直觉  绵延  承前启后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6161f9010154ii.html



尼采“超人”的生命哲学
黄李冰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超人是尼采针对当时社会种种弊端提出来的,本文从当时德国的政治、生产对人性的影响、基督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柏拉图主义对人的分裂三个方面叙述了产生超人的必要性;并且从破坏并创造、痛苦并快乐和超越的本质三个方面论述超人的特性;认为超人本质上是人类从否定到肯定、从肯定到创造,再否定、再肯定、再创造这个循环过程中的不断超越。
关键词:尼采,超人,生命哲学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deafc901011pv6.html



“我思故我在”及其争议
刘言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笛卡尔作为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论题。本文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立足于“我思故我在”的不同解释以及学者对于这一论题的争议。
  关键词:笛卡尔;我思我在争议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c87fdf010163bb.html



关于弗洛姆爱的思想的评析
李丽静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爱的理论是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内容。《爱的艺术》集中展示了弗洛姆关于爱的思想的体系。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能力,是整体人格的展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因此,爱值得我们探讨。爱的能力并非习得,而是后天培养而成的。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吸收和综合。本文对弗洛姆爱的思想进行解读,对其中局限性的思想进行反思与评价。
关键词:爱的思想;弗洛姆;评析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b9450301010c2t.html

古典实用主义的批判
钟振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它在哲学中寻得一席之地。实用主义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态度,它关注结论、后果,主张理论是一条工具。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实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探索实用主义的片面性与积极性。
关键词:实用主义  形成与发展片面性  积极性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3ed0e01015ein.html



访寻洪堡
李思琪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彼得•贝拉格曾在他的著作《威廉•冯•洪堡传》中这样评价洪堡(Wilhelm Von Humbolt,1767—1835):“如果洪堡在1808年去世,他的名字就将遭受湮没,列于他那个时代几十个与席勒通过书信或者与歌德谈过话的人们中间。” 1810年柏林大学在洪堡教育改革的推行下建立,这一举措也使得他留垂青史。是什么铸就了那个时代的洪堡,又是什么推动了他的改革,改革又对后世有何影响,这些都将成为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洪堡 影响因素 教育改革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dcbfa1010130jh.html



中国教育思想史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探源
叶细辉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黄炎培作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其推崇“社会化”和“科学化”办学方针的职业教育思想对现今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仍有启示意义与价值。本文试图从分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的角度去进一步了解这位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教育家,以求更好地理解其思想的深层次含义与价值。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探源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f2ff5f01013j5u.html



蒋梦麟对北大的影响
刘茜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蒋梦麟1923至1926 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1930至1945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主政长逾17年。蒋梦麟对北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将从蒋梦麟的教育历程、在北大的作为为主线探析其对北大的影响。
关键词:蒋梦麟北大 影响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683c6501013rls.html



康有为思想的中国视角
伍邵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近代之中国为西夷所侵,表面上仅是经济政治之争,躲在背后的是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与以社群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较量。然中国屡战屡挫,不少有志之士主张师西学以救中国。时人康有为洞察中西之差异,欲保国粹以维系中国社群之根基,又欲带来民主之政体,遂变儒学为改制之说;其不囿于现状,立足于儒学而遥思大同世,绘制出天下为公的蓝图。康有为以中国之思维,得西方之平等民主,实乃今人所不及。
关键词康有为大同中国视角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e4be6901014bq5.html



试述康有为的“趋时”和“复古”的悖论
邱嘉如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本文对康有为的一生进行简要的概括,发现在康有为身上存在着两种格格不入甚至自相矛盾的品质和追求。继而从一些研究人员对康有为研究的二手资料以及康有为本身的著作中寻找出这两种特性的蛛丝马迹。因为只有将康有为这两种特性了解清楚,才有可能谈到理解康有为以及他的思想。
    关键字康有为,戊戌变法,大同,西学,孔教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72eb80010106jr.html



论《大同书》中的乌托邦思想
王书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康有为在其代表作《大同书》里描写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这个世界性的社会里,没有国家,没有种族,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人类过着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活。在康有为所处的那个中国动荡的年代,这些思想在当时看来都是些空想,没有可能实现,但本文从社会进化和发展趋势的角度重点说明《大同书》中的去国界、去家界、去产界思想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
关键词国界,界,产界,可能性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c8263901014gut.html



“易简”还是“尊德性”:陆九渊教育思想的核心精
                        杨梅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山鼻祖,他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有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心,一是易简。在朱陆之争中,尊德性作为陆九渊与朱熹的主要分歧之一被提了出来,引发了后世关于陆九渊教育思想的根本特性的思考。易简作为陆九渊教育思想的根本特性,有其内在的优越性,不仅因为易简是贯穿其教育思想的一个主线,还因为它是使用具体教育方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易简,尊德性,道问学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d01a0101013e3n.html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
阮碧云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本文从“以美育代宗教”角度来研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通过分析“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来源和内涵解析,发掘其历史与现实意义,探讨这一主张的可能性及独特价值。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宗教以美育代宗教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d5918901012udf.html



试论王国维的美育思想
                         陈智丹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1901年到1907年,王氏主编《教育世界》。期间,在叔本华、康德、席勒等人的哲学、美育思想的影响下,王氏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霍恩氏之美育说》可以看成是其美育思想的总结。本文试从四个方面阐述之:一、美育的目的;二、美育的内容;三、美育的方法;四、王氏美育的特性。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思想,美育的特性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dcaa2b01012kve.html



熊十力的本体论何以成为其儒家共和国的理论支撑
                   刘雨苏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作为民国时期新儒学思想的开源宗师,熊十力从佛老而最终归儒,陶甄三家并以儒家《大易》为归旨创立新唯识学派。投身辛亥革命并致力于民主共和的他,以经纬天地的气魄为民主革命筑建新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新唯识论儒家共和国民主革命《大易》《春秋》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fc1d43010112e2.html



章太炎“四大弟子”思想概览
方颖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在近代学术长河中,章太炎及其弟子无疑是学术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本文就从思想史和学术史两个方面出发,介绍“四大弟子”各自的思想,并试图探究他们的思想受到章太炎的影响之处究竟何在。
    关键词:四大弟子章太炎 影响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a6f91701013pko.html



章太炎的“国粹”教育思想
                               章佳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我国近代著名的古文经学派大师章太炎面对当时日益西化的中国,以其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提出了“用国粹激荡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口号,并用实际的行动宣扬爱国主义,开办国学讲习所,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试从章太炎“国粹”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思想形成的过程、思想的主要内容、思想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启发四方面进行分析,为致力于研究章太炎思想的有关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字:章太炎   国粹   教育思想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99218001012j0x.html



朱熹对孔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张岳霖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宋之大儒朱熹对孔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朱熹推崇理学,理是其思想的核心。又朱熹认为自己的理来源于二程,上溯韩愈道统学说,为中国古文化、古思想之正统。因而,朱熹的教育思想必然有对代表儒家起源的孔孟思想的继承,又以朱熹身处南宋,面对内忧外患和来自各个方面挑战,必然要对传统儒家思想加以发展,以回应时代社会的挑战。朱熹对孔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升华人性论2.规范化模式化教育事业3.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1]
   关键词:朱熹  孔孟  人性论  教育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dc558f01014hsf.html



比较研究     

卢梭和徐志摩浪漫主义自然观的异同比较
李嘉玲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对卢梭和徐志摩浪漫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影响,进而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对比两人的浪漫主义自然观,找出二者的类同与差异。
    关键词:卢梭,徐志摩,浪漫主义,自然观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e0c0f701015ph4.html


卢梭与伏尔泰:启蒙时期针锋相对的巨子
陈玲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18世纪,法国到处弥漫着理性主义思想,“自由”“平等”“民主”充斥着法国各个阶层。然而同时主张“自由”“平等”的卢梭和伏尔泰在学术思想上持续不断的笔伐,却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卢梭和伏尔泰关系探究及其原因的历史研究,揭示在启蒙运动时期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观点的对立和冲突。
关键词:卢梭、伏尔泰、针锋相对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288fd501011f0b.html

   
庄子的逍遥哲学与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的教育思想对比
叶虎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庄子的逍遥哲学旨在实现“心”、“德”、“气”的相统一,从而获得“逍遥”和“自由”的人生意义。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建立在“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无烦恼”之上,并从唯物主义感觉论的角度阐释了死亡的性质。两者把焦点都聚焦在了人“生”的意义之上,但所阐释的内容和方向却有所不同。本文将从“人生追求”,“师生关系”,“生死观”三个角度出发,对比庄子逍遥哲学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庄子,逍遥哲学,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e8409501013p9i.html

论中国教育史上的二程思想及其差异
叶文凤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9b3c2201012uzh.html


光风霁月与峭壁孤风:从性格差异看二程的思与学
唐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人的性格不仅仅是隐而不显的心理特征,性格最终会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影响个体的思维活动和现实行为,使它们都烙上个体独特的性格印迹。同样,在学术理论创造的过程中,个体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者的理论创造活动,并最终在理论创造的结果中表现出学者的性格差异。本文主要从性格差异入手,概述北宋理学大家二程兄弟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有助于为进一步的二程研究作铺垫。
    关键词:程颢;程颐;性格;思想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edc5d101012uma.html



中国教育史中的孟荀之争
方妙香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本文首先对孟荀之争的缘由,如思想渊源、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其次,参考华东师范大学的王长华教授的作品,对“孟荀之争”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分为三大部分:(1)人性论的争辩:“性善”与“性恶”;(2)天人关系的争辩:“天人合一”和“天人两分”;(3)现实对历史选择的争辩:“法先王”与“法后王”。最后,针对孟荀之争,结合实际其给人带来的学习教育方面的启发。
关键词:孟荀 人性  天人观  教育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dce79d0100zfy6.html



两大阵营的貌离神合:王安石与苏轼之争
                           巫丹枫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一直以来,在学术界讨论王安石与苏轼之争,均以两人敌对的政治观点为讨论的重点,认为二人之争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巅峰对决。本文则是在基于大量的历史研究中提出观点,认为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观点对立其实在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在文章中,笔者将会对王安石与苏轼的思想以教育思想作为切入点来剖析,对两人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并且横向对比,从而向读者呈现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王安石 苏轼教育思想殊途同归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c7f8a301014qf5.html



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朱陆之争
傅丽纯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南宋时代的朱熹、陆九渊分别是道学中理学和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们哲学观点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导致二人的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分歧,因此产生了影响久远的朱陆之争。朱熹、陆九渊二人在教育思想上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人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关键词:朱熹;陆九渊;教育思想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0ff7f901010r52.html



海德格尔的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的比较
张闻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海德格尔关于“存在”“时间”“生命”“语言”“诗”“技术”的思想,都是紧紧的围绕他关于“道”“道路”的观点,尽管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是庞大的,但是还是能够从中找到与中国道家思想相关联的地方,并加以研究。“中国古代哲理与马丁·海德格尔思想有某种特别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对于理解双方都很有积极的意义”———这个命题已经被一部分海德格尔的研究者意识到,并有过一些讨论,但还须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后期海德格尔多次提及“东亚”,讲到与东亚思想对话的必要,但是就目前所能得到的公开发表的海德格尔著作而言,似乎可以说,在“亚洲”或“东亚”的范围内,海德格尔主要是与中国的道家进行了完全主动的并很有深意的哲学对话。
关键词:道路;道说;道家;时间;语言与诗;技术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c91b7f01014yp5.html



史学方法     

陈寅恪和“新宋学”
陈晨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并预言“将来所止之境”乃“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本文通过分析陈寅恪先生对宋学的继承和发展,从宋学的角度探究陈寅恪的历史成果,并整理出他的“新宋学”主张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陈寅恪,宋学,新宋学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e8aa3d01014q0x.html



从海德格尔存在论视角看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
黄迪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陈寅恪先生的学问通古博今,贯穿中西,对中国学术贡献极大,在最后二十年,双目失明,由于时代特色,使得他“留命任教加白眼”,只好选择“著书唯剩颂红妆”之学术道路,而《柳如是别传》是其“颂红妆”最大头的一部著作,通过再现“柳如是”这个形象,以及她的成长和努力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经历,寄予了先生内心很多的情感与思想,自这部作品问世以来很多学者从历史学或者文学这两个角度去解读,从哲学角度去解读先生深意与新见的很少。本研究通过了解发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与陈寅恪先生的“颂红妆”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契合,因此本研究试图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角度去挖掘陈寅恪先生晚年“颂红砖”的哲学情思,以及其精神命脉与学术个性,具体分析将以《柳如是别传》中的主角柳如是为例。风尘女子柳如是与与众多文人才俊交往的人生经历充分展示了当时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面貌,他们大多被抛于世,追随公众潮流而非本真的生存着,有的沉溺于传统或既有利益无法自拔,而柳如是不断发现自我开始新的生活,最终成就本真的自我。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陈寅恪,颂红妆,柳如是,哲学情思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b6eec00100z790.html



傅斯年学术研究方法
王赛珠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傅斯年的历史研究进行简要的分析,按照分类的方法从其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目的等方面进行说明,试图比较真实地对傅斯年的历史研究做一个描述。
关键词傅斯年  对象  方法  目的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450469010106r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13:22 , Processed in 0.0983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