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扎根在教育教学的沃土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7 15:3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扎根在教育教学的沃土里 2010年01月21日   来源:中国教师报
  编者按:中国教师报教育家成长工程正式启动,首批入选的14位教师来自北京十一学校。这14位老师,耕耘教坛,启迪心灵,播撒智慧,收获累累硕果。在荣誉面前,他们没有停止探索和成长的脚步,继续心存梦想,向着教师教育家的境界行进。
  丁光成:追寻物理教学的艺术化境界
  虽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却被学生亲切地称为“丁丁”;他的很多话也被学生编为“丁丁语录”,在校园网上广为流传——他就是物理特级教师丁光成。
  刚踏上教坛时,为了保证上好第二天的课,他总是在前一天晚上跑步时将事先备好的课复述一遍,做到烂熟于心,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长期的磨练,使他的教学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丁光成说:“物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还必须坚持做到教学民主。”他一直在不断地追寻着教学中“科学性、艺术性和民主性”的完美结合。
  北京市农村教师研修站先后有五名教师,听了他三个学期400多节课后都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丁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精品课!”
  市级教坛新秀、首届十佳教师、首批教育教学拔尖人才、省级优秀人民教师、全国物理竞赛优秀辅导教师……这一长串荣誉花环,是对他的最佳褒奖和评价。
  丁光成教育感言:物理教学应遵循这样一种美学原则:“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学生评价:丁老师的语言总是那么风趣幽默,让人兴趣盎然,总期待着下一次物理课的早早到来。
  方习鹏:他不仅仅是一位老师
  清瘦、英俊、严肃——可以大致勾勒出方习鹏老师的形象。
  他擅长用富有逻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和连续思维中接近最深刻的物理本质。他努力做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生从他那里学的到不仅是物理知识,更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从1984年至今,方老师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物理学科教学带头人,连续被聘为海淀区高中物理兼职教研员。他在海淀进修学校作教材教法讲座十多次,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物理的内容。他的以问题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在区教材教法课中好评如潮,他精心设计的问题序列和教学流程广为流传。
  他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但他的“严厉”换来的是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发出的是“严师如父”的感慨。
  方习鹏教育感言:朴实是美的最高境界。
  学生评价:他是一位老师,但又不仅仅是一位老师,因为他给予了我们很多知识之外的东西……
  刘海东:学生称他为“东哥”
  1995年7月1日,刘海东初登讲台。一节课结束,这个毛头小伙满头大汗——他第一次体验到了教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此他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向着心中理想的课堂前行。
  现在,他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他总是能将教材合理整合,并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他擅长分析问题本质,并能深入浅出给学生阐明;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向学生推荐优秀数学软件,并能将信息技术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当他熟练操作《几何画板》绘制优美的几何曲线时,学生睁大惊奇的眼睛,数学课此时不再枯燥,而是变得情趣盎然。
  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开展"每日一题"学生讲课活动,组织数学爱好者参加数学讨论班……努力让学生走上学习的前台。
  他在班里深受爱戴,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东哥”。2007年他过生日时,学生用数学书拼出“生日快乐”这四个大字的情景,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刘海东教育感言:启迪智慧、净化心灵、自由平等、求真创新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生评价:您培养了我们良好的思维方式,听您的数学课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乔文军:您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方式
  乔文军老师的课风趣幽默,张弛有度,有时似清风拂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破解知识奥秘;有时又像疾雨敲窗,在课堂引发头脑风暴。
  他敏锐地洞察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总是能够跟进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到:科学离我们很近。2007年,全国教育学会生物专业委员会展评课的现场,乔老师从诺贝尔获奖的项目切入,演示试验、演绎推理,把生物课程的科学思维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课得到大会评委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样的示范课,他在海淀区、北京市以及人教社的新课程培训中,做了十几回。近两年,他又受聘为教育部新课程远程研修平台生物学科专家组成员。
  他辅导的学生有13名在全国高中生物联赛获得一等奖。2009年,又有8名选手同时获得全国高中生物联赛一等奖,人数超过全市获奖总人数的1/3!
  执著、敬业、创造,让他成长为北京市骨干教师。
  乔文军教育感言:当学生忘记了知识,却依然能受益于某些思维方法,我觉得自己就教对了。
  学生评价:您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方式。
  秦建云:“魅力秦爷”
  他是学生眼中的“魅力秦爷”,他在课堂上富有哲理的话语被学生称为“秦哲”——他就是十一学校竞赛总教练秦建云老师。
  物理学的精妙在他身上早已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他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风趣幽默,充满哲思。多么复杂、抽象的理论他都能举重若轻,往往用信手拈来的生活事例作比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许多原来在物理上困难重重的学生,从他的课上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他的课堂华彩纷呈而又效率极高,受到了从专家到普通老师共同的喜爱。时常有全国各地的老师慕名而来,观摩他的教学,学习他的经验。在第二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讲课与评课)大赛中,他以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
  他在品行上对学生要求极严,而对待学生的个性又宽容大度,同时鼓励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
  秦建云教育感言: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年轻的生命不断发现新的世界。
  学生评价:与您聊天,犹如观沧海,览群书,令人豁然开朗,眼界大开。
  孙京:给学生以化学美的震撼
  孙京老师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孙老师的课堂特色是坚持用实验引领教与学走向深入,一节课少则三、四个实验或者演示实验,多的时候能够达到十几个。他的每一节化学课都会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他说:“在实验中,要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带来的美的震撼,也许从此他就会被引领走入化学科学研究的殿堂。”他善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向学生传递“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决定存在”的学科思想。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5:40:25 | 只看该作者
从2000年起,他开始担任学生化学竞赛的辅导工作。不停的探索和不断的努力,使他辅导的学生有四十多人次获得全国或北京市化学竞赛奖。   他两次被评为北京十一学校人民教师“十杰”,2007年9月被评为北京十一学校第二轮改革功臣,2009年9月被评为海淀区优秀教师,多次被聘为北京市高中化学毕业会考命题组成员,两次被评为北京市级中学骨干教师。
  孙京教育感言: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丰富瑰丽的世界,体验到这一点,你才能让化学教学魅力四射。
  学生评价:您为我们打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让我们领略到了令人震撼的化学之美!
  汪春燕:她的别称叫“氧气老师”
  一位女老师笑容可掬地站在讲台上,说:“同学们,请拿出纸和我一起把图画出来。”然后她在黑板上流畅地画了一个圆得可爱的地球……学生们握着笔,一步不落地认真跟着画下来。逐渐地,赤道出现了,晨昏线出现了……就在跟着老师一起画图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这就是汪春燕,一位善于创新的地理老师。
  她总是强调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读、说、写、画”,这使得她的教学生动而高效。
  她喜欢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当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她就建立了“春燕网络教室”,在学校率先进行网络教学,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对学生而言,她像春天的阳光,像离不开的氧气,因此她就有了这样的别称:“氧气老师”。
  一天,汪老师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蓦然发现黑板上是满满的生日祝福和全体学生的签名。因为忙,她忘了自己的生日,细心的孩子们却记在心里!
  汪春燕教育感言: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精神的融汇和交流,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敞开自己的心灵。
  学生评价:一上她的课,就满心的高兴,跟着做图也喜欢,听她讲解也喜欢……
  王春易:赢得100%的满意
  她以高尚的师德、出色的教学技艺赢得学生100%的满意。课堂上的她,真情投入,神采飞扬;课堂下的她,温柔耐心,百问不烦。她就是全国模范教师、省部级劳动模范、33岁就被评为生物特级教师的王春易。
  不论什么样的学生,在她那都能得到母亲般的关爱与呵护。学有特长的,她鼓励他们挑战自我;基础较弱的,她逐个辅导,诲人不倦。一届届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赠言:从您身上学到的精神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对于教过多遍的知识,她也决不轻易放过,而是根据新的教学理念,认真准备每一节课,从备课、制作教具、批改作业、答疑等各个教学环节都做得精益求精。
  她不断探索高三系统复习的思路和方法,反对题海战术,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落实核心知识的复习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她的学生获得学科竞赛一等奖人数,连续两届位于北京市第一名。
  王春易教育感言:真诚的笑容是打开学生情感之门的最灵敏的钥匙。
  学生评价:在您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学到了生物知识,而且学到了对生命的敬畏。
  王笃年:从头做起
  2003年7月,王笃年从山东来到十一学校。
  参加过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他,在地方上已“功成名就”——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副校长、山东省化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归国留学生以及特级教师、地市级十佳青年教师……进京后的第一感受却是:压力极大,一切都要从头做起。
  他所在的教研组有两位特级教师、七位博士、多位硕士,大家团结、友善、坦诚、和谐,他虚心向同事请教,业务水平迅速提升。
  工作上,他从不挑肥拣瘦。他教过直升实验班、常规班、高中起点实验班,做过教研组长、班主任、年级主任、竞赛教练……
  辛勤的付出,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每次“学情调查”,学生对他的满意率都逼近100%。学生也很为他争气: 2005年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4人获一等奖,17人获二等奖; 2009年化学奥赛,8人获北京赛区一等奖,23人获二等奖,跃居全市第一。
  王笃年教育感言:我们的每一节课其实都是在播种:知识的,情感的,价值观的……学生的生命原野里长出什么树,就看我们今天播什么种。
  学生评价:您的课如同催化剂一般,催化了我们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闫存林:亲爱的YanSir
  闫老师说:“我是这样一个人,喜欢阳光,喜欢一切欣欣向荣的事物,从这些事物中我发现了一种蓬勃而不衰的生命力。喜欢学生,喜欢他们年轻的求知的眼神;喜欢上课,喜欢站在讲台上与学生分享探求新知的快乐。”
  学生说:“他是我见过的最有内涵的老师,从他那里我感觉到了语文的魅力所在。他有着男老师中罕见的细腻,他用细腻的笔触书写着生活。他是我们亲爱的Yan Sir。”
  同事们称他“大师”,因为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作为语文老师,他精通电脑操作,经常为同事维修电脑,处理故障,他曾经独立建造了“词语空间”网站,构建了“十一书院”网络平台,为论坛式的学习交流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
  他的语文课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带着学生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出发,直奔北京剧场看《茶馆》;和学生一起用古老的油印机一张一张印刷学生的习作;带领学生编辑《我们的语文读本》和校园刊物《十一书院》……
  闫存林教育感言:当我们把教书育人变成一种事业而非职业的时候,即使疲惫写在脸上,我们也会感觉到幸福如午后的阳光懒散而宁静。
  学生评价:您让我们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家园里。
  周志英: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
  由于对数学缺乏了解,初中学生往往认为数学就是做题、做题、再做题,演算、演算、再演算,枯燥而乏味。数学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特征被忽略,数学作为世界重要认识方法的特征被削弱,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被掩盖。如何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如何让冰冷的形式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思考彰显出来?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在18年的教学实践中,她注重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她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每个学生的学习效能,进而实现了课堂的高效。她强调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方法让学生归纳。
  她的课例多次获国家级、市级、区级大奖;北京市中考数学评价专家、全国初中数学教师远程培训专家的荣誉与兼职,彰显着她对教育的热爱。
  周志英教育感言:数学是文化,所以教学中要时时刻刻去激起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共鸣,共鸣之处就是一节数学课的精彩之处和成功之处。
  学生评价:您用精妙的教学艺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数学的奇幻世界。
  赵继红:不是“告诉”思想,而是启发思考
  1989年开始教师生涯的赵继红,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少女;二十年后她已为人妻,为人母,她倾力培养的学生年龄跨度从70后到90后:有的还是快乐少年,有的已成为社会中坚。
  她敏于探索,肯于钻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政治课教学风格。她本着引导学生思考的理念,将一节节生动活泼的政治课带给学生。她通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融入情境——启发联想、超越情境——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模式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思考的空间。她追求每一节课都是研究课,都要带给学生心灵的启迪。
  她的政治课摆脱了说教和灌输,鲜活生动,魅力四射,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她的鼓励和感召下开始热心政治、了解政治、钻研政治。
  她不断追求专业生命的成长,2005年以本科生的学历考取了首师大政法学院在职博士,三年寒窗,日夜劳顿,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回到熟悉的校园,她又开始探索新的育人之路……
  赵继红教育感言:用精致的活动开启学生参与政治课堂的兴趣,用精当的问题提升政治课堂教学的高度,用生命的激情点燃学生追求真理的渴望。
  学生评价:她的课不是在“告诉”我们思想,而是在启发我们思考。
  贺千红: 追求诗意的教育生活
  对教育,对生活,贺老师都有着诗意的追求。
  她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仅靠课程改革,仅靠教学技巧是很不够的。如果缺失了教师心灵和人格的力量,缺失了对学生的热爱,缺失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教书育人是很难成功的。
  在她看来,理想的历史课堂是“知识场”“情感场”“思想场”三场合一,教师要重视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要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她坚持阅读,不断修炼内功,创建了适合历史学科特色的“创设情境-呈现矛盾-解决问题-反思升华”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她让课堂回归历史课的本质,彰显教学中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漫步在历史的长廊里思考。
  一路走来,她获得了北京市青年教师录像课比赛一等奖、海淀区教师基本功大赛全能奖。她是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2002年,她荣获首都劳动奖章。
  贺千红教育感言: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学生评价:您的教学风格是温雅气质、美丽话语、深度思维、人文关怀融为一体……
  魏勇:教育的力量来自教师自我的完整
  他曾做过乡村教师,见证了中国教育垂直分布的海拔和气候。他在大学时博览群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使他成为一个理智的人,一个思考的人。
  他不是那种经常对学生进行谆谆教诲的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他从来不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去教育,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喜欢跟学生扎堆儿的、经常丢三落四的老顽童。他只想拿一个完整的自己跟孩子们在一起,他无法接受把自己割裂成两个人,一个是魏勇老师,另一个是魏勇。他说:“如果我希望自己在孩子眼里形象高大,那我就必须真的变得高大而不仅仅是投影高大。”
  他是一位用思想点燃课堂的老师。在他看来,知识既传播了真理也传播了谬误,历史学科尤其如此,所以,历史学科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关心国家前途和全人类共同命运的人。
  魏勇教育感言: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学生评价:他用独特的眼光带领我们解读历史,他用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点亮心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7 04:05 , Processed in 0.11024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