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涛:纵情傲物三十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2 13:3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涛:纵情傲物三十年《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9月28日   17 版)
周涛,1946出生,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1955年迁居新疆。原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新疆文联名誉主席、作协名誉主席。代表作有诗集《神山》《野马群》《周涛十年编》《一个人和新疆:周涛口述自传》,散文集《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等。
周涛近照
网上文谈

栏目主持/采写:舒晋瑜

  他曾经是乒乓球手,13岁进入省队,成为专业运动员,曾和河南队小邓(邓亚萍的父亲)一起练球。
  有过运动员经历的作家大概在中国文坛也屈指可数,新疆的周涛算一个。
  他弃诗歌从散文,是因为有把握“解放散文”。
  周涛的“狂”在文坛有名。因为拒绝平庸,崇尚突兀高峻、雄奇险绝,就是他的性格。将军诗人朱增泉喜欢周涛的东西,因为读着读着就会有火星迸出来,眼前一亮,总觉得他才气过人。朱增泉高度评价周涛最大的贡献,是用诗的语言展现给内地的汉族同胞,成为连结内地与边疆的文化纽带。“周涛已成为新疆的一个文化品牌,他为新疆这片土地争得了文化荣誉,新疆各族同胞欢迎他、喜欢他,走到哪里都像‘王爷’一样款待他。这使我想起了张骞和班超,周涛之风直追先贤。”
  自幼出入军营的周涛,心里有强烈的英雄情结。他想当骑兵,军刀杀敌,美人揽怀。高中毕业时,他跟父亲说了自己的愿望。父亲说,你先参加高考,考不上再说。
  “我怎么会考不上呢,一考就考上了,所以进了大学校园,而不是军营。”周涛从来不缺乏自信。
  1979年,乌鲁木齐军区成立创作室,机缘巧合,正参加文学讲习班的周涛被推荐到创作室,从此穿上军装,圆了自己的军旅梦。
    我不是读书人
  中华读书报:您是从写诗起步的,那时是自然投稿吗?能谈谈您早期的诗歌创作吗?受谁的影响多一些?
    周涛: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写诗,自然投稿,自然退稿,投得多,发得少。实际上写得也很不好,摆脱不了当时的恶劣之风。一直到了1978年,毛主席去世,“四人帮”粉碎,才写了稍微像样一点儿的《天山南北》。放在今天看,仍然不怎么样。当时曹禺和徐迟来新疆,在乌鲁木齐一个千人大会上讲话,忽然讲起了这首诗,还朗诵了几节,表扬了一通,说新疆有人才,这就一下子传遍了天山南北。那时候他们说话还很有权威性。
  写诗的原因主要是受环境的影响。在新疆,诗歌的氛围很浓。记得有一个同学对我说,“诗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我当时就想,既然是明珠,就要摘下来才是。
  早年写诗受艾青、郭小川、闻一多的影响。郭小川引导我走上了诗歌之路。然后是外国文学。早年受惠特曼、聂鲁达的影响多一些。我高中时即使不看书,也可以把《静静的顿河》从头讲到尾。我的文化修养一是来自图书馆,我父亲是党校图书馆馆长,在那里借书很方便。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去借一摞书,看完后还回去,再借一摞。还有就是看电影,看内部片。全世界的都有,每晚两部,我不上晚自习,就去看电影,这一点上,我也比同时代的其他人多接受很多东西。
  但从骨子里说,我不是个读书人,我不喜欢去图书馆、书店,没有读书人对书的那种感情,对书,我可以弃若敝屣。读书人走到哪里找书,我是别人送书看。所以周政保有次到我家后就说,你搞专业创作,家里却没有几本书。我读书主要凭兴趣,喜欢的手不释卷,不喜欢的翻两三页就不看了。真正能特别吸引我的很少。但好书我是一旦看进去,就会不看完不罢休,不吃饭不睡觉都可以。
  中华读书报:您判断“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周涛:也许是在一定时间内不合拍,审美趣味或人生观、世界观和作者不太一致,也不能否定人家是好书。在读书这方面,我更着重自己的口味。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一是雨果的《九三年》。和余秋雨说起过这个话题,我们都喜欢《九三年》。还有一次和莫言说起来,我们都喜欢老舍的《正红旗下》,那应该是小说的经典,可惜没有写完。
    中国诗歌的气度已经丧失
  中华读书报:如果说早期的诗歌政治抒情诗色彩较浓,到了80年代,《野马群》《神山》的完成,已经显示出您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周涛:《神山》也不是很理想,没达到我当时最高的水平。这些诗是写日记时顺手写的,在艺术上有很多瑕疵,比不上之后我从老山前线回来后写的长诗。但是因为题材新,领域新,还是产生了一些影响。《神山》写完后,我就对责任编辑叶鹏说,这本诗集得全国奖没问题。后来果然得了解放军文艺奖和全国新诗(诗集)奖。
    中华读书报:您认为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周涛:我个人的体会,诗歌来源于作者自身对生活的体验,而不应该是作者对新的诗歌方式的体验。现在很多诗不太属于个人的生活,原创性不够,模仿很明显。诗应该像植物,在哪里落地,遇到合适的气候和生长条件,自然成长起来,这样的生长方式不管什么品种,都是独特的。如果是嫁接的,就不能说带有原创性。
  关于中国当代新诗,我既对一些年轻人评价很高,同时对诗坛的风气有一些看法。中国诗歌的传统丢得太多,汉语的语言美已经丧失,中国诗歌的气度也已经丧失,很多诗歌跟翻译诗一样,没有一点儿中国味儿——作为一种探索、一种现象是可以存在的,但不应该成为主流。我认为今天的新诗未必达到五四以后一些诗人的作品,比如郭沫若的《女神》,闻一多的《死水》《红烛》,还有戴望舒、徐志摩、臧克家的诗。
    中华读书报:您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说,四十多岁就不写诗歌了,为什么?
  周涛:70年代诗歌风气很盛,我心里始终有一个目标:我一定要走出新疆,要成为全国性的诗人,达到这个目的我就不写诗了。这个念头很早就有。
  1986年,我和杨牧同时获全国新诗奖,我觉得目标达到了。1987年,《诗刊》约我写文章,我写了一篇《亲爱的诗坛离我越来越远了》。我把诗坛比作远航的船,我以前在这条船上当过水手,现在从船上下来了。确实是从四十岁以后,我比较快地脱离诗坛。不是写不下去——那时我写诗的状态很好。我最后在《诗刊》发的诗是《渔父》,在我的诗歌里也是很优秀的。
    散文死了,我把它打活
    中华读书报:那为什么改写散文呢?
  周涛:当时中国散文处于非常僵硬的时期,和六十年代的散文比没有任何变化,摆脱不了“杨朔体”。我认为散文不应该这样。所以我就想,小说创作队伍中有很多名家不容易超越,散文创作我有把握,一个人可以横扫天下。结果我做到了,最早给散文带来新鲜空气、新的形态,在我之后,余秋雨也给中国文坛带来了新鲜的东西。
    中华读书报:90年代初您提出了“解放散文”,是基于什么原因?是从哪些方面解放?

  周涛:那个时候散文已经死了。散文的领域是非常宽阔的,应该把绳子解开了——谁绑的我不知道。《解放散文》是我在《中国作家》发表的两万多字的文章,发表后整个散文界沉默不语,好像打在死人身上的棍子。事实证明,我提出这个观点后,确实给中国散文带来了一二十年的繁荣。
   中华读书报:是否对自己的创作有明确的规划?
    周涛:是天然的,一点勉强也没有。南京作家朱苏进说,我写诗转向散文,是河流的水过于汹涌冲出了河道,变成湖泊。如果按我的规划。我原来并不准备写散文,写长篇小说才是我的理想。但是没有基础和任何准备。虽然上中学时就读了大量小说,我没往那方面下功夫。但我掌握散文的走向,所有的问题我都看在眼里。最早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郭米克办了一期散文专号,他问能不能写一篇散文。我就写了《巩乃斯的马》,写了以后他就发了,这篇散文成了名篇。但是我认为这是很不成熟的作品,带有很多六七十年代散文的痕迹,不是我的代表作。我之后的散文比这个强,从来没有人再提。永远是《巩乃斯的马》,我不满意,这只是我的散文处女作,称之为代表作贬低了我。为什么要拿一篇我最幼稚的作品代表我,有些选家真是没有眼光,过去几十年了还在选。
    中华读书报:您另一诗歌代表作《山岳山岳丛林丛林》,有的评论文章认为它“具有文学史意义”。这首反思战争的长诗写完,您说过“中国新诗创作迄今还没有人达到这首诗的水平”。这种自信的底气来自哪里?
  周涛:通过比较。拿别人的作品和自己的比,比较的过程中,就确立了自信。在现实生活中,别人打不倒你,你就自信了。他比你强,你就服了、谦虚了。这么多年,在诗和散文上,没有人打败我的自信。几十年过来了,我的很多作品今天再看,仍然一点儿都不减色。我开玩笑说,我的作品没啥长处,只有一个长处:永不过时。好多比我有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今天能看吗?我的作品是三十年以前的,时间反而给它们镀了光,今年看更美了,这给我带来最大的自信。
  我以马恩作偶像
    中华读书报:为什么会“不过时”?
    周涛:人在写作时怀着各种目的,不管是明确的还是不明确的。有的希望赢得一种轰动效应,这种效应很容易被时间淘汰;还有的人潜意识里强烈地希望自己的作品长久地保存。
  我也曾经希望轰动,但是做不到。你的选材,让你感兴趣的东西都是个人化的,社会性很差,不可能造成轰动,只能在一定的群落中取得共鸣。结果到了三十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对你的作品产生共鸣——这也不是当时选择的,我只是按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写,不去讨好读者。我就是我,我就是这两下子。我写了,好也罢不好也罢,我也管不了那么多。没想到,三十多年后,它们还活着,活得越来越好,这是值得欣慰的一点,也是带来充分自信的理由。
    中华读书报:您认为“越来越好”的标准是什么?发行量还是口碑?
  周涛:可以说,读者越来越多,散文不停地再版,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诗集出不来,最近我一直想出版精选的诗集,没人出。
    中华读书报:您如何评价多媒体时代对创作的影响?
  周涛:我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人的素质普遍在下降。科技水平在提高,大幅度提高,人的素质在下降,为什么呢?这个太正常了。科技毁灭人类。它既能造福,也能毁灭。因为科技的本事太大了,最后大到足以毁灭人。科学已经证明了,全世界的原子弹可以把地球毁灭五百次,而原子弹是科技的成就。这是不是个悖论?不要说五百次,一次就足够了,连沫儿都不剩。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所以人类社会两难,这就是上帝给人类规定的两难。
    中华读书报:您认为科学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周涛:科学在西方获得长足的进步,用来把东方文化打得屁滚尿流。然后我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学什么?西方的文化我们学了多少?我们还不是学了一些人家的科技么,说到底我们落后在科技上。人家的文化和我们的文化是两种文化,它可以相互学习互相影响,不可能互相征服,真正征服你的是科技。现在反过来了,我们中国把好多孔子学院办到人家那个地方去了。
    中华读书报:您认为作家如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周涛:我们如果要提升一个文化品格,首先要提高每一个人的文化品格,而每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从哪里来?我认为我们应该像海绵吸收液体一样,来吸收人类的智慧。我们要吸收高智慧,不要吸收低智慧。捧着两本破文学书当宝贝,那些人是低智慧。
  我们要有第一流的胸怀,要有第一流的抱负,要做第一流的作家。新疆作家缺这个,起码是不够。
    中华读书报:为什么您会有这样的体会?
    周涛:是从“马恩全集”来的。这个全集我父亲曾给我留了一套。还有一套是老同学父亲的。我继承了两个老人的马恩著作。本来是在书柜里摆样子,前两天翻开一看,第一篇就把我震住了。不要说认真读过全部马恩——不可能读完,浩瀚如海。就第一篇,看完以后五体投地。那才叫才华横溢。我从未见过像马克思、恩格斯这么伟大的人物,他们确实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确实没有人可以相提并论。我甘愿以这两个人做偶像。
  我赞赏一个作家要有拥抱生活的热情,不仅是一头闯到生活里面去,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去发现你的文学。你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你也不是专门到生活里受苦去了,你要在生活中发现你需要的东西——为文学所用的东西。这是一个作家天分里面的重要成分。
  中华读书报:您说过理想是写小说,为什么迟迟未写?
    周涛:我还没有写小说,莫言之后,尤其是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后,小说没法写了。
    中华读书报:您似乎也不屑与评论为伍?
  周涛:所谓评论,目前只是场外看客的喧嚣,教练还没有出现。
    中华读书报:您如何评价当下散文现状?
  周涛:当下散文呈现出一种繁荣的状况,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散文方式和面目。但总体上,出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平,也还没有人超过当年“南余北周”的水平。
    中华读书报:作为军旅作家,您如何评价军旅文学?您说过新疆的大地上应该有《静静的顿河》式的作品?
  周涛:我觉得90年代以后的军旅文学,是女作家更突出。比如项小米、马晓丽、刘静、裘山山等女作家,给我留下印象深刻,她们应该算是90年代以来军旅文学的主力军。
  中华读书报:您对网络文学怎么看?用于网络、微信等时间多吗,会不会觉得很浪费时间?
    周涛:我不上网,用微信。微信很解闷,我本来也是个闲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3:59 , Processed in 0.0607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