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语文教育”30年回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6 04: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语文教育”30年回眸
张国生

到今年9月,“大语文教育”实验与研究整整30周年了。作为张孝纯先生唯一的亲传弟子和合作者,作为从始至终参与这项实验研究的创立与发展的亲历者,回眸这30年的历程,心中虽充满自豪,却也感慨万千。

(一)
30年的历程:两代人用生命演绎语文30年的历程是艰辛的。《红楼梦》写了10年,曹雪芹感慨“十年辛苦不寻常”。而我们坚持了3个10年,可以说“30年辛苦不寻常”。国内很少有哪项教改实验能坚持30年,而我们坚持了下来。这30年,是一场三代人连续进行的接力。其中辛苦有点像辛弃疾《永遇乐》所言:“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而“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实验工作异常繁重。我曾同时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和班主任,30年来几乎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顾不上家庭,顾不上孩子,顾不上老人,也顾不上自己的身体。超负荷的工作,使我的心脏现在装着五个支架,搭着三个桥。有人戏说,我可以取个雅号:“五架三桥先生”。
30年的历程,还充满学术之争。例如我们主张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但有领导说:搞教育,不追升学率追什么?我们主张以低负担求高质量,但有领导说:从来是高负担才能高质量,怎么能低负担高质量?我们组织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好在时间已经证明,我们的见解是正确的。
30年的历程,还深受腐败影响,伴随政治的雨雪风霜。张孝纯先生曾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为人民群众向上级传递过一些申诉材料,他自己也曾带领一批有正义感的教师和干部检举腐败、弄虚作假和违法乱纪,因而得罪了贪官污吏,他成了几乎所有贪官污吏的公敌,他们称他为“告状专业户”,有人扬言要买他人头。晚年的张孝纯上下班和出行时都拄着一根硬竹拐棍做防身武器,他说:遇到袭击,起码也要在他头上敲几个大疙瘩!幸亏那时还没有截访,没有黑监狱,否则情况会更糟。张孝纯与其说是因癌症病逝,不如说是因生气气死。
虽然没听说有人买我人头,但报复却切切实实落在我的头上,所处环境极其恶劣,被我们检举揭发的人先后被提拔,以至在邢台无法呆下去,只好南下打工,时间长达7年。起初评不上高级,后来评不上特级,因为屡次申报根本过不了邢台市这一关。往往年终考评连个“优秀”也得不到……但在这样的逆境面前,还必须坚持实验工作,还必须创造出超一流的业绩。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折磨,又需要怎样的精神力量!

(二)
30年的历史证明,张孝纯先生是一位远见卓识的语文教育家,“大语文教育”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30年的奋斗创造了一系列的辉煌。

最值得骄傲的是,是我们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例如2005年5月,我上《斑羚飞渡》一课,礼堂里有上千人听课,其中包括我的“偶像”之一的钱梦龙先生。
课这样开始:我随便叫起身边一位女同学:“张云娟,你告诉听课的老师们,咱们的语文课经常干什么?”
“经常玩。”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哄——”,听课的老师们大笑。可能是觉得奇怪,因而质疑:瞎说!课堂上怎么能经常玩呢?可能还会有老师认为,这个同学的回答“砸锅”了,丢人了!
但确如张云娟同学所说,我们实验班的语文课,我经常领着同学们“玩”。听课的老师们也很快就感受到,今天《斑羚飞渡》这一课,与其说是学,不如说是玩。起码是一边学,一边玩。先请看两段实录:

师 这堂课咱们玩什么?
生 玩斑羚。
师 你们见过斑羚吗?
生 没有。
师 (故弄玄虚)我给你们找来了一只,想牵出来看看吗?
生 想。
师 (像哄小孩)崔阳阳,你喊一声“斑羚,出来!”它就自己出来了。
生 斑羚,出来!
随着“咩”的一声,几幅斑羚图片相继进入屏幕(大笑),图片自动切换,切换音效就是“咩”。
……


镰刀头羊一共“咩”了几次?各是什么意思?请你把 “羊语”翻译成汉语。(大笑)你们只做过把英语翻译成汉语,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肯定没有做过把“羊语”翻译成汉语……


再请看当场听课的钱梦龙先生的评价:

一是特别注重字、词、句的训练。例如“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盯着”换成“看着”行不行?“溜”换成“走”、“跑”行不行?他还联系生活实际讲“溜”之妙——老师问:“昨天我还用过这个‘溜’字,是怎么说的?”学生回答:“您对我们说,今天听钱梦龙老师的课,如果谁进不了这个礼堂,就想办法从后门‘溜’进去。”接着国生老师对着舞台下面问:“有‘溜’进来的没有?(笑)……没人答应——他们不想答应,因为他们是偷偷摸摸地‘溜’进来的……”我所接触的语文老师,我看到的语文课和语文课件,很少有谁像他这样将语文训练搞得如此扎实有趣。
再比如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悲怆”是什么意思?一般老师会解释:非常悲伤。而国生老师不是这样,他让同学们把“羊语翻译成汉语”,而且要翻译得“悲怆”——你翻译得还不够悲怆,再悲怆点……
二是特别注重思维训练,而且他的思维训练的设计特别注重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课文哪里写得好,哪里不好?“斑羚飞渡”的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这些问题,同学们辩论得十分激烈,以至下课时间到了,还有许多同学要求发言,于是国生老师将讨论和辩论迁移到“网络大课堂”——张老师已经在“人教论坛/中学语文教育论坛”发贴:《斑羚飞渡》质疑,请你登录参加讨论,在那里,全国各地的老师、同学都可以看到你的发言,比咱们这个课堂的境界可大多了,网址……将小课堂和网络大课堂结合得这样紧密的,将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搞得这样扎实有趣的,实在是平生罕见!
三是这个课件的知识容量很大。前面有关于斑羚和作者沈石溪的网页,后面有“沈石溪动物小说欣赏”和“斑羚飞渡”真实与否的网页链接。甚至这一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利用我的诗《北戴河海滩拾贝》。请看他的教学实录结尾部分:

这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最后我们再背一遍钱梦龙老师的诗《北戴河海滩拾贝》。


偶来拾贝海之湄,沙上留痕似雪泥。少得终缘涉水浅,碧波深处有珍奇。


告诉我,为什么有的同学语言贫乏,作文无话可说?

生 读书少……知识不丰富。

用钱老师诗中的句子说。

生 少得终缘涉水浅。

要想语言流利、思维敏捷、思想丰富,该怎么办?


碧波深处有珍奇。


这堂课上到这里,还不能算完,可能只上了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下一步,是请大家到“碧波深处”去探寻“珍奇”。下课。(《大语文课件》序)


我们有大量的像这样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例,其中有不少在刊物发表过,还有更多的在网上流传。此文无法尽述,若感兴趣,请以我的名字加“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创新设计”等关键词搜索、查阅。

其次,是“大语文”的教学效果奇好。正如张孝纯所言,“大语文教育”实验班的学生受到的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训练,这种思想教学效果奇好。这表现在: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好,学习动力强劲。②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发展好。③中考、高考,多次名列全市第一,还出过“状元”。④学生知识面宽,知识积累丰厚。⑤有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验班获得过邓颖超发起、团中央组织的“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奖”、“全国“创造杯”活动奖。⑥成材率高,实验班学生中,现有世界顶级公司的研发人员,有世界著名大学的博士和教授,有国内的名医,也有国内政界的新星。
许多专家给这种思想以很高评价。刘国正先生曾两次来邢台考察我们的实验,听我的课,多次在各种场合赞扬和推介这种思想,还写诗赞扬:
燕赵多佳士,今传大语文。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
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八方争览胜,烂漫杏坛春。
顾黄初先生与张孝纯先生接触后曾发表文章说:“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北师大的课程论专家张锐先生亲自听了我的课和我的介绍,并参观了“大语文教育”展览,然后发表文章:《“大语文教育”是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成功实验》;泰斗级的课程论专家朱绍禹先生来我们这里考察后预言:“早晚有一天,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会向你们靠拢!”

30年来,“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在国内教育界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规律”,许多名师的教育思想,随着这位名师的退休、去世,会渐趋式微,乃至销声匿迹。但是,“大语文教育”不但没有随着张孝纯先生去世销声匿迹,反而在他去世之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首先是《语文课程标准》竟然倡导大语文。这是许多专家的论断。例如课标组成员、人教社小语室主任、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回答“课标倡导哪些课程理念”时就说:“《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程标准〉问答》,见人教社网站/课程标准/语文)再例如王锋《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一文说:课程标准“尤其强调要营造大语文教育的氛围,无论是‘前言’部分,还是‘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部分,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强调要……努力构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语文教育体系。”(《陕西教育》2002年第3期)
确实,研究一下课程标准,会发现在以下10个方面与“大语文教育”高度契合:①提高语文素养,②贴近现实生活,③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⑤高度重视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⑥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活动),⑦跨学科语文学习,⑧多读书、多积累、少做题,⑨重视口语交际,沟通听说读写,⑩加强汉字教育。
其次是新课本也实行大语文。翻开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课本,每册的“写在前面”把新的语文课本比作“语文学习之旅启程”:“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这简直就是一篇实施“大语文”的宣言。
考试的指挥棒也转向大语文。现在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不再重视课本静态内容的考核,而是重视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积累,重视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我们邢台的一位特级教师陈臣仲先生甚至断言:即使是单纯追求升学率,也得实行“大语文教育”。
现在全国各地名为“大语文”的实验如雨后春笋,报刊、书籍、网络中,“大语文”数不胜数。假如你百度“大语文教育”,百度会提示:“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150,000个”。再百度“大语文”,则有4,300,000个。看到这种局面,九泉之下的张孝纯先生应当欣慰地含笑而眠。

独特的出发点:立足非重点学校。如果是一个名校,或是一个经过择优的班级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影响,那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但我们的“大语文”实验从一开始就定下一条原则:立足非重点学校。张孝纯先生认为:“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实施方案,必须有向各类学校,特别是广大的“第三世界”推广的价值。而重点学校的经验,很难向非重点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推广。因此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非重点学校进行实验。
在非重点学校,意味着吃苦,意味着坐冷板凳,意味着降低福利待遇,意味着在多方面遭受精神折磨,意味着要像圣徒一样无私放弃。事实上,我们也确实像圣徒一样无私放弃了许多东西。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张孝纯先生学术眼光之高、精神境界之高。
立足非重点学校,对张孝纯先生,对我,也对所有参加这个实验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他们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发起了更大的挑战:你必须直面非重点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问题,直面他们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缺乏自制力和意志力等问题。也正因为立足非重点学校,正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更多的“差生”,所以使我比一般教师更重视在教学中渗透“做人”的教育,更重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重视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以便吸引那些“三类苗”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04:27:10 | 只看该作者
(三)
“大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大凡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思想,一定有其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学法、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理论、理念作为支撑。“大语文教育”也是这样。仅从张孝纯先生发表的论“大语文”的文章看,“大语文”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完备、十分系统的:有基本特征的阐述,如《“大语文教育”刍议》《“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一谈我的“大语文教育观”》;有从整体到局部的各种模式的阐述,如《“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二谈我的“大语文教育观”》《“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三谈我的“大语文教育观”》;有对思想源流的探索,如《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看“大语文教育”》;有对各种课(阅读课、写作课、精读、自读、参读、文言文、活动课)的内容与方法的阐述,如《谈语文课的单元教学》《阅读课文教学四议》《“参读”管窥》《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大语文教育”》《中心——提高语文训练的效率》《作文“自改”初探》……此外孝纯先生还发表了许多课例和教案作为例证。
但是,“大语文”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却只有十分简单、朴素的若干条。这些“核心理念”虽然简单、朴素,却是百试不爽的真理,能决定语文教师的发展方向,能规范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还能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式,并能让他们幻化出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帮助老师们告别“教书匠”,成为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因为真理往往是朴素的,而非高深莫测的。
下面我把“大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概括为几个关键词,与大家分享:
1.联系生活
联系生活,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牵牛要牵牛鼻子,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语文教学一联系生活,立刻趣味盎然,生动活泼,训练有效,境界开阔。我们的课,内容那么丰富多彩,那么生动活泼,训练那么扎实高效,兴趣那么浓厚,根本原因就是抓住了这个“牛鼻子”。相反,如果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脱离、隔绝,只坐在教室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所谓语文训练,肯定枯燥乏味而且低效,而且不论学生还是老师,头脑就会空虚,思想就会枯竭,语文的教与学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我们从《论语》等儒家典籍可以看到,在孔夫子的课堂上,教学(不限于语文)是联系生活的,所以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但是,此后两千多年,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整个封建时代,语文教育是背诵四书五经,是应科举取士,是按照朱注代圣人立言,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近代以来,尽管有陶行知引进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并在晓庄进行实践,但绝大多数学校并未如此。1949年以后,尽管叶圣陶先生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写过一系列文章提倡;尽管吕叔湘先生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社会对于语文、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都并未引起学校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相反,受50年代学习苏联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是凯洛夫“三中心”的天下。“文革”当中,语文教学倒是联系生活的,但那时语文课成了政治的婢女,语文教学被政治强奸,滑了天下之大稽。文革以后,语文界出现了一批教改的先锋,而且各有很大成就和影响,但真正从宏观上设计语文教学改革,并明确解决联系生活问题的,似乎还得付之阙如。
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语文教学联系生活问题的,是张孝纯,是“大语文教育”[1]。张孝纯先生在“大语文教育”的开山之作《“大语文教育”刍议》中非常明确地提出,“大语文教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其中第一句就是:“联系社会生活”。然后在系统论述这个思想体系的“大语文三论”的第一篇《“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中更明确地提出:
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概括地说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2.一体两翼
这是“大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也是张孝纯先生的独创,是他在语文教育理论上的一项重大贡献。孝纯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两翼,一是语文课外活动,二利用语文环境。孝纯先生还设计了一张“一体两翼”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指出“一体”和“两翼”的详细分类。他特意把这个结构图设计成一只鸟的形状,他说:“一体两翼,不可或缺: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飞。”[2]他还详细阐述了“语文教育的完整结构”和“两翼”之异同。他把课外活动比做“借清水浇花”:不只靠教师本人这“一桶水”,费力不多,而收获常常出人意料的大,实在是事半功倍。但“借水浇花”总需提水之劳,而“利用语文环境”,可比做“借沃土育苗”,土中自含肥料,用不着园丁再去施肥,只要撒下种子就能自生自长,可谓“师逸而功倍”。[3]
这种“一体两翼”的总体模式是语文教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不但突破了课堂、课本这个“狭的笼”,而且突破了“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使语文学习的范围扩展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实践之中。
这种观点和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契合。语文课标指出:“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标主张把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等的日常生活都当做语文课程的资源。课标组组长巢宗祺先生在与笔者的一次谈话中曾说,这正是吸纳了“大语文教育”的主张。

3.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而且重视非智力因素也不是“大语文”所特有,我在这里想特别说明的是,“大语文教育”比其他教育思想和教改实验更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且在这方面下了更大的功夫。为什么?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广大的非重点学校,是被重点学校淘汰的学生。这些学生对学习更缺乏兴趣、动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控制自己和战胜困难的意志。面对这种生源,教师的功夫、能力,教师的教育艺术,主要的并不表现在自己有多少“水”和能给学生多少“水”,而是表现在能否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的强烈的兴趣、动机、情感,并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
30年的“大语文”实验,我们下力气最大、用工夫最深的就是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兴趣和动机培养方面。我们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步都是设计一个“导入”环节,目的就是激发兴趣,强化动机,然后才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和训练。我们认为,语文教师首先把语文课上得有趣,能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感到愉快。愉快了,就会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老师;喜欢语文老师了,自然也会“信其道”,甚者不吃不喝不睡觉,也要学语文。我们还提出一个目标:让语文课成为“快乐大本营”。
怎样使语文课成为“快乐大本营”?方法很多,课例很多,无法在这里详述,只概括交代以下10条原则:①好看、好听、好玩,使感官愉悦;②有趣事、趣闻,能满足好奇心;③方法新颖奇特,富有创意;④联系学生生活,直击社会现实;⑤知识密集,训练扎实,满足求知欲望;⑥富有哲理,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益;⑦得以展示长处,受到赞扬鼓励,满足自尊心、表现欲;⑧能发现无疑之疑,进入愤悱状态,产生探究欲望;⑨探究到奥秘,产生了创见、创意;⑩取得好的成绩,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4.德器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成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张履祥)。无论是面对一流学生还是三流学生,德、德器、德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德器”的培养,也是30年中我们最下功夫的领域,并且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具有渗透性和隐含性的特点——我们尽力把这项工作隐含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隐含在写作教学中,隐含在各种活动中,隐含在校园文化环境中,隐含在教师的行为示范中。相反,极力避免灌输,避免说教,避免逆反心理,因为德育的诀窍在于感染渗透,说教,只会导致逆反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拖拉机手失去了双腿和左臂,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但他的妻子却用自己的爱使他重新站了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听了这个故事,自然会被这位伟大女性的精神所感动。接着苏氏强调:“不要,千万不要对学生说:来吧,我们来谈谈对这个为自己的亲人奋斗了十年的妇女有什么看法……如果这样来结束自己的谈话,就会把已经取得的一切效果破坏掉!”
不但不说教,往往还要故意“隐藏”和“转移”教育目的,运用兵法和三十六计中“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例如:明明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却说:为了调剂枯燥生活,为了提高口才,为了发展智力,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卢梭《爱弥儿》说:“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我管这叫做“无痕教育”。我的教学中,我的课件中,我组织的各种活动中,都千方百计渗透这样的“无痕教育”。

5.活动
如前文所说,我们的语文课上经常领着同学们“玩”,但此“玩”非彼玩,我们的“玩”是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
“大语文”30年的历史,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活动,是一种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经常组织活动、领着同学们玩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而且,效果特别好。例如:我们每届实验班的第一课,都是“语文:人生最重要的工具”,上完这一活动课,同学们就被语文的魅力吸引了。我们还都要上一节叫做“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的活动课,是讲汉字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字,这节活动课一上完,同学们就都深爱汉字、深爱母语了。有一堂课名为“朱熹诗三首”,但上了这一课,同学们不但学会了质无疑之疑,而且就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了。有一回我对同学们说:今天咱们到北大和清华去玩玩:悠久的历史,最美的校园、最雄厚的师资……“玩”完了,就有很多同学在日记、周记上表示“非北大清华不上”了。

6.语文资源
语文与别的学科不一样,可以在一切有语言文字的地方学,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学,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语文学习的资源,而且许多都比课本中的更好,更有吸引力,训练也更有效。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善于开发这些语文学习资源,一定要牢牢记住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这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定要谨遵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语文训练
不要以为我们只会“玩”,只会组织活动,只会做外围功夫,其实,我们的语文训练是十分扎实的,抓得很紧、强度很大,落得很实。我们的语文训练紧紧抓住十个字: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针对这十个字,我们的每堂课,都前有预习、质疑,中有质询、研讨,后有归纳、复习、扩展、探究。不信去看看我的“大语文课件”,去搜搜我的“大语文学案”、“大语文教案”、“大语文创新设计”以及“大语文课堂实录”。

8.质疑探究
中国人长期得不了诺贝尔奖,为什么?原因可能很多,但肯定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有关。我国教育强调传授知识,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强调“双基”训练,学生的学习成了以记忆和做题为主要特征的“接受式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怀疑性、创造性不但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而且被销蚀得越来越少,乃至被完全扼杀。结果,中国学生的运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却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毁人不倦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杀了,变成流水线上批量制造的标准件。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获得诺奖?现在莫言终于获得文学奖了,却小学就辍学了,并非“教育”出来,简直是对中国教育的讽刺。怎么办?只有运用探究学习,培养创造能力。我的课,我的课件,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环节:探究。
什么叫探究?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标准》,探究应是:①观察现象;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③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④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⑤运用各种手段搜集、分析和解释;⑥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⑦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⑧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
探究,往往从“质疑”做起。我们每堂课,都是三大步骤:预习质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其中第一个步骤“预习质疑”,我们又要求不仅有“有疑之疑”,更要有“无疑之疑”。教学,往往就是不断质疑、探疑和解疑的过程。
因为平时有这样的训练,所以我们实验班能获得“全国创造杯活动奖”,还有一个叫赵树梅的学生提出一个具有创见性的观点:“《西游记》结尾不符合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是败笔”,还写成小论文,因此获得“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奖”。

除此以外,“大语文”还有其他一些核心理念,例如:听说读写结合,导以基本规律,提高教学效率,鼓励读书积累,重视汉字教育……作文教学方面,则有:加厚文外功、发挥网络优势、训练学生自改……不再赘述。


[1]此观点见四川教育出版社李杏保,顾黄初合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2]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最初发表于河北师院学报1986年第一期,后多家书刊转载。

[3]
同上。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04:27:29 | 只看该作者
(四)
十年前,我写过一篇《回眸“大语文教育”20年》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1,现在10年过去了,“大语文教育”又有如下发展。
一是在语文教学“信息化”方面走在国内前列。标志着在语文教学“信息化”方面走在国内前列的,是一套《大语文课件》。这套语文教学软件起初是在网上流传,后来安徽文艺出版社和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在2008年联合出版了一个选集,名为《语文多媒体课件精选》(3本书3张光盘),现在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又于2012年出版了一套全集,共12张光盘,包括人教课标版全部169课,加60首课外背诵的古诗词。
设计制作这套软件的缘起,是出于张孝纯先生的一个心愿。当年,张孝纯先生多次感叹我们搞“大语文”搞得太辛苦,教学效果虽好,却难以被广大语文教师接受。他设想,如果我们能搞出一套“大语文”的教学设计,老师们拿来就能用,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所以他原来打算在退休之后专心著述,和我一起搞出这套“大语文教学设计”。可惜的是,孝纯先生过早地撒手西去,这项计划没能实现。临终前,他还叮嘱我:国生啊,一定要完成“大语文教学设计”……
此后每当写教案,我都装着这个目标,力争把每一篇课文的教案,都设计得尽善尽美。1997年接触电脑之后,发现“课件”比教案、教学设计更便于老师们使用,于是就把原先设想的“教学设计”改为“课件”的形式。
为此,我动用了几十年思想、经验、资料的积累,力争使这套课件:①有趣味,有“磁力”:能让不爱语文的学生爱上语文;②语文训练扎扎实实,而且力争低负担、高效率。③教育观念要站在制高点上,契合课标精神。
为此学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拍万张片——凡是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名胜古迹、作者遗迹,我都尽力走到,亲自拍片。这样既使课件所用的照片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又在行路中获得上好这一课的灵感和创意,从而提高课件的质量。当然个人也为此付出了几十万元的投资。还有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的痴情投入,付出了几乎是生命的代价,以至“五架三桥”。
标志着在“信息化”方面走在国内前列的是全国中语会“2002多媒体教学研究大赛”,那次大赛,我获得课件、论文两个一等奖。此后这套课件作品获得不少学术奖励,包括河北省第11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河北省教育厅“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优秀课例大赛”一等奖;河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方案征集评比一等奖;全国中语会、人教社语文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大赛一等奖……其中我最看重是教育部第5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那次大赛,全国大中小学一起在北京理工大学决赛,进入决赛的280个课件绝大多数是高等院校的作品,属于中小学的只有23个作品,其中我一个人占了两个,最后又获得中小学唯一的一等奖。从那以后,还得了个“中国语文课件第一人”、“语文课件王”的美称。
此后有了和国内多家远程教育机构的合作:北大附中网校,北师大远程教育网、诺亚舟学习机、中华语文网、上海易思教育、快易典学生电脑……“大语文课件”还在网上大量流传(不过多是早期作品,质量远不能与现在相比),受益的语文教师至少以万计,收益的学生至少以百万计。可以说,国内没有哪家、哪套语文教学软件有这样高的质量,有这样广泛的使用率。
二是编写和出版了一系列弘扬“大语文”的书籍。弘扬“大语文”的书籍包括:
l
《大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l
《生活处处有语文》,北师大出版社2008年出版。这是河北省重点课题“河北南部语文教学资源的调查与研发”的成果。
l
《大语文学习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
l
《大语文学案》,
l
《慈善读本》(我国第一部慈善教材)小学版,该书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据说发行了110多万册。
此外已经编写完成待出版的还有:《张孝纯文集》、《张孝纯诗词》、《汉字教程》、《爱心、公益活动课》(小学版、中学版)等。
编写和出版这些书籍、软件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诸多从事“大语文” 老师们能够教得轻轻松松,轻而易举,使诸多“大语文”实验班的同学们能够学得既扎扎实实,又轻松愉快。其中实施“大语文”最方便实用的是下面两部:
《大语文学习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这是一部以“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大语文学习法”的书。重点内容是两部分:①系统介绍“大语文”特色的学习方法,如:人情练达即文章、跨学科语文学习、影视语文学习、网络语文学习、诀窍在于积累、勇于探究和创造、作文须重文外功,等等。②进行“热爱语文”的教育,如:人生最重要的工具、三寸舌可胜百万兵、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这部书并不采用“传授”的方法,而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同学们掌握“大语文学习法”。书中都是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活动:奥巴马凭什么当上总统?韩寒是不是“人造”?现实版“皇帝的新装”,探究《天下无贼》,搜集流行歌词,妙用手机短信,愚公究竟愚不愚……这本书力争起到这样的作用:让不喜欢语文的学生迷上语文,让不会学习语文的学生学会学习,大幅度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大语文学案》(一套6本),顾名思义,是每篇课文的学习方案,配合《大语文课件》使用。这套书中,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让学生成以“主体”、“主人”的身份主动学习,既可以把每篇课文学得扎扎实实,又让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探究与创造。
现在,我终于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孝纯先生:您的嘱托,我完成了!

三是成立了“大语文工作室”,致力于弘扬“大语文”的事业。这是邢台市教育局建立的一个行政机构,由我做主持人。建立以来,已经到许多地方、许多实验学校讲学、送课、听课、评课。
“大语文工作室”将致力于弘扬“大语文”的事业。孝纯先生在世时就估计到,将来“大语文”一定会大行于世,一定会出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顾黄初先生也曾撰文:“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朱绍禹先生也早就预言:“将来总有一天,全国的中小学都会向你们靠拢!”现在我们更加相信,这种局面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

(五)30年的实验研究也充满遗憾。或是由于性格缺陷,或是由于能力不足,或是由于环境所限,30年的“大语文教育”的实验研究有很多遗憾。最大的遗憾是弘扬不利:投入极大,倍加辛苦,但成效、收获却不成比例。多年来,我和孝纯先生多是孤军奋战,没有能够动员起各种力量与我共同奋斗,形成洪流。还有宣传不力,出版不力,运作不力……有一位领导曾推心置腹地指出:那些影响很大的名师、名校,都是“运作”到极致的结果。你下的功夫很大,拥有的资源很多,本该有更大影响,但是……,就因为你缺乏“运作”,也没有一个团队帮你“运作”。我老老实实地承认,确实如此。悲观时甚至感叹:卅载蹉跎图愧怍,一事无成鬓如丝!
确实是“一事无成”啊!一生只做了“大语文”这一件事,却做得很不如意!
但我仍会勉力而为,也会反思、修正、弥补。我仍然坚信——
“大语文”一定会大行于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3:27 , Processed in 0.1535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