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干部制度无力培养“汉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9 18:2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干部制度无力培养“汉奸”  2011年12月15日  作者:班干部   来源:红网
  最近,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条微博引发热议,微博称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并列举三个特点:为强权效力、告密、奴役同胞。微博还称,发达国家小学没有该制度,建议取消,让孩子平等成长。(12月13日《广州日报》)
  将小学班干部制度称作是在培养“汉奸”,这样的过激言辞即使是出自一向语出惊人的郑渊洁之口,还是难逃炒作嫌疑。然而就这个事件来说,郑渊洁怎么说相对次要,关键在于他所指出的问题确实是有现实根源的。
  近年中国学校的班干部制度已经引起不少争论,小学“五道杠”等现象的曝光让人感叹成人官场中的污浊之气已经悄然蔓延至纯洁的小学校园,而小学生又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样的状况确实堪忧。
  尽管如此,将矛头直指小学班干部制度本身,却并没有道出问题的根本所在,更不足以改变孩子们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现状,治标而不治本。毕竟,老师委任班干部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优秀的学生,激励后进生,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沟通、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班干部制度如今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有些偏离了原本建立的初衷,但这不是孩子们的错,更不是小学教育制度的错,而是成人未能给孩子们树立正面榜样所致。如果说取消班干部制度是为了避免孩子受到“官僚”习气的侵害,那么无论是郑渊洁还是持有相同观点的人都高估了班干部制度,同时也是为带头耍“官威”的家长推脱责任。
  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孩子说话时要蹲下以示平等,吃饭不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随意横加训斥,这种平等的价值观到了学校中则体现为孩子们相互尊重,不分“干部”和“平民”,从而将民主和平等思想从小就传授给孩子们。
  而中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孩子们从小受到家长们的严格监视和控制,家长的威信使得孩子们逐渐依赖于在威信的督促下行事,到了学校,老师不可能像家长们一样一直监视着每一个孩子,班干部的设置一方面是“威信”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榜样激励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下,一方面孩子们得到了监督,另一方面担任班干部的同学得到了个人能力上的锻炼。
  取消班干部制度固然有好处,但前提是我们的社会大背景需要改变,我们需要确保取消班干部真的能够避免官僚之气对孩子们的影响,确保在“威信”缺失的前提下,在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没有转变的情况下,孩子们到了学校能够自尊自律,平等对待他人。若不能确保,那么就是说干班制度无力培养“汉奸”,也不应立即取消。(李园)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18:27:51 | 只看该作者
班干部制度怎么避免所谓的培养“汉奸”弊端


2011年12月14日  作者:赵木木   来源:国际在线
  最近,童话大王郑渊洁一条微博引发热议,微博称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并列举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微博还称,发达国家小学没有该制度,建议取消,让孩子平等成长。(12月13日广州日报)
  这真是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年代,人要出名了,往往就敢于理直气壮的对一些社会现象发声了,因为其社会影响力摆在那里,只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即使稍微显得偏激了一些,也会有大量拥趸或者粉丝力挺,这是明星的聚集效应,也是明星学者们能够有舆论阵地的坚强后盾。
  通话大王郑渊洁这几年作品大热,其社会影响力也随之水涨船高,而其本人在很多社会问题上的及时发声,也获得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就如最近这刚刚发表的“小学生班干部培养汉奸论”,根据《广州日报》1015人参加的官方微博投票,45%的网友呼吁取消班干部制度,让孩子们平等成长。而13%的网友则认为,不该取消,班干部制度能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38%的网友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大人。
  从统计数据上看,支持郑渊洁观点赞同取消班干部制度的人占了多数,只有13%的人认为不应该取消。这说明我们的小学生班干部制度确实有问题,但需要强调的是,38%的人群给出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错不在小学生班干部制度,而是大人在设计和执行制度方面出现了偏差,让小学生受到了不良思想的影响,因而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小大人”为谋求班干部一职而互相攻击甚至产生矛盾。
  笔者前不久曾看过一部反映小学生班干部竞选的纪录片《请投我一票》,片中三个小学生竞选班干部的“残酷”竞争过程以及孩子们在此中间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些成人化的贿选手段,让人感觉有点“不寒而栗”,但这样的所谓“成熟”能怪孩子吗,其实最应该反思的是那些在孩子背后积极出谋划策为孩子能竞选上班干部继而能在班里很威风的“管人”的家长们。
  本来学生班干部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锻炼孩子们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但如今在一些小学班级中,班干部成为老师密切注意哪个学生不听话的“顺风耳”,而很多孩子在社会各种不良思想的熏陶下,也乐意去通过班干部的“权力”来体验这种“等级制度”下因为职务所带来的“管人”的权力快感,甚至为了维护这种感觉,搞一些给老师告密的小把戏。
  事情虽小,但对孩子今后人格的健全影响不容忽视,反观国外,很少有在小学设立班干部制度的,基本上都是设置一些服务性岗位,让孩子们轮流担任,服务大家,在他们这些孩子的眼睛和头脑里,只是给大家服务,而不是表现权力的威力,当然,他们在班级服务岗位设置上从来也就没有说要体现出权力的概念。
  郑渊洁作为童话大王,他所期待的小学生阶段的“权力真空”状态或许只是个梦想,但我们的教育部门能不能在小范围局部的进行一些改革试点呢,或许,孩子们会给我们一个惊喜,毕竟,他们的心灵世界“自洁”能力远比成人要强得多……(赵木木)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18:28:38 | 只看该作者
郑渊洁的“班干部汉奸”论是对孩子的伤害  


2011年12月13日  作者:段思平   来源:红网
  近日,有条微博很火,3000多人转发,800人参与评论。微博称,郑渊洁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发达国家小学没有班干部制度,建议取消中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12月11日《信息时报》)
  因为发达国家没有班干部,我们就应该取消这一制度吗?郑渊洁的逻辑值得推敲,毕竟,我们不可能与发达国家无条件的看齐。其实,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没有班干部制度,是因为其小学实行小班制,人数较少,便于管理;到了中学阶段实行选课走班制,没有固定班级,自然也就不需要班干部。以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来看,全面取消班干部制度的条件并不具备。
  在郑渊洁看来,班干部与汉奸有三个特点是共通的: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确概括出了在部分班干部身上所存在的“官”和“管”的色彩,然而这并非班干部制度的原罪,而是制度在实践中的走样。事实上,如果把“奴役”理解成一个中性的概念,比如“管理”,那么在任何一个社会部门中,管理者的角色都带有类似的特点,以“汉奸”论之有失偏颇。
  再者,班干部的“告密”与汉奸的告密决然不同。这种类比首先就把老师和学生的二元关系对立了起来,认为老师不是要帮助学生而是像日本鬼子一样“迫害”学生。汉奸为了苟且偷生而出卖同胞的告密是令人不齿的,而班干部向老师反映情况的“告密”是本着帮助同学改正缺点的良好愿望。不论被“告密”的同学是否理解,从动机上而言,班干部在人格上并无可指摘之处。
  长期以来,班干部制度培养出不少优秀的人才,班干部经历对学生能力提升确有益处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改进这一制度,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才是教育界需要反思的,因其存在阴暗面就以偏概全、一味否定并非负责任的做法。
  看过郑渊洁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往往以比较调皮的、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差学生”作为主人公,努力发现这一群体的闪光点,对他们加以鼓励。然而,不应忽略的是,班干部也是孩子,也需要肯定和认可,虽然他的论点是放在班干部制度上,但客观上构成了对班干部形象的丑化,对班干部学生形成了伤害。试想一下,一个班干部孩子看到郑渊洁的论断时,会怎样看待自己的班干部身份呢?希望一些名人在谈到孩子时,不要再用如此刺耳的词眼。(段思平)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18:30:54 | 只看该作者
“小鬼争官”不过是教育庸俗化的又一罪证   

2011年12月13日  作者:陈守湖   来源:红网
  12月9日,有条微博很火,3000多人转发,800人参与评论。微博称,郑渊洁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发达国家小学没有班干部制度,建议取消中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调查显示,近九成网友赞成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12月11日《山东商报》)
  设班干部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让孩子多点责任意识,多点服务意识,其实也是有教育作用的。作为班干部,就得对自己有所约束,培养自我约束意识,也是一种必要的成长锻炼。郑渊洁的旧微博(2010年6月9日发)被“翻新”引发广泛关注后,有教育工作者就表示,关键问题不在班干部,而在于管理班干部的大人。事实上,这也是小学班干部制度的问题所在。因为,在官本位文化盛行的社会氛围中,“别拿班干部不当官”很有市场。
  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现实的小学教育中,本出于锻炼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班干部,其实多已成为向优等生派发的糖果,弄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中国现代小学版。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几个班干部,成为了孩子们巴心期盼的蛋糕。但单一的评价体系,又使得许多孩子根本无法企及。在孩子心智稚嫩的小学教育阶段,这样的班干部制度对于孩子的心理暗示,无疑是极为负面的。所以有教育界人士认为,“人人都有机会当小干部”的学校才是好学校。什么样的学生能当学生干部,其实正好回答了“教育到底追求什么”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土,就长什么样的苗。
  今年5月,湖北武汉的“五道杠少年”引发舆论强烈关注,在孩子的发言稿里,“我代表……表示崇高的谢意和衷心的感谢”、“预祝……圆满成功”、“让我们……做出应有的贡献”等这样的官场语词比比皆是。尽管我们不否认孩子的早熟或优秀,但这样的早熟或优秀反证的是教育观念的庸俗。
  而最受诟病的是:在一些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学生干部制度灌输给孩子们的特权意识。因为当学生干部可能得到许多的“好处”:评三好学生,评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学校参加各种“风风光光”的活动,处处得到老师的爱护……因为这些“好处”,当班干成为了许多孩子的梦想。甚至当个值日生都会觉得很跩,可以支使别人。出现郑渊洁炮轰的所谓“告密”现象,也就相当自然了。但幼小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不过是在看大人的眼色行事而已。
  讨论小学班干部制度的存与废,首先得从“为什么设立班干部开始”这个基础开始。如果是出于多方面锻炼孩子能力的教育目的,就完全有必要存在。如果仅仅是庸俗社会学在学生管理教育中的应用,那就应即刻废止。
  孩子的小社会是成人大社会的一面镜子,倘整个社会皆官迷心窍唯权是尊,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责难孩子?“小鬼争官”只不过是教育庸俗化的又一例证。(陈守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2:50 , Processed in 0.1117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