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9 02:3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
                     ——《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序
赵心宪  
       代安荣君《像教育家一样思考》这部长达20万字的教育反思随笔(电子文本),是在其正式出版前经朋友推荐读到的。与年初重庆市“两会”期间读徐九庆《一个大学校长的忧思录:中国教育怎么了》感受大不相同。徐君的教育反思随笔,让人心理堵得慌,中国教育问题一大堆,出路在哪里呢?不知道!代君的随笔,记录下个人大学毕业后,在一所边远学校,从教九年来“对生活的感悟和教育的见解”,在理解、认识中国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出色地表现出同行瞩目的自我创造力,其心路历程的生动再现,给人不仅仅是激动、感动和认同,而更多的是教师个人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长久思考。
       从1972年开始从教,到1982年从西师中文系毕业,整整十年,我受父亲影响一直都在探索教师职业的规律和特征、中国教育的特点。可以说,代君《像教育家一样思考》一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有一种精神”(前言)、“思考教育”(第一章)、“有理想”(第二章)、“关注教育”(第三章)、“关注教育改革”(第四章)、“关注教学和科研”(第五章),“像教育家一样行走”和“成长”(第六章、第七章)等问题,都涉及过。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到新时期初期,新教师们面临的中国教育,像万花筒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唯有立足于教师职业道德,在保证不误人子弟的前提下,可能探寻个人成才之路。
       首先用心的地方,就是自己专业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西师中文系四年本科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意识有30门左右的课程知识支撑,感觉踏实、具体多了。从文学史配套的《作品选》,到文学史代表作家的《选集》、《全集》,整个专业提升的作品阅读面非常清楚;师范教育的专门知识,因为有个人的从教经验映证,学得很有体会;余下的就是中外教育史名家们学说的继续学习和运用了。其次,非常老实地积累个人课堂教学经验。《像教育家一样思考》第五章教师“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第86页),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教学札记”等方法都用过。教材的学习、理解,到教法的运用,学生的课堂反映,同行的评价等等内容均一一记录在案,经常比较、分析、揣摩、吸收,借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西师毕业后在重庆第二师范学校任专业教师数年,学员、同行、领导的评价让人满意。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发展过程,诚如代君著作的概括显示为三个阶段:从“阅读促进专业化成长的萌芽”,“内化促进专业化成长开花”,到“反思促进专业化成长升华”,第三步骤的教师个人反思能力成为关键。通俗地说,教师的专业意识萌芽是通过专业阅读推动的;要成长为具有专业优势的教师,需要专业知识转化为个人专业能力的内化功夫;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反思的学习心理过程。换言之,反思能力,最后成为教师个人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
       从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到大学教师,老教师们有一个忠告是差不多一致的:只要多为学生考虑,认真教学,不偷懒,努力完成教学计划,经验会让你成为一个好老师的。经验告诉你课堂教学规律的存在方式;经验告诉你,熟练运用教学技巧是为了保证执行教学计划;经验也可靠地告诉你,教学互动即可达成教学目标。如果从反思视角理解课堂教学原则,老教师们的忠告非常有道理:“多为学生考虑”,就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认真教学,不偷懒,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循序渐进”原则的达成。代君著作中有关“反思性思维”的个性化理解,建立在自己九年普通教育经验基础之上,是很有道理的:“反思性思维是以思维的批判性为核心,注重用反思的经验事实来对新现象做出解释,其思维流程是回顾——重构——重现,这是一种与习惯性思维相对的新思维方式,具有反思性思维的教师,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回顾、思考。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通过深思熟虑反思以往经验中的错误,使自己未来的工作走出歧途;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对以往工作经验中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并使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P13)只是当“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的时候,需要符合理论的普适性品格,以便其他教师理解、评估和接受。而相关“理论的高度”,是由相应的学术标准确认的。
       美国学者Stephen 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张伟译)一书,认为基础教育教师的反思视角有四:第一、自传反思所提供的视角。我们作为学习者的自传经历和作为教师的自传经历,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资源。第二、学生所提供的反思视角。从学生眼中发现他们对教学的感受,发现学生能够肯定或感到压抑的教学行为。第三、教学同事的感觉和经历所提供的反思视角。同事们对话、提供教学行为的不同理解。第四、文献所提供的反思视角。代君《像教育家一样思考》一书的有关教育故事,可以说全面涉及上述反思的四个视角,代君概括个人九年的教学经验,显然更看重的是“自传反思视角”——“教育写作,是反思的最高最高形式,也是最容易出成果的地方。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积极地进行写作,写出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的观念,写出自己的精气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教育、认识教育、发展教育。”(P89)自传反思视角的认识很有说服力,加上其他三个反思视角的比较认识不是更全面更符合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吗?
       当个人反思进入到一个比较高级阶段——即超越个人经验的时期,我想特别强调“文献所提供的反思视角”的重要性和接受的自觉性。因为自传反思的视域天生地受到个人经验的局限,要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有历史的纵深度,又有同时代认识空间的开阔度,不借助于学界的学术成果可能实现不了。“文献所提供的反思视角”,就是所谓学术视角,关注学术前沿,“站到名人的肩膀上当然望得更远”,这就回到经典阅读的常规要求上去了,而“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就可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推理性忠告。
       经典阅读对个人写作能力发展的推动,我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从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结束之后,一边教学一边开展专业学术研究开始的。对反思的认识,通过阅读吉林大学高清海教授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著作,终于能够站到哲学反思的认识层次,很快能够比较轻松地接受吉林大学孙正聿博士《哲学通论》有关现代哲学的观念阐释。我以为,孙博士的哲学见解非常值得重视。他带的博士生概括其《哲学通论》的基本观念为十六字:“超越两极,批判前提,寻求崇高,表征意义”。我的理解,就是孙博士关于哲学反思的十六字内涵要点。哲学反思的哲学关切,孙博士概括为两种基本形式:其一、以文化的层级性去关切人类存在,也就是企图以“深层”文化去规范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把这种“深层”文化视为永恒的本体;其二、以文化的顺序性去关切人类存在,把“重要”的文化选择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两者的关系是,前者以“深层”去解释和规范“表层”,即解释世界的传统哲学;后者以实践方式实现用“重要”的规范“次要”的,即改变世界的现代哲学。这就是实现反思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上的“从层级到顺序”的变革。现代教育哲学层次的反思内涵,可能更看重“以实践方式实现用‘重要’的规范‘次要’”的原理。联系代君《像教育家一样思考教育》丰富的思想内容,关于反思、反思思维方式、反思思维模式,就应该作为最重要的核心概念,通过经典阅读把握其实质,以统摄提升自己的全部教育实践过程。
       石瑞红《论哲学反思思维的现实价值》的核心观点很值得玩味——
       哲学反思是一种纯粹思维。哲学反思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黑格尔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反思作为纯思,牵涉到反思、思想和思想所反映的客观对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思作为思考思想的思想,处于思想层次之上,是第二级的思想,它是通过思想这一中介物而去间接把握客观对象的。
       我非常欣赏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的教育著作,不但在于他们的教育思想清楚、明白地在著作中得到阐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反思,达到了黑格尔所说的“思想自觉其为思想”的抽象层面,这是我辈非常羡慕的水平,也愿以此与代君共勉。
                                     2010年春月于重庆教育学院静心斋


       【注:赵心宪,重庆市綦江县人。重庆教育学院文学教授,巴渝文化名人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重庆市第二届政协委员、第三届重庆市政协学习与文史专委会委员。1999年获教育部曾宪梓教师奖金,2001年获教育部颁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学语文课的文学启蒙教育研究”,主编《文学启蒙教育论稿》、《语文教育通观概论》、《大学语文》等语文教研著作五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2 04:32 , Processed in 0.2480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