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审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7 19:5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审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

余亮







    由1949年新中国成立所开启的“当代文学”是个包含复杂因素和张力的领域。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挥之不去,产生远超于“纯文学”的张力。从1980年代之前激烈的政治化到如今日趋极端的审美自足化,当代文学不断被历史化又不断抗拒历史化,新的活力就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开掘出来。今天我们反思文学史研究或者解读经典文本都因有着强烈的历史关照而愈发显出意义。
   
    近日,“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新校区举行。研讨会由第三期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纽约大学东亚系、纽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海内外近三十所高校、多家文学期刊的四十多位学者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会议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60年学术风貌,也着力从中彰显出一条能够积极回应当下中国现实,具有明确未来指向的研究方向。
   
方向:重新激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纽约大学东亚系张旭东教授通过对莫言小说《酒国》的文本细读,阐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叙事可能性。19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开始起步,中国大地的历史、现实、信仰、言语、秩序再一次开始彼此脱节,社会成员的主体身份也开始模糊并分崩离析。《酒国》就是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浮现的一座寓言之城。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在《六十年文学话土改》中以国共两党的土改政策及其互动为背景重新阐发作为文学因素的土改。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彼得·巴顿教授的《形象思维、形象美学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现代性》、同济大学王鸿生教授的《农民形象的变迁史及其成因》均发出强烈的信号:重新激活文学与历史、社会、政治的关系。
   
    学者们还将学术意识进一步转向具体的学科实践,对文学史写作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董之林教授提出打破以往意识形态与文学二元对立的文学史观,一方面“发现历史各个层面和不同阶段相互纠葛或联系的纽结”,在“断裂”中看到“基因”密码,一方面视文学为意识形态领域最敏感丰富又暧昧的地带,从中寻找各种变异、转化的可能。北京大学邵燕君教授将其多年来对新生代写作的关注上升至历史结构研究,揭示出社会主义前三十年“专业作家/业余作者”结构与今日市场体制下青年作者诞生机制的互动关系及其危机,给人诸多启示。
   
    重新激活文学与历史、社会、政治之关系并非意味着简单强调“新批评”体系中的“外部研究”,而是将文学作品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嵌入历史语境解读出超越纯审美之上的“意味”,并反作用于历史辩证和未来想像。例如上海大学蔡翔教授的《1960年代的文化政治或者政治的文化冲突》,运用症候式阅读法和“物体系”、“趣味”等视角,重新解读《千万不要忘记》、《年青的一代》、《我们夫妇之间》等作品,将历史上被“阶级斗争”简单处理的文化政治冲突问题还原出来,以此切入社会主义文学史的思考。
   
方法:再解读与重返历史瞬间
   
    将文学重新历史化的重要途径是“再解读”:或重返历史现场展开知识考古,或以今日问题意识回望经典作品,这样的研究成为众多学者的选择。沈阳师范大学季红真教授把“文革样板戏生产”置入中国遭遇现代性的大历史视野下考察,与民国时期即开始的京剧改革勾连,审视其得失。李庆西回顾并阐发“寻根文学”的政治性,强调重点在“寻”不在“根”,表面上的“文化”诉求乃是为了寻找一条突破主流话语的文学实践。何言宏的《“正典结构”的精神质询——重读靳凡<公开的情书>和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倪文尖的《“再解读”之再解读——<千万不要忘记>引起的方法论问题》,张业松的《作为文化表征的胡风事件》,均体现出发言者带着各自不同的当下现实感回溯历史,与文本遭遇时所开启的文学史生产性。
   
    罗岗教授通过对《班主任》的创造性细读,梳理文本中不同人物“读什么”和“怎么读”以及由此勾连的不同知识谱系,以此打破“文本”被“纯文学”所规定的封闭状态,视其为可以沟通历史语境的物质文化载体,从而将“阅读史”和“书籍史”概念引入文学史研究,开启一种更开放、辩证的历史视野。张炼红的《<朝阳沟>传奇:劳动、乡村与社会主义现代性》、孙晓忠的《当代文学中的“二流子”改造》,董丽敏的《身体、国家与想像的政治——作为文学事件的“1950年代妓女改造”》,无不重视历史资料的发掘。诸如《朝阳沟》的不同改编版本、《林海雪原》的秦兆阳批改版本、改造“二流子”宣传画、民国时期禁娼运动等珍贵资料被展示出来。结合文本细读,研究者得以从具体的“瞬间”重返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开掘出以往被忽视的文化政治资源。
   
讨论:根基与生长
   
    “如何重新考量文学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成为整个研讨会的线索。
   
    1、当下性与文学性
   
    张旭东教授首先确立当代文学研究的地位:现代文学应该是被当代文学生产出来的,当代文学本身要拒绝被历史化。“什么是文学”也应该由当代文学批评来界定。蔡翔教授追问文学批评的前提又是什么。张旭东教授认为,只要我们承认存在的政治性,只要我们是拥有乌托邦想像的政治主体,就会有文学批评,也就会有伟大的文学作品产生。倪文尖教授强调,在强调与文本“第一次碰撞”之时,要坚持文本的全息性和整体性。
   
    2、重估先锋文学
   
    先锋文学正典化被看作当代文学去政治化的标志。重新检视先锋文学因而也成为本次研讨会的关注重点。罗岗教授认为先锋文学曾唤醒了自己这一代人的文学感觉,但是当面对今日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危机,想要重新召唤政治性之时,仍然只能回到《班主任》之类文本,而先锋文学却无法提供这样的资源。从鲁迅的幻灯片事件开始,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之初即是为了改变中国所处的不公正秩序,“文学”即行动,他认为,现当代文学中的暴力某种程度上是对鲁迅所面对的历史场景的不断回应。陈晓明则讨论先锋文学在成为神话之后是否也留下了正面的东西。(文汇报 2009-07-19 )




来源:文汇报  作者:余亮

2009-7-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9:43 , Processed in 0.06638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