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特殊幼儿入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0 12:1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特殊幼儿入园 
用特别的爱温暖特别的孩子
禹天建 绘
  今天是第22个全国助残日。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141万0-6岁的残疾幼儿,其中70%的残疾幼儿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学前康复教育。本期,让我们和专家、园长、教师一起关注特殊幼儿的学前融合教育:用爱和尊重接纳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平等发展的环境,让特殊幼儿也能和普通幼儿一样快乐成长。 
——编者 
  案例 
  受伤的小马驹撒欢了 
  ■黄翠萍 
  那年秋天开学第一天,我们小(3)班迎来一个叫骉儿的小男孩。他母亲说,孩子刚出生时,父母给孩子起名骉儿,希望他能像骏马一样奔腾。当孩子到应该学会走路时,父母却发现他与别人不同。经过医院检查,骉儿患有髋关节发育不良,以后走路会受到严重影响。眼看着跟他一般大的孩子都已走进了幼儿园,母亲也想把孩子送来试试,看他能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望着她满含泪水的双眼,我抱紧了骉儿:“孩子交给我们,您就放心好了,我们会尽力的。” 
  也许受到身体的影响,骉儿不善言语,与小朋友更是很少交流。我告诉全班的孩子,骉儿虽然和大家不同,走路有些困难,但一样也是班里的宝贝,大家都要尊重他、一起来帮助他。孩子们很是积极,上洗手间主动搀扶;拿副餐时,送到他手里;到操场上体育课时,搬张小椅子让他坐着…… 
  骉儿慢慢适应了班级生活,也给我很多惊喜和感触。有一次,看到他要上厕所,我赶紧走上前去帮忙,他却对我说:“老师,我自己可以。”骉儿坚定的语气,让我感觉到他内心渴求独立的强烈愿望。 
  之后的一天,骉儿走进班里时,母亲没跟着。我很诧异地问:“妈妈呢,怎么没送你?”“我不要妈妈送,自己走进来的。”骉儿破天荒地对我微笑着,脸上露出骄傲的神色。这以后,我不再提醒小朋友们帮助骉儿了,无论是上洗手间还是拿副餐,都是他自己独立去做。中午吃过饭,骉儿也兴致勃勃地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帮老师把小椅子搁到桌子上;小敏吐了,他赶紧去拿毛巾让她擦嘴;上课的时候,老师时常看到他高高举起小手,积极回答问题……望着他开心的小脸,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得到体现时,才是最快乐的,即便孩子也不例外。 
  每次外出参观时,我都跟骉儿商量,让他走一会儿,再由老师背一会儿。为了不让他感到自己的不同,我们会特意多背几次其他小朋友,只是背他的时间长一些。就这样,几个老师坚持轮流背了三年,从来没让骉儿掉过队。 
  老师和小朋友的爱滋养了他,坚强的个性成就了他。毕业的时候,骉儿跟其他孩子一样,活泼可爱、喜欢探索、善于表达、乐于助人,特别是那细细的眼睛里透出的快乐与自信,让我们非常欣慰。 
  你看,曾经受伤的小马驹儿正撒着欢儿,快乐地奔跑在人生的道路上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2:12:3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系江苏省姜堰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   专家说
学前融合:让特殊幼儿平等发展
  ■杨希洁 
  特殊幼儿越早接受适宜的教育,未来的发展就越好。特殊幼儿接受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就读;另一种是在普通教育机构(如普通幼儿园)就读,即我们这里讨论的学前融合教育。 
  什么是学前融合教育 
  通俗地说,融合教育就是将特殊幼儿安置在普通幼儿园,使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在一起接受教育。幼儿园应当根据特殊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灵活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保证让特殊幼儿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参与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  
  融合教育并不意味着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在所有时间、所有活动都必须在一起,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举例来说,如果有的特殊幼儿只要教师多加照顾,就能跟班上其他孩子一起活动,这样的孩子就可以全天候地在普通班就读;有的特殊幼儿需要康复训练,那么他可以半天在本园设置的资源教室或在其他专业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另外半天和普通幼儿在一起。 
  为什么要推行学前融合教育 
  首先,融合教育可以保障特殊幼儿的正当权益,为特殊幼儿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我国政府目前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各地发展学前教育,就是为了保证学前儿童受教育的权益不受侵害。特殊幼儿作为儿童中的一类,也将受惠于此。教育选择权在于家长、在于孩子。尽管在现实层面,幼儿园似乎比家长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但这只是目前因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造成的暂时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各项法律、制度的完善,这种情况也会随之改善。其次,长远来看,融合教育为特殊幼儿将来工作、生活,融入社会,积累了最初的经验,并将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 
  普通幼儿园如何进行融合教育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前我国普通幼儿园,最需要作出改变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改变幼儿园环境。幼儿园要创造一个“无障碍”的环境,方便所有幼儿在园学习、活动不受限制。此外,幼儿园可以根据特殊幼儿的特殊需求,添置一些特殊的设施设备,比如听力语言康复设备、视力矫正仪器、肢体康复运动器械等,还可以设立一些专业教室,比如物理治疗室、音乐治疗室等。 
  更新教育观念。实施融合教育的核心词是平等、发展。平等意味着给每个孩子提供适宜其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的环境,发展意味着提供每个孩子最大限度地获取教育成就的机会。因此,要特别提出的是,特殊幼儿不需要毫无原则的同情,有些同情折射出对特殊幼儿的发展能力的不认可。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特殊幼儿,不仅要了解他们的不足,更要看到他们发展的潜能。 
  掌握科学方法。有些教师面对特殊幼儿,不知所措。其实,教师不必过分担忧:目前教师使用的很多教学策略都在关注幼儿的个体需要,这些策略同样适用于特殊幼儿。同时,教师也需要掌握与特殊幼儿交往的基本常识:比如和听障幼儿讲话(很多经过语言训练的听障幼儿能够说话)时,要面向他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口型;为盲童导路时,不能拉或拽他们的手或盲杖,而应当将他们的手放在自己的肩或者手臂上,让他们感知肢体的运动,以此判断路况;对待智力障碍幼儿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再三地告诉他们怎么做。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要给教师提供充分的培训,让教师卸下心理负担,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更从容、自信地对特殊幼儿进行教学。 
  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已经采取具体措施,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北京从2007年开始在18所普通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实验;上海各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开展了特殊幼儿学前融合教育的指导工作;四川新津、双流等地近年一直在深入、系统地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工作。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特殊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2:13:17 | 只看该作者
特殊幼儿也能帮普通幼儿成长 
  ■邱学青 
  在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中,某些教师和家长会有这样的担心:特殊幼儿可能会分散教师的精力,影响普通幼儿的成长。家长的这种认识是比较片面的:其实,在帮助特殊幼儿的过程中,普通幼儿能获得不一样的经验,其社会性的发展也能得到促进。 
  从诧异到认同:接纳个体差异   特殊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给正常幼儿提供了真实、具体的认知情境,帮助他们了解人与人的不同,并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差异不仅仅存在于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之间,其实每个人之间都存在差异。这样的理解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接纳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 
  某幼儿园中班教室里,老师带来一个长相特殊的小朋友,他的头发和脸都是白色的。一开始,小朋友全部表现出躲避、害怕的神情。老师告诉小朋友,有些人生来就和别人的相貌不同,也有些人因为疾病、车祸等原因使肢体受到伤害,变得和别人不同,但他们都是可爱的小朋友,不用害怕。经过几天的相处,小朋友慢慢消除了对他的惧怕。之后,在迎来一位国外的黑人小朋友时,这些孩子并没有表现得诧异、恐惧,而是很自然地接受了他。可见,普通幼儿有机会与特殊幼儿相处,是一种难得的认识、了解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机会。这样的经验可以拓展幼儿的眼界,并帮助幼儿坦然接受个体间的差异。 
  从漠视到同情:学习关心他人 
  学会关心他人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成人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可以发展幼儿的同情心,有利于开发、培养幼儿的各种兴趣和能力。 
  浩浩是一个特殊幼儿,由于发育迟缓、口齿不清,不会和同伴交流,所以班里的孩子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老师了解到浩浩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只是因为有障碍,缺少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于是,老师以问题“如果你很想和别人玩,但又不知道怎么表达时,你的心情会怎样”,让孩子体验浩浩的心情,诱发幼儿同情心的萌生,并和孩子们讨论帮助浩浩的办法。全班幼儿开始积极行动:分给他好吃的东西、带着他一起玩游戏、帮他叠被子……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从包容到理解:增强沟通技巧 
  普通幼儿在与特殊幼儿的交往中,实践着不同的交往策略,这有利于普通幼儿增强沟通技巧、形成正确的社交观念。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的交流,经常会遇到障碍,普通幼儿要尝试各种沟通方法,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幼儿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普通幼儿在与听障幼儿的交往中,刚开始用正常的语速和他们交流,结果发现听障幼儿不能明白。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普通幼儿开始放慢语速,用清晰、明确的语言,用夸张的嘴形,与听障幼儿交流。 
  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主张,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相处,其中隐含了大量的教育契机:普通幼儿需要以平等的身份对待他人,从中学会独立处理人际关系,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促进幼儿形成友好的态度和行为,提高幼儿的理解、沟通能力,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消除对特殊幼儿的误解,不仅仅要尊重他们平等发展的权利,更要在融合教育中,抓住教育契机,让正常幼儿也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2:13:49 | 只看该作者
园长说
帮听障幼儿 ”听”世界
  ■卢晓月 
  听障幼儿是特别的花朵,但同样有盛开的美丽。我们要倾听他们的声音,也要帮助他们更好地聆听这个世界。 
  我园成立于1983年,主要针对3-7岁患有听力语言障碍的儿童实施医学、教育康复,同时还招收普通幼儿。我园现有听障幼儿210多名,普通幼儿110多名。 
  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我园按照北京普通幼儿园统一标准,设置、安排课程。听障幼儿和普通幼儿在同样的教室里,一起游戏、玩耍、学习。同时,针对听障幼儿,每天有两节组别课程,用以巩固当天的课程内容,并进行听力口语训练。 
  听障幼儿每周都有一节“一对一”课程。专业教师会帮助听障幼儿循序渐进地提高听力能力、增强语言表达技能、掌握沟通技巧。普通课程、特殊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听障幼儿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融入集体生活。 
  创设支持性的环境。我园落实“医教结合”的模式,根据听障幼儿的个体差异,配备了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为了减少噪音、混响对听障幼儿的干扰,我园教室的地面、墙体都进行了吸音处理;每个班级都配有无线调频系统,帮助听障幼儿直接通过接收器收听到教师麦克风中的声音,优化其听取教师语言的效果。 
  听障幼儿在配备听辅器械后,需要周围语言环境的不断刺激。因此,教师告诉普通幼儿,尽量避免使用肢体动作,要用口语交流给听障幼儿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中,听障幼儿会和几个普通幼儿在一组,当听障幼儿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时,普通幼儿会主动给听障幼儿进行重复、解释,帮助听障孩子理解。 
  实施温馨的家园共育。我园会定期举行“教学开放日”活动,让所有家长参观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同时,不定期地推出针对所有家庭的亲子活动,创造对听障幼儿家庭关心、接纳的氛围。我们积极寻求普通幼儿家长的支持,请他们鼓励自己的孩子帮助听障幼儿,支持他们掌握和听障幼儿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开展丰富的社会活动。很多听障幼儿都会有内向、羞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我园经常举办各类社会活动,让听障幼儿和普通幼儿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一次外宾参观活动中,3岁半的坤仪小朋友走到一位高大的外国专家面前:“我让你猜个谜语吧!”这位专家笑着点点头,坤仪经过翻译,和专家完成了猜谜游戏,最后还不忘给专家发一个奖品。全场都对坤仪的天真可爱、自信勇敢的表现赞叹不已。 
  普通幼儿也在成长。幼儿园刚成立之初,许多普通幼儿的家长有些顾虑:和听障幼儿在一起,普通幼儿会不会变得像听障幼儿一样,只会用手比划,语言发展受到影响。一段时间以后,家长发现,孩子不仅发展水平没有落后,还有不少收获:和听障孩子在一起,他们感受到听障幼儿的困难、看到听障幼儿勇敢克服障碍的努力,因此他们面对挫折的时候,有了更多正面思考、更多解决问题的尝试;在和听障幼儿的交流中,普通幼儿需要花更多时间倾听、询问、沟通和理解,普通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也得到提高,他们懂得了耐心地等待、积极地给予关注、适当地进行反馈和提问,俨然是一个个小小“沟通艺术家”。 
  在近30年的办园历程中,我们一直用尊重、关爱的态度,接纳每一位听障幼儿,同时不断地学习、探索、完善适合我国听障幼儿的融合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听障幼儿都有机会呈现自己的美好,并且获得最适宜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语训部主任、启聪幼儿园园长)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2:14:22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说
特殊幼儿家园共育怎么做 
  ■黄晶晶 
  在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工作,我积累了一条很重要的经验:高度重视家园共育,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特殊幼儿的教育中。 
  IEP小组讨论会,引领家园整体共育。IEP(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我们开展康复和教育活动的直接依据。每学期初,我们会为每一个特殊幼儿召开一次单独的IEP小组讨论会。讨论会由幼儿家长、园行政领导、教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等共同参与。所有参加人员共同评价上一阶段IEP(我园以一个学期作为IEP长期计划周期)执行情况及幼儿完成情况,讨论、制定本阶段IEP目标。 
  每月一次半日开放,欢迎家长参与教学。每月一次向家长半日开放,是我园一直坚持的做法。通过开放日,我们充分感受到,家长参与对教师教学和幼儿园整体管理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对这种形式也给予非常高的评价,每次开放完,我们都感觉和家长的距离又拉近了一些。 
  每周两次沟通,增进家园深入了解。每周五,每一位特教老师会把自己带的每一个特殊幼儿本周的教学情况回顾一遍,然后在《家园联系册》上写下本周的主要教学内容、幼儿的完成情况、要对家长说的话。周末,家长阅读教师所写内容后,反馈幼儿在家中的表现。特教老师每周还和家长进行一次电话沟通或者面谈,就细小问题进行具体讨论。例如小班轩轩小朋友不在家以外的任何卫生间小便,大班点点小朋友在活动时,频繁下座位走动等问题,老师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及时解答家长的疑惑,为家长提供方法、策略。 
  定期与不定期家访,集中解决家长问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会有不一样的关注点。我们会在一个学期里集中安排几次家访,有针对性地解决家长的问题。例如每年开学之初,针对新入园的幼儿,我们会进行入户家访。一方面了解幼儿的特点、喜好,从而对接下来的幼儿工作、家长沟通工作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家访教师向新生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讲述新生刚入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状况,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 
  开展家长培训,提供切实支持。为了给家长提供更专业的支持,我们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培训活动。例如,我们曾邀请台湾早期疗育协会秘书长,组织家长团体活动,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特教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为家长讲专业的干预方法,以此给予家长切实的支持。 
  让特殊幼儿尽可能地发展其潜能,拥有和普通幼儿一样的快乐童年,是我们特教人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我们和家长一起不断学习、探索实践,积极营造适合特殊幼儿康复发展的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现代艺术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20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2:09 , Processed in 0.16803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