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翻译助力莫言获诺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0 18:5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翻译助力莫言获诺奖 2012年12月03日   作者:张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莫言部分作品的英译本
  近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罗马尼亚文版,在第19届罗马尼亚国际书展举行了发行仪式。好的翻译让莫言获得世界的认知。莫言获诺奖后,其小说更被翻译成各种文本,在各国出版发行。这为中国文学作品如何走出去提供了典范。
  翻译:要保留作家特有的气质
  在中外翻译历史上,翻译标准可谓百花齐放,从严复的“信、达、雅”,到鲁迅的“音美、意美、行美”,翻译是应在保存原作者特有行文气质之上做的工作。在法国,莫言作品的译者为诺埃尔和莉莉娅·杜特莱夫妇等;在日本,吉田富夫、藤井省三首当其冲;在美国,葛浩文首屈一指;而作为瑞典代表的陈安娜,也早已被中国人熟知。
  纵观莫言的作品,有几个关键词“民间”、“乡土”、“历史”、“现实”在文章中随处可见。这些词语彰显了莫言的风格,在翻译时被保留了下来。
  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莫言作品的翻译者,美国圣母大学的葛浩文教授,采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翻成英文。他不是逐字、逐句、逐段翻译,他翻译的是一个整体。他把一切都整理好,然后翻成英文。也因为如此,这些中国作家的作品被从英文翻译成德文,而不是从中文翻译成德文。
  谈到翻译问题时,陈安娜说,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作品被译介到国外数量最多的人就是莫言。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版本之多高达46种。其中《红高粱家族》就有16种译本。不仅数量最多,莫言作品的翻译质量也是最精准的,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莫言的风格。
  翻译:需跨语言文化双重障碍
  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功底、扎实的外语能力,更需要跨越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双重沟壑。鹤出版社总裁古斯塔夫松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两个瓶颈需要解决:一是英语文学读物左右欧美文学市场,二是缺乏高水平的译者。对瑞典来说,每年被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大多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译自中文的作品较少。高水平的译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敏感的文化触觉,甚至要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感联系,才能翻越文字与文化差异的双重沟壑,把作品的原貌和灵性完全呈现。
  陈安娜在被问到,从汉语译成瑞典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时,这样回答道,不仅莫言的作品,好像多数中国文学作品,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怎样把作家自己的声音找出来,然后翻译出来。许多人以为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要懂中文,事实上要将每个字翻译出来并不难,难的是你要找出作家自己的声音。在作品中莫言的强项就是他的故事,故事易懂,但故事的气氛,要让瑞典读者有同样的感觉,这并非易事。而故事的气氛就是每一个想要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译者,所必须要逾越的文化障碍。
  翻译:中国文学要走的路还很长
  莫言的成功,为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但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整个亚洲文学的翻译现状都不容乐观。著名汉学家马悦然给出了一组数据:2005年到2007年,译成瑞典文出版的英语文学作品占74%,位列第二的法语作品是3.6%,德文大概在2%,而来自亚洲和非洲的作品数量,加起来还不到总数的1%。这不是瑞典所独有的现象,欧洲整个的情况大同小异。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艳兵在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存在的问题时认为,跨文化的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再造的过程。莫言的作品对英文读者产生的影响,惠及了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将形成能够与西方文学相提并论的文学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莫言获奖是一个好的开端,但中国文学要走的路还很长。
  莫言作品中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喷薄的生命冲动和大开大合的叙事风格,不论时光如何流逝,这些记忆会被封存,将被后人们一再提起,并成为不同人群感知中国的读本。国外由于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引发了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中国文学的翻译出版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莫言作品被翻译成多种版本,又一次成功地证明了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正如莫言所说的那样,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5:02 , Processed in 0.1548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