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汽车电子迈向智能化专家畅谈本土产业发展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4 17:5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赵艳  
 2005年6月,虽然正值深圳的多雨时节,但高交会展览中心C馆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中国深圳汽车电子技术趋势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与会者渴望从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那里了解到全球和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发展状况、技术水平以及未来商机。汽车电子在中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热切关注。   本次研讨会的演讲嘉宾颇具代表性,他们中既有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大学教授,也有刚刚起步的本土企业研发负责人,还有来自香港、韩国、德国、美国的业内专家。综合各位演讲者的观点可了解到,目前汽车电子技术的走向主要是:微型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的传感器、16和32位微处理器的应用、高性能移动安全系统、新型电池、汽车网络技术以及高性能实时操作系统和多种满足硬件要求的控制软件等,汽车正朝智能化方向发展。   汽车电子技术向智能化发展   在此次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发表了题为《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与技术展望》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汽车电子系统正迈入传感器网、通信网和计算平台网三者叠加的“网格”技术时代。这里的通信网是指汽车内的各种总线技术和无线技术,计算平台网是指一个小型计算机网络,由引擎控制单元(ECU)与CPU通过数字总线连接构成的信息处理中心。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管欣随后则以汽车电子重中之重的安全系统(驾驶控制系统),诠释了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他指出,汽车电子技术的创新从70年代底盘/动力/传动/车身的全面电子化,经过80年代的自动化、90年代的敏捷化,到2010年将实现智能化。   国际上,第一、二代技术目前发展已非常成熟,市场上也有很多成熟产品;对于第三代敏捷汽车技术,诸如EBS、TC/ASR等也已实现商品化,中国的马自达6(M6)、宝来(Bora)等车型已在应用。管教授特别强调了方兴未艾的第四代智能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主要研发方向:1、智能警示系统;2、智能辅助驾驶技术;3、自主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推出的PATH、IVT、ITS、IVHS等汽车智能化研究项目,不过遗憾的是,中国尚无大的智能汽车研究计划。   除了安全驾驶系统,汽车电子信息平台也成为汽车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重点。汽车网络、通信、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这一领域的前进,但与会专家认为,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系统,目前业界的处理能力还没有做到位,还需要投入大力气,而中国在信息采集(如电子地图)方面也做得不够。来自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及计算机辅助工程学系的徐扬生教授认为,IPv6、传感器网络技术、数据挖掘与融合技术、中间件技术、WEB-GIS技术、GIS-T、DSRC、移动信息服务技术、无线技术等,将是今后影响汽车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   本土汽车电子产业的挑战及发展思路   刚刚起步的本土汽车电子企业目前主要还是集中于进入门槛比较低的领域,技术水平还很低(落后国际20-30年),面临的挑战包括:软硬件技术复杂、开发难;关键传感器、执行器制造难;技术人才匮乏、市场等,另外,保证产品的质量也面临巨大挑战。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刘慧军说:“我们迫切需要质量可靠、价格较低的替代产品。汽车电子的发展要特别注意质量问题,因此可靠的验证十分重要。”对此,他提出了的一种“V”型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模式(见图2)。   目前奇瑞汽车公司自己也在开发为其车型配套的电子产品,如全车CAN总线系统(45个节点)、车身控制系统、空调系统、胎压监测、发动机控制(ECU&TCU)等。对于ECU&TCU的开发,奇瑞采取的技术策略是借助于国际专业汽车电子公司硬件平台,自己主要开发应用软件。   实际上,奇瑞的这个思路与管欣的观点不谋而合。管欣表示:“目前国内不少厂商还在开发80年代就问世、早已有很成熟产品的ABS系统,我认为应该跟上国际形势,超前一些,中国汽车电子业才有可能在未来5-10年内形成自己的竞争力。”管欣直言,“对于电子化、自动化这两阶段已很成熟的技术,中国厂商应主要采取寻找技术来源、引进并实现产业化的策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1:02:45 | 只看该作者
管欣疾呼10倍增加汽车研发人才
对话嘉宾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 管欣

对话人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李庆文

    7月26日,作为《汽车族》杂志社“年度车型评选”顾问,管欣教授莅临中国汽车报社,作了一堂关于汽车性能(品质)主客观评价方法的精彩演讲。其精辟、客观、全面的分析博得听讲者的阵阵掌声。借这个机会,我与管教授也得以就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一番深入探讨。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与行业专家讨论“中国汽车的发展战略”。这其中有行业的老领导和专家,有企业的领航者,管欣教授,则是技术攻坚者的代表。行业内常常会有这样一种错觉,研究市场的,很少精通技术层面;研究技术的,又很少关注宏观与战略。与管教授的一番对话,却让我感受到眼前这位为人师者的客观、冷静以及深谋远虑。他的话语中时时表达出一种对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担忧,对于解决途径,他最终将其归结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人才战略上。 ——题记
严峻的形势提醒中国汽车企业:应该走高技术增值型之路
    李庆文:管院长你好,欢迎做客“社长对话”栏目。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30个年头,我们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应该对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做一个总结,归纳3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之路。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今年将是一个历史拐点,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重大转折。
    年初大家都怀着一种喜悦、自豪的心情迎接改革开放30年的到来,可是没想到,迎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困难和挑战。比如雪灾、地震、油价上涨,世界经济出现不稳定因素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压力。年初我们对中国汽车产销达到1000万辆充满信心,现在不少人感到,实现1000万辆不太容易。冷静下来思考,能否实现1000万辆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的时刻,看清今后的方向、明确未来的战略才是最重要的。那么,你作为一位资深技术专家,如何看待这30年来汽车行业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战略问题?
    管欣:中国汽车工业的真正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现在大约20年。如果从市场规模和制造能力的发展来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集中在近10年。去年,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上的排名是产量第三、销量第二。这表明中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也预示着我们具有很好的发展机遇。
    当然,今年由于自然灾害、能源问题、原材料涨价、技术成本增加等因素,行业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企业如何渡过难关?我在调研中发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扩大,制造技术提升空间大。但是今年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成本大幅度上升。严峻的形势给中国汽车企业一个及时的提醒,我们应该走高技术增值型之路。据报道,现在汽车企业的利润率已经降到4%以下,这样的利润率甚至还不如一般的制造企业。压力之下,不少汽车企业在调整发展战略,其中有一些战略就是技术引导型。过去30年,我们在先期开发方面有很多不足,汽车企业的成果储备必须要靠先期研发。目前,中国汽车技术人员少,很多企业忙于应对产品的市场开发,没有尽早投入人力成本,进行技术储备。
中国汽车产业只是“经济上的支柱”,还不是“工业上的支柱”
    李庆文:管教授可谓一语中的。中国汽车企业确实应该走高技术增值型的道路。回顾过去,中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市场拉动。也就是说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是需求拉动型、市场拉动型的。
    如何看待需求拉动?一方面它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这个产业得到快速扩张,制造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辉煌成绩的背后存在着隐患。这种市场拉动的发展模式和高技术拉动是大相径庭的。在目前汽车业利润越来越薄的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高技术增值能力的企业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不少企业尤其是合资企业的产品开发都是围绕市场进行的,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行动,没有实现高技术储备,属于单纯的拿来主义。
    管欣:是的。大部分高技术增值点来自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拿走了高利润。从这个方面来说,我国汽车工业没有高技术支点。
另外,我从调研获取的数据中发现,中国汽车产业只是经济意义上的支柱产业,还不是中国工业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也就是说,虽然中国汽车工业在GDP中的分量不轻,但是汽车工业对其他相关工业拉动作用不明显。比如说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汽车工业拉动相关工业发展,现在汽车产业发展了,但相关的机械工业发展依然不够快,化工产业也跟不上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出现了两个瓶颈:一是汽车厂家集成开发能力弱,缺乏先进的零部件产业支撑;二是围绕汽车的产业链没有得到同步发展。
    李庆文:几年前,政府对汽车工业是不是支柱产业有过争论。你方才对中国汽车产业有个严谨的界定,认为它是国家的经济支柱,还不是国家的加工制造业或工业制造业的领头羊,没有起到牵头作用。从技术来源看,高端技术来源于国外,所以说中国汽车工业对高端技术的拉动不明显。产量虽然实现了迅速扩张,但不意味着这个产业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管欣:是的,汽车产业应该以技术增值为主导。现在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改变思路,从赚市场的钱转变为赚高技术的钱。
新能源汽车是“好上加好”, 生存问题最为迫切
    李庆文:最近一个时期,汽车行业围绕技术选择、技术路径问题有很多讨论。比如怎么处理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的关系,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能源危机可能改变人们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也会让企业对技术路线的选择有所改变。对此你有何看法?
    管欣:我个人的看法是,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为了解决能源危机、环保问题,应该是汽车功用和性能的提升,并不代表这些车的品质就一定好、制造质量就一定高,新能源汽车品质和质量的提升还要依靠传统技术平台来实现。
    很多人不愿意选择自主品牌车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振动、操控、安全、制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二是在汽车性能和品质方面的一致性、耐久性不够。所以我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产品品质和质量。我个人认为,推出新能源汽车是“好上加好”的问题。中国汽车工业能不能在当前的形势下,生存下去并保持持续增长,关键在于品质和质量的提升。
    李庆文:你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必须把传统汽车造好;二是从产业的角度看,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品质和质量。不过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新能源汽车应该加速产业化。对此你怎么看?
    管欣:我个人认为,未来5年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自主品牌企业,面临的主要还是能不能生存的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是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作出的选择。
    李庆文:为什么5年就能决定汽车企业能不能生存下来?
    管欣: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高技术带来的高利润都被这些企业拿走了,中国汽车工业可能面临利润点更低的局面。近1000万辆的年产销汽车中,自主品牌的数量还很少,高技术增值还没有实现。此外,目前原材料涨价,零部件企业生存困难,整车企业能否坚持下去也是个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知识产权问题,跨国公司不愿意与中国企业合作,纷纷成立独资的研发中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份额会越来越小。未来5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形势非常严峻,甚至关乎生死存亡。
    李庆文:的确在改革开放30年后,形势并不是一片大好,而是比较严峻。未来5年不是轻松的5年,不是有1000万辆的市场规模就能一帆风顺,就能“飞流直下三千尺”,反而会面临更多挑战。
中国汽车工业规模扩大了10倍,技术开发队伍并没有扩大10倍
    管欣:我提倡产品自主开发,不管是合资公司还是本土企业,关键是要有本土的研发队伍,产品要由以本土队伍为主打造出来。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要投资于技术队伍,积累一定的技术基础,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在市场上打造出不错的产品,然后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
    李庆文:技术战略的确定和经济发展的条件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内在的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发展条件中,我认为,有利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广阔、层次多样、需求空间大。比如微型车虽然技术要求不高,利润不多,却有着广阔的需求;二是支持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需要的生产要素,总体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又面临着来自世界和中国自己的双重不利因素:一是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很多原材料需要进口,特别是钢铁和石油;二是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国家的角度看,我认为汽车行业应有两个战略:一是新能源战略,二是要把大多数资源集中在生产最节能的高品质紧凑型轿车上。
    管欣:你的想法很好,但目前不一定能实施好,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的研发队伍和能力远远满足不了战略的需要。比如集中企业的资源研发紧凑型轿车,这种想法不是没有过,但就是无法团结起来,因为谁也主宰不了谁。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那么多年,规模、产量扩大了10倍,中国汽车技术开发队伍并没有扩大10倍。试想,如果我们的“三大”,他们的研发队伍扩大了10倍,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子?不少汽车企业在决策上不愿去冒技术风险,宁愿去冒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培养人才队伍是技术积累的第一条件,汽车技术队伍发展不起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要打仗必须要有兵,也必须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中国汽车工业应该是哑铃型结构,这样的结构意味着市场广阔,技术开发力量强大。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是榔头型结构,仅有数量众多的市场营销队伍,技术队伍方面却不强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要做,但是政府和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没有人才,谈不上技术开发,更谈不上技术储备。一些中国汽车企业负责人的想法很好,苦于没有人才去做。有些企业能够承受投资一条生产线失败的损失,却不舍得去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
    李庆文: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最失败的就是没有“树人”。
    管欣:是的。所以我认为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不要过多地去谈新能源战略,而是应该花精力去培育人才。中国汽车企业研发队伍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在调研的时候听到,很多企业称自己总产值的3%~4%投入到技术上了,实际上多数投入变成了固定资产,并没有培养出一支队伍。
    李庆文:一些企业负责人的确热衷建设有形资产,不注重无形资产。他们在招聘和培养人才上面的投入没有盖厂房、添设备多。所以,我们讨论的一个结论就是,中国汽车工业不管有多好的技术路线图,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开发队伍和力量支撑,一切都是空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确定,核心问题就是技术战略。技术战略搞清楚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才有章可循。
    管欣:是的。中国汽车业对宏观问题谈得过多,技术问题谈得少,经营人才比较多,钻研型的技术人才比较少。只有增加经费,稳定住一大批技术钻研型的顶级专家,中国汽车才有机会。经营是中心,但技术是基础。没有领先的技术,就实现不了经营目标。

来源:中国汽车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2:19 , Processed in 0.1096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