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多余的“人”(一下《语文园地八》)及跟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4 11:1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多余的“人”(一下《语文园地八》)及跟帖
  
  
  教材原文
  见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P155:
  
  千口舌,舌甘甜。
  土里埋,木帛棉。
  人门闪,马门闯。
  心入门,闷得慌。
  合手拿,分手掰。
  人失足,跌下台。
  
  磁场指瑕
  原文第六句“人失足,跌下台”值得商榷。
  因为前五句没有多余的字,而第六句有多余的字。
  第一句:“千口舌”,等于说“千”字加上“口”字就是“舌”字。类推,舌+甘=甜。
  第二句:土+里=埋。木+帛=棉。
  第三句:人+门=闪。马+门=闯。
  第四句:“心入门”,等于说“心”字进“入”“门”字里头,成为“闷”字,“闷得慌”是对“闷”的演绎。
  第五句:合+手=拿。分+手(两手)=掰。
  第六句:人+失+足≠跌。
  前五句是字字有着落,没有冗员。第六句则有多余的“人”,与前五句风格不一。即如果照前五句的思路,就难以使“人、失、足”组成“跌”字的——“人”的位置往哪里摆?
  引玉之砖——把“人失足”改为“一失足”,可以释为“一个‘失’字加上‘足’字”。
  原文“跌下台”犹如“闷得慌”般说开去而已。
  
  《一个多余的“人”( 一下《语文园地八》)》跟帖二
  
  http://sq.k12.com.cn/discuz/view ... &extra=page%3D1
  
  
  —2#—桂林古稀老朽—2010-6-3 07:49
  
  “人失足,跌下台。”
    六个字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思,给世人以启示,要注意站稳脚跟,不要踩虚了,踩虚了会“失足”的。“失足”扣“跌”字。
    在文字游戏中,这种看似多余实则不可或缺的“补叙”并不少见。
    诚如奔腾五先生所言,这最后一句与前五句风格不一,但老朽以为也应该能容许的。而且还可以看作一种手法的变换,让人读起来感到有味儿有趣儿。
    老朽拙见,谨供奔腾五先生参考。
  
  —3#—奔腾五—2010-6-3 20:54
  
  与桂林古稀老朽老师商榷
  
  桂林古稀老朽老师所说这三点不无道理:
  
  1、“人失足,跌下台”六个字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思,给世人以启示,要注意站稳脚跟,不要踩虚了,踩虚了会“失足”的。“失足”扣“跌”字。
  2、在文字游戏中,这种看似多余实则不可或缺的“补叙”并不少见。
  3、这最后一句与前五句风格不一,但老朽以为也应该能容许的。而且还可以看作一种手法的变换,让人读起来感到有味儿有趣儿。
  
  我在写出网文《一个多余的“人”(一下<语文园地八>)》之前也踌躇许久,也有与上述三点大体相同的意思的考虑。可能是以往对字谜类有一定的接触的缘故吧。
  之所以最后还是觉得这是瑕疵,是认为这是一年级,开始接触“组字”宜引导他们按前面隐含的规则“字字有着落”去思考,而不应突然变为“这个字没有着落”去思考,宁可以后二年级起再有“组字”才考虑变化变化。此其一。
  原文的前五句,是简单的偏旁的组合(除了第五句的“分手掰”稍复杂外),而第六句则是偏旁的组合再加上文义的理解,明显难多了。是平地上的陡坡。学生中等程度居多,教材的难度应照顾多数的。此其二。
  若变化,应占一半数量,如六句则占三句,让学生从第四句起知道也可如此变化并按新规则去“套”以下句。此其三。
  原来我对“一失足,跌下台”还有“‘一’旦‘失足’,就‘跌下台’”的另一个说法的,是在上贴网文那一刻临时变的卦——觉得并非“字字有着落”且须加上对文义的理解。
  以上所说供参考。
  谢谢桂林古稀老朽老师的友好的有益的讨论。
  王晓春老师的一句话(大意):不要试图一定要说服对方,因为这会弄得自己很辛苦,只要把自己的观点表明就是了。
  这说得挺好。
  
  2010-6-6 15:13
  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 ... &extra=page%3D1
  再跟帖二
  —5楼—wxch—2010-6-4 15:37
  这篇课文有毛病
  
   王晓春
  
   千口舌,舌甘甜。
   土里埋,木帛棉。
   人门闪,马门闯。
   心入门,闷得慌。
   合手拿,分手掰。
   人失足,跌下台。
  
   这是一篇课文,一年级语文。
   奔腾五与桂林老朽二位老师讨论的问题是最后一句与前几句句式是否协调,愚以为这倒问题不大,此文有更大的问题在:
   搞不清课文编写者的意图:究竟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记忆汉字的方法呢,还是告诉学生汉字构字的奥妙呢?好像二者都有,然而错就错在这里。
   这里一共10个字:舌,甜,埋,棉,闪,闯,闷, 拿,掰,跌。
   作者的行文给人的感觉是(给孩子的感觉就更是这样了),所有这些字都可以拆开,而它们的意思恰好是由拆开部分的意思拼成的。
   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舌”,象形字。下面是口(嘴)。上面的“千”字是伸出的舌头的形状,与数目无关。
   “棉”,会意字。“帛”是丝织品。
   “闪”,会意字。人从门中闪出或闪过。
   “闯”,会意字。马入门为闯。
   “掰”,会意字。手分手为掰,构思巧妙。
   “甜”,会意字。由“舌”、“甘”(味甜)组成,也很巧妙。
   “埋”,形声字。“土”是意符。“里”只是声符,与里外的意思无关。
   “闷”,形声字。“心”是意符,“门”则是声符,此字并无“心入门”的意思。
   “拿”是“拏”的俗字。“拏”,形声字,“手”为意符,“奴”为声符。“合手拿”的说法没有根据。
   “跌”,形声字。“足”为意符,“失”是为声符,与“失足”的含义无关。而且“跌”字的本义是“踢”,后来才引申为跌倒的。
   10个字中,只有“棉、闪、闯、掰、甜”5个字是由两部分(或三部分)意思合成的,其余一半都不是。课文这种写法,从文字学角度看,问题很大。小孩子先入为主,给他们造成这样的错觉,弄不好会伴随一生。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想让孩子更灵活地记字吗?何必如此较真?
   如果只是此种权宜之计,也未尝不可,但是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告诉孩子:“这只是一种记忆方式,不是说这几个字真的都是这么造出来的,具体情况高年级老师会讲的。”有这句话与没有这句话,可就看出教师专业水平的差别来了。
   总的说来,这种文章,愚以为最好放到课外读物或课余辅导中,不宜堂而皇之收入教材。教材不是闹着玩的,教材中即使有游戏,也应该经得起专业评估。
  
   2010,6,4
  
  —6楼—桂林古稀老朽—2010-6-4 22:07
  引用第5楼:(略)
  
  晓春先生所论甚是。老朽支持。
    对拏字稍作点儿补充。
    【拏】ná(又读rú)。,牵引也。奴声。(女加切)。拏义为牵引;连接。形声字,手为形符、女为声符。又义为执取;拘捕,后作拿。同挐。
  
  欢迎进入我的《儿童谜语博客》
  http://hi.baidu.com/%B4%C5%B3%A1%C0%D6%D4%B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6:44 , Processed in 0.0873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