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南方民间剪纸与民间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0:0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南方民间剪纸与民间文化
  作者:何红一
[摘要]
南方民间剪纸是中国南方诸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与北方民间剪纸一样,它们共同孕育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沃土,分别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发育成长,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本文从图腾崇拜遗存、楚巫文化印记、民族历史文化史实和民俗文化风貌四个方面论述南方民间剪纸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以期引起人们对南方民间剪纸中民间文化价值的关注,促进地域性民间剪纸文化研究。

[关键词] 南方;民间剪纸;民间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 J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4)03-0053-06

南方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居住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长江流域以南的汉族与南方30多个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并传承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南方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北方的民间剪纸一样悠久。它们共同孕育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沃土,分别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发育成长,形成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代表着中国民间剪纸的南北两大流派。由于南方地区民族众多、古代文化积淀丰厚、民俗风貌多彩纷呈,民间剪纸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伴生物和形象化载体,其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有着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一、南方民间剪纸中的图腾崇拜遗存
史前考古证明,南方各民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息繁衍在祖国南部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云贵高原地带,与黄土高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上古所谓“三苗”、“南蛮”、“九黎”、“百越”、“百濮”、“西羌”与“东夷”的一部分就是活动在这一带的原始部落和族群。这些土著的原始部落和族群与不断南移的中原民族反复融合、碰撞、分化整合,才形成了现在这种有汉族在内的包括壮、苗、瑶、畲、藏、门巴、珞巴、布依、侗、彝、羌、水、仡佬、仫佬、毛难、黎、京、土家、高山、白、傣、哈尼、独龙、德昂、怒、阿昌、傈僳、纳西、基诺、佤、拉祜、景颇等30多个民族的多元化局面。图腾崇拜是远古氏族和部落社会普遍存在的原始信仰和观念,南方民族中几大族群的图腾崇拜有同有异,作为古代民族文化的心像记忆的民间剪纸,通过图像传承系统、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史实。
在现存苗族剪纸中,鸟纹样尤其丰富。有锦鸡、雀鸟、凤鸟等大小禽类,更有大量形态怪异、抽象变形的鸟纹样,给人一种神秘怪诞的印象。其中贵州苗族一件“对鸟双凤袖花”纹样,与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匕上的刻纹“连体双鸟纹”如出一辙。(我们知道,河姆渡文化属于古越族的原始文化,鸟为古越人的图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象牙工艺品中,比较完整的6件精美的象牙雕刻,多集中在“鸟形象的创作雕刻上”,有双鸟纹蝶形器和立体鸟形器。其中一件刻有两对连体双鸟朝阳纹的骨匕堪称新石器雕刻艺术的珍品。骨匕上鸟体双双相对,腹背连接,连接处饰以火球般的太阳纹。鸟头羽冠飘逸、双目炯炯有神。利喙与蹼足、尾翼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因而有专家认为,“把它看成原始图腾崇拜的某种标志,则可能是更接近于创作者的原意”①
越人崇鸟,古籍中多有记载。《博物志·异鸟》中就有越地深山有鸟如鸠,“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的记载,考古文物也多次证实了这一点。南方古代越族群体支系多、分布广,长江中下游地区、闽江流域、珠江流域、红河中下游都曾是古越族的分布区,且古有楚越同源的说法③。尤其是洞庭湖以南的扬越与楚的征战与融合频繁④,苗族作为“三苗”、“南蛮”和“楚”的后裔,与古越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纸中出现类似古越族图腾“连体双鸟纹”的纹样,绝非巧合,是古代几大族团文化相互融合、渗透、承接的缘故。同时民间剪纸对于远古民族文化信息传承的准确性也令我们感到惊讶。
过去人们有一个思维惯例,认为只有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民间剪纸才是体现中华民族本原状态的剪纸。其实,在南方许多地方的剪纸及相关习俗也保存着剪纸文化的原生态和剪纸民俗活的形态,福建漳浦百岁老人林桃的剪纸作品即如此。漳浦县是1993年国家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剪纸之乡”,大字不识几个、足不出户的林桃老人是当地有名的花姆(花姆为当地人对擅长女红、剪纸的老年妇女的尊称)、杰出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有 “中国民间毕加索”之誉。这位世纪老人看似随意的剪纸作品中,原始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积淀,常常在她那不经意的剪刀下闪现出来。她剪的《挑水牧羊》图,左上角冷不丁地剪上一条横卧的游蛇。看似不合情理,却又与古越人崇蛇信仰相合。另一幅《龟蛇图》,则直接表达了古人龟蛇崇拜遗趣。有趣的是,老人还在盘旋的蛇体中,剪出一个似人似蛙的动物,形象地表达生命繁衍的主题(图2)。
福建古称“闽”,为东南越居住地。“闽”字从门,虫居室内之意。古人称蛇为虫,“闽”字字形即表明闽人为大虫蛇种之后。闽地历来祀蛇敬蛇之风颇盛,有些地方至今仍不见衰减。在福建南平市樟湖镇,还较完整地保存着每年春秋两季迎活蛇、游蛇灯习俗。当地老百姓说举行迎活蛇、游蛇灯后,各家各户可以得到蛇王的保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子孙满堂。迎活蛇仪式在农历七月初七,人们事先捉一条大活蛇送往蛇王庙常备之水缸中驯养。届时再到蛇王庙举行拜蛇王、请蛇王仪式。接着举行迎活蛇游行。游行者由一支赤膊壮汉组成,前有蛇王开道,游行者皆手执活蛇边舞边行,人体蛇身互相缠绕,象征着肉体与灵魂的交织,再现蛇图腾神秘博大之力量;游蛇灯则于正月十五举行。蛇灯由蛇头、蛇身两部分组成。一截截的蛇身由各家各户分头制作。通常是一块木版上置三盏花灯,花灯上装点着吉祥剪纸图案,这些剪纸图案既象征着蛇身的花纹,也表达了各户人家的新年期盼。蛇灯点燃后通体透亮,花团锦簇、美妙无比①。通过每年的花灯制作,樟湖镇上至老妪,下至幼童皆剪得一手好剪纸,古老的观念,就在年复一年的民俗中得到传承和强化,樟湖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剪纸之乡。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0:07:13 | 只看该作者
苗族剪花中经常出现蝴蝶纹样,这是因为在苗族神话中,蝴蝶妈妈是万物之祖,人是由蝴蝶演化而来的,故苗族妇女将其绣在袖沿、襟沿、裤脚、裙沿等处,作为生命的保护神。
江汉平原至湖湘一带故楚地剪纸的主题纹样以凤鸟、虎兽纹样居多。凤为楚之先民的图腾,楚人心目中的火神、风神,屈原《离骚》中有“凤凰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表达了凤在人们精神领域的至尊地位。在楚绣纹样中,凤是无可争议的主角,这种传统自然也通过剪纸图案传承下来。
二、南方民间剪纸中的楚巫文化印记
楚源于远古的“三苗”族团。周以后,居住在长江中游的苗蛮中的“荆蛮”,由于经济的发展强盛起来,融合兼并周边诸族形成楚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楚文化以巫文化为核心。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中指出,在广大的楚国境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民族,它们相互交流文化,“产生以巫文化融合华夏文化为基本的楚文化。各族也就在同一文化中大体融合了”。楚巫文化催生了南方各民族的巫术剪纸,同时也影响了这一地区民间剪纸中神秘奇谲风格的形成。直到现在,楚之故地及楚文化圈仍流行剪纸人招魂、求子、祭祖巫术。
在楚国南郢故地,南漳县荆山脚下,端公( 巫师 ) 用巫术招魂治病的方法是剪纸人。作法时,端公手执剪刀在黄表纸上剪出五个纸人,分别象征心、肝、脾、肺、肾,并用令牌在纸人上书写失魂者姓名,焚香祷告、歌舞招魂……②鄂东一带巫师招魂时也剪出纸人数对,置于香炉中,然后边念咒语边以竹竿挑头巾粘纸人于其上,象征魂之归来③;南楚之地的湘西土家族梯玛 (巫师) 祭祖还愿时用四个纸剪菩萨(小人)招魂降神④。云南哈尼族丧葬习俗中剪纸人于招魂杆上代替衣物招魂。西南一带瑶族支系山子瑶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剪小人祭祖⑤。云南剪纸老大娘张月仙、张月娥姐妹告之笔者云南曲靖老家也有年三十剪七个小人祭祖的习俗。东楚故地江西瑞昌是有名的剪纸之乡,当地自古有做“百花帐”祭福主的习俗。届时由许愿求神者剪一百个双菱方胜,再由挑选出来的一百个能剪擅绣的未婚姑娘,每人剪出一张自己最拿手的吉祥剪纸花样与方胜交叉置放,贴于帐上,绣出色彩斑斓的“百花帐”敬献于福主前
剪纸人也常常用于求育护生巫术。黔南布依族新婚夫妇要剪八个小人来履行“搭花桥”仪式,以祈日后更好地生儿育女。湖北仙桃女子不育时,请人剪出七个小人给当事人带在身上,其中每七天烧一个,烧时还要焚香祭拜观音,连烧七七四十九天。俗信认为这样才会得子①。湘西土家族地区,孩子出生时要剪一个纸菩萨──阿嬷(嫫)帕帕(土家孩子的保护神)贴在火塘壁板或厨房碗柜上,一直守到伢儿12岁为止。
剪纸人招魂、求子、祭祖直接源于楚地人日巫术。人日最初为楚地巫术,“人日”二字最早见于云梦睡虎地《日书》(甲种、乙种),是上古的一种择日占卜活动,汉以后发展成为全国性节日。人日节早期较全面的记载,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梁朝荆州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遣……”。这里的“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是指人日这天用剪刀和刻刀在彩色丝绸和薄金属片上剪制和镂刻成人形(唐、宋时纸张普及了,剪制和雕刻人形的材料就用彩纸代替了),贴于门户、屏、帐上,或佩带于头鬓,并相互馈赠。剪制和雕刻成人形的叫人胜,剪制成花鸟形的叫华胜,亦叫花胜。还有相交的双菱形的叫方胜。胜为人日节的重要标志,有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诗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为证。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曾出土过一枚金胜、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盛唐至中唐时期的七个连体人胜剪纸文物。

胜”,原意为盖过、占优势。引申义也很多,象征力量和权利、生命崇拜,或作为辟邪驱鬼的灵物等。人日贴胜、戴胜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庆贺人的诞生,也不是节日的装饰和点缀,而是古人的生辰日禁忌。楚人认为,生命的诞辰日,是人的生命行程的第一大关口,它是一个非常特殊而神秘的日子。在此关口,祸福相依、吉凶相伴,人类很容易受到攻击和侵害,必须严加防范。人日剪人形佩带起初就是为了辟邪护身,是古代生命巫术的体现②。以后这种方法被引申到与生命有关的其它巫术仪式中,用剪丝绸或镂金箔为人胜、花胜、方胜的方法也被后世的剪纸所代替,剪纸成为招魂、求子、祭祖、祈福活动的重要道具和不可或缺的手段,自然也为我们留下了认识南方民族楚巫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宝贵资料。

三、南方民间剪纸中的民族历史文化史实
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古文字,民族文化的信息靠口头文学和约定俗成的形象化符号来传递。其中一定数量的形象化符号又往往是通过刺绣、剪纸花样等民间图案为介质来传递的。剪纸花样是绣花的底样,过去民间妇女没有文化,也没有正规习画的机会,但她们在手工艺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她们先将心中的花样剪刻出来,贴在绣面上,再穿针引线,依样绣制。遇到好的花样,还可以将其拓下来,互相交换,转辗使用,非常方便。在《苗族古歌》“迁徙”中有一段这么唱道:“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剪花”即剪纸花样,迁徙中都要再三提醒不要忘记携带,可见它在苗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沈从文先生早年写过一篇《塔户剪纸花样》的文章,其中也详细记叙了旧时家乡剪纸花样丰富了周围百余里苗汉两族年轻妇女的生活,得到她们普遍欢迎的情景。沈从文先生指出,这种花样“湘西人照习惯叫它做‘扎花’或‘锉纸’,……应用既和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多是民间熟习的传统图案”。湘西锉花(花样剪纸)图案中常见一种“骏马飞渡”的花边造型,一条洪水滔滔的大河,大河上呈现两条波浪状横带,旁边点缀些连续的马蹄印图案。苗族解释两条波浪状横带表示黄河与长江同向奔流,马蹄印表示苗族迁徙足迹①。“骏马飞渡”花边形象地描绘出苗族渡黄河、过长江,向南迁徙的历史。可见苗族花样不仅是苗族妇女美化生活的手段,更是本民族文化的形象化载体。
苗族是最擅长用古歌和古老的图画来讲述历史的。苗族剪纸中有大量反映苗族神话传说的内容,堪称《苗族古歌》的形象读本。其中《姜央造人》、《姜央兄妹合磨成亲》、《兄妹赛马》等系列剪纸讲述的是苗族洪水神话故事。传说远古时候,恶神雷公放洪水淹没天下,想要毁灭人类。苗族的始祖神姜央坐在葫芦里幸免于难。洪水过后,姜央用泥捏人,重造人类。可是新捏出来的人不会讲话,他便派鬼去问天神。天神授意他砍竹子来烧,待竹子爆出声音来人就会讲话了。姜央如法去做,人果然开口说话……
《姜央造人》剪纸就表现以上内容:它的左上角是天神,靠天神的一只葫芦里是躲过洪水之灾的姜央;天神的右下侧,生着鸟嘴,头戴冠胜的怪人即问天的鬼。左下角捏泥人的,便是苗族造人的始祖姜央。将这些神、鬼、人连接起来的是生生不息、牵枝引蔓、开花结果的葫芦,周围还点缀以泥团和逐渐做成的小泥人。画面以生动的手法,把不同时空的物象摆放在一幅构图中,表现了民间美术造型中别具一格的超时空构图法。
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0:07:38 | 只看该作者
另两幅《蜈蚣变狗》、《龙狗和六男六女》则讲述盘瓠传说。
盘瓠为南方民族中流行的始祖神。盘瓠之说最早见于东汉人应劭,亦有《后汉书·南蛮列传》载盘瓠与帝女“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搜神记》中记载得更为详尽:“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于瓠蓠,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后因攻戎有功,妻之帝女,后代繁衍,号曰蛮夷。盘瓠死后被子孙尊为始祖。盘瓠传说在瑶、苗、畲、黎等民族中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并有民间绘制的“祖图”长卷流传。
盘瓠传说出现在苗族剪纸中,使这一传说又有了生动的“异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从民间图像体系传承的剪纸故事有时更接近故事的原始记录,也更具有准确性。苗族剪纸中的《蜈蚣变狗》,表现的是盘瓠的由来:一位老奶奶因耳痒,掏耳时掉出一条蜈蚣虫。她将蜈蚣盖在碗中,过几天以为蜈蚣已死,不料开盖一看,却跑出一条狗;《龙狗和六男六女》表现的是盘瓠与苗王女成亲,生下六男六女的故事。剪纸作者擅长用夸张的手法来处理表现对象的主次关系,龙犬比人还大,占据了着图中的重要位置,并用龙犬身上波状龙鳞来标志其神性。人物表现也有特点,《蜈蚣变狗》中的人头戴冠胜,身着裙装,手作掏耳状,显然为故事中耳藏龙犬的老奶奶;《龙狗和六男六女》中的人,戴冠做蛙状而立者,应为苗王女。她的上下方各分布六个小人,即与狗王所生的六男六女。
无独有偶,福建百岁花姆林桃的剪纸中,据说也有一幅原为《养狗》的作品,后有专家鉴定
为《祭祀盘古》,认为它是中国南方流传的盘瓠神话在老人心中留下的印记。林桃老人祖上是客家人,不是畲族,这幅作品的出现显然是受当地畲族文化的影响,表现了地域间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图5)。
四、南方民间剪纸中的民俗文化风貌
在南方民间剪纸中,礼花是一大类别。它往往用于供品、礼品的包装和人生礼仪的贺礼,是南方礼仪民俗的生动记录。
湖北的礼花剪纸,以荆州地区的龙凤饼花最有特点。龙凤饼花来源于三国故事,相传当年诸葛亮为破东吴的美人计,在刘备赴东吴招亲的定亲礼品上大做文章。选用监利朱家河点心铺吴师傅的“龙凤喜饼”一万只带至东吴,散发给城中的家家户户,搅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刘备东吴来招亲,龙凤喜饼是媒证”,结果东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从此,龙凤喜饼成为荆州一带招亲嫁女的上等礼品,龙凤礼花也因此流传开来。
南京喜花剪纸,明代就已见于民间。方志上所谓“金陵人家行聘礼”,“剪彩作鸳鸯”,就是后来喜花剪纸的滥觞。旧时南京人家办喜事,多聘请艺人来家剪制各式喜花,有“喜鹊登梅”、“鸳鸯成双”等吉祥图案,剪好后缀于箱、柜、被、枕等嫁妆之上。将洞房及嫁妆装点得既喜庆又夺人眼目。
潮州旧时在中秋或春节有“赛桌"的习俗。“赛桌"既赛供品又赛供品的附属品——供花剪纸。届时村民们将供桌置于庭院天井或祠堂广场上,桌上摆满供品,供品上面还要叠上各色纸张剪成的剪纸工艺品。村里人或外村游人到来观赏,看看谁家供品丰盛,评评谁家的剪纸精巧秀丽。剪纸在当地“赛桌"习俗中具有实用功能和观赏功能,因而得到极大的发展。
在湖南湘南、湘北一带,订婚时男方给女家“下定”用蛋表示缘分。鸡蛋上还要贴上“蛋花”,剪出“天长地久、富贵荣华”字样和双喜字、桂花等表示喜庆;闺女生孩子,外婆家要做蛋花,贴在鸡蛋上作贺礼,蛋花以莲花、桂花为多,寓“连生贵子”之美意。纳西族的“福寿花”,专为老人祝寿之用。“福寿花”通常以福寿主题纹样构成吉祥图案。从整体上看,它属于中国吉祥文化范畴,为传统福寿主题纹样剪纸大家族中的一支,在造型上受内地传统福寿纹样的影响较深。然而,具体构成又有较大的自由发挥,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福寿花”在丽江大研古镇这块地处偏远,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高原平坝盛行,与纳西族崇尚文化,善于广泛吸纳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开放风气相关,也与纳西族一向奉行的尊老习俗紧密相连。在纳西族的观念中,长者阅历多、德高望重,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故村里的族长多由有德行、有威望、能秉公办事的年长者担任。在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中,讲究长幼之序和敬老之道。宗族、家族内的纠纷,听由老人调解;与老人讲话,切忌出言不尊;凡有“不尊敬老人”者,都被视为十恶之首严加处罚①。与内地一样,丽江有给老人做寿的风俗。做寿时晚辈亲友除了送给老人生活必需品外,还要请人制作寿匾,悬于室内,以示吉庆。用大红纸张剪制福寿礼花装裱成寿匾,在形式上具有醒目、喜庆的装饰效果,内容又是民间约定俗成、人人皆知的吉祥纹样,最能表达晚辈的孝心。“福寿花”是纳西人敬老、尊老社会习俗的见证(图6)。
此外,浙江乐清的“细纹刻纸”与当地渔民玩“龙船灯”驱祸消灾习俗、江苏宜兴刻纸与“出青稻灯”农耕习俗、傣族佛龛剪纸与佛教习俗、佛山铜衬剪纸与“出秋色”粤俗、南方灯彩剪纸与南国灯市习俗、南方花样剪纸与南国服饰习俗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南方民间文化的确是催生和化育南方民间剪纸的一方沃土。重视对民间剪纸的文化背景研究,将使我们对中国民间剪纸的多元化生存状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有助于将剪纸研究引向深入。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41 , Processed in 0.1366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