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招生制度已成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从培养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现代公民的角度,厘清高考改革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构建新的考试招生体系,是推进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提。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考试招生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成为众矢之的。以考试升学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体系,催生了很多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而不是具有独立思想和品格以及创造力的现代公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去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终于明确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1月15日举行的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指出,要“抓改革,积极稳妥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开展改革试点,改进考试内容,确保公平公正。
对于这一期待已久的改革,教育界反响甚为强烈,普遍认为这“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改革在民间反应冷淡。在很多家长看来,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化考试、自主招生等方面存在种种“现实困难”,中高考招生制度的未来之路仍然扑朔迷离。
招生比考试更重要
当前,高考成绩仍然是中国高校招生录取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谁的高考分数高,谁就会被最好的大学录取。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考试成为教师的“法宝”。相应地,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成为学校评价教师、教育管理部门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因此形成了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核心指标的应试教育体系。
作为决定考生命运的最终“去向”和“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招生模式比考试模式更加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招生决定着考试。这次改革在招生方面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美国哈佛大学多年来世界排名第一,它是怎么招生的呢?
“哈佛大学不想录取那些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但是,很多拿到高分和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牌的学生也被哈佛拒收。”在日前由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办的“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之未来”论坛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哈佛大学录取学生不只是看考试成绩,还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表现。“哈佛要的是具备激情、领导力、信念、人际交往技巧的人,是思考深入、敢于行动和改变世界的人。自我认识、对自己目标的感知,以及表达出自我和目标以影响世界的欲望(使命感)是最重要的。”储朝晖说。
“哈佛招生是极其专业的,大范围的专业团队参与,从多个方面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寻求所需学生的整体品质。招收你所希望的学生品质,学校的成功随之而至。”储朝晖说,哈佛大学招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从程序、规则、标准等各方面都展现出积极为学生服务的特点。
与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高考招生制度相比,中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存在很多问题。“考试和招生完全由政府主导和实施,政府多重角色集于一身;全程由行政为主,专业性不强;以计划体制为基础,较少顾及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公开性不足,存在较大的灰色权力运作空间;形式公平,实质不公平。”储朝晖认为,中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形式的公平,比较方便国家依据政府的统一标准快速选拔人才,但与考生和学校的意愿相距甚远,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一项调查表明,60%的中国大学生不喜欢自己所上的学校,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
从“指挥棒”到“服务器”
中国高考一直以“指挥棒”著称,高考指向哪里,学校的教育教学就指到哪里。在储朝晖看来,高考这种统一化的“指挥”功能背后存在很大问题。
“由于考试标准高度统一,基本剥夺了师生和学校在高考招生中的建议权和选择权,以及专业发挥的空间,造成高中以下所有学段仅仅追求考试分数,罔顾人的个性、特点和全面发展,最终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储朝晖说。而录取工作由政府统一进行,使得招生办成为绝对强势媒婆,责、权、利分离。“用单一的标准(考试分数)评价学生,拒绝多元自主的评价。学生臣服在考试面前、有求于招生录取机关,是被挑选者,而非自主展示、自主选择的主体。”
在这种体制下,高考招生成为“指挥棒”。“学生和整个教学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课程也如此,考的就教就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高考和课程都不是围着人的成长发展转,反而成为绞杀人才的工具。”在储朝晖看来,用单一的标准衡量多样性的人才,以单一标准培养的标准件式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储朝晖认为,当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现实中面临很多困境:课改与高考改革未能同步,两张皮相生相克;考生开始选择高考,而非被高考选择;社会对新的高考改革既盼又怕又怀疑等。
这些现实困境在理念上表现为多重悖论或“两难”:人上人的观念与人人平等的观念冲突;升学率至上的评价方式与教育规划纲要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难以同步;“指挥棒”与“服务器”的矛盾。
储朝晖提出了高考招生新的功能定位:“服务器”。“它最终是通向培养有独立思想和创新人才的途径。考试、招生要与课程、管理、教学这些方面相互配合,发挥服务人才成长的作用,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服从于人类发展的趋势,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让高校与考生“谈恋爱”
在储朝晖看来,高考招生改革的根底是人性假定。现有高考招生体制的基本假定是培养工具,而非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没有思想的教育就如同没放盐的菜肴,无论做工如何精细,材料如何珍贵,都难以让师生开胃口,即便是强迫师生接受这种教育,也只会让他们日益变得虚脱无力,没有骨气,没有精神,久而久之,就会病入膏肓。”他认为,推进高考招生的前提条件是“思想解放与法治健全”。“思想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最缺乏的是思想。而没有健全的法治就不可能真正改革现有招生体制。”
“高考招生改革需要重新界定人性,重新调整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重建信誉体系,否则都是外表的装修。”储朝晖说,“高考招生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以学生为本,建立自主、专业、透明、公正的高考招生制度。”首先要做到自主,让学生和学校有更大自主选择权。其次是专业,专业团队实施,人员、程序专业化、精细化,行政起监督作用。还要透明,程序公开可监督。最后是公正,“所有人和学校,一碗水端平”。
储朝晖指出,在思想观念上,必须破除对分数的“迷信”,相对于没有客观依据的推荐,看分数是进步;相对于全面的专业评价,仅看分数是肤浅、粗放、落后的。“让高考由官方的考试变为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测试。政府从招生主角退出来,让考生与高校成为真正的主角。”
“让高校与考生之间多接触,多了解,甜蜜恋爱。”储朝晖把高考招生改革的境界比喻成谈恋爱。“让高校与考生之间充分相互了解,自主判断、双向自主选择,自愿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内在潜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消除强势媒婆,形成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生校关系。”
体制改革是关键
评价高考招生优劣的最终依据是什么?储朝晖认为,学生能否成才是评价高考招生优劣的终极依据。
“高考招生改革的关键是体制改革,政府必须从高考招生中退出。”储朝晖强调,政府应肩负起改变高考招生制度的责任。要从“大处着眼,不被眼前的利益绊住脚步;从小处着手,做细点,让变革逐渐积累”,“以积极态度稳步前进,不走极端,不走过场。将高考招生改革与学生发展、教师使命与国家战略合而为一。”
“考试招生制度不改革,不但这次教育改革无法成功,而且今后的教改都将受阻。”公众考试研究院院长张勇说。
张勇强调,考试招生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人本、公正、科学、合理”,并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框架:“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来华留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渡边忠温,介绍了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情况。他认为,中国当前即将推行的改革与日本入学考试改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日本1990年以后增加的AO(Admissions Office)考试,重视考生的个性和学习动机与大学招生理想之间的适合度。这种考试与以往“学力考查为主”的考试方式不同,重视文件审查(“报考理由书”)和面试结果,从多种角度考核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后记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考试不改,教育难兴。考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牛鼻子。”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曾如是说。
不久前,袁贵仁部长指出,推进教育改革,特别要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加快推进。
我们期待,在改革的大方向和框架已经确定的背景下,教育管理部门加快研究制定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措施,确定改革的具体内容,从评价上最大可能地将学生从考试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努力。这不仅关乎千千万万考生的命运,也关乎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