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与“教育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6 08:4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与“教育力”


林茶居



我所从事的是与书有关的工作,平日关注的资讯,书是主题之一,与朋友的交流也常涉及书的话题,所以一直有“阅读的焦虑”,几乎每天都会叹息:值得读、需要读的书,太多太多!

有的书,可以直接作用于工作;有的书,可以服务于心灵的安顿;而更多的书,则化于无形,只是成为个人阅读史上的一个标记——当然,这些“无用”的书,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突然翻身坐起,参与到你的人生当中。

这个意思,我也跟一些教师朋友探讨过。有一个观点颇具代表性:并非我不爱阅读,而是读了以后觉得基本没用。这说的自然是“专业”之外的阅读,如文史哲阅读、自然科学阅读之类。我的理解,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一,政策层面,现行的教育评价(教师评价)机制与教师是否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关系不大;二,实践层面,所谓教学质量并不太依赖教师是否具有宽广、充足的阅读积累;三,个人层面,对于不被“他者”鼓励的东西,缺乏内心的认同和追求的主动。

拘囿于此的话,阅读及对阅读的倡导难免变得无力,甚或让人怀疑、厌烦。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必须从这样逼仄的“环境”中超拔出来,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或者自己正在做的这个样子;认识到学生的多样性、具体的教育情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所需要的知识非常复杂;认识到教师的成长本质上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纠错、自我更新、自我成全的过程。

对此,一方面要看到,阅读之于人的成长是无法立竿见影的;一方面还需要关注,阅读是怎样缓慢地、曲径通幽地转化为一个人的“教育力”。

这里之所以不提我们所熟识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因为它强调的只是诸如研究学生的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等“输出”一端的教师素养。在日本教育学者、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先生的《教育力》(张雅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一书中,“教育力”也强调这些,如提问力、洞察力与关注力、在混沌与秩序间自由往来的能力、身体感知能力、传承文化遗产的能力、等待的耐力与赞美的功力等,但它首先强调了教师的梦想力(包括传递梦想的能力)和学习力,他说:“一个向往新世界、洋溢着学习热忱的人,自然会散发出一股魅力。而受他‘梦想力’触动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萌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育力的基础不仅仅在于你要懂得怎么教,你还必须是懂得学习的专家”。

作为斋藤孝先生视野里的“教育力的根本”,学习力包括学习新知的能力、传导学习乐趣的能力和分享学习成果的能力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学习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阅读与教师的“教育力”形成内在的呼应和丰富的关联。

如果把“教育力”比作河流,那么,阅读就意味着开掘源头,铺垫河床,拓宽两岸,直至对前方那个大海的推波助澜。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具有“教育力”的教师,一定是用阅读给自己打底,用阅读肯定自己的专业尊严、打开自己的职业生活,并在阅读中完成对自己的精神建设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7:22 , Processed in 0.0923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