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似曾相识燕归来——新世纪图像刊物的视觉人文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 21:3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似曾相识燕归来——新世纪图像刊物的视觉人文现象2010年07月14日

来源:《人民摄影》


作者:王瑞

  正处于一面是社会转型、一面是入世、接轨关头的中国社会文化领域,其被媒体渲染的媒体大战、媒体洗牌现象,在一向沉稳观望的中国摄影界,似乎并无风起云涌的大波大澜。协会体系下属的省办刊物《光与影》以冒然出轨姿态被扫地出局,似乎就算是此一轮摄影媒体 大战所清洗掉的一张废牌了。
  
  本来就数目有限,而且主要是隶属于中国摄影家协会机关刊物的摄影媒体,在社会形势转弯的莫测之际,眼看着《光与影》有形中被甩下了同业大车,于观望之余,不知是不是在捏一把冷汗间吁了一口气,将《光与影》当作前车之鉴的教训,不觉地就;改版风鼓动的竞争意向,心领神会地朝轻车熟路的老道方向调头。毕竟,以不败的稳健之不变而应变,比之为求新颖而承受风险更保险。
  
  读图食谱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掀动的一曲读图时代的理论调子,唱起来飘起来。中国平面传播媒体的图与像明显地多了起来,一则乃由于印刷设备的硬件急速发达之故,这是物质基础的事;二则就是摄影界由新闻摄影从业人员(至今仍是中国摄影界的主体构成部分),所提倡并实践的图片故事报道摄影能力的迅趋成熟。这一取自西方的摄影报道方式,从讲视觉故事入手,开拓平面媒体的新颖视觉传播形态。现在看来;图片故事之所以能够普及流行,不但是摸准了读者大众喜闻乐见传奇故事的社会心理,而且把中国摄影一贯宣传式的艺术习气,强劲地带入了纪实摄影的时代潮流。
  
  在《现代摄影》杂志和《光与影》杂志相继沦陷之后,各家主导性的摄影刊物更趋小心翼翼。这表现在其菜码虽然渐精渐大,但菜谱并未怎么多样多味。健康食物的益处是吃不坏肚子,至于倒不倒顾客的胃口,国营食堂在摄坛尚占据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传统份饭的定食,略以时菜加时尚佐料烹调,即使创不出什么拿手菜品牌,靠着从小到大别无选择定量供应所培育的固定客源,维持个门庭若市的场面自不在话下。 
  
  这般形势下,有个问题值得摄影理论界探讨:中国读图食客们的口味,从文化形态而言,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以一元货,真不错的国营食堂定食为基调,所形成的几十年一贯制的习惯性口味,在面临非定食的别样菜肴出现时,其已经根深蒂固的定型口味,是否激发得出公众尝鲜的欲望和消化的能力?具体而言,以传统摄影刊物造就的大众化摄影观念,面对《现代摄影》和改版《光与影》之类刊物摆上台面,是想吃而不知如何下筷,是吃了不对胃口,是没见识过而不敢冒然下口,是见了好象炸蝎子生怕中毒,或者还是吃下去不如定食的炒冷饭更合乎习惯?诸如此类,似乎证明中国人的生理口味很刁,然而视觉文化的口味则未必怎样。 
  
  其实,中国摄影公众未必是不想吃螃蟹或者是害怕吃螃蟹,而是因为受定食口味形成的视觉定势制导,令其面对螃蟹不知如何下口。《现代摄影》和改版的《光与影》杂志,大约就是由于不合这样的普遍人的口味而饱受冷落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公众的良性的读图观念和习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经验就是培养观众,当观众的电影观念发生变化了,电影艺术所蕴涵的精妙之处才可能被公众深入领会。当公众的看电影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以后,电影的市场也就由窄仄走向了宽广。 
  
  在此以吃食为喻,说明中国摄影观念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正因为中国的摄影人都是靠读图像刊物养成摄影观念和读图习惯的,所以图像刊物对于中国摄影形态的表现方式、发展途径和观念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图像消化
  
  今朝,图像事物海潮般的一拥而上,似乎令视觉经验单调的中国视客们,一下子看得眼晕目眩。这多少证明了读图时代之观念的突如其来,有些令中国视客们不明其图、不知所读、不谙就里。生吞活剥,吃了胀肚。;读图时代头一轮的视觉美食大宴之后,胃袋里充斥着狼吞虎咽添塞进来的东西,需要读图大众进行必要的文化消化。
  
  健康的问题于是出现了。粗茶淡饭虽不丰盛,却也不难消化。盛宴佳肴虽然美味,却可能难以消化吸收。中国摄影媒体在改革开放的节庆之际,广纳世界图像美食,一勺烩一锅端地纷纭拿来,本属好事一桩。但这视觉形势的久饥迅饱,一下子就把食客们吃噎住了。这时节,急需的是胃蛋白酶之类的消化药。
  
  摄影媒体自身的文化体质嬴弱,只有在这个胀肚的程度,才突显了症结的所在。摄影评论的缺如,不但严重影响国人摄影观念的健康养成,而且直接阻碍着摄影吸纳功能的正常进取。 
  
  为迎合市场经济的滚滚钱潮,摄影媒体曾经盲目信奉图像消费。殊不知从文化的层次而言,图像消化不良已经是生理失调的当务之急。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消化的问题,则吃下一肚子的美食,未始不会成为妨碍健康的因素。
  
  中国摄影人曾经以为问题在于不会拍,我则认为首先是因为从事图像文化者的不会看。看才是根本,不会看则永远也休想拍得好。如何会看,除了多看,还有理解消化所见事物的能力。会看是观念,会拍是技巧。两者的关系,犹似会做与会吃,做得出美食,只有碰上会吃的食客,美食才因为有了美食家的优异味蕾的品尝其美妙,方具有成就其为美食的意味。 
  
  中国的电影文化,在形成培养观众的观念步骤之后,得以质的飞跃发展。其中电影评论的推广普及,起着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比较之下,中国摄影的发展,一直卡壳在摄影评论无以突破,徒有好的摄影作品,也难以为公众所充分理解领会。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1:32:44 | 只看该作者
视觉人文
  
  改版的《光与影》杂志以图像刊物大跨步转型而夭折,是中国摄影图像文化在观念发展方面的严重损失。改版的《光与影》杂志企图把图像意义从单调的政治图解和沙龙唯美风气,朝向社会人文方面扭转。其成功处在于大幅度地冲击了中国摄影观念的定势局限,从影像的意义上张扬其无所不在的文化功能。其失误处,我认为是刊物编辑方针偏;精英思维,在中国事物的题材内容选择上,过分着眼于前卫文化形式和时髦文化的一批应时事件人物。主编沈小平侧重到了图像的人文含义,这是《光与影》杂志改版的可肯定的成就。然而书生气的沈小平的个人兴趣,则颇受限于那班名士们的时尚作秀及其表面派头(尤指该刊物的中国内容部分)。
  
  改版的《光与影》杂志终于未及切合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广阔层面,然而这份改版刊物的编者与供稿者,着实尝试探索了图像的社会人文意义。此举无疑洞开了长期屏障中国图像媒体正常伸展的观念樊篱,为图像刊物的办刊方针,趟出了一条可行的先驱之路。 
  
  几乎跟改版的《光与影》杂志轰然停刊同时,转版出世的《东方艺术》杂志悄然上场。
  
  受刊号的限制,部分杂志的出世,一时间只能靠过继。《东方艺术》实则是一份靠集资为本钱的民间刊物,它袭用了办不下去的河南省艺术研究所持有的刊号,转以《东方艺术》刊名,尝试以视觉艺术为主题的办刊方向,有备而来地闯入中国期刊市场。初时它定位于中国艺术类时尚图文杂志,例如曾经把人体艺术作为第六期杂志的主题,总编乐祥海以探险告白撰写的编辑手记,表明转刊的脚步一下子踏上时尚艺术的当前鼓点。如此发挥下去,未始不是又一本上海版的《艺术世界》的中原翻版。如何突显杂志的个性特色,在《东方艺术》转刊的起步初期,便及时地找到了重新为刊物定位;视觉人文之路。不久,《东方艺术》杂志以严谨的编辑作风和精良的印刷品质,稳扎稳打地在中国文化期刊领域,开拓出了具有刊物个性特色的有所作为的生存空间。
  
  可喜的是,《现代摄影》和改版的《光与影》所张扬起来的人文格调,并未随着它们的夭折而烟消云散。新世纪之初,视觉人文精神不期然地在摄影媒体间幡然升起。
  
  当转刊的《东方艺术》杂志将办刊方针由艺术文化朝向社会人文方向大幅调转之际,由《地理》改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步享誉世界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办刊路线之后尘,把选题方针大幅朝社会人文方向深入。与此同时,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也以跟深圳科比亚咨询有限公司合作的方式,出刊一份《华夏人文地理》杂志,将地理融合社会人文内容,加入中国期刊媒体的战国时代的竞争行列。 
  
  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份标榜人文内涵的刊物,不约而同地都扩充了图片的比率。而且,摄影人出马主掌办刊风格,开始跃上起主导作用的台面。《东方艺术》杂志以姜健出任摄影总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聘李媚任艺术总监参与改版,《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由王苗担当主编。
  
  至此,视觉人文式的办刊现象,应可作为中国摄影社会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加以深入探讨。
  
  《东方艺术》
  
  在我看来,《东方艺术》杂志在视觉人文办刊定位上的独辟蹊径与出手不凡,跟它的内行办刊班子的人才结构有直接关系。这是一个出于志同道合基点的办刊人员的自由结合范例,主编乐祥海具有工艺美术设计的学术背景,下海后经营印刷业,上手创刊一份转型杂志,正当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代表原属机构的留用人员姜健,既非混迹文化界的空子,又是卓有建树的摄影名家。由这样的两个人携手通力合作,正是时下所言的强强组合的搭配。因此,这份民间刊物彻底排除了通常报刊杂志编辑部,那种不可避免的硬性分配摊派进来外行人员的行政弊端。可以说,乐祥海与姜健相辅相成的信任合作,再度重现了停刊的《现代摄影》杂志之苗小康与李媚默契配合的成功先例。这两个例子,充分反映出一份办出特色的刊物,不必人多势众,只要是由兢兢业业真正做事的内行人员来主掌局面,则不但可以避免具有国情特色的人情人事麻烦,而且一旦志同道合地放手施展,既会有不同凡响的事业成就展现。这样的良性组合办刊经验,应当成为未来摄影媒体改革调整的重要、甚至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1:33:10 | 只看该作者
  同时,值得发人深省的是,为什么曾经出现过的若干出类拔萃的摄影杂志,例如《现代摄影》和改版的《光与影》等既有开拓观念,又有事业建树的摄影杂志,都不得不承受沦亡的命运?能说的我已经说了一些,还有一些想说而不便说的,我正寻思以何种途径表述。根本原因,也由于当前的摄影社会虽然呼喊着搞市场经济,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摄影媒体间的公平竞争机制。所以,才会出现庸刊驱逐优刊的现象,而且这种不良现象仍然还会继续存在。 
  
  当前,《东方艺术》杂志正在经受不合理体制和不公平竞争形势下的艰巨考验。继往开来的《东方艺术》杂志的当代文化意义,在于它以行家里手的志向组合,再次证明《现代摄影》杂志在上个世纪实践的办刊经验正确。《东方艺术》杂志现今所坚持;视觉人文办刊精神,又是对改版《《光与影》杂志在上个世纪办刊思路的继续发挥。不仅如此,从2002年《东方艺术》杂志的几期主题内容表现来看,它在全面落实中国纪实摄影和民俗摄影的实践成果方面的不懈努力,必然成为载入中国摄影史册的殷实篇章。
  
  《东方艺术》杂志在其转刊初期,以诚恳态度广纳良言。例如对艺术评论家岛子的建议,迅速采纳并卓见成效。岛子给《东方艺术》杂志的建议为;定位在艺术时尚乃是一个良策,但目前上海的《艺术世界》、成都的《现代艺术》、《新潮》、长沙的《视觉21》都在瓜分这一领域。稿源、作者队伍也过于集中,很难形成独特的风尚及面貌。我建议可向视觉人文层面扩延,每期以一个大的问题来展现布局,附之以独特的常设栏目(最好以栏目来设主持人、撰稿人)。以此来聚结实力,则可逐步胜出。
  
  岛子所献计的良策,道理并不深奥,难则难在哪个刊物有切实采纳的勇气魄力和操作起来的内行能力。以2002年《东方艺术》杂志站位视觉人文的表现,我认为这份刊物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较好。 
  
  摄影命题
  
  《东方艺术》杂志总编乐祥海大胆采纳姜健和岛子的良策,以视觉人文定位来塑造刊物的形象特点。并且明确表示,要以《东方艺术》杂志为空间,为中国有想法的摄影家提供作品发表的机会。在此视觉人文意向的方针体现之下,2002年的《东方艺术》杂志得以从众多的文化艺术刊物中脱颖而出,迅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欣赏。
  
  2002年《东方艺术》杂志操办的摄影题材的内容,能够充分落实该刊对视觉人文的深切理解意识。例如以下的一些摄影专题:《上海·内面的都市》,展示了迅速发展的上海市区景象,在一批上海籍摄影家眼里的多元反射情形。《高原随笔》是摄影家盖明生拍摄的少数民族影像,以其自撰文字深入介绍个人专题摄影的细致感触,并且引出人文学术的观念。《错愕与震撼--沉重的内身的视觉文本》,以年轻摄影家刘铮的观念影像作品,配以顾铮和李江树的长篇评论文章,有机结合地把作品与评论就一个命题深刻饱满地做出全面体现,即有充实的视觉人文影像,又有犀利的学术评价文本。《记录历史--摄影家王世龙》,成就一篇摄影家研究的摄影史料,同时也以王世龙镜头下的人民公社影像,用今人眼光回顾历史的现实,引发社会发展的人文性思索。《幸存者--凝视流散红军》,为阎新法等几位摄影家走访特殊;红流人士的纪实拍摄专题,使湮没于岁月深处的人物命运浮现于历史的质地。《中国摄影家眼中的外国都市》,则以一批游走世界的摄影者对西洋景的摄猎光彩,透视异域的几许人文景观。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民俗摄影在中国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发展规模,经由民间摄影团体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大力提倡组织,在主流摄影模式之外,广泛地拓张开全国性的民间民俗摄影风潮。《东方艺术》杂志从转版之际起,民俗摄影乃是各期刊物无间断地推出的展现视觉人文的重点内容。当2002年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活动项目,第二;人类贡献奖 国际民俗摄影年赛评选之后,《东方艺术》杂志几乎以整期篇幅容纳年赛的落选佳作。这一举措,也使两位同是起于民间的民俗摄影人沈澈与民间出版人乐祥海联手,为遍布全国各地的无数民俗摄影实践人士们,开辟了一处使研究成果能够获得广泛传播的园地。而对民俗摄影成绩的持续张扬,不仅符合《东方艺术》杂志的视觉人文办刊宗旨,而且也为杂志形成自身特色和扩展读者,产生了特殊的作用。之后,《东方艺术》杂志还把人文视野从中国少数民族习俗,移展进《印度风情》,把东方艺术的涵义做了更广泛的延伸。
  
  放眼世界加近观本国,《开放北京》专题是当年拍摄北京胡同的摄影人徐勇近年的黑白摄影作品。编者还搭配彩色摄影的《故宫遗梦》专题,把纷杂的现实人文中的视觉扯回典雅的紫禁城文物景色。《北京纪事》又以李江树、缪新中拍摄的当代京城平民生活场景,突显民俗事物里的京味传统。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1:33:36 | 只看该作者
至此,岛子建议的每期以一个大的问题来展开布局方法,得以饱满、完整、丰富、深入的兑现。《东方艺术》杂志所体现的 视觉人文内涵,超越了以往摄影报刊所有题材追风赶潮、面面俱到、无以深入完整地展开特定专题的积习。这也反映出,做好一个专题,并非只是版面问题,更是有否学识素质的策划、组织的问题,也即是编辑人员个人素质里的人文精神见识与体现专业能力的问题。 
  
  其实,被《东方艺术》杂志所纳入的以上各种题材,都是主流摄影媒体曾经染指过的。何以到了《东方艺术》杂志的编者手中,又都能更加焕发出诱人的气象呢?我想是因为不同刊物编者的不同心态与行为使然, 无非就是把所谓敬业挂在嘴边还是落于行动的差异。看看同样的一个题材,被浮皮潦草地取来肢解砍剁以后甩出去,和经过认真仔细的编辑补充以后整体地奉献给读者。比较一下这些同样材料的两样料理效果,《东方艺术》杂志何以在短时间里能够迅速引人注目,受人欢迎,内行干练的刊物主编主导者们的优质文化品味与诚实态度,就是刊物质量的保证。 
  
  而今,那些为《现代摄影》杂志和改版《光与影》杂志的流逝而扼腕叹息、怅然若失的摄影人和关怀视觉人文的读者们,在神州大地上又找到了《东方艺术》这片精神家园。在由衷感叹人文精神不死,开拓勇气不灭的同时,人们应当如何以己之力,支持《东方艺术》杂志这样的民间刊物留驻人间,实在也是考验中国摄影社会的人文力度与人格良知的实际事情。
  
  读图时菜
  
  如果摄影领域内有限的若干媒体之间,并不曾有真正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同业公平竞争,而且还有《现代摄影》杂志和改版《光与影》杂志这类带有探索性和学术性的刊物,在媒;洗牌的流程间次第中箭落马。从 摄坛之外的图像刊物分析,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地区,则有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下的若干社会性刊物,受读图时代的观念掣动,真正展现了媒体大战之相对的公平竞争。
  
  非摄影专业的刊物以摄影图像为品牌形象参予同业竞争,广东地区涌现出来的《城市画报》、《新周刊》和《南方周末》等一批张扬时代(时尚)气象的刊物,以相对非主流和非摄影媒体的身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刊物和摄影刊物的新颖的读图时代传播媒体新路线。
  
  实则是在摄影界观念仍然徘徊于瞻前顾后的犹豫时期,这类传播媒体新路线的图像,即以大胆破除传统图像观念的意识形态,加以张扬个性的鼓吹和勇于实验的冲撞,一往无前地为当代中国影像文化,提供了多元化奇姿异彩的花色品种。
  
  当摄影界的呆滞理论已经步入了其文化素质承担不起的死胡同,一批对影像有所敏感的新手们,抛开行规闹革命,在难以突破的摄坛媒体的圈地之外,应合读图时代的图像紧俏,到摄坛以外的媒体空间去寻找发挥余地,居然就造成了一片醒目的另类新生气象。
  
  我以为,这其中有几点因素是不同以往的。
  
  首先,是真正的媒体公平竞争,使同业刊物处在相邻的同一起跑线上。为求胜出,刊物必得寻求有竞争实力的摄手出产新鲜影像,这就使摄手之间的竞争,也列于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激发创造活力,优胜劣汰的规律,形成良性竞争的社会机制。这种必要的机制,在广东地区之外的图像领域,尚欠形成。
  
  其次,公平竞争机制形成人才的创造性发挥。一批年轻有为的刊物主编上任,为求生存,他们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如此,便使口味当随时代和领一时之鲜的观念意识有了应对的理由和机会。于是,应运而生的这一拨影像新秀,便以各自的个性特色,发挥出了不同以往的读图时菜之五花八门的影像风格。其所以能够造成多元化,除了敬业且在行的刊物总编,敢于放手信任下属恣意挥发自身创造才能。另外,这批摄影人的非摄影专业和广泛的个人学识结构,也保证了现代摄影人应有的文化素养。以上诸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媒体结构新机制,促使了这批摄影人得以在非主流一线,夺目地展现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影像风景。何谓竞争?谁个造成了沉舟与病树?囚于几家老牌主流摄影媒体的圈子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大腕与名家者流,还不该自省吗?
  
  再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广东的确有好的摄影内行灵魂人物领军带头,例如象安哥这样观念开放的行家摄手为榜样表率。安哥不但;新时期纪实摄影实践中,以身做则创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一派摄影风格,而且勇于推荐后进,为新秀鸣锣开道。这种开阔的襟怀,为名流丛生的京城摄坛罕有。摄坛见多了的是成名后即以权威称霸,为求个人的一枝独秀而营私舞弊。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1:34:08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广东的这伙摄影新锐们的造诣如何,他们确实已经以挑战摄坛的姿态跻身于中国当代摄影史列了,摄影风貌的多元化就是这么形成的。
  
  多元格局
  
  从摄影文化生态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国摄影的主流与非主流的对峙局面,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确了。以广东新型传播媒体揭竿的一股读图时代的新锐摄手,已经挟改革开放的大势,向陈稳老成;摄坛堡垒发出挑战的信号。
  
  其实,类似的新锐影像,早已蕴育于非主流的民间久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化了长期受一元化意识形态统治的影像坚冰,方使中国摄影社会形成转向多元格局的活跃气象,致使被封闭在冰层下的生命获得了成长生机,遂有了蔚为时代大潮的蓬勃前景。
  
  当此之时,回顾中国摄影刊物在新时期以来的艰巨历程,做为开拓先锋的《现代摄影》和改版《光与影》的人文精神日益深入人心,《东方艺术》的视觉人文更形卓越出色。这类影像杂志的文化意义与作用,正是中国影像媒体形成多元格局的先驱代表,没有它们的出现,中国当代的影像文化将黯然失色。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参予,中国摄影的前程业已喷薄出不同以往的壮丽光芒。 
  
  (编辑:罗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3:04 , Processed in 0.1207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