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培养能力出发,构建“3+理综”应试素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9 15:4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培养能力出发,构建“3+理综”应试素质
发表日期:2010年1月11日  作者:陈增庆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化学教学方法,都推崇将学生立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为主导,致力于敦促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获取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有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展示其主观能动性,把握科学的认识方法,才能对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从而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和发现问题。
一直以来,传统的化学学科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升学率,一心追求考试的高分,难免使知识的传授陷入生硬灌输的误区,双边活动更是茫然而尴尬。教学中有些教师本着“宁多勿少”的原则,大搞题海战术;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先偏后猜试题,对学生进行所谓的重点培养。
在普通中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感觉到高考有些试题的难度并不大,但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有:
1)很多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大多数学生忽视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规律。例如,一些学生对基本概念题出现理解错误,丢分比比皆是,题意理解错误,特别是题目标明是写NaHSO3的生成和SO2的释放的化学方程式,
但不少学生仍写Na2SO3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或加酸后只生成H2SO3
2)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在解答没有见过的题目时,首先不能准确把握题目表达的情境和过程,而后有不能冷静的从学过的内容中准确地选取知识,把它迁移到新的情景中,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与平时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有的学生误认为做题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做题。忽视了读书、听讲、思考、探究。
3)审题能力不强,分析、计算能力较差,学生的计算能力差,相当大部分学生未能对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计算本身不存在数字运算复杂问题)给出正确的计算结果。答卷时,缺乏针对性和统一性,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化学用语错误(含关键字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较多,反映出学生的化学基础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这部分有相当的比例。如将托盘天平写作“天坪”,把烧杯写作“玻璃杯”,把氯化钠写作Na2Cl2。这些问题特别值得引起警惕,特别是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基本表达能力的降低是一种文化“退化”现象。
4)实验题分析能力欠佳。从试题的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实验题上学生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考生普遍感觉有难度,不少考生缺少创意,思路混乱,不能按题意和给定条件设计实验,在此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考生解答与实验有关的题目比较困难。一是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没有动手的时间;二是现在的中学生缺少动手做实验的意识。这里包括对实验的理解,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验问题的思路、实验操作的技能、处理实验数据手段等。
针对化学学科学教学在高三备考复习中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在系统化和结构化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化学学科基本实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构成了知识目标体系。熟练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是考生解答化学学科试题的前提。理综合考试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并不排斥对知识的考查,只是不再用简单的再现方式来考查知识,不是单纯的去考查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通过知识去考查能力。比如08年【全国卷1,下同】12.已知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在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NaANaB混合溶液中,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c(OH-)>c(HA)>c(HB)>c(H+)
B. c(OH-)>c(A-)>c(B-)>c(H+)

C. c(OH-)>c(B-)>c(A-)>c(H+)
D. c(OH-)>c(HB)>c(HA)>c(H+)

留意分析此甲酸非甲酸HCOOH)、乙酸非乙酸CH3COOH),继续按照盐类水解等知识分析,不难得出答案为A。从高考试题分析中暴露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特别是不能形成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离开知识的积累,能力也很难形成,当然也很难适应综合能力的考试。在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必须有“质的提高”,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积、知识的平铺直叙,而是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中,要讲究知识的迁移。注意把握三点:
1、夯实基础知识,是形成迁移能力的前提
2、解题规律的训练是形成迁移能力的关键
3、优化训练是形成迁移能力的保障
例如08全国卷128题第(2)问: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b的连接处?为什么?这一小问完全可以套用到许多实验的考查中,为什么一定往倒吸上想呢?题目显然故意造成以下陷阱:1、断不断都能防止倒吸,而断开麻烦,所以不断开;2、断开金属可能会被氧化,所以不断开;3、断开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不断开。【答案】不需要;因有N2不断通入,b瓶溶液不会倒吸到a管。事实上,不管高考题起点怎么高,怎么“新、异、活“,它都遵循教学大纲,落点一般都在教材中,或者说教材上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型。高考命题工作本身也可以说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一般来说,它会回避时下流行的各种教辅材料。笔者建议在平常的训练中应选择一些立意新颖、质量高、有代表性且迁移性强的试题训练,在评讲中探究解题规律,熟悉命题技巧,达到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思维训练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化学高考复习教学中,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纵横整理化学知识的能力呢?笔者的体会是:设计思考阶梯,强化学生突破化学难点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化学复习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考点热点难点这根轴心构建知识体系,并运用它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突破难点无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设计系列阶梯式思考题,创造出让学生讨论、探索的情景,激发他们运用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沿着一个个的思考阶梯攀登,达到突破难点,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有机反应类型复习中,“酯化反应”是中学有机化学反应重要类型之一,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酯化反应”几乎年年出现。课本上是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学生对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方式已经清楚,但是一运用起来,就错漏百出。如果在这基础上设计:一、一元羧酸与二元醇的酯化  二、二元羧酸与一元醇的酯化  三、一元羧酸与多元醇的酯化  四、二元羧酸与二元醇酯化  五、羟基羧酸的酯化1、分子内酯化(生成内酯)2、分子间酯化(1+1)生成链酯3、分子间酯化(1+1)生成环酯4、分子间酯化(2+2)生成链酯5、分子间酯化(2+2)生成环酯6、分子间酯化(11)生成聚酯 六、将上述反应中的醇改为胺——醇羟基改为氨基,写出与酯化反应相似的酰胺化反应方程式:羧托羟基氨脱氢。让学生强化键的断裂和形成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做有机推断题碰到酯化反应以及相关问题时就会游刃有余,从容得多。
三、加强实验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复习中课本中有限的几个实验也成了学生死记硬背获取高分的素材,但高考并不是中学实验照搬乱拼的。我们习惯“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尤其进入高三阶段,能把实验与复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更是凤毛麟角。应试能力如何得到提高?实际上,能力的培养提高是寓于平时正常的教学(当然也包括复习教学)全过程中,不是靠题海可一蹴而就的。比如08四川卷28题:(2)连接好装置后应首先检查气密性,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许多考生对方法的回答花样百出,或语焉不详或次序混乱,如果复习时将下列各类常见装置列出来,让学生练习:

打好了基础,问题便会容易解决。答案:将G弯管浸没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温热烧瓶B,观察G管口,若有气泡逸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高考化学试卷依据“课程标准”命题,仍然考查化学科的核心知识、主干知识,体现“三维目标”,突出考查能力。注重化学学科素养、研究方法及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近年来, 理综试卷中实验题占分比重逐渐加大,对实验能力的考查逐年加强,要求学生使用熟悉的装置和熟悉的仪器,去完成熟悉的实验。在复习中尤为重要的是: 一要重视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并理解其原理; 二要回归教材,其中的探究实验应真正让学生动手完成。三是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几个创新实验。关注化学与STS的联系,针对现代热点内容,结合近年来化学领域的新发明、新能源、新材料等,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等的关系。以探究高三化学复习的方法,提高化学复习的实效性,增强化学备考的针对性。
面对高考,在今后的实验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平时的训练,毕竟能力的培养是渐进的,考前突击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的培养途径是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实验,突出实验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探索性、多向选择性、综合概括性,这样才会在高考中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33 , Processed in 0.1367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