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董奇:论元认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5 22:0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董奇:论元认知

   近十几年来, 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领域中, 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新趋势, 这就是对儿童元认知及其发展、培养的研究。由于元认知的研究在理论上对于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在实践上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解决“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等问题,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元认知研究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在教育、儿童和语言等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前沿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我们的研究, 对元认知的有关问题作一讨论。
   一、元认知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美刚L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 F la v el l ) 的观点,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地说, 元认知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元认知知识, 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 二是元认知体验, 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三是元认知监控, 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 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 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 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过程, 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卖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元认知尽管是近十几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但是, . 关于元认知的实质的思想, 即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在历史上却早已有之, 只不过是论述这一现象所用的术语不同而已。
   在我国, 元认知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历朝各著名的学·者、教育家, 如王充、刘把、韩愈、朱熹等人, 都对元认知问题提出过许多深邃的宏观见解。比如,在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一书中, 就包含了丰富的元认知思想, 对于“ 教学相长”的向题, 书中写道: “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里所说的学包括复习、判断、再认识; 教意味着对先前认知的提取和加工。自反和自强说明元认知在教和学过程中的作用。《学记》中还指出: “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之者, 长善而救其失也。” 在这里, 先秦教育家明确提出了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方法上的主要缺点, 并据此指导、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我国心理学界, 学者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 十分强调和重视人的主动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b 早在1 9 62 年, 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 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其他许多心理学理论工作者也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论著, 对意识、意识与活动、意识与心理, 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发展心理学家还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
   在苏联心理学界, 苏联早期著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基早在本世纪20世纪30 年代就对这一向题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 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 它可能只集中在思维或动作的某些方面。我刚才打了一个结, 我是有意识做的, 但我不能说我是如何做的, 因为我的意识集中在结上, 而不是在我自己的运动上, 即我是如何进行我的行动钓。当后者成为我意识的目标时, 我可以充分地意识到它。我们使用意识去表示对大脑自身活动的意识, 即对意识的意识。不言而喻, 在这里, 对意识的意识和对自己动作的意识都是元认知的典型表现。
   在随后的时间里, `苏联心理学家继续对人的心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进行了深人研究。从最近的一些研究动向看, 有的心理学家目前已开始对元认知向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在西方, 早在古希腊时期, 在亚里士多德关于读书方法的专门论述中, 就蕴含了大量的元认知思想。在教育、心理学界, 美国教育家杜威( D e w e y ) 早在1 9 1 。年就对此进行了论迷。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 他明确指出和说明了培养积极监控能力、批判性评价能力的重要性。1 9 17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T h o r n d ik e) 也对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监控过程作了分析。
   19 6 7年, 美国心理学家哈特( H a r 幻对记忆监控过程进行了研究, 并在“ 记忆与记忆监控过程” 的研究报告中, 详细介绍了他的一系列研究数据和结果, 他指出, 记忆监控过程看来是人类记忆最重要但又了解得最少的方面。1 970 年, 塔尔文( T u l v in g ) 和麦迪根( M a id g a n) 在一美国气乙理学年鉴” 上发表了题为“ 记忆与语词学习” 的综述文章。该文概述了到那时为止, 有关记忆与语词学习的心理学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经过广泛比较、分析后作者指出: 从总体情况看, 到目前为企( 指1息7 。年) , 我们对人类记忆的认识与1 0 年前( 即1 8 7 0年) 的认识水平相差无几。进而作者指出, 要真正了解人类记忆的过程, 需要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尚未探讨的方面就是人类对自身记忆过程的认识及有关知识, 人类记忆系统不仅对适宜刺激作出反应, 贮存提取信息, 而且还能够精确地估计有效地进行记忆活动的可能性。
   在塔尔文、麦迪根观点的影响下, 弗莱维尔及其同事于70 年代初开始对儿童的元记忆进行研究, 例如, 在记忆方面儿童知道些什么, 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的。1 9 7 6 年, 根据各方面研究, 弗菜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中, 明确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及含义, 至此,元认知的概念在心理学、教育、语言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引用和大量研究。
   迄今为止, 有关研究与众多培养训练计划已表明, 元认知在儿童的学习、记忆、理解、注意、交往、问题解决、社会认知等各方面的活动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元认知的培养训练可以极大地提高儿童的思维、智力水平。在斯登伯格( 8 七e r n b e r g ) 提出的新的智力模式中和斯诺( S n o w ) 提出的新的个体差异模型中都包含了元认知的成分。
   二、元认知的结构
   如上所述,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此我们将对这三个成分的具体内容分别进行讨论, 并分析它们之I ’gr 的相互作用关系。
   ( 一)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 即人们对子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向题的认识。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有关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即有关人( 包括自己, 也包括他`人) 作为认识着、思维着的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再细分为以下三类: ( l) 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 比如, 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等) , (2 ) 关子个体间差异的认识( 比如, 知道人与人之间在认知方面以及其它方面存在种种差异) ; ( 3) 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 比如, 知道记忆、理解有不同水平、知道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知道人的认知能力可以改变)。2 . 有关认知在材料、认知任务方面的知识。在有关认知材料方面, 主体应当认识到, 材料的性质( 如图形材料与文字材料)、材料的长度( 如一段短文与一篇长文)、材料的熟悉性( 如熟悉的材料与不熟悉的材料)、材料的结构特点( 如论说文与叙述文)、材料的主观方式( 如听觉呈现与书面呈现)、材料的逻辑性( 如有组织的材料与无组织的材料) 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 在有关认知目标、任务方面, 主体是否知道, 不同认知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能是木同的, 有的认知活动可能有更多、更高、更难的要求` 比如, 要求回忆一篇文章的大意要比要求回忆该文章的准确词序的任务困难得多。3. 有关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这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比如, 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曦口何、对于不同的认知活动和不同的认知任务, 什么样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等等。
   ( 二) 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任何俘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 也包括不知的体验, 在内容上可简单可复杂。元认知体验所经历的时间可长可短, 可能发生在一个认知活动持续期间, 也可能发生在一个认知活动以前或以后。例如, 人们可能感到在将要进行的一项认知活动中会失败, 也可能感到自己在以前进、行的某项认知活动中做得很成功。元认知体验通常与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处的位置有关, 与一个人正在取得或可能取得什么样的进展有关。比如, 人们有时感到没能把自己的某种感受恰当地转达给自己的朋友, 感到自己努力理解所读材料时突然遇到了阻碍, 感到所要解决的向题将是一个容易的向题等等。
   一般来说` 元认知体验特别容易发生在能激发高度自觉思维的工作、学习中。因为在这种工作中, 人们能采取的每一个主要步骤都要求事前有计划、事后有估价, 作出的决定和行动既重要又危险。此时不存在妨碍深思熟疑的东西, 这就提供了许多机会使人们能思考和体验自己的思维。
   ( 三) 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就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 将启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 控制和调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l)制定计划, 即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 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 预计结果、选择策略, 构想出各种解决向题的可能方法, 并预估其有效性,_( 2) 实际控制, 即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 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进行的各种情况, 发现认知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并据此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 3) 检查结果, 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论元认知动、策略的效果, 根据认知目标评价认知活动的结果, `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 ( 4 )·采取补救措施, 即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 如发现问题, 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一般来说, 元认知监控与认知目标、认知课题和情景等因素密切相联。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 元认知知识二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知识有助于人们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 指导人们自觉地、有效地选择、评价、修正和放弃认知的任务、目标和策略。同样, 它也能引起有关自身、i任务、目的的各种各样的元认知体验, 帮助人们理解这些元认知体验的意义和它们在行为方面的含义; 元认知体验对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元认知体验, 人们可以补充、删除或修改原有的元认知知识, 即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来发展元认知知识, 事实上,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有部分重迭。在对实际认知活动的监控过程中, 元认知体验有助于人们确定新的目标, 修改或放弃旧的目标( 比如, 困惑或失败的体验都可以产生这种作用) , 有助于激活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监控一方面实际上是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认知目标与行动( 策略) 多者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 另一方面人们的元认知知识又大多来源于人们对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的实际过程,善于对认知活动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监控的人, 自然会有更多的元认知体验和经验, 从而具有更多的元认知知识, 这就是说, 实际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监控水平制约着人们的元认知知识的获得与水平。对于元认知体验, 它总是与认知活动相伴随, 离不开人们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过程。事实上, 在实际认知活动中, 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监控是密不可分的, 只是为了理论上分析的方便, 才将它们人为地区分开的。二者间的联系程度较之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知识之间更为密切, 也正因为如此, 在元认知的实际研究中, 人们常把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监控合二为一,结合起来加以探讨, 这样, 元认知的研究通常就只包括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监控、调节两大部分。总之, 元认知的三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三者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 元认知。

   三、元认知的实质与作用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对认知活劫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这里我们将对此进行较详细的讨论, 并对元认知在思维、智力和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分析。

   我们知道,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 “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这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包括自身的存在, 客观世界的存在, 以及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思考和体验, 也能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目的、计划和行动, 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怎样, 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等等, 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们意识的最高形式, 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它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 因而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 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人、加工、贮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 这样, 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所谓认知活动的自我监控与调节, 就是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 选择适宜钓解决何题的策略, 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 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 及时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 坚持本更换解决向题的方法和手段。在这里, 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它使主体能及时发现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的何题, 并作出相应调节, 从而减少了认知活动的盲目性、冲动性, 提高了认知活动的效率与成功的可能性。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 “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自我监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我们认为, 人的思维结构包括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等五大成分。其中, 监控系统处于支配地位, 对其他四个系统起着控制、协调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定向屯`控制、检查、调节等几个方面。无论是耳标的确定与修改、材料的选择与组织、操作加工策略的采用与改变、产品结果的检查与信息反馈, 都需要监控系统综合各方面信息, 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发出协调与行动指令。可见, 在思维结构的各要素中,监控系统( 即元认知) 起着整体控制、协调的作用。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其他方面的发展, 同时也集中地反映了一个人思维、智力水平的高低。在我们的研究中, 我们结合劝常教学采用许多适宜措施, 有效地改善了儿童的元认知发展水平:( 即认知活动的监控系统) , 丰富了儿童有关监控的知识, 提高了他们的实际监控能力, 从而通过监控系统的支配、调节功能也相应地改善了儿童认知活动的其他系统的水平, 促进了儿童惠维、智方的发展。几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在人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 我们也可从对弱智儿童的研究中找到证据。大量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思维、智力活动上的重要差异之一就是不善于对崎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 不能对认知活动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 不善于灵活地使用各种认知策略和技能。

   元认知在认知活动中所起的如此重要的作用已反映在智力理论的新进展之中。1 9 7 9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登伯格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新的智力模型。他认为, 从功能角度分析,信息加工可以分为五种成分: ( l) 元成份。在认知活动中, 它的功能在于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对整个认知过程实行监控、调节, 因此属于最高层次的控制过程; (2 ) 操作成份。其功能在于执行由元成份下达的指令、决策, ( 3 ) 获得成份。其功能在于获得新信息, ( 4 )保持成份。其功能在于储存获得的各种信息; (5 ) 迁移成份。_其功能在于把储存的信息从一种情景中转移到另一种情景中去。这五种不同成份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规律的联系, 其联系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 1) 一种成份能够直接激活另一种成份; (2 ) 一种成份能够间接地激活另一种成份;卜( 3) ~ 种成份能为另一种成份提供直接的反馈; ( 4) 一种成份能为另一种成份提供间接的反馈。在这里, 直接激活指直接的控制过程, 直接反馈指信息直接从一种成份转到另一成份, 间接激活或反馈则是指通过第三种成份来实现的间接控制过程, 或者通过第三种成份把信息从一种成份转到另一种成份中去。在上述五种成份中, 只有元成份能够激活其它任何一种成份或者从任一其它成份中直接得到信息反馈, 所以, 整个认知活动的一切控制都是通过元成份来实现的, 而其它各种成份之间则只能间接地相互激活或传输信息,即必须通过元成份的中介传递作用。由此可见,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 元认知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活动起着控制, 调节作用。. `

   从更广泛的角度分析, 虽然人们从事的认知活动千差万别, 但是元认知的监控、调节却是各项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也是决定各项活动效率的主要因券由于人们对各种活动进论元认知行监控、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 因此, 在任一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的塔养训练效果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丫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结合阅读教学所进行的元认知训练, 不仅明显地改善了儿童在阅读方面的元认知水平, 而且还由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迁移, 提高了他们对其它学习活动〔如数学、作文、外语等) 的监控、调节水平。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 元认知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材料的特点、学习的任务与要求, 而灵活地制定相应的计划, 采取适当的有效策略, 并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地进行监控、反馈、调节, 及时地修正策略和过程, 以尽快和有效地达到目标。这实质上也就是设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这样的训练效果, 自然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的领域, 而是能广泛地迁移、应用于其它领域。可见, 元认知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元认知的培养

   如何为我国四化建设培养出大批时代需要的人才,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提高我国青少年儿童的思维、智力水平, 以适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 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也是摆在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解决这一向题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 就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元认知的培养和训练。开展对元认知的研究, 是进行元认知培养的首要前提。如前所述, 元认知作为近10年来的一个新课题, 已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由于元认知对人们的智力、思维活动起着监控、调节的功能, 因此, 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智力、思维的发展水平。正因为如此, 它迅速地被运用于儿童的智力开发、r思维能力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实际研究工作之中, 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在我国,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属空白, 在国际上, 由于这是一个很新的前沿课题, 有许多向题也尚待探讨, 因此, 开展对这一向题的系统、科学研究, 无论对于弄清元认知的一系死理论向题, 揭示元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规律, 探讨元认知与思维、智力的关系、丰富和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还是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培养一代新人, 推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 探讨解决如何教会学生如何学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新途径,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 我们还应当探讨元认知在学生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如前所述, 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两大部分。我们认为, 有关学习的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 有关所学教材的特点方面的知识( 比如教材的长短、难度、熟悉性、有趣性、结构等等) ; ( 2 ) 关于学习任务方面的知识( 比如对学习者提出的特点的记忆的要求、提取的要求以及评价的要求等等) , ( 3 ) 关于策略方面的知识( 比如各种学习活动与方式的特点, 特殊效用和适用条件, 监控与调节学习过程的策略, 贮存与提取信息的有效措施等等) ; ( 4 ) 关于学习者本人特点方面的知识( 如自己的学习的能力、动机、目的、爱好以及影响学习的其它各种个人特征与状态)。而学习中元认知监控则集中表现为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适当地协调上述四方面的相互作用。具体地说, 就是如何根据材料的特点、个人的特点、课题的要求等等而相应地作出计划, 选择合适而有效的策略, 评价每一操作的有效性, 检查结果, 修正策略, 并对存在的向题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有关学习的元认知方面的发展水平都比较高, 即他们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 并善于监控自已的学习过程, 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 去达到特定的目标。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贝崛好相反, 虽然他们在有关知识的水平方面同许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基本相同, 但是, 他们有关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却比较贫乏, 也不善于根据材料、学习任务的不同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策略。这说明, 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学习元认知特别是策略应用已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成份。长期以来, 学者们在讨论学习时, 都是将学习视为一个由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构成的认知过程, 相应地, 在分析学习能力时, 也多侧重从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锰概括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几方面人手。对学习能力的研究和测查也大多根据结果进行判断。显然, 这种观点和做法是不全面的乞从元认知的角度来考虑, 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 而且同时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认知过程进行的有效性如何, …在很大程度王取决于元认知过程的运行水平( 即策略选择、监控活动进行、策略效果评价、及时反馈并修正该过程的进度, 方向和所采用的策略等监控活动完成的情况与有效性)、很,显然, 这一观点强调要从过程的角度深人地分析学习过程, 特别是该过程中主体积极监控、调节自身学习活动的思维过程。这也就涉及到了学习能力的深层结构。从这一观点出发, 学习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所学材料的感知、记忆、理解、想象和思维方面, 而且也表现在对上述各方面活动的积极监控、调节方面。因此, 从宏观的角度看, 学习能力应包括有关学习的元认知和学习中各种认知能力两个方面。在研究中, 同时从这两个方面人手并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结构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 适当的教育教学措施可以极大地促进儿童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改善学生的思维, 智力水平, 可见结合日常教学进行培养训练, 既简单可行, 又效果显著。但是,.在分析了现行中小学、幼儿园各科大纲对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 分析了当前各种教材和教学实际之后, 我们发现, 无论在现行大纲中, 还是现行教材和教学实际中, ,都没有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作为重要的目标提出来, 因此更谈不上制定出有关的系统培养训练计划和措施。为此, 我们建议有关教育部门在制定大纲时, 能考麟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元认知在学生学习、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对各科教学的目的、任务重新予以考虑, 并明确提出元认知这一培养目标。在编写有关教材时, 也最好能明确每一册、每一单元在发展学生元认知技能方面的作用,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体系。在学校的实陈教学中, 教师应适当地改进教学方法, 设法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过程, 懂得各种学习策略的特点和效用, 并在各科学习活动中自觉、恰当地应用多种策略。也就是说,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丰富学生有关学习的元认知知识, 提高他们的实际监控、调节水平。

   在当前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如何解决“ 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的向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 迁移而教” , 为“ 迁移而学” 的观点已乡人们普遍接受。由于元认知对各种认识、学习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对其培养训练的结果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因此, 元认知的培养训练已成为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的新途径和手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17 , Processed in 0.08461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