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3 06:4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上)
逍遥行者
2012年8月17日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瓦·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在其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有22年在一所乡村中学——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他一边与同事们认真上课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一边积极读书和进行思考,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了一整套丰富而全面的教育理论,他倡导教师要全身心地关心和热爱孩子,学校要“五育并举”、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学校师生、家庭和全社会积极从事读书活动,在读书方面建立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读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对我们今天如何指导学校干部和师生读书活动,促进书香校园建设,乃至实施终生读书学习的思想,将会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自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传入我国30多年以来,他的读书教育思想在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产生了非常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的读书名言和教育实例激励着无数的教师通过专业发展之路,成长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名师和校长。江苏省著名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说过:“多年来,为把学校办成一个学习的团体,我倡导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践苏霍姆林斯基,从读教育名著开始,制定一生的读书计划,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①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说:“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②

    一、没有书籍,就不能称得上是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首先应当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书籍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过:“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③在学校的各项教育设施中,书籍的配备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丰富的藏书是师生开展好读书活动的基础。1948年,当苏霍姆林斯基开始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的时候,正值苏联卫国战争刚刚结束,战争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学条件非常差,教育经费也非常紧张,但苏霍姆林斯基一直重视学生的个人藏书和学校图书的配置,想方设法为师生购置图书,为老师们订阅教育教学刊物,不断充实学校的图书馆。学校的校舍非常紧张,也首先重视对各种阅览室的配置和利用。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和家长要十分关心学生的个人藏书。在孩子们上小学的头两年中,他就已做到使每一个家庭都有了藏书,并把图书作为孩子们生日和节日里最有意义的礼物。在学校里,他更是非常注重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和配备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各种书籍。帕夫雷什中学专门为低年级学生开辟了一个童话室,这里有许多描写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其他民族民间神话故事的图画,孩子们置身其中感到犹如置身童话人物的世界。为一年级孩子们建立儿童图书室,配备了各种童话、诗歌、故事、神话等书籍。为少年学生建立了“少年期金色图书室”,我们为它挑选了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它也成为充实家庭图书室的样板。在“少年期金色图书室”内,我们让孩子们在阅读经典文艺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加强自我教育。

    学校的各类图书馆建立之后,苏霍姆林斯基注重发挥书籍的育人作用。他说:“一旦学校建成了,第一个学生就会跨进它的门槛;一旦老师的思想、心灵与孩子的心灵细致的接触开始了,其实,学校也就从这儿开始了,就要把图书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去,让图书永远保存在这里。这不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里的可以借阅。从广义来讲,这是学校的人民精神文明宝库。学校存在300年、500年、1000年,学校图书馆里的书也会保存那么多年。经过千年,学校奠基的石头、砌墙的砖可能风化,变成尘土,而图书永远不该变成尘土。把学校看做是人民的摇篮,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的摇篮,这首先记载在书中。让老师们和学生都解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④

    帕夫雷什中学有四座教学楼,在教学楼内还建立了多个阅览室。“低年级班用的每幢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阅览室,这是孩子们日常在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获得发展的一个基地。他们在这里可以读到不断更新的各类书刊:包括科普读物和科学书籍、各种杂志和小册子,儿童科技文选、《儿童百科全书》及文艺书籍等。楼道里也设有书籍陈列架,陈列适合相应年龄阅读的书籍。这些图书的陈列和更换都由学生自己管理。每个人都可以在校内看这些书,或借回家去阅读。”⑤对阅览室内图书的配备标准是,让这些图书的内容逐渐超越教学大纲,使读书成为学生的爱好,这是智力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校里专门建立了“思想之室”——阅览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选择阅读各种书籍,这引起了学生们很大的兴趣,在他们面前展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思想之室”逐渐地成为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源泉。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还和老师们一起,亲自编写让孩子们喜爱的读物。他认为,在孩子们还没有进入课堂之前,先阅读大自然这本书,于是他们编写了300页《大自然的书》供孩子们阅读,这是300次观察,300次深深铭刻在孩子们意识中的鲜明图画;编写文选读物《母性的美》,收集了描写母亲的伟大、高尚和美的短篇小说与故事,激励起孩子们对母亲的美与伟大所表示的敬爱;编写了《伦理学文选》,载有一千多篇富有鲜明的哲理性的小故事和童话,是对儿童进行“伦理谈话”和进行伦理阅读的主要依据;编写了《人类道德财富文选》,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自觉地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编辑了一本关于优秀人物故事的文选,让孩子们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训练孩子们如何履行生活中的义务。为孩子们编写喜爱的读物,增强了学生阅读的针对性,让学生通过阅读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多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还重视组织师生开展各项读书活动。一是学校设立图书节。这是学校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学年开学之初进行,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在欢迎新生入学的仪式上,向刚入学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每人赠送一本书,鼓励他们热爱书籍,热爱阅读,增强大学生关爱小学生的友谊。二是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成立各种读书组织,开展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学校的成年人和孩子们联合成立了“崇尚书籍协会”。协会举行每周读书会。少年们建立了推销书籍的合作社,定期组织优秀作品朗诵会,六年级学生还定期为居民举办科学知识晚会。在活动课上,帕夫雷什中学的老师们指导孩子们自选优秀作品,开展朗读比赛,提高孩子们热爱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师生们定期阅读优秀书籍的基础上,设计好许多相关课题,让师生们围绕这些课题,交流自己的读书成果。三是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创新性地开展读书活动。他们组织学龄前的儿童上“思维课”,即在教会孩子们每一个字母、每一道算术演算之前,到思维的最初发源地——大自然进行观察和上课。学校里还建立了“童话角(美丽角)”,这是谛听故事和编造童话最合适的地方,利用阅读童话来激发出孩子特别深刻的审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做法,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学校来认真学习。

    二、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因为,学习能力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而阅读能力是构成学习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写作、观察、思考和表达是学生的最基本的5种能力,他把这5种能力形象地比喻为掌握知识的5把“刀具”,而阅读则是这5把“刀具”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与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书籍对儿童成长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因为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它所凭借的书籍,他曾反复说过:“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力量。……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⑥他非常重视阅读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从多方面培养孩子们热爱读书的兴趣。学校要让孩子从儿童时代起就要养成对书籍的喜爱,采取各种方法,努力培养孩子们对书籍的兴趣。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书是学校集体的丰富精神生活的源泉,应当尽量让好书成为青少年的朋友。要让书籍在同其他信息源(如电影、电视等)的中永远成为胜利者,这是教师育人的最重要的使命。教师要注意不断丰富学生消遣的内容,让阅读永远成为教育的主导力量。

    读书能够促进少年的自我教育,因为少年的自我教育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是从书本开始的。一个人如果在校期间爱上了书,学会根据书上说的去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这样从学校毕业以后就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要使聪慧和美好的书籍成为自我教育的工具,让少年们入迷地阅读书籍,使阅览室逐渐变成朝气蓬勃的精神生活的发源地。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因此要努力使每一个少年都能找到一他“自己的”书,能使他开窍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和实践了许多教育观点。

    1、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以图画为基础,并与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孩子的识字与初步阅读的能力。为了让孩子们一进课堂学习就会阅读,他们采取编写描写大自然短文的方式促进孩子们的阅读。通过阅读童话和幻想、游戏和音乐,让阅读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带领孩子们到思想的活水源头去“旅行”,通过对语言美的感知领会到的词句的感情和美学色彩,指导孩子从小掌握阅读技巧,掌握独立阅读的本领。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流畅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能力。使学生在读书时熟练到不用把精力放在阅读过程上,而是全神贯注在阅读内容上。为了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少年期最重要的是训练默读。必须让他们在低年级期间在课堂和家里朗读200小时以上,而默读要在2000小时以上(包括课堂和课外阅读的时间)。

    2、阅读要与思考紧密结合。他认为,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他强调:“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⑦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

    3、重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在首次次开篇阅读之前,孩子应当听到教师和父母朗读,领会艺术形象的美。在帕夫雷什中学里,低年级专门设有心爱作品朗读课,在课上每个人都朗读他最喜欢的文艺作品,他们还举行作品朗诵会。在学校的童话室里,教师给孩子们朗读中短篇小说和童话作品,使朗读成为培养理智和善良的人道主义情感的有力工具。从第一学年的中期起,他们就开始集体朗读训练。孩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为朗读作准备,每个孩子都朗读他最喜爱和最使他激动的段落。朗读和赏听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创造过程。学生在感受细腻微妙的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异中,同时也就在接受陶冶情操的特殊教育。他们总是选择跟艺术家所描写的景致相近的环境中读作品,使孩子们更好地领略作品的韵味和芳香。朗诵诗歌在他们班里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时,重视让学生学会感觉诗中语言的音乐节奏,感悟诗歌语言中的各种细腻的色彩。描写爱情、守信和忠诚的诗歌语言具有巨大的力量,它使年轻的心灵变得高尚。他还加强学生集体听读的训练,认为集体听读的形式具有很大意义。学生应熟读并记住文艺作品中最精彩的片断。把这些珍贵财富保存在记忆里,能够丰富思想感情,使对待周围世界的感情态度更加高尚。

    4、要多阅读英雄人物和科学书籍。文艺书籍中的艺术形象所揭示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思想和内容深刻地感染着学生们,描写英雄人物的书籍是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在讲述文艺作品的时候,他特别重视介绍卓越人物的生平和斗争,教育学生要用英雄主义的观点观察自己。他反复强调,要让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英雄书籍,让少年迷恋上杰出人物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科学书籍能大大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他说:“如果一个少年还没有着迷地爱上一本科学书籍,在‘思考之室’(指阅览室)里没有他最喜欢去翻阅图书的那个书架,那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他的心灵的那条小路。当少年在‘思考之室’里读过几本书而体验到认识的乐趣以后,他才会在家里看书。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⑧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

    5、阅读能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阅读对“后进生”转化的作用。认为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重要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该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教师,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6、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当然要保证学好必修课程,而课外阅读是必修课程的“大后方”。不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对知识的持久兴趣是不可思议的;不建立课外阅读体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要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他认为:“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⑩他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一是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书目。苏霍姆林斯基自从事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为精心选择读物而操心。苏霍姆林斯基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本书。帕夫雷什中学的全体教师也编制了一个《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包括供学生在中小学年代里阅读的900本书。在向学生建议读什么样的书时,教师应以学生的年龄、心理接受程度为前提。他为低年级提供的大多是故事、童话、诗歌、寓言、神话,为中年级提供的大多数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为高年级推荐的则主要是文化格调较高的书籍。二是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首先是快速而用心地阅读。这种阅读,要求学生通过目视和心想去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不长的整个句子,眼光离得开书本,口头说得出记住了的东西,同时还进行思考——不仅思考所读的内容,而且思考跟所读材料有关的情景、形象、观念、事实和现象。其次,认真做读书笔记。主要包括提纲式、摘抄式、心得式等。三是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注意课外阅读评价的教育性与评价指标。他说:“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使儿童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⑾课外阅读评价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实现程度,而且还是为了完善指导计划,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重视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在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作是一种活动,学生倾注的精力越多,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就越丰富。学校的创作活动是从词开始的,创造新词在儿童生活中应占有首要地位。一是要让孩子们在打开书本之前先阅读几页大自然这本书:他带领孩子们来到大自然中,引导他们在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变幻中创作童话形象。在大自然中,凡是激动了孩子们情感并因美而吸引了他们的,都深深地印在了记忆中。学校还创建了“童话室”,让孩子们置身于童话环境中,通过幻想来创作童话,这是通向孩子们心灵的正确道路。二是要引领孩子们在欣赏大自然之美中学会创作诗歌。诗的创作是从看见美开始的,童年时代每个孩子都是诗人。富有诗意的词语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好手段,它能使儿童的记忆变得更灵活。他还专门辅导学校文学小组的孩子们创作诗歌。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表象,它是培养理智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三是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孩子们进行创作。学校建立了一套写作文的制度,每个人都以大自然为题创作自己的小故事和诗歌,孩子们的作文是巨大劳动的结晶,进行习作也是情感的自我培养。帕夫雷什中学还成立了多个文学创作小组,辅导教师指导孩子们写诗,进行戏剧创作,并在晚会上朗读自己的作品。文学创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生活。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十分重视对学生读书的选择。他认为,一个最勤奋的读者毕其一生能读的书,也不会超过2000本。因此,对读物的正确选择是教育工作者特别重要的任务。在学年开始三个月之后,孩子们就开始阅读没有收入阅读课本中的富有趣味的童话和故事。书籍的海洋包围着学生,它们中有一些是平淡无奇之作——没有任何为理智和心灵可取的东西,还有一些是有害的。从事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操心这样一件事:不使一本坏书落到孩子的手中,让孩子生活在本民族和全人类文化瑰宝的那些饶有兴味的作品之中。因此,他们特别为儿童、少年和青年严格地挑选供他们阅读的作品。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06:48:24 | 只看该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下)

逍遥行者

2012年8月17日

    三、教师要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读书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根本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读书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他认为,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师要热爱书,崇拜书,要有读书的兴趣,在读书中要进行深入地思考。他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⑿教师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个人的藏书。学校制定各项措施,鼓励教师们个人自己购买图书和报刊,为教师们的丰富阅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空间。帕夫雷什中学图书馆藏书1.8万册,教师们的个人藏书达4.9万册。许多教师的个人藏书都在1000册以上,教师苏霍姆林斯卡娅的藏书多达1.95万册,包括文艺、历史、教育等各方面的书籍⒀。他还提倡教师都订几种杂志和几份报纸,要要求彼此间要进行互换阅览。他对书籍的喜爱和重视,直接地影响教师,又通过教师影响到学生和家长,使整个帕夫雷什中学充满了爱书的氛围。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他提倡教师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工作者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⒁ 第一种书是对自己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广泛阅读学科教学的理论书籍;第二种是对教师育人工作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健康高尚的情操;第三种是关注学生心灵发展需求方面的书。可见苏霍姆林斯基重视的不只是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要做到全面发展。在帕夫雷什中学,学校还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和读书报告会。会上对某些书还开展集体讨论,往往涉及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引起激烈争论。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组织孩子们编演小戏和指导读书。

其次,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就是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务必使教师清楚地了解他在学校里讲授其基础知识的那门科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了解这门科学的学术思想前沿的问题。一个好教师应是精通他所教科目的那门科学的人,教师的知识越丰富,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要孜孜不倦地经常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师还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素养。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教师知道的东西必须是他在课堂上讲授的东西的10倍、20倍。为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师要“终生备课”的思想。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的源泉,就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因此,学校应当尽可能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学,让他们从书籍这个最重要的文化源泉中尽量地充实自己。因为知识是活的东西,它永远在更新,这是全体教师精神生活基础的基础。

    第三,教师要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是更高层次的读书思考,也是一名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首先,他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他说过:“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现在我大约有40种笔记本,每一种笔记本,都用来记录那些鲜明的而又好像一闪即逝的思想的。我还把读过的书里最有意义的东西记入笔记本里。这一切到了将来都是需要的。都有利于减轻你将来的脑力劳动。你把自己记笔记的制度建立起来吧。要悉心保存你从书籍里汲取来的东西。”⒂这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要求教师要深入到范围更为广泛的大课题中去进行研究,并独立撰写教育报告。他要求全体低年级教师都设立一个写“小作文”的本子,以分析研究孩子们在一年的不同季节里所能掌握的各种词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创造实验室”,它在逐年丰富起来——这是教师教育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他倡导教师们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生动的比喻: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校长应当像精心的园丁为玫瑰花准备土壤那样,为借鉴优秀教师经验所创造的先进经验准备条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传播经验就是传播一种思想,借鉴经验就是根据某种思想进行创造。提高教育技巧就要学会进修和善于借鉴老同事的经验。不能将理论原理机械地、不假思索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只要理论存在于经验之中,它就依然是培养教师才能的源泉。小型学校的教师要经常跟大村镇或城市里好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再次,教师要结合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创造性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教育研究的途径就是:从初步的观察和简短的记录,到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学生大脑中所发生的过程的实质。教师要看见自己工作中缺点,并看见产生缺点的原因,进而分析并力图从源头消除产生缺点的原因,这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进行创造性研究,要先从向他们展示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方法做起。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读书的理论,倡导建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让读书成为全体教师永恒的追求,这应当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校长要做师生读书的引路人。

在关注师生读书的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强调校长要通过读书加强个人素质提高。他认为,(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要领导好一所学校,必须努力做一个读书学习者。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校长是如何进行读书学习的。他认为,校长没有高度的知识素养,缺乏教学计划内各门学科的知识,就无法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他从当校长起,在3 年内学完了学校所有科目的教科书和主要教学法参考书,并密切注视构成教学大纲各门学科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他从不委托任何人、而是亲自各界资料去撰写学校的总结报告。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语文教师,为了指导好学生的读书与写作,他常常写东西,但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教会自己的学生抱着爱惜的态度使用语言。在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岁月里写下了上千篇短文,每篇短文都是写自然现象、感受和体会的。他有时还把自己的短文和诗读给学生们听,经常带动学生动起笔来,抒发他们的情怀。

校长要在教育思想上引领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也必须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从事教育科研的成果,身体力行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一,他要求校长要为孩子们撰写教育日记。要学会减轻自己今后的脑力劳动,必须养成系统地记笔记的习惯。要记录孩子的表现情况和采取的教育措施,记载关于教育学方面的一个专题的清晰而又仿佛是昙花一现的思想,记录引起你一些模糊想法的每一个事实,并定期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发现其中的教育规律。其二,校长是学校里为首的教师、为首的班主任、教师的教师,校长要善于看出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并善于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其三,校长要引导教师善于进行教育研究。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其四,校长要坚持进行课堂研究。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给自己定出一条规则:如果没有听过两节课,他就认为今天我在学校里什么事也没有做。如果碰上开校长会议,本来在今天要听的两节课,就得移到明天来补上。苏霍姆林斯基这种一丝不苟地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五、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重视形成师生校内良好读书风气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重视家庭读书的作用,他认为,家庭读书是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有益的延伸和补充。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始终认为,阅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途径。为了让孩子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家庭的阅读环境是不能缺少的。这种阅读环境包括:一是家庭的藏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儿童的家庭,必须有藏书。“为了教育儿童,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⒃。他认为,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的帮助,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二是读书的氛围。家长的读书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家里的藏书,不是摆设,他希望父母在把这些著作反复阅读之后,再转交到儿子和女的手里。因此他非常重视家庭藏书和家长读书的示范作用。他说:“一个家庭没有书,没有图书角,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会对学校教育产生任何影响,而在最坏的情况下,这样的家庭环境却会使孩子变蠢,并限制他的智力发展,这样学校就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采取某种措施来弥补家庭精神兴趣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建立和丰富家庭图书角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之所以必要,不仅因为孩子们应有可读之书,而且因为家长们也需要读书。须知,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长们的精神兴趣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儿童的阅读。”⒄

   其次,倡导家长亲子共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家长阅读的示范作用。既可以让家长了解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也可以让家长的阅读给孩子们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家长学校里,苏霍姆林斯基亲自为家长们编写了一本《人的世界》的文选,占主要篇幅的是童话和儿童读物里的故事。他向家长说明,应当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他们讲哪些童话故事,应该怎样讲怎样解释。要让孩子们多读一些有关花卉、果树、观赏树和动物的书,读一些关于大气层奇异现象和关于地层深处的书,读一些关于祖国的书。他反复强调,有道德修养的人,有觉悟的劳动者都是在那些充满深深尊崇书籍的气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为了帮助和指导孩子们的阅读,为了满足和发展孩子们的求知欲,父母应当多读一些好书,多思考一些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说:“如果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儿童就会热爱他们。在家长学校的每一次活动时,除了听讲课以外,父母们还中文艺作品的艺术朗读。”⒅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同事们着力指导每个家庭都设立“读书节”。当这一天到来时,家长们就会给孩子们购买一批批图书。学校里还规定了一个家庭必备和最低限度的藏书目录。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倡导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开展读书活动,而且还把读书学习的思想传播和影响到社会上去,使整个社会都要形成尊重书籍、热爱读书的气氛。一是他经常强调学校的图书馆和教育教学设施要向社会开放,让学校成为当地人民文化的中心。二是经常邀请学校毕业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员到参加教学活动和读书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三是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全体学生家长的教育孩子的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倡导师生开展读书活动,大力创建书香校园,树立终生读书和学习的思想,让师生在浓浓书香中不断成长,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学校不懈追求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读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①:高万祥.我的教育苦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7.

    ②: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8.

③、④、⑤、⑥、⑿、⒀: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④67、②321、④162、⑤580、④66-67、④67.

⑦、⑧、⑨、⑩、⑾、⒁、⒂、⒃、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0、395、50-51、210、374、96、129、527、528

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6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9:23 , Processed in 0.0910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