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论文的标准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9 13:3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论文的标准是什么
——张绪培访谈
本报记者 王
  4月26日,由浙江教育报刊社与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05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进入最后一道程序。8位专家、教授对入围的论文,进行了仔细的甄选和评比,最终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在参评之余,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还接受本报专访,畅谈了他心目中的好论文标准。
  一、好论文字数要少
  【原音】
  论文评比活动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单就字数而言,今年每篇论文不超过3000字的限制是有必要的。我觉得,真正优秀的论文,不应该是宏篇大论,字数要少而内容精彩。另外,评比的范围调整为教师开展的实证性研究、教育教学心得以及案例等,这样更具有代表性。
  【解读】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教学论文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肥胖症。一篇文章非得有“理论架构三基础”“方法指导四原则”“总结呈词ABC”等等不可。这样下来,字数是上去了,文章是被拉长了,页码是增多了,但满眼望去,水分却不少,变成了“Ctrl+C”加“Ctrl+V”的半成品。
  其实,一些实证性研究、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以及反思等,完全没有必要摆开了架子,从盘古开天地论述到“神五”升空。以冗长为美、以字数取胜,无疑是教科研论文畸形审美观的具体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小切口延伸到大背景,只要经过了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教育教学论文既吸引人,也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林语堂曾戏谑说,好文章应该与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论文写作也如是,不能为写而写,更不能为字数而写。
  二、好论文要倡导教育和谐
  【原音】
  当前教育已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因此在不同的场合,我都呼吁要促进教育和谐发展。首先,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有些学校真不像话,晚自修、补课等现象屡禁不止。有家长写信向我们反映:因为学校偏僻,孩子晚上补课,他们都很担心。我觉得,今后优秀论文的评比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导向。那就是,在教育理念上,它有没有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而凡是介绍加班加点补课经验的论文,则应该一票否决。
  【解读】
  能否以人为本,这既是时代、社会的大课题,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论题。事实上,以“××补课经验”“××加班教学法”等为论述重点的文章,毕竟不多。而值得深思的是,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研究上,我们又给予了多少关注。
  当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城乡、不同受教育群体和教育阶段、教育类型之间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如何基于这些时代性的宏大命题,来辐射自己的思考,应该成为教科研论文写作的浓墨重彩所在。好论文要倡导教育和谐,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推介一种新的教学法或提出教育教学难题的解决办法时,必须以顺应学生天性、促进学生发展为旨归。
  三、好论文要推动课改前行
  【原音】
  新课改是我们当前发展基础教育的一个很好抓手。我一直在说,课改成功与否有四个标准,即学生的负担有没有降下来,有没有找到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没有提高,是否以德育为先。在推动课改前行上,校长和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关键。而问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校长和教师?以前杭州就有个物理教师,每周三课时的物理,他仅用两课时就完成了。他那种“高质量、轻负担”的教学,至今仍让不少人怀念。应该说,浙江有这样的校长和教师,关键是导向。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就要帮助建立起这样的导向。
  【解读】
  毫无疑问,以破解“繁、难、偏、旧”为目标的新课程改革,目前已经到了一个攻坚期。在新旧教学观、教学法等的更迭中,有人感到了彷徨、困惑甚至迷惘。在最初的新奇与兴奋褪去之后,需要的正是理论穿透和理性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新课改才能酝酿再一次的起飞。
  其实,好的老师、好的教学理念、好的教学方法,什么时候都不缺。欠缺的就是发现。有时,这常常是因为我们的短视所致。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的新课改依然有点逆水行舟的意味。所以校长很重要,教师很重要。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充其量也就起到了鼓与呼的作用罢了,但谁又能说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会引发教育生态的蝴蝶效应呢?
大视野
小切口
——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今年的参评论文多为教师自发来稿,个人从事的研究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有亮点也有不足。就教科研的论文选题、怎样规避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误区等问题,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论文评审下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参评论文有什么特点?
  方展画:今年的参评论文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能够用新角度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像杭州高级中学的一篇论文,论述物理教学中要渗透人文观,这体现的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即强调文理渗透。以前,我们总是把知识点当作一个学科的支撑体系,而这篇论文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本源。现实生活中的物理,既有物理学科的知识,也有包括化学、人文等方面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论文所主张的“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渗透”,不是拼凑,而是自然的融合。
  二是能就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发散性的思维。像《让问题助产出更多的新思维》这篇探究社会课教学的论文,它强调教学思路要围绕着问题创设、问题解决进行设计,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者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三是参评论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教育教学理念还是比较科学、前沿的。如“大语文观”。有论文据此反对异化当前的语文教学,即反对只教授写作技巧,强调情感体验的过程;另外,农村小学语文交际课的探索,强调“交流”而非“表达”,这种“听说领先”的理念也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反映。还有音乐教学不能过分讲究技法,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等,都是如此。
  记者:你认为当前教师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都有一些什么样的误区?
  方展画:从我所审读过的一些论文来看,误区主要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前一线教师往往不重视形式、不注重理论的渗透;而现在则矫枉过正,论文以及其他科研报告的“八股化”倾向非常突出,理论基础、研究原则、研究方法,似乎一个都不能缺,有过分包装的倾向。
  另外,从整个研究过程来看也有“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我们说,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应该体现在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中。但正是因为缺席了过程,所以最后的论文只能东搬西抄、七拼八凑。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的原因所在。当然,一线教师工作繁忙,他们的教育教学研究可以不是那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实验研究,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我还反对那种炒作课题致使学术虚假繁荣的现象。
  记者:如果我是一个准备动手写论文的教师,你有什么样的好建议?
  方展画:首先论文的切口一定要小,不要动不动就是素质教育、教育均衡化之类的,而是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把素质教育、均衡化这些宏大命题具体化。其次,不要求全求大,一篇论文是不可能穷尽或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的;论文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最后,论文写作的理念,包括操作层面等,都要尽可能新颖。
部分一等奖论文评析
论文:《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谈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实际的问题与对策》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谷平点评:
  这篇论文有一个难能可贵的优点:没有堆砌空泛的术语和概念。目前很多论文的通病,将书上的理论和概念不加“消化”直接套用在文中,甚至有的通篇都是这样的大道理,且不论是否适用,这使文章毫无自己的特色,也缺乏实际操作的参考价值。
  此文写作本身恰恰符合了它的题目,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主题十分集中,聚焦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上,从小处,即从具体的课堂活动写起,分析了教师对科学课活动的设计方案、特点、内涵、参与度,最后又回到“人”,即课堂的主体——学生中。这使通篇文章的起始和结尾都很实,如果说这篇文章有一条贯穿始末的“线”,那么这条“线”是螺旋上升的,起点牢牢地立在课堂中,因为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设计的最佳舞台,后半段落在学生上,因为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和积极的参与者,设计好不好,最终要看学生。终点又是高于起点的,使文章立足课堂,又高于课堂。
  作者并不是只关注“小处”。从整体上看,这篇论文是大气的。体现在文章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和理解上。在写这篇论文之前,作者对新课程改革已作了深入了解,包括实践和理论知识,因此对其精髓把握得较为恰当。文中大框架及其中的内容无一不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大处”与“小处”的结合不露痕迹,相互交融,使理念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逻辑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这篇论文的另一大特点。在文中,作者提出问题并自问自答,问题是层层递进的:科学课究竟是什么“味”的?科学课的活动与自然、常识课有什么不同?科学课的每个活动如何参与?学生能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发展吗?随后作者对问题进行提炼、分析:教学设计应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本质特点;教学设计应准确把握科学活动的内涵;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活动的结构化效益;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水平,并重点对学生主体进行深入剖析。在几个问题的关系上,作者处理得比较和谐、到位。此外,在内容中,作者还引入了生动的课堂案例,运用推理、比较的手法进行剖析,使文章观点更令人信服,也使文风显得轻松、活泼。
  这篇论文中给广大教师的启示是,写论文时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有话要说”才写,写出自己的感悟;写自己有能力写的题目,易小不易大,有针对性,切忌大而空泛;内容要紧抓实际;观点要有创造性,不能老是照搬前人说过的话;要把握住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等等。这篇论文是近几年论文评选中较好的一篇,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对副标题中设计的“对策”的描述还可以再深入些,此外,文末主要参考资料的格式不够规范,这也是很多中小学教师今后在论文写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本报记者 徐凯伦
整理)
论文:《微格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浙江省教科院副院长朱永祥点评:
  此文选题很好。如何对教师进行科学化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提出微格教研活动的方法,采用现代视听设备记录教学全过程,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析,研讨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微格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好形式,值得研究和推广。
  实践中有创新。微格教研活动由微格教学演变而来,是微格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延伸。微格教研可以及时反馈,可以再现分析,真实客观,增强了教学研讨的气氛,使教研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关注理念分析和教学行为的有效统一,使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内化,并外显为合适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本文操作性很强,对微格教研进行了具体介绍。对录像分析研讨,强调改进策略,特别强调反馈后的改善,针对性非常强。
  不足之处是本文较多地探讨微格教研的特点、实践环节、意义、作用等,对存在的,比如会导致教师过分关注细节,而忽视教学设计中的一些关键点的处理等潜在问题却很少揭示,还有待深入探讨。
(本报记者
言宏
整理)
论文:《从数学作业与数学学习习惯分析学生数学心理负担》
  杭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志毅点评:
  本论文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观点新颖,论据充分,形式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
  论文选题方向正确,表明了作者对教育前沿问题的敏锐关注。作者从自己教学实践出发,从身边遇到的教学问题入手,对学生数学作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负担的观点。本选题契合教学实际,对教学改革与实践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作者就选题进行了足够数量的统计与个案调查,并把获得的第一手数据作了合理的分类与分析研究,治学严谨,基本研究方法合理。
  论文集中研究了目前教学中未被重视且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数学作业不合理问题。文章用充分的实证材料支撑论点,分析深入,有理有据,符合学术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在现状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应对策——从优化数学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入手,减轻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负担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师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对教学实际工作有重要实践意义。
  从更完善的角度来看,如果作者着力再集中一些,将从数学作业和数学学习习惯两个方面分析学生数学心理负担,更为合理地进行组合,有所取舍,形成一个中心,论文主题将更为突出与集中。同时,如果作者在论文中再增加一些文字,对调查的总体背景和数据来源等作一些细节上的简要说明,将会使论文更为规范。
(本报记者
何雪
整理)
论文:《立足道德两难 回归生活世界》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盛群力点评:
  道德两难讨论教学法是基于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理论提出的。其做法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故事情境,引发学生道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科尔伯格的理论比较抽象,很少运用在教学当中。作者立足课堂,设计教学过程,结合案例分析,巧妙地将抽象的原理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从选题上来说,作者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文章主标题亲切、生动,具有提纲挈领的效果;论文摘要介绍了相关理论,并结合课堂引发思考;关键词是“道德两难”和“回归生活”,与主标题相互辉映,通观整篇论文,建议补充“品德教育”一词;“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理论的具体操作是论文的重点,作者结合教学实际,用图表的形式阐明了每一个操作环节。建议在每一环节上再加一个“目标”;论文的第三、第四部分可交换位置,先阐述理论实施的作用,再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为完成这篇论文,作者参考了三本书、三篇论文,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借鉴了同行的经验。应该说,这是一篇准备充分、观点鲜明、论述科学的优秀论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9:24 , Processed in 0.06325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