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悦读”充满我们的大学生活
_在广东教育学院“读书思辨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讲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晚7:30_9:30)
(地点:广东教育学院综合楼B409)
许锡良
亲爱的同学们:
晚上好!
我是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的一名普通教师,来学院工作已经十三年了,参加这样的集会还是第一次,今天很荣幸被协会邀请来为大家讲几句关于读书方面的经验。
刚才协会会长廖守权同学引用了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的宝藏。”这个话说得很好。周国平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是当今中国少有的真正思想者。他也是我在国内非常尊敬的一位学者。同学们选择读书,就要多与这样的人为友。在这里“丰富的安静”这一说法非常富有哲理。
刚才廖守权同学还说到商店里的热闹非凡,每个商店里都喜欢用高音喇叭来压倒别人的声音,结果我们的商店总是显得特别嘈杂。其实,这种情况在欧美这些国家的情形是不相同的。我也去过日本的商场,日本的商场都非常安静。当然不仅商场安静,而且是整个国家都非常安静。这个安静的后面蕴藏着什么呢?就是蕴藏了“丰富”。我们中国人说话的声音特别大,尤其在公共场合里不仅说话的声音大,而且连放的音乐的声音也是特别大。别小看这个安静与嘈杂的差别,其实后面是大有文章的。
日本是一个非常爱好阅读的国家。我去他们的酒店,常常在他们的大堂能够发现好几个书柜,有如我们的阅览室,再一看人家的书,可不是一些时尚的消遣书或者报刊,而是很有品位的一些科学读本或者历史文学读本。我曾经在日本一个并不显眼的酒店里发现在他们的大堂里的书架上全套的日本通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书没有布满灰尘,而是明显被翻阅得很勤快的那种。有这种阅读的习惯的民族,其社会变得非常安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安静的后面是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嘈杂的后面是空虚浮躁的心灵。
说到中国人的嘈杂与热闹,其后面就是这种思想精神空虚的结果。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最不愿意读的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有时荒唐到了怎样的地步呢?就是连学校也越来越成为了不读书的地方。不仅小学中学不读书,连大学里读书的也不多见。不仅是学生不读书,而且就是教师,甚至教授也不读书。中国这几年有一个非常火爆的课题在全国展开,就是要“打造书香校园”,这个课题当然是极有现实意义的。不过,这样的课题后面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非常荒唐的现实。那就是说明校园里越来越不读书了,因此,这样的课题才会那样有市场,才会那样容易引起共鸣。学校在社会中本来定位就是用来读书探讨知识与学问的地方,结果被严重异化了,变成了不读书的地方。这正如,一间食堂,久不做饭,然后要重新提倡建设“饭香食堂”一样。假设一下,如果我们学院的食堂久不做饭,突然有人提倡我们要建设“饭香食堂”,大家一定容易引起共鸣的。不过,这其实是很可悲哀的。
因此,今天我们成立这个“读书思辨协会”确实很有必要,让我们走到一起来,过一种“悦读”的大学生活,让悦读充满我们的大学生活。将来,我们走出校园之后,回忆起来,我们有一个充实的美好的校园生活,将会充满美好的回忆。
要读书,我们每一位同学先要摆正自己的思想。道德要消除压抑在我们心头上的一种自卑感。我知道,大家的高考不是很顺利,才考到广东教育学院来读书。现在回想起来,我与同学们曾经是同病相怜,因为我的高考也不是那么成功,只考到了一间名不见经传的的师范专科学校,今天这个抚州师专也被人家合并掉了,连母校都没有了,那时,我可能还不如大家,因为广东教育学院毕竟还是一间办了近六十年的成年高校,有悠久的本科教育历史,有雄厚的师资实力和丰富的图书资料。而那时我所读的师专是刚建不久,师资力量很差,几乎没有教授,只有几个副教授,图书资料也很欠缺,而我在校读书的时间也只有两年,一年新生,第二年毕业生,还没有回过味来,就毕业了,被遣送到农村,当了一个农村中学教师。
那时,我们作为学生是非常自卑的,不但学生自卑,连老师也自卑,甚至连校长也很自卑,因为出身不好,总感觉自己只是众多大学的一个小小的婢女。我记得当年去读这间学校,有一个年轻老师到我们宿舍来里来看我们,他也是充满自卑感的。我还记得他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高考的失败者,也说明你们的智商不高。否则怎么会考到这么一间大学里来呢?当时说得我们每个人都低了下头。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这个充满世俗偏见的社会强加给我们的。也许,你们是高考的失败者,却不一定是人生的失败者。你们只是高考分数不太高而已,但是远不能够说明你们的综合素质不高,发展潜力不大。大家只要看看,人类发展史上,那些顶尖的天才人物,那些最有创意的头脑,他们都不是考试的成功者。他们甚至还是差生。自古天才人物,都是严重偏科的,连爱因斯坦当年都不算好学生。好坏是有一个标准的。今天中国的高考方式,主要是考人们的记忆力的,而那些人身上的更为重要的素质,比如想像力,比如创造力,比如救知欲与好奇心,都是无从考核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考试制度其实是一种逆淘汰。就是把坏的作为精英选拔出来,把好的淘汰下来了,今天,同学们也许就是被高考淘汰下来的天才。现在我们要通过自由读书,广泛交流,增强我们的自信,抛弃世俗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偏见与自卑,重新认识自己,发掘我们的潜力。我们一定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好的教育,一间好的学校,就是要让学生获得自信心,那些通过羞辱,通过偏见让人变得自卑的学校与教师,都是坏的学校,坏的教师。要知道,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人之所以有时会表现出那样的差异,就是因为每个人在自信心上的不同。有自信的人,会重新发现自己。现在我可以告诉同学们,我早已经走出了当年那个师专生的自卑阴影。一种教育如果不能够将学生教育成“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那样状态,就不能够称之为是成功的教育。这并不是要学生变得那样自傲,而是要学会尊重自己这个生命的唯一性。国外,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靠的就是这种自信,他们借鉴前人,但是他们批判性的阅读,他们学会超越前人,学会创造。他们靠的就是自强不息,靠的就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要通过我们每一位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读几本好书。
要读好书,可能先要消除我们内心存在的一点误解与偏见。比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从小,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曾经告诉你们,一定要刻苦学习,勤奋学习,而且要学会吃苦,因为“吃得苦中苦”_(此时学生齐声补充下一句:“方为人上人”。)是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读书的观念。我们现在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一谈到读书,立即就与“苦”联系起来了。而且“吃苦”的目的也很不光彩,就是要做“人上人”。其实西方国家,读书的目的与动机都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相比更为强调天赋与兴趣爱好。他们读书常常是读自己有兴趣的书,是一种真正的悦读。而我们却是一种苦读。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作一点反思。
中国人强调刻苦读书的经典案例不计其数。比如“头悬梁,锥刺骨”,再比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后面都隐藏了一种错误的读书观念。当然,这些读书观念的总根源是孔子。孔子数千年来,严重误导了中国人对待读书,对待思想知识的态度。他的思想中有“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读也,禄在其中,耕也,馁在其中”,再后来干脆发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读书的功利之心是十分强烈的。今天,这种读书心理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我们一直以来,读书只为稻粱谋,读书本身是没有乐趣的,所有的乐趣,都是在书本之外,在知识之外,书本与知识只是作为一个敲门砖在使用而已。这哪有不痛苦的?真正读书的乐趣,应该在读书本身,而不是那样带着强烈的功利心理来读的。
这一点西方的苏格拉底与孔子最大不同就在于。苏格拉底是纯粹以探求知识为乐的。他有一次走到一个奢侈品市场,然后非常感叹地说了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我不需要的东西竟然是如此之多”。苏格拉底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有如中国的孔子。但是苏格拉底与孔子最大不同就在一个是那样纯粹地追求知识与真理,一个是那样不惜一切代价谋求升官发财。苏格拉底据说是一个不太称职的丈夫,因为他有一个河东狮吼般的太太。常常在苏格拉底会见客人的时候,当着客人的面将一盆脏水泼在苏格拉底头上,苏格拉底也不生气,只是对客人笑笑说,我早知道,雷声过后就会是倾盆大雨的。但是,尽管如此,苏格拉底还是不愿意在家里呆,喜欢去外面与年轻人交谈。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就是这样造就的。因此得出的教训就是:男人一定要结婚。如果你娶了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那么你就会过上幸福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娶了一个凶猛的恶毒妇,那么也要祝贺你,你将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大笑)话说回来,真正要找到读书的乐趣,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而不是像孔子那样。
除了功利性的读书观念外,中国人读书读得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书,其实大多只是圣人之言。将圣人说过的话当成知识,甚至当成真理来学习,而学习的方式与方法也主要是记忆与背诵。滚瓜烂熟还不行,还要倒背如流。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不是建立在创造性的发挥上,也不敢有所批判,我们的大脑就这样降低到了一个传声筒的作用,这哪有不痛苦的。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之下,我们的教育也是失败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常常一说就说,我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大发明。我感觉这样说,其实是很丢脸的。你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有五千年,但是,拿得出手的发明创造才四大发明。美国的爱迪生一个人的发明就在一千几百项。一个民族弄了五千年,还不如人家一个发明家的数百分之一,你说这是有光还是无光?同时,同时即使是这四大发明,也是与我们的正统教育无关的。你看,纸是文盲太监蔡伦发明的,印刷术是布衣毕升发明的,指南针是风水先生发明的,火药是炼仙丹的道士发明的。没有一个是中国的读书人发明的。这种教育确实是成问题的。以功利之心去看待发明创造,那些发明创造不但是读书人发明不出来的,别人发明出来了,他们还要诬蔑为“奇技淫巧”,只是“雕虫小技”,只有读后能够升官发财的,才算数。以这样的心态读书,能读出幸福感才怪呢。
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在读书选择时,尽量选择西方的书,少读或者先不读中国的书。这个建议不是我的发明,而是鲁迅先生的发现。论对中国经典的熟悉程度,当今中国所有的所谓的国学家,儒学者,恐怕都不远不及鲁迅先生的百分之一。鲁迅先生的旧学功底是十分深厚的,他自己也说过,他几乎通读完了十三经与二十四史,那些所谓的汗牛充栋的中国书,在鲁迅先生那里根本不成问题。但是,他读到最后的感受竟然是劝年轻人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我当年在大学里读到鲁迅先生这个劝告的时候,对鲁迅先生是很没有好感的。因为这无异于对中华传统文明作了根本性的否定。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重新回味鲁迅先生的劝告,感觉他是对的。这绝不是一句偏激的气话,而是有充分的现实根据的话,是非常负责任的一句话。他说,不读中国的书,只是不会作文,而不读国外的书就不能够好好地生活。中国书的乐观也只是僵局的乐观,外国的书有时悲观,但是也是充满人性的悲观。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国书大多是不讲道理的,而且其蕴藏的价值观也很成问题。至于史书,读一部便知其余。我最近把当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拿来读了一遍,再对照《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史书,感觉,“明朝那些事儿”也就是中国所有朝代的那些事,其血腥残暴及毫无人性是一致的。我们现在打着张扬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倡导国学,大兴孔子学院,这是一个非常大误区。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总是在这里混的话,是没有出息的。我最近准备出版一本关于传统文化批判的专集,希望能够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有所警醒,有所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