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隔代教养:老人该怎样带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15 15:4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隔代教养:老人该怎样带孩子  2012年07月15日  作者:邴丽岩 关颖 李丽红 蔡庆玉 孙建国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平日里,小区的广场上、往返幼儿园的路上,随处可见老人带孩子的场景。每当老人们谈论起自己的孙辈、年轻父母谈到老人带孩子,总是有苦有乐,有欣慰也有烦恼……本期,我们一同来关注隔代教养问题,探讨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教育方式。
隔代教养:老人该怎样带孩子
漫画中国网 供图
  现象:吃饭吃出“老大难” 
  ■邴丽岩 
  格格家是典型的五口之家,平常爸爸妈妈上班忙,格格在上幼儿园以前都是姥姥姥爷无微不至地照料她。幼儿园开学之后,格格吃饭时总是闲不住:东瞧瞧、西看看,吃几口饭,再玩玩勺子,忙得不亦乐乎!直到忙得饭也冷了,其他的小朋友快吃完了。老师们在吃饭慢这件事上很为格格犯愁。 
  我们向格格父母反映过这个问题之后,得知在家姥姥总是追着格格喂饭。姥姥振振有词:“吃饭就是吃饭,不管怎么吃,总得让孩子把饭吃下去啊!”格格爸爸也怪姥姥:“妈妈,这孩子不能这么宠着,这样幼儿园培养的好习惯都没有了,我们日后还怎么教育她啊!” 
  原本快乐的周末时光就在这样的争吵声中溜走了。其实家人在关于孩子吃饭这个问题上的初衷都是好的:年轻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纵容孩子;老人们不愿看着孩子把饭放凉,心疼孩子,所以忍不住去喂。但是双方的教育方式冲突,一方烈如火,一方温如玉。孩子的吃饭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倒在家人的争吵中增加了心理负担。 
(作者单位:航天幼儿园一分园)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15:43:13 | 只看该作者
专家视点:“退居幕后”也能帮儿孙   ■关颖 
  “反客为主”的老人们 
  洋洋今年3岁了,爷爷奶奶心疼儿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也觉得子女能力差照顾不好孩子,就主动承担了照顾洋洋生活起居、接送洋洋上下幼儿园的任务。没有了照顾洋洋的压力,洋洋父母这下可“潇洒”了:下班约朋友吃饭,周末和朋友出去郊游,陪洋洋的时间少得可怜…… 
  5岁男孩小文体质较弱,妈妈给他报了跆拳道训练班。奶奶得知后坚决不同意。理由是“男孩成天踢球、玩泥就够闹腾了,再去练拳、学打人,长不成好人。”无奈之下妈妈只好服从了奶奶,小文也为此失去了强身健体、发展兴趣的好机会。 
  婷婷妈妈和我说:“从婷婷半岁开始,我就在外地工作。婷婷跟着奶奶,到她5岁我才调回来。没想到女儿和我之间始终隔着一层‘心墙’,根本不听我的话,对她要求稍微严了点,就哭喊着要找奶奶,奶奶也总是护着孩子,说我的不是,就为这我们娘俩没少吵架。” 
  邻居王大娘和老伴儿以前天天晨练,最近好长时间没见了。后来才知老两口搬到女儿家,帮着带孩子。王大娘说:“我带孩子很吃力,感觉比上班还忙。一早起来给外孙女做饭,哪有时间锻炼!”老伴儿每天帮忙接送孙子,有一次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胯骨严重损伤,从此拄上了拐杖。 
  角色错位影响家庭教育 
  孩子来到世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乃至他在家庭中接触到的任何人都是他的教育者。而父母应该是育儿的“男女主角”,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老人们在育儿中“反客为主”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首先,“鼓励”孩子的爸爸妈妈当“甩手掌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法律规定要对孩子尽抚养教育义务,他们是孩子抚养教育的主角,老人们过多地包揽了孩子的事,实际上是在“鼓励”、“纵容”孩子的爸爸妈妈不管或少管孩子的事。 
  其次,影响亲子感情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幼儿阶段是亲情培养的关键期,尤其是他们与父母情感关系建立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与父母共同生活,老人又对孩子过分宠爱,很容易使年幼的孩子在对长辈的情感上产生错觉,认为祖辈更加疼爱他们,相比之下对爸爸妈妈感情则会疏远。这种亲情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影响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再其次,祖辈容易与儿女产生矛盾。如果老年人定位在教育孩子主角的位置上,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并按照以往的经验带孩子。而孩子的父母往往会接触一些养育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老人对此经常持排斥态度,两代人免不了发生争吵。如果孩子经常遇到两代人教育不一致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容易形成双面人格。 
  最后,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会因此下降。老年人出于对儿女和孙辈的疼爱而过多地付出,占去了自己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打乱了自己原本悠闲的生活节奏,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老人要适时“退居幕后” 
  无论什么情况,在隔代教养中,家庭成员都要明确一个原则:只要儿女具备抚育孩子的基本条件,就应该担负起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而老年人在孙辈的抚育中只要转变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一样可以发挥余热: 
  一是发挥优势,积极参与,不要大包大揽。老年人在晚年见到隔辈人,往往比年轻时更为激动和喜悦,对孙辈的爱更为强烈,也因为有过带孩子的经历,比年轻的父母更熟悉如何带孩子。老年人的务实和耐心往往是年轻父母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的手工制作、儿时的互动游戏、童歌童谣等在带孙辈时都能派上用场。3岁的天天有各种各样的现代玩具,然而他最喜欢的玩具却是爷爷叠的纸飞机,爷爷会“做飞机”在他看来是件很了不起的事。这位老人动员孩子的父母也参与其中,一家三代共同回味传统游戏中的乐趣和亲子的互动。 
  二是尊重儿女,与时俱进,不要惟我独尊。老年人带自己的孩子大多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几十年中,社会发生了巨变,当今孩子的生存环境和大家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同以往。而不少老年人观念中的好孩子是听话、老实、规规矩矩,带孩子时喜静不喜动,对自己不曾了解的新鲜事物往往持排斥态度。现代社会各类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家庭教育所遇到的问题纷繁复杂,明智的老年人视野要开阔、具有学习精神、与时俱进,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是帮儿爱孙,促进和谐,不要激化矛盾。在中国社会,祖孙之情胜过亲子之情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祖孙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在家庭关系中老年人的独特作用。老人带孩子是帮儿女,就不能在亲子之间制造矛盾,而应该做好亲子沟通的纽带。小红的奶奶就是个明白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有好吃的告诉孩子给妈妈爸爸留一点;给孩子买玩具、新衣服说是妈妈给买的;到了周末,一定创造条件让孩子跟父母在一起……这样,尽管小红有时见不到父母,但给孩子的感觉是父母时时都在自己身边。 
  四是珍爱自己,量力而行,不要过度操劳。老年人给儿女带孩子的前提是自身健康,应当留出自己的生活空间,同时培养儿孙体谅老人的情感和在日常生活中扶助老人的习惯。比如4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做简单自理和家务事的能力,家长可以训练孩子自己吃饭、穿衣,自己的事自己做,和老人一起洗小件衣物、收拾房间、给爷爷奶奶捶捶背等,不在于事情大小、能做多少,关键是能逐渐起到减轻老人家务负担和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双重作用。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15:43:57 | 只看该作者
 儿女心声:和婆婆一起学育儿   ■李丽红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工作很忙,婆婆一直帮我一起照顾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曾经和婆婆产生分歧,但我慢慢摸索,和婆婆一起学习育儿,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默契。 
  关心婆婆,这是我们共同学习的心理基础。我重视在心理上给予婆婆关注,经常陪她聊天、散心、外出游玩,了解她情感和心理需求,让她感受到我的爱。慢慢地,我和婆婆形成了不是母女、胜似母女的关系,彼此之间非常信任。 
  购买育儿书籍,和婆婆一起学习。在我的家庭支出中,每月固定都有“精神食粮”的部分,用来订阅、购买一些家教类的书籍、杂志,很多朋友来家里时,都会感叹我对购书的执著,有时借两本回去学习。婆婆也逐渐受到影响,让我分享书中的育儿经验,和我一同讨论。 
  努力让婆婆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婆婆养育了4个优秀的孩子,但教育理念有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儿子上幼儿园以前都是跟着婆婆的,养成了吃饭拖拉、爱吃零食、挑食的不良习惯。我找到了几段有关不良吃饭习惯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视频,和婆婆一起观看。婆婆看完后说:“以前不知道,顺着孩子心意吃饭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以后得好好学习了!”很朴实的一段话,看出了婆婆对孩子的爱,道出了婆婆对学习的渴望。我还找出相关的书,和婆婆一起阅读,共同找到了孩子养成不良饮食的原因:生活没有规律、活动量少、过分溺爱。婆婆看完后,主动改变了溺爱孩子、跟着孩子喂饭的习惯。其实,祖辈对孩子都是满满的爱,只要他们转变观念,就会主动去学习,子女就能放心地和他们一同养育孩子。 
  考虑到婆婆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婆婆是典型的农村妇女,文化水平不高,一般的书能自主阅读,毕竟六十多岁的人了,眼睛不太好。我为婆婆购买一台收录机,因为听广播比较自由,只要有相关的节目,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不仅能够听到实用的家教知识,还能丰富婆婆的生活。 
  经过我和婆婆几年的共同学习,当面临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们俩总是商量确定教育方法,然后在过程中保持一致,谁都不违反教育的规则和方法,相互之间彼此信任、互相理解,教育孩子就成了一件开心的事情。每当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我和婆婆都会欣喜不已;每当看到婆婆在教育孩子方面辛苦的付出,我为拥有这样通情达理、热爱学习的婆婆而感动!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实验幼儿园)
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15:44:3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观察:用理解架起隔代桥梁   ■蔡庆玉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经常看到祖辈、父辈因为教育理念不合、无法互相理解,因此产生矛盾的情况。 
  祎祎小朋友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孩子,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她在早上入园的时候,情绪很低落,有的时候甚至哭闹。经过了解,发现双方各执一词: 
  祎妈妈是某单位的领导,平时工作很忙,因此祎祎基本上都是祖辈照料,祎妈妈比较注重亲子教育,晚上无论再忙再累,都会坚持给孩子睡前讲一个故事,和孩子聊聊,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而祎奶奶则坚持晚上让孩子早点入睡,对祎妈妈晚上讲故事、聊天的做法非常反对,认为早上孩子入园不高兴的原因都是晚上睡眠不足造成的。 
  我开导祎妈妈:“祎妈妈,祎奶奶的坚持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早睡无疑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虽然老人没有专业的育儿知识,但却在实践中得出‘早睡能改善儿童在白天磨人以及焦躁的现象’的结论。除此之外,你知道吗?幼儿时期睡眠不规律将对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没有规律的睡觉时间,会让孩子生物钟混乱从而导致激素分泌系统紊乱。比如促使人们产生睡意的‘褪黑激素’对于正常发育必不可少,这种激素分泌最多的时期在1至5岁期间,而晚睡的孩子的褪黑激素分泌量会降低。” 
  我对祎奶奶说:“祎奶奶,现在家庭中,孩子的一切都是全权由祖辈打理,很多年轻的父母当起了‘甩手掌柜’。祎妈妈即使晚归再疲惫,都能尽最大可能履行她做妈妈的职责,多陪陪孩子,利用讲故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等,通过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心理,为的是更好地教育孩子。您有一个很不错的儿媳妇呢。” 
  对我的解释,祎祎奶奶和妈妈都表示理解。祎奶奶对我说:“的确,自己光想着孩子了,以前我总认为,反正白天的时候,孩子都是我带,无论咋闹腾都闹不着她。原来孩子她妈也是尽心尽力地为孩子教育费心,以后我要多心疼儿媳妇,多和她交流孩子的情况。” 
  祎妈妈也表示以后多考虑老人的感受,多听取老人的意见,遇到矛盾的时候,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还要和老师及时沟通问题。 
  我还把祎奶奶和祎妈妈叫到一起,三个人促膝长谈。我善意地提醒婆媳二人,祖辈或父辈对孩子的要求可能不一样,但要保持统一原则,千万不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意见相左,让孩子无所适从;其次,在家庭教养中,无论是富有经验的奶奶,还是有文化的妈妈,都要科学地教育、培养孩子,当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都应将科学方法和家庭实践相结合,选择恰当的方式。 
  祎妈妈和祎奶奶很赞同我的建议。经过沟通交流,在祎祎睡觉的问题上,她们达成了一致:祎奶奶每天都和祎妈妈讲讲孩子在幼儿园、在家里的表现;祎妈妈争取不加班,早回家半个小时陪女儿。经过婆媳二人的共同努力,祎祎的变化很大:在园时间里,精神状态好多了;经常给老师念叨妈妈给她讲的睡前故事…… 
  当两代人对待孩子教育问题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定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梅县幼儿园)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15:45:04 | 只看该作者
 祖辈经验:梁大爷的“育孙宝典”   ■孙建国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经常接到老师、父母对于隔代教养的抱怨:由于祖辈过分地溺爱和放纵、过多地包办替代和保护,使孩子“以自我中心”,阻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老人们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同伴交往的机会,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然而,在一次咨询活动中,一位普通农村老人梁瑞金的“育孙宝典”,让人对“隔代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让孙子摸爬滚打 
  自从梁大爷的小孙子牛牛来到这个家中,牛牛的爸爸妈妈就像得了宝儿似的,总也忍不住要把孩子抱起来,梁大爷都及时制止了。梁大爷没让牛牛坐婴儿车,而是让孩子自己学着翻身、打挺儿,为这事儿媳妇一开始还跟梁大爷闹意见,觉得牛牛没有享受到现代孩子的待遇,可是在“宝宝快爬”的婴儿比赛中,牛牛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第一名!牛牛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牛牛的体格比同龄孩子棒多了!俗话说“七坐八爬”,在牛牛七、八个月大时,梁大爷也没让牛牛坐爸爸买来的学步车,而是让孙子自主爬行,梁大爷跟奶奶拿着玩具在前面逗引,孩子跟在后面爬行,结果牛牛早早就能站立。等到学步时,牛牛的爸爸妈妈怕孩子摔着,想在一边架护着孩子,梁大爷给劝住了,孩子学步需要一个自己练习的过程,也是他自我总结经验的好机会。牛牛现在5岁了,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较,牛牛体质、身体协调能力都更好。 
  给孙子吃好的 
  牛牛从小自己吃饭,从不让人喂饭,爸爸妈妈喂饭梁大爷也不让。牛牛一开始用手抓,再后来用小勺挖,虽然抛洒一点儿,可牛牛吃得香着呢;再看看那些从小习惯于喂饭的孩子,爸爸妈妈端着碗追着孩子到处跑,连哄带劝也喂不上几口饭,都是老人给惯的!对孩子偏爱的糖果梁大爷是尽量减少,不管一开始孩子要求多么强烈,梁大爷决不妥协,他给孩子多吃有机、绿色食品,用水浸泡果蔬,清洗干净,也不给牛牛买那些颜色鲜艳、口味独特的儿童膨化食品。由于牛牛一开始就自食其力、不挑食,到现在远离有害垃圾食品,更不易得病。 
  和孙子一起锻炼 
  梁大爷觉得孩子在6岁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定一个好的身体,他跟牛牛奶奶每天晚饭后都带孙子散步。一开始牛牛受《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吸引,赖在电视机前不愿离开,梁大爷就对孙子说为什么每次比赛灰太狼都比不过喜羊羊?就是因为喜羊羊喜欢锻炼!牛牛说我也要学喜羊羊每天锻炼,现在小孙子已经习惯成自然,晚饭后不是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而是拉着爷爷和奶奶的手逛花园。 
  经常和孙子聊天 
  梁大爷退休后,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牛牛从开始学话起就经常拿着一件玩具,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爷爷奶奶讲故事,老两口也乐意做牛牛的忠实听众。在梁大爷家,最经常看见的场景就是孙子讲得手舞足蹈,爷爷奶奶听得如醉如痴。爷爷不会把孩子放在一边看电视,自己打牌,梁大爷懂得用心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为梁大爷的“育孙宝典”而喝彩,老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育儿专家,他也许不知道心理学中的“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等专业术语,但我们从老人的育儿经中却看到了这些理论的实施。这位爷爷与天下所有的爷爷一样疼爱自己的孙子,但老人唯一不同的是非常冷静、理智,没有把自己“关爱”变成“溺爱”。 
  (作者系山东省青州市职业子弟初中心理咨询师)
  《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15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2:03 , Processed in 0.1547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