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实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5 03:4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论课程标准(实验)

语文教育专业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课题组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二、   评价建议
三、   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主要参阅书目及报刊
二、相关网址与网站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编号:10077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师范专业本、专科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理论课程,它运用教育学、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心理学、哲学、美学、人才学等原理分析语文教学现象,旨在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又要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技能。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吸纳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先进成果和理论,吸纳党和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新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吸纳国际母语教育新的成果和理论,使课程教学具有时代特点。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该课程实行“三维”教学法:基本知识和逻辑思辨能力;将“说课”引入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假象思维”能力;对于教学技术操作,如备课、教学设计,上课等,采用到基地学校见习,观看教学录像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理论部分主要研究:中国语文教育历史、中学语文学科性质与目标、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中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使用、中学语文识字教学理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理论、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中学语文的考试和评估、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等。
语文教学技能主要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的实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设计、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等。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师范生掌握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服务,为师范生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一)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

章节
标    题
课时数
第一章
研究对象、目的、任务
2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4
第三章
语文学科性质与目标
2
第四章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2
第五章
语文教材研究
4
第六章
语文教学原则与方法
2
第七章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8
第八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2
第九章
阅读教学
4
第十章
写作教学
4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2
第十二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
第十三章
教学评价与考试
2
观摩教学
放映教学实录
4
试讲

20
合计

64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教学要点:
1.语文课程与课程论,语文教学与教学论。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第一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一、课程与课程论(重点掌握)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或者说,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二、教学与教学论(重点掌握)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属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本质,即学科性质方面的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培养人的方法和途径,着重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创立教学模式
三、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般了解)
弄清“教学是什么”,才能明确“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而最后还要落实到“怎样教学”这个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问题上。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必然延伸到“怎么教”的问题,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必然追溯到“教什么”的问题。事实上,二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课程与教学论”,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重点掌握
一、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二、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三、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的(自学)(一般了解)
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四、“语文教材法”时期(1939——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
[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2.概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3.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并组织讨论。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教学要点: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发展阶段。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重点掌握)
(一)“三、百、千、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五经”、“四书”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的内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它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重点掌握)
其一、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其二、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其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四、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一般了解)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自学)
一、语文单独设科
二、“国文”名称出现
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四、现代文教学的初步研究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学科的定名(自学)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二、推广“红领巾”教学”的讨论(1953——1956)(自学)
三、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自学)
四、工具说理论的确立(自学)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讲授)(重点掌握)
(一)《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三)《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介绍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
(四)对语文教育的反思
(五)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1.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
[思考与实践]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三大经验、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是什么?
2、简介“五经”、“四书”和“三百千”。
3、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教学改革实验评述。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介。
5、观看魏书生的教学录像,并组织讨论对教学改革的认识。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教学要点:
1.语文课程的性质。
2.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3.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中高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一、语文课程名称的确定(重点掌握)
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二、语文课程名称的六种歧义(自学)
(一) 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
(二) 根据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
(三) 根据语文教材演变的历史,把语文解释为语体文。
(四)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化。
(五)根据言语学派的理论,认为语文是言语。
(六)有人认为,作为课程名称的“语文”应改为“华语”。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重点掌握)
1949年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1963年以前,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主要是确认“语文”到底指什么,即界定它的范畴。
(二)1963年以后人们确认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所以1963年以后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都在前言部分开宗明义的给语文下了这样的定义:“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其内在逻辑是,既然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而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所以语文就是工具。
(三)1996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2000年修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性质的新定义,反映了人们对语文性质的研究的新观念,是这一大纲对语文教育思想的最大贡献。
(四)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反战和终审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一、语文课程价值转型(重点掌握)
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内在价值、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我国原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是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价值被强化,人的发展则退居其次甚至被异化。课程成为学生获得考试成功的工具,手段。因此,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构建新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首先,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它并不排斥课程体系承担的、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把人的发展视作课程价值的根本,让每一个充分发展的人健康积极地面对社会的选拔和社会的、自然的一切挑战,实现了价值转型。
其次,“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包括:追求教育民主,让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追求多元主义价值观,达到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关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二、新课程的目标重建(重点掌握)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目标重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确立新的知识观。
2.确立新的学生观。
3.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重建后的语文课程目标有许多主要特点,主要有:
1.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
2.明确性和模糊性。
3.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一般了解)(组织讨论)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等。
第三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类。总目标共有十项。阶段目标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划分为小学1-2年级,小学3-4年级,小学5-6年级,初中1-3年级,共四个学段。每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一、总目标(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总目标共有十项。前五项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项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维度。
(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项表明,语文课程目标是把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目标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这一项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性质。
(三)“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项提出了关于语文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四)“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一项是关于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这一项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探究过程,是实践过程。
(六)“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这一项提出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能力方面的目标。
(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是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一项全面地提出了阅读能力方面的目标,从课内到课外,从形成语感到阅读方法,从文学作品到文言文等。
(八)“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一项提出了写作能力方面的目标。
(九)“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项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提出了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目标,比传统的“听说能力”的提法更具有实践性时代感,特别提出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在品质是“合作精神”。
(十)“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项提出了使用工具书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方面的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其中突出了新的教育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二、阶段目标(一般了解)(组织讨论)
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是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交叉点。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是隐性线索,但是根本性质。横向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是显性线索,是具体设计。每一个目标都是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交叉点,都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识字与写字。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学段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了落实总目标关于美育方面的要求,注意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第一学段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从第二学段开始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练习。
第三学段要求“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第四学段“体会汉字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目标在情感态度方面,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
在阅读的过程方法方面,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语文知识的要求和表述方面,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语感能力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课程阶段目标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来表述。
课程目标特别重视加强积累。没有丰富的积累,不可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写作。写作的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是为了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难度。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让学生敢写。所以在低年级用“写话”来淡化作文意识,在中高年级用“习作”来初步体现作文意识,到初中阶段才称为“写作”。
在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
写作训练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倡导写作的个性化,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要把注意力放在写作实践上。
(四)口语交际。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综合性,二是情感性。
1.综合性。听说是两种能力。但在实践运用中,唯有综合才有意义。语文课程目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
2.情感性。口语交际的核心意思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五)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有:1、乐于探究。2、自主学习。3、主动参与。4、勤于动手。
第四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2003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目标(实验稿)》由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构成,较好地实现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衔接,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总目标(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一)“积累·整合”这项目标强调了通过积累整合的过程来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整合的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要素。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基本过程就是积累和整合的过程。
(二)“感受·鉴赏”这一项目标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提高的过程是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感受和鉴赏。
(三)“思考·领悟”这一项目标强调了高中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要选择达到学习目标需要的读物,阅读的过程是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思考和领悟,提高思想觉悟,锻炼思维品质。学习方式既提倡独立思考,又提倡合作性学习。
(四)“应用·拓展”这一项目标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应用中发现自己,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实践运用都是综合性的,要理解古今中外的多元文化,要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
(五)“发现·创新”这一项重在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语文课程来讲,主要是鼓励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创新。就学习阶段来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研究性学习,就是踏实、严谨的学风。
二、必修课程目标(自学)(组织讨论)
必修课程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所以必修课程目标是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展开,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这两条线索进行描述,鲜明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念。
三、选修课程目标(自学)(组织讨论)
选修课程突出的是选择性,目的是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所以选修课程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和适应学生的特长、兴趣和潜能。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5 个系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进度。
[思考与实践]
1.谈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2.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3.任选一篇初高中语文课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第四章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教学要点:
1.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
2.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概念、性质、特点、依据和作用(一般了解)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概念
(二)国家制订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二、语文课程标准历史发展的择要回顾(一般了解)(组织讨论)
(一)1923年《国语课程纲要》和1929年《国文课程标准》
(二)1936年《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三)1949年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
(四)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
(五)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六)1978-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版
(七)1986-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版
(八)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掌握
为什么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和考虑:(重点掌握
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与联系(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一、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
二、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三、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
第一节 语文教材概述
一、语文教材的概念(重点掌握)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泛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一般了解)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三、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重点掌握)
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四、语文教材的发展(自学)(组织讨论)
(一)古代语文教材
(二)近代语文教材
(三)建国以后的语文教材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材
(五)21世纪新教材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发,掀开了语文教材建设的新篇章,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7-9年级语文教材。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7-9年级语文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语文教材。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7-9年级语文教材。
统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些新教材具有崭新的特点:(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师生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1)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个单元的主题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便于在教学中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阅读部分主张自主阅读,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抛弃过去把课文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硬灌给学生的做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同教师、同学的互动中自行探究课文,不仅注意探究的结论,也注重探究的过程。
(4)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5)富于开放性和弹性。开放性,指内容和形式都注意沟通教科书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弹性,指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学习内容和活动设计的多样化,课文分精读、略读、课内读、课外读,练习分必做题、选做题。作文和口语交际大都不限定题目,少数命题也尽可能设计若干个,让学生挑选。
2.苏教版《语文》的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六个基本理念:一是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尊重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体现民族语文的特点;三是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丰富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重视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又注重科学、严格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四是加强整合优化,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全方位开放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五是确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材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六是压缩课本体积,扩大教材容量,拓展语文学习资源,既要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种理念使教材的中心价值发生根本转移,改变了旧的语文教育观、教学观和教材观。具体表现有:
(1)优化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内容上注意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2)改革单一文选体例,构建语文综合实践系统。
“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和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和价值。
“名著推荐与阅读”的设计思路和价值。
“问题与讨论”专题的设计思路和价值。
第二节  使用语文教材的科学与艺术(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教师选择教材的权力是有限的,但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是无限的。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用教材教”。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和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教学资源,而是要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创造教学资源。具体注意事项有: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无论使用哪种教材,都要首先研究它的编辑意图,包括整套教材及其各个局部的编辑意图。编辑意图体现在编写体系和整体结构中。掌握教材的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是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的关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要认真研究即将使用的这一册课本的各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只有熟悉了整本书,明确了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各单元的内容,设计教学才能成竹在胸。主要表现在单元处理艺术和篇章处理艺术上。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学单元制订学期教学计划。一般每册课本八个单元,每学期授课时间18周。每两周讲授一单元,共16周。余两周机动使用。每单元8—12课时,知识讲授1课时,阅读训练8-9课时,作文训练2-3课时。注意单元之间、各册之间、各学年之间和各学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理清学段、学年、学期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每一个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最后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讲读课文教师要起引导作用,带领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即站在前边领着学生走路;课内自读课文教师要起指导作用,指出达到目标的方向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走,即站在旁边看着学生走路;课外自读课文教师要起监督作用,只提最后目标和原则要求,让学生自己寻找道路,自己去走,即站在后边鼓励学生走路。三类不同课文在教学时间上也要有适当分配,一般讲读课文每篇二至三课时,课内自读课文每篇一课时,课外自读课文在课堂上只作布置、指点和必要的检查。
(三)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篇章教材的处理艺术最能体现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风格。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语文教材除课文阅读外,还有语文知识、练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材料,语文教师要全面掌握,统一安排。常用的方法有:
(一)目标导向式。(二)比较式。(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四)突出特点,加深理解。(五)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语文教材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则是活动着的、变化着的因素。语文教材是大体划一的,而教师和学生却是各不相同的。这需要语文教师灵活对待教材,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去适应不同的、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主要方法有:
(一)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
(二)自组单元,显示新意。
(三)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教材,补充一些时代色彩强烈的教材。
[思考与实践]
1.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哪几个系统?
2.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是什么?
3.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库存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语文教材。
4.邀请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谈科学使用教材的体会。
第六章  语文教学原则与方法(重点掌握)
第一节语文教学原则
一、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
二、言语教育与文学教育相结合
三、语文教学与思维培育相辅相成
四、语文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相结合
五、听说读写能力全面训练
六、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第二节  语文教学原则新理念(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一、教学的总原则:因材施教
二、教法:平等地交往与对话
三、学法:自主、合作与探究
(一)自主,强调的是学生主体性、个性的培养
1.言语层面
2.心灵、人格层面
3.态度、价值观层面
(二)合作,体现了交互性、协作性和团队精神
(三)探究,体现的是积极、主动、深入认知的学习思维品质
第三节 语文教学方法
    一、一般教学论的重要观念和教学方法举隅
   (一)启发式教学
   (二)设计教学法
   (三)发展式教学
   (四)非指导性教学
   (二)语文教学的重要观念和教学方法举隅
     1.黎锦熙的写作本位教学法
     2.胡适的国语实用教授法
3.鲁迅的比较鉴别教学法
4、叶圣陶的自悟自求教学观
第七章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重点掌握
第一节 教师技能训练概述
一、含义
二、主要内容
三、要求
四、教案的编写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重点训练)                                
一、导入技能
二、板书设计技能
三、演示技能
四、讲解技能
五、提问技能
六、反馈与强化技能
七、收束技能
八、组织教学课外活动技能
九、变化技能
十、课外活动技能
十一、教学研究技能
第八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教学要点:
1.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
2.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识字与写字教学(自学)(一般了解)
一、集中识字
(一)必要性。(二)可能性。(三)优越性。
二、韵文化
三、正确处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一、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二、分散识字教学法与集中识字教学法
1.斯霞“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
2.辽宁省黑山学校、北京景山学校实验的集中识字教学法。
三、注音识字教学法与韵语识字教学法
四、部件析形识字法、字族文识字法和解形识字法
五、字理识字教学法
第三节  对外识字教育(自学)(一般了解)
一、对外识字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二、对外识字教学法与我国识字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三、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
第四节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讲授0.5课时,自学与实践0.5课时)
一、科学化
二、艺术化
三、信息化
第五节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重点掌握)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
(一)总目标。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常用3500个常用汉字。能正确公正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汉语拼音的主要功能就是辅助识字教学和学习普通话。
(二)阶段目标。
1-2年级;3-4年级;5-6年级;高中。
二、识字与写字教学的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
(一)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二)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三)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四)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结合。
[思考与实践]
1.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对现代识字教学改革实验的观察、思考和评价。
3.汉字教育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
4.设计10分钟的识字教学方案,并在微格教室里小组试讲,互相评价。
第九章  阅读教学
教学要点:
1.阅读教学的内容。
2.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第一节  阅读教学内容(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阅读教学有以下主要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一、阅读习惯态度
(一)阅读习惯
1.勤于读书的习惯。
2.健康读书的习惯。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指的是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二、阅读能力
(一)阅读感受力(二)阅读理解力(三)阅读欣赏力(四)阅读评价力(五)阅读迁移力(六)阅读创造力
三、阅读方法
(一)朗读。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活动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1.用普通话。2.正确。3.流畅。4.有感情。
朗读技巧的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有:1.教师范读。2.学生单读。3.学生齐读。4.学生分角色读。
(二)默读。默读是与朗读相对的另一种阅读方法。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射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阅读提高速度,默读则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
默读训练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速度。2.理解。3.习惯。
(三)精读。精读是一种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进行的阅读。这种方式要求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读物,最后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
精读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2.咬文嚼字,融会贯通。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四)略读。略读是对读物求其大要的阅读方法。
略读训练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把握大意,抓住重点。2.提高阅读速度。
第二节  阅读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研究的历史成果(一般了解)
(一)中国古代的阅读教学
(二)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
(三)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五)目标教学
二、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一)引导过程
导入过程的基本任务就是确定目标,激发兴趣。
1.预习。2.解题。3.介绍有关资料。4.课前谈话。
(二)研读过程
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研读。
1.感知阶段。2.分析阶段。3.综合阶段。
(三)运用过程
运用过程是基本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第三节  阅读教学方法(自学)(组织讨论)
一、评点法
二、谈话法
三、讨论法
四、导读法
五、练习法
六、读议讲练法
七、情境教学法
[思考与实践]
1.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能力有哪些要素?
3.举例说明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4.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基本要求各是什么?
5.设计10分钟阅读教学方案,分组进行试讲。
第十章 写作教学
教学要点:
1.写作教学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2.写作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性质、内容和任务(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写作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写作训练。写作训练的任务有以下各项: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三、思维训练。
四、语言训练。
五、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选取素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运用表达方式、修改文章等的训练,这是写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第二节  写作教学过程(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一、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二、教师帮助,学生写作。
三、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四、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第三节  写作训练方式(一般了解)
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像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七、自由作文训练。
[思考与实践]
1.作文能力包括哪些?
2.简述作文指导的内容和注意点。
3.观摩优秀教师的作文课。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教学要点:
1.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
2.综合学习。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
所谓“口语交际”是人们在交往中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活动。
一、从听话说话到口语交际(一般了解)(组织讨论)
听话说话与口语交际的具体比较如下:
(一)课程功能比较。(二)课型结构比较。(三)教学重点比较。(四)教学评价比较。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
(一)口语交际的态度。(二)语音辨识力。(三)话语记忆力。(四)话语理解力。(五)话语评判力。(六)口语表达能力。(七)口语应对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一般了解)(组织讨论)
(一)听讲。(二)诵读。(三)复述。(四)答问。(五)讲述故事和见闻。(六)专题演讲。(七)即席发言。(八)讨论或辩论。(九)创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交流。
第二节  综合性学习(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组成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
一、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性。(二)自主性。(三)开放性。
二、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四、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
[思考与实践]
1.从听话到口语交际变革的意义是什么?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有哪些特点?
4.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5.观摩优秀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课。

第十二章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教学要点:
1.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一)动机(二)兴趣(三)感情(四)意志(五)习惯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一般了解)(组织讨论)
(一)语感能力(二)记忆能力(三)思维能力(四)想像能力(五)语文教学中的右脑开发
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重点掌握)(组织讨论)
一、先进的教育观念
二、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语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发展
[思考与实践]
1.非智力因素有哪些?智力因素有哪些?二者的关系如何?
2.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语感能力?
3.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4.教学语言有哪些特点?怎样区别于生活语言、艺术语言和其他职业语言?
5.采访几个优秀教师,了解一下教师的职业要求。
第十三章  教学评价与考试(重点掌握)
教学要点:
1.语文教学评价
2.语文考试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特点、作用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四)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五)自评和他评
三、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重点掌握)
(一)观察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日常检查法
(四)纸笔检测法
(五)表现评价法
(六)卷宗存档法
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写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节  语文考试(重点掌握)
一、语文考试设计程序
二、语文命题思路
三、语文命题技术
四、语文试题的类型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语文学科的本质,初步认识语文教学的规律,了解我国语文教育的总体规划和根本目的,了解语文教学的要点和方法,学习前人的成功经验,尽快成长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
二、阶段目标
(一)理论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正确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要领,学会指导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教学见习,加强实践训练,在实践中培养从事语文教学及研究的能力。
(二)实践训练目标
1.试讲训练
这是正式上课之前的练习和预演,教案初步完成以后就应进行试讲。其目的主要在于,能使实习生熟悉和运用教材教案,初步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能使实习生锻炼胆量,训练语言的表达和书写技能,避免心情紧张和慌乱现象;能检验备课及教案的成功之处,亦能及时弥补和修改教案中的不足。试讲要依案施教,模仿逼真,要有教师指导和实习生评议。试讲可分为个别试讲练习、小组试讲和试讲汇报三类。个别试讲由自己单独进行,或邀请实习同学旁听。小组试讲是试讲的主要方式,以小组成员充当学生,模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有指导老师听课、指导,试讲后进行小组评议。试讲汇报是选择在小组试讲较好的实习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示范交流,适当展开讨论,以带动全体实习生提高教学水平。
2.教学见习
中学语文教学见习,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学法老师与中学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技能,到中学从事一段时间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使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将他们所学到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综合运用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以培养他们开展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而树立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巩固专业思想,为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老师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检验高师语文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收取反馈信息,扬长补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目的是使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将他们所学到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综合运用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以培养他们开展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而树立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巩固专业思想,为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老师奠定良好的基础,随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要注重文本的解读和解析能力,更要注重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突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教学素养。语文教学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一)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前沿信息。
(三) 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四)教材选取事例要具有典范性,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六)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思考和练习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七)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八)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九)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二)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三)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教学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制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附录
一、主要参阅书目及报刊
[1]《论语》
[2] 朱熹《孟子集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3]《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课程·教材·教法》1987年第3期;2000年第5期.
[5] 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 比彻姆著、黄明皖等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 王伟.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8]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9] 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10] 江明. 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11]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12] 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 杜甫:《奉赠韦左亟丈二十二韵》
[14]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二
[15] 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
[16] 唐彪:《父师善诱法》下卷
[17]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18]《黎锦熙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9]《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0]《张志公文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版。
[21]《叶圣陶答教师的一百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年版。
[22]《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3]《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人民日报》1993年2月27日第2版。
[2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27]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28]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9]《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编辑大意》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版.
[30] 索丰《韩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资料。
[31]《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2] 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3]《徐特立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34] 崔允漷《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钟启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第17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 元·郝经:《陵川集·原古录序》,清乾隆三年凤台王氏刻本。
[36]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5-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7]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见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第258-26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 况平和:《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9]《给教师的建议》第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0]《教育评价》第1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41] 韦志成《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42] 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43] 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44] 语文教学方法论,北京出版社,1995年.
[45] 王光龙.语文学习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12.
[46] 凯洛夫.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47] 朱自清,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48] 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63.
[49]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50]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3.
[5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2] 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修订本).语文出版社1999.12.
[53]《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144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4]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5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5]《论语·雍也》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56]《论语·述而》见杨伯峻:《论语译注》,71页,76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57]《给教师的建议》(上),5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58]《夏丏尊论语文教育》,116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60]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555-556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相关网址与网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3] 教育在线
[4] 新世纪课程网
[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线测试与随堂练习 http:\\www.ce.ha.cn\stk_index.htm



课程关键术语的中英文对照

[1] 语文               Language
[2] 课程               Curriculum
[3] 课程论             Curriculum  Theory
[4] 教学               Teaching
[5] 教学论             Teaching Theory
[6] 课程目标           Curriculum goals
[7] 课程设计           Curriculum design
[8] 课程标准           Curriculum Standards
[9] 教学大纲           Syllabus
[10] 教学设计          Instructional Design
[11] 语文教材          Language teaching
[12] 识字与写字教学    Teaching of literacy and writing
[13] 阅读教学          Teaching of Reading
[14] 阅读教学过程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ading
[15] 写作教学          Teaching of Writing
[16] 写作训练方式      Writing training
[17] 口语交际          Oral Communication
[18] 综合性学习        Comprehensive Study
[19] 语文教师的主体性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teachers
[20] 评点法            Comment on Law
[21] 工具性            Instrumental
[22] 人文性            Humanity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3:47:2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2:54 , Processed in 0.0951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