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自己教学风格的初步概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5 20:0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对自己教学风格的初步概括
作者或出处:教科研中心
阅读次数:1127
发表日期:2008-6-13
具体内容:
我对自己教学风格的初步概括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祝鲲鹏
在教学的总体形式上,我主张“宁要粗糙的自然,不要精致的雕琢。”崇尚自然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淡化师生的角色意识,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师生始终在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自由个性的舒展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我觉得我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有太重的功利目的,特别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知识底蕴的语文教学。它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通过语言文字或表达,或沉思,或感悟。没有一个舒展的空间,学生的性灵难以充分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灌输再多的知识,也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
在教学语言风格上,我主张“亦庄亦谐”。通过幽默平和的语言方式来追求“本色自然”的境界,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语言来感染学生,而不是通过语言来约束学生。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理解教材,主要靠符合逻辑的讲述,但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容易引起身心的疲劳,因此讲课应该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导入时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低年级宜谐多于庄,高年级则可庄谐并用。富有幽默感的语言最容易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宽松的交流环境,为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色自然”的意思是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不加任何雕琢和修饰的,要贴近学生,自然随意,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和我们聊天。
在教学流程的架构上,我主张“框架内的自由发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中考虑学生的舒展与发挥,也要给自己以一定的自由,即在关注学生思想火花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并随时把它呈现出来,那将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师生的突发灵感和思维火花的闪现远比传授一些死知识重要。所以我在课堂上不太注重小节,特别希望和学生们一起在不影响或不太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自由发挥,率性而为。师生的共同感受是,这样的课上得有意思。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主张“疏密有致”。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我主张“有张有弛”,“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主张“有巧有拙”。“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顺序的考量上,我主张“有顺有逆”。“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程序,“逆”是不按顺序,而是或从结尾段导入,或从重点段教起。同时,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如逐段讲读课文,这是“顺”,但在有的段落的讲读中,经常抓住结句理解段落内容,这是“逆”,是“顺中有逆”;抓住篇末的中心句来讲读课文,这是“逆”,但抓住中心句后,却又是按课文顺序来理解,这是“顺”,是“逆中有顺”。教学程序是“顺”是“逆”,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确定。学生基础较差的,可以逆教的课文也应“顺”教,以利学生理解;学生基础较好的,可以逆教的课文就“逆”教。还可以“逆”中有“逆”,以利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教学情景的创设上,我主张“动静结合”。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
我希望有朝一日,在我的课堂上,能够体现以下一些关键词:儒雅,大气,自然,灵动。
(选自作者的自我成长分析《让思想扬帆》,原文约10000字)

对林红老师教学风格探索的评析

十三中锁金分校副校长   杨向红
刚才我校的林红老师播放了她的课堂实录,介绍了她在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探索与尝试,我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代表学校对林红老师的教学风格进行介绍和评析。林红老师是去年布局调整后从华新中学并入我校的生物教师,近一年来,通过与林红教师的多方面的接触,我个人感觉她属于那种很有潜质的ABCD型教师。
A:age年龄
林红老师出生于1971年,从教十多年,处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年龄期。这一时期的教师往往会在专业成长上呈现出一种高原现象,也是一个分化点。一种教师仍然保持旺盛的进取心,对以往的教学以批判性、研究的眼光进行反省和思考,从经验教学上升至理性教学,这样往往会突破高原现象,向一个更高的方向发展;另一种会满足现状,精神上处于相对疲惫状态,这种教师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很快会被年轻人超越。所幸我们林红老师在这一教师成长的最佳年龄期属于第一类反思和研究型的教师。
B:beautify形象
大家都看到我们林红老师是一位很漂亮的教师,我这儿所指的不是通常意义的漂亮,而是学生对作为教师职业的一种外在形象的普遍认同。记得去年夏天迎接华新并入我校的18位教师时,当时学校刚调整了领导班子,工作千头万绪,有很多转型期的困难需要直面,加上天气炙热,我心情很烦燥,初见林红老师,有一种春天的感觉。一学期来,学生们对她的评价是形象端庄大方、言谈温和好听、表达流畅自然,可以说林红老师的外在形象具备了作为教师的对学生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C:character气质个性
与林红老师接触多了,学校领导同事都觉得她非常低调、内敛、知性,对自己的教学本着“平等、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理念,站在研究者这样一个较高的层面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探索学生的认知风格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久而久之,这种思考和探索的行为逐渐内化为她个人内在的气质和体现在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她的言谈举止、课堂教学、做事为人可以感觉到“科学严谨、条理分明、变化有致、细腻丰富、谦逊朴实”等特点。
D:degree学位
林红老师本科毕业,又经过了三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的进修,今年取得了教育硕士学位,这在中学中尤其是初中校中,已属于姣姣者,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她个人也在进修学习的同时,参与了市、区级课题的研究,撰写了多篇论文,并有几篇发表或获奖,具备了作为科研型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理论素养。
从林红老师的课和自我介绍中,我们虽然感到她目前的教学风格尚未成熟定型,但从以上ABCD方面她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潜质,加上她个人的敬业精神和对自我“理智型”教师的定位,我们认为如果她长期坚持对自我教育教学风格的探索,她的教学特色会逐步形成。作为学校,我们也将尽可能为像林红老师这一类正在成长关键期的教师创设和提供更多的展示、磨炼的机会,促进她们的专业成长。
今天来参加这次骨干教师教学风格研讨交流活动也让我深受启发。作为一个正在创品牌的初级中学,建设和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核心工作,我们也一直以“校本培训的创新性研究”为龙头课题,带动学校师资培训工作,今天这样的以解剖教师个体教学风格为切入点的专题研究活动,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在这儿,让我代表学校感谢区教科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最后我想介绍给大家华师大教授在讲课中提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五条途径,与大家分享与共勉。
·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
·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投身教学研究,在把握规律中端正自己
·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


(注:以上两文是玄武区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交流材料,供参考。需要更多的资料,请看本校网站“教育科研”中的“热点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2 04:46 , Processed in 0.1214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