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界的巅峰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03:2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教育界的巅峰对话(上)作者:中国教师梁恕俭
教育界的巅峰对话
梁恕俭(速记整理)
主持人:刘堂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
嘉宾一:冯恩洪,中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
嘉宾二:魏书生,辽宁省政协常委,盘锦市教育局原局长。
嘉宾三:李希贵,国家督学,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时间地点:2013-12-16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大兴第十二届校长论坛
你是教育家吗
刘堂江:我按采访顺序来介绍三位嘉宾,1990年,我采访魏书生,时任盘锦实验中学校长;1993年,人间四月天,采访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1999年5月,采访高密一中校长李希贵。今天这个特别论坛,是见证中国教育家成长的30年,30年3座高峰,3个人都是我的老朋友,认识最长的23年,短的也有14年。现在我问一个敏感的问题。你们三位对自己“教育家身份”,认同度如何?敢不敢答应?
李希贵:我不敢答应,从小到大,一直是听着魏老师的报告和冯老师的报告——变老的。尽管“教育家”现在变俗了,但在我内心里定位还是比较高的,我从魏老师身上学自主管理,从冯老师身上学课程开发,在两位老师面前,我只能算是老教师,老校长。
冯恩洪:我目前指导着1344所学校,每天奔波在路上,我希望优质教育能够大面积进入寻常百姓家,在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前,我要选择李希贵的答案。
魏书生:(语软声轻)我就是打工的,干活的,早年种过地,也当过工人,费了好大的劲教上书,咱就好好干,没想过什么“家”,总想干好,把活干好不就完了嘛!话说回来,各个市都有舞蹈家、音乐家协会,医生也分专家门诊,如果说干得好可以称家,我还可以。高的定位,还不敢当。
刘堂江:我有点失望,没有我想看到的激情表白。不管怎么说,我最荣幸,同最顶级的教育家同台。尽管你们自个儿不承认,但我承认……我相信,在大多数同行眼里,你们就是著名的教育家,承认不承认都是教育大家。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30年,如今三座高峰屹立在大兴,这让本次论坛星光灿烂。
把天下利益统一起来
刘堂江作为一名老教育记者,问你们第二个问题,你们三位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教育家。定义、标准和条件各是什么?
冯恩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自己,发展教育。如果按照投票来说,发展教育应该是重中之重,这四个“发展”是未来教育家成长的轨迹。如果不能发展教育,“教育家”永远要加“未来”两个字。
魏书生:像温总理说的,一辈子从事教育,有教育理想,把自身、家庭、国家……把天下的利益统一起来,帮助自己,帮助学生,和家庭统一起来,成长,发展,生存,这么一个理想。操作层面上,好好教课,办学,我觉得,写点东西,也就这些吧。
李希贵:我从已经认可的、铁定的教育家来说,像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有所改变,有一定影响,如此就可以称为教育家了。
刘堂江:谢谢三位著名教育家。关于教育家的标准条件,顾明远先生谈过5个关键词(认识、问题、规律、环境、方向),这里不重复了。
你,断送了我的政治前途
第三问:成长的轨迹,关键的节点,有哪几个关键的节点。
李希贵,我最年轻我先说。我刚当校长时到诸城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印象特别深刻,可惜那时不当班主任,知道晚了,就把魏老师治理班级的思想放到学校管理里,民主的氛围更浓厚一些。到堂江老师《跨世纪教育工程》那本书里,那时提什么“合格+特长”,我推行魏老师的民主还是有风险的。再后来,到建平去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受国家教育的冲击,我有一种感觉,为冯老师捏了一把汗,我还到冯老师家里合过影。1999年,刘堂江到高密,欣赏我的“为40岁做准备”,送上火车临别时,刘老师对我约法三章,这直接堵塞了我的政治前途——您让我从此不要离开教育。组织曾让我当组织部长,后来还有当市领导的机会,一句“不要离开教育”把我的政治命运断送了!(众笑)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几个节点。
刘堂江:敝人罪莫大焉!
魏书生:下乡种地,种好了就教书,真不愿意,教了发现,挺适合,教了两年,成了全地区先进个人,因为书教得好就进了工厂(众笑),请求了6年,第二次教书,越教越高兴。以后没啥节点,86年当校长,97年当局长兼书记。现在办民办学校,书生中学,浙江,5万平方,4900人,完全中学,股份制,我是董事长。私立的,希贵,你算“公”了,无论公私,都要“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我现在退了,局长当到60.5周岁。这算节点。
冯恩洪:某教育厅,请我搞未来教育家培训,我质疑:教育家是培训出来的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我的教育人生分三个阶段,85年前,做了20年的教师;85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香山会议上发言,改写了人生;当了18年建平的校长,2003年,组织部长找我谈话,我想请辞建平集团总校长……这张登机牌是我本年度的第216张,云游四方,这是我的现状。1993年,建平中学誉满天下,招生时,有个处长孩子差3分,没有考进,他找到我谈……外面有两排长队等着我,处长生怕我溜掉——我的人格尊严被伤害了。回到家,爱人(山东人)问我为什么一脸的不高兴,等她知道了原委,说“如果我是那个孩子的家长,我也会像他一样……”,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引发了我要把学校变成集团,成规模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第二件事,受重庆市教委的委托,指导40所初中和60所农村小学,搞“领雁工程”。在重庆听课时,《幸福在哪里》语文课,主题升华,寻找身边的幸福,一个女同学这样发言:一岁时妈妈离家出走,七岁时,父亲惨死,13岁爷爷撒手……在无依无靠的环境下,没有感到孤独,课堂是如此的快乐,幸福就在我身边……我当时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现场冯老也差点落泪,他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打造卓越课堂,使孤儿感到快乐,继续追求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我的全部。
目标·读书·反思
刘堂江:第四个问题,您成功的理念、秘诀是什么?
李希贵:成功是什么,没说,就问秘诀,这是个陷阱,不过我还是愿意跳进来。有人在网上替我总结关键成功因素:第一,我愿意寻找知道点,干的行当,最高的地方在哪里,谁在这个领域最有权威,哪本书必须读,哪个地区做的最好。我真是有这个习惯的,哪个地方有经验,有改革,我就去。我愿意把教育行业以外的经验模式嫁接到教育领域里。我喜欢看企业管理的书,最好的管理不在学校,在竞争激烈的商场。第三,我愿意找一些有特点,有建树,有个性的同僚,愿意和他们走在一起,切磋,他们总结了七八条,我觉得说得还可以。
冯恩洪:特殊的成长环境,我是19岁教课,那时不叫“特级”叫“超级教师”,全上海有两位,小学叫袁容,中学叫高润华。我听高老师的课,得知高老师53岁了,我自负地宣誓:“苍天作证,大地作证,在座的老师作证,本人不用到53岁,就要上出像高老师这样的课来……”年少气狂的我,发誓当老师就要做中国最好的老师。新旧交替,改革开放,上海文汇报讨论,一夜之间,把我卷入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我懂得了,感觉只能解决现象,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1980年起,每天自学一小时,一直到昨天晚上,每天自学一小时,我跟希贵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辞报告,各退半步,“上海市冯恩洪校长工作室”铜牌一挂,我办了留薪停职。我到同济大学研究生院,要考试的,我考取了高级工商企业管理,研究企业,教育对社会变革的适应性不如企业快,为什么,我要研究。第三个特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是一时的,更好是永恒的。人要有生长性,不能在涨停板上津津乐道,曾经上过的课是多么卓越,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要勤反思,我的教育生涯养成了反思的习惯。成长的关键我列三个词:目标、读书、反思。
魏书生:一靠民主,二靠科学。大家伙儿,使劲工作,不白活,成长着,发展着,思考着。民主、互助和商量,不会教书,把所有的学生都当成助手,少自卑,多寻思咱能干点啥,能读点啥。我是学生的助手,学生也是我的助手,商量着,一天天朝前走,活得快快乐乐,你爱共产主义,也去不了哇(众笑)。商量,活得更快乐。校长不是给教师打工,互助的关系。第二点,科学,科学就是研究规律、认识规律、分析规律、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制定规矩,定了规矩执行规矩,规矩过时修改规矩,规矩过简细化规矩,规矩过细简化规矩,规律面前,消灭民主……(说快板一样,掌声)。按事物的规律办事,我当局长书记13年,不用手机。你别研究局长的脸色,该干啥干啥。你活得自由,局长当得省劲,都当成助手,多学习,少批判。到哪儿都能学点东西。别争别抢,与人互助才其乐无穷。按规矩办事,科学了,省劲,规律之处的东西,屏蔽,我在官场,既不吃请,也不请吃,排名还能排在全市第二……好不容易活一回,要珍惜……就算当个地球球长、太阳系系主任,不也没啥了不起吗?到宇宙中,连个党代表也混不上。完成每个人生命的过程,永远不骄傲,永远懈怠,永远不折腾……要向希贵学着,到我那儿,给个讲课费也不要……
刘堂江:三位大腕,三位主角,三位角儿,三部大书,我很惭愧,读了20多年,没有读懂,没有读透,肤浅的体会,我认为魏校长,“空灵高远”,成功理念是“民主与科学”,秘诀一个字:“悟”,菩提树下顿悟的“悟”。冯校长:“领异标新”,成功理念“合格+特长”,秘诀:奇。李校长:“根深叶茂”,成功理念“为40岁做准备”,秘诀:实,扎扎实实的“实”。这是我的观点,请各位研讨,雅正。
为什么不太听话的校长能成功
第五个问题,您认为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是什么?
魏书生:破旧创新,心静,爱事业,潜下心,静下心来育人,不想杂七杂八的事,不受诱惑,这是一个规律。全身心地干这个行当,千万别说“太阳底下最光辉”,各行各业都光辉,全身心地干这个活。再一个,深入课堂,在实践中历练,都是教课教出来的。把自身,把家庭,把人类的命运串起来思考,大的问题看历史阶段,小的方面扎根课堂,爱这个事业,比较容易成长。悟,有道理。
李希贵:研究全世界产生教育学的地方,教育家往往并不产生在有名气的学校,优秀的学校,这个现象值得关注。许多名家往往诞生在薄弱学校,就像逆境出英才一样。顺风顺水,一教就好的学生,也不会产生教育家。我同意魏老师的说法,顶天立地,和学生绑在一起,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
冯恩洪:李嘉诚办公室悬挂的唯一的一幅书法,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24个字浓缩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则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一把手的活,不是人干的。基层单位要接受主管检查,教育家成长的环境,不是管头管脚的环境。我非常感谢我所处的开发开放的社会环境。建平就像一块红色根据地,有组织挂靠,但没有太多“婆婆”来管。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对我说,“我怎么想,也超不过你天天想的校长,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我来帮你创造,建设校园里的事情,我一点也儿不过问”。校长负责制,负责到哪个程度,政府管一个学校就是管一个人,相信的人不怀疑,怀疑的人不聘任。这种环境有可能出有思想的校长。
李希贵:我有篇文章还未发表过,题目是《为什么不太听话的校长能成功》,后来又改了改题目,《为什么那些好学校的校长总是不听话》(众笑,刘堂江说要发在《未来教育家》上)什么问题?无论什么家,有一个东西必须要有的,叫“灵魂”,一刀切的,都是带着枷锁的。我主张有选择地听话。好多原因,也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三中全会提出“放权”,我感觉,在教育系统放权没有多少价值。人事,财务,招聘,招标,已经无权可放。事实上,这些权力都丢了。于是,在教学进度、教学模式、订购资料上,全都要管。校长无权,就收教师的权,讲10分钟还是8分钟,都有规定。教师再收学生的权,层层收权,不容乐观。土壤,不是很好,洗一洗,铲除一些东西,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魏书生:希贵谈得好,我深有体会。管13年基建、财务、人事,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没有多少自主性。体制,没办法。适应的前提下,要不来的时候,咱就眼睛向内,小事,上边还没有时间管,“一分钟”的效率空间有多高,咱们可以作文章,难是难,再难,还能比释迦摩尼、孔子、耶稣、苏格拉底——这四个人比咱苦多了。咱的环境,可为的空间,还是有的。有更宽松的环境,更好,岩松,在岩石里扎根,它也想在故宫后花园里生长啊。不管有没有好环境,都要好好儿干活。(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3:26:49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界的巅峰对话(下)
梁恕俭(速记整理)
刘堂江:非语文教师成为教育家的,难一些,像于漪、霍愗征、李吉林……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教育家,你们三位也都是语文学科的。请问非语文教师如何成为教育家?
写作并非语文教师的专利
李希贵:跟学科没有多大关系,能写文章,更容易让别人知道。有一大批教师,不会写文章,但他们真是教育家,只是不被人知道罢了。我们十一学校,就有几十个教师,达到了教育家的境界,学问很深,造诣很高,深受学生爱戴。更多的无名教育家,没有时间写文章,也可能不太会写文章,或写了文章没碰到刘堂江老师,发表不了(会意笑)。如果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口若悬河,讲得非常棒,影响自然会扩大,没有影响力也就没有知名度。写作能力挺重要的,尽管不一定是语文老师。
冯恩洪:教育是研究人的,文学也是研究人的,二者有相通之处。不能说语文教师才能成为教育家,今天来参会的上海建平中学的杨振锋校长,是我在南京师大引进的人才,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公认的教育行家。还有来自重庆的,未来教育家学员(名字没记住),美术老师,进入了未来教育家的行列。前不久,我在铜仁收的最后一个关门弟子,徐洋,22岁,教数学的。不管哪个学科,都要研究教育规律,遵循学习之道,给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平台,多搞问题探究式教学。合作是能力的平台,展示是生成的关键,导学是教师的指标,按照我这三条标准评课,徐洋都能达到95分。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魏书生:像希贵说的,勤写作,能力提高得快。把问题当课题,研究研究,写一写,看看别人是怎么处理的,商量商量怎样解决……把研究过程写下来,这样成长进步比较快。不写,在头脑里印象不深刻,逻辑关系不严谨,一写下来模糊的事情会更清晰。我提个建议,把问题当课堂,高高兴兴地写。
刘堂江:不是语文老师也可以成为教育家,比如希贵学校的王春易老师,教生物的,绝对是教师队伍中走出来的教育家。各科教师都有踏上红地毯,迈进教育家殿堂的机会。只不过写作很重要,语文教师更擅长一些。
责任·担当·智慧
刘堂江:什么叫教育家办学?请为教育家办学下一个定义。
李希贵: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讲过,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那个时代,校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优秀校长对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今天,从课程的开发,到国家课程校本化,生生有特长,校校办特色……没有办法。实现教育家办学的梦想,只有在一所学校里,有一大帮志同道合的人,怀有教育家的担当、责任和智慧,影响学生发展,推动学校进步。教育家应该是一个群体,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产生思想的火花,引领周边的同伴,追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个时候,这所学校才能实现教育家办学。
冯恩洪:我从来不下定义,只是经常解释概念。现代教育强调多元智能,肉眼看得到的差异容易识别,如身高体重不一样;教育工作者要紧紧盯住肉眼看不到的差异,如强势智慧、心理情感。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要打破“课程”与“时间”僵化的组合,减少“圈养”学生的时间,增加“放养”学生的时间。大数据时代,能力比知识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顺应学生的发展,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是教育家办学。
魏书生:我觉得(像是自言自语)——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求心灵深处求真向善崇美的那种感觉,不断强化,不断发展,追逐真理,务实工作——也就是提高追求的层面吧。
管办评三权分开
刘堂江有网友提问:我国目前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中,哪些方面是不利于教育家办学的,应如何改革,劳驾讲一下。
魏书生:人财物吧,给学校更多的人事权、招聘权、中层干部的任免权。财呢,这也不是咱教育口自己说了算的事(众笑),反正,“财政部”要相信“教育部”能把钱管好。只要透明公开,谁管都无所谓。干部选拔、提拔,“体检”的同时也来个“德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好多事一公开,拿出来晒一晒,一项项全说清——只要公开,全都没问题。政府采购,全都不信任。对教育本身,特别是技术的管理,别管那么紧……当然国家也正在放开,需要一个过程。希望能有个更宽松的环境,校长对教师也是如此。教师有了宽松的环境,搞个实验,做点研究,乐乐呵呵地,更容易百花齐放。个人一点儿看法。
冯恩洪:我在全国各地都遇到了一个复杂的课题——教师职业倦怠,唯独上海不明显,为什么?早在1995年,上海就打破铁饭碗,施行聘任制,年终要接受学生的考评……这种最优化管理,不是经济问题能解决的。机制上,要释放教师的潜能。上海的普教战线,教师珍惜工作机会,珍惜讲台,把工作当成了事业,这恐怕和机制有关系。简单地说,管、办、评三权分开,采取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社会监督制。
李希贵:2009年,我与哥德学院谈合作,定好了时间,对方却狐疑地问了三遍。问到第三次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这么不放心,他说他约过三个校长,最后全都变卦了。我苦笑着解释说:“你不了解中国,你们的校长只有一个上级,中国的校长碰到的全是上级。”到国外,校长陪你一天,一个电话没有,没人找,没有那么多上司。中国校长应该有的权力被没收,被要挟,不可能以学生为中心。怎样减少上级,把学校的权力还给学校,我呼吁制定《学校法》,呼吁了十几年,明确政府学校各方面的关系,用法律明确关系,学校生态会更加健康。
好学校有“家”的感觉
刘堂江办好一所学校,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其他因素也说两条。
冯恩洪:至上个星期五,我听了4675节课。我觉得,中国教育要反思两对关系,课堂三个要素——教材、教师和学生,传统课堂由这三大要素组成,不管你是卓越课堂、三生课堂,还是幸福课堂、生本课堂,都离不开这三大要素。两对矛盾没有解决,就是“书”和“人”的关系。人的强式智慧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却要面对相同的教学目标,相同的教学过程,相同的教学进度,甚至连测评都是相同的,大一统,书和人的关系无法协调!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第二,人和人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怎么教,怎么学?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关注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要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走出讲授,走进差异发展。哈佛大学研究表明:讲授式、被动的学生是低效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是高效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是变革课堂。我知道答非所问,在偷换概念,却是肺腑之言。
李希贵:“谁”认为这所学校是好学校,这个判断主体很重要!从外部看还是孩子在学校的感受,如果是学生的在校感受,最重要的是关系,即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美国,有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在研究同伴关系,研究结果是,在孩子眼里同伴关系是最重要的。孩子到校不是为了学习,是为了寻找同伴,寻找好的同伴。同伴关系是好学校最重要的标准。这个关系的主导是教师,判定是学生。没有优秀的教师群体,就不会有良好的同伴关系。用陶西平的一句话概括,好学校就是“好的教师实施的教育”。
魏书生:三个条件。第一,在校师生有主人翁责任感,很舒服;第二,科学,符合人性的,互相尊重的,习惯养成的;第三,好的物质条件。或者说好学校是互助的,友好的,大家在那生活学习很幸福。刘老师让我去掉两项(为难的语气)民主科学,去民主和科学,都很疼,不可去。非要去,可以把制度去掉,这是咱家,老师同学是咱兄弟姐妹,老师年长是咱父母……在这种氛围里幸福,有家的感觉,在家里,当然要研究过日子,好日子就过出来了。总之,一是民主,二是科学,三是钱。
做人做事都要坚守
刘堂江:校长如何引领教师踏上教育家成长的红地毯。
李希贵:我们学校处于转型期,4100多学生,1960个教学班,有的是一个学生一个教学班,没有平行班,没有班主任,这样的学校没法管理。领导就是服务,为每个岗位上的教师去服务,解决困难。校长要让教师有前进的动力,给他平台供他打拼。在十一学校,每个教师学生都有想法,却有共同追求的价值观,那就是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我初到十一,前三年没干事,就和教师讨论学校的文化。讨论十一学校60年的成功基因,规划未来的进取方向。共同的文化追求,共同的价值判断,个性的文化展示,个性的行为方式,使得教师的发展成为一种自觉,一种自愿,一种自主。没有内在的动力,仅靠校长的引领,想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冯恩洪:中国教育幅员辽阔,全世界发达国家抓提高,发展中国家搞普及。而中国很特殊,要一手抓提高,一手抓普及,还要抓教育软件的提升。怎样集中有限的资源,满足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不同需求?不管学校的区域、文化、现状如何,要引领教师的精神成长,都在关注教师的钱袋子是否富裕起来了。像北上广这些区域,钱袋子富裕了,脑袋里是不是也富裕了。引领精神需求,来到地球上,不能白白走一趟,要建功立业。我们还处在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一部分先“富”起来,不可能是大部分人。
魏书生:校长引领什么?引领大伙享受幸福快乐。我在盘锦当校长局长,工作计划年年印发,人手一册,每页上都印着“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每天都看到这句话,年年都是这一句话,页页都是这一句话。人,都需要学习,做点事,尽点责,帮助别人——只要你活着。我到监狱给犯人做报告,也强调把这种观念守住,守不住,不就进来了(众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否则越陷越深。守住,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做深,做细,做大,做强。守住,我们就能高楼住得,茅屋居得;高官做得,百姓当得;顺境处得,逆境受得;表扬经得,批评听得。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本人抓住机遇,坚守自己内心深处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阵地,坚守坚守再坚守。
为谁办学,拷量校长
现场校长一:尊敬的四位教育家……魏老师用最朴素的语言,宣扬了“尽责、互助”的价值观,我也提过“成人、成事、成己”的处世主张,却没有被干部教师所接受,您能为我指点迷津吗?再问冯校长,(客套话略)作为校长,您选拔师资时,专业和情商,哪个排第一?我豪华一回,再问李希贵校长一个问题,十一学校的课程建设,全国一流,请在课程建设上做一点指导。
魏书生:成人成事成己,坚持下去,解释得更符合每个人的心理需要,人都希望成人,成就别人,成就自己。办成客观条件允许的一件事,不怕慢就怕站,说了算,定了干,脚踏实地,多做换位思考,相信更多的人愿意接受(你的观点)并随你同行。行吗?谢谢!
冯恩洪:大兴的校长厚道,问我的(问题)相对简单,不至于让我出汗。哈佛大学研究表明,21世纪的幸福,与智商的关联度下降到21%,与情商的关联度却上升到70%,这说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把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是赢家。分数并不重要,热爱生活,富有情趣,与人为善——做好了人,做事不会出问题。
李希贵:我研究英国泰晤士报,发现他们的招聘广告中,没有学历要求,却要求有激情,有幽默感……我的问题——谢谢你关注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改革是为学生,而不是为学校。为谁办学,出发点不同决定了道路迥异。“为了每一个学生”,不是挂在口头上,是刻在心上的宗旨。为了每一个学生,就要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这无疑加大了办学难度,也要多付出许多精力,但不如此就不是真正办学。人生是一枚硬币,最大限制提供选择的时候,学生的表现超出我们的想象。怎样把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系统化的思考,很重要。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现场校长二:我们的基础教育有没有问题?各位如何看待2012年国际PISA测试,中国学生再夺第一?还有如何看待名校办分校,有没有稀释效应?
冯恩洪:PISA组织由68个国家,15岁的青少年参加,不是整个国家,我们参评的是上海市。施行的绿色评价体系是和学生的负担挂钩的。相同成绩的取得,上海是9200学时,芬兰是5800学时,高耗低效,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这儿有张环球时报,其中有篇文章《近距离观察旧金山天才学校》,文章的末尾是这样写的:为孩子量身定制适合的教育,侧重培养能力,而不止是传授知识。引进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有两种声音,有的说“稀释效应”,有的说“放大效应”。咱可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一流的学校出标准,二流的学校出品牌,三流的学校出劳务。大多数学校办分校,是扩大,不是稀释。像建平中学,在上海有八个校区,没有稀释。
刘堂江:我只能打住了。请三位教育家每人用一句话给在座的校长以勉励。
冯恩洪:深切地祝愿各位校长,把普通的事情做得不普通,有激情,有智慧,带着激情,带着智慧,让平庸离开,去开创卓越!
魏书生:守住——自己内心深处“学习、工作、负责”是享受的原则,做深,做细,把平平凡凡的小事做好,做一个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人。
李希贵:我用一本书的名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教师学生能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自由呼吸,我们共同努力,一点点地把问题和障碍清除掉,让每位校长也有自由呼吸的快乐。
刘堂江:分享智慧大餐,智慧无价,情谊无价,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三位校长。我也说一句:教师兴则教育大兴!祝愿各位校长踊跃踏上教育家成长的红地毯,走进中国教育的理想殿堂,本次论坛圆满闭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0:35 , Processed in 0.0748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