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教师的精神‘面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2 10:0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福建教育》“教育夜航船”专栏之4:好教师的精神“面相”

好教师的精神“面相”

对话者:王木春(简称“王”。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云(简称“谢”。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校)


谢:好教师就是好教育,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我一直确信这点。不过,在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优秀教师,但是很少看到真正的“好教师”。
王:就像“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好教师总是相似的,不好的教师各有各的不同。而每个人心中的好教师标准不同,我们似乎先得作一个界定。

谢:我所说的好教师,与通常所说的优秀教师不一样——优秀教师是按一定的名额,一定的标准,一定的程序评选出来的,而好教师正好相反,没有名额限制,没有标准约束,没有评选程序,他是一种认可和认定,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一种可能比较“模糊”的判定。
王:“好不好”,不是比例问题,也不单凭自己的认可。我以为,所谓好教师,更重要的在于获得别人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超越分数和所谓成绩的厉害,是一种精神上、心灵上的认同。因为,能给予学生一辈子精神滋养的老师,方配得上真正的好老师。

谢:我所说的认可和认定,也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它往往是来自民间的认可和认定。官方喜欢说优秀,民间喜欢说“好”,比如说某个人是好人,但很少说某个人是优秀的人。虽然“好”比较含糊,但其实又有某种程度的明晰和确定。看起来,“好”似乎不及“优秀”,事实上,要“优秀”容易,要“好”很难。“优秀”更多体现为能力、技术或技巧,“好”却更偏重品行、心地、精神、人格——这些东西对学生的影响,才可能是“一辈子”的。
王:是的,好教师就像“无冕之王”,他没有特定的荣誉。有时,他甚至没有第一流的教学成绩,不是“应试专家”。精神、人格的高大与对学生的影响,无法用任何客观的量尺进行衡量。但这恰恰是好教师身上最珍贵的品质。严格说,只有“人师”才是好教师。当然,这标准实在苛刻。

谢:其实我不觉得这是一个标准,我更愿意看成是一个方向,或者努力的目标。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进入官方的“优秀”行列,但每个教师都可以努力成为“好教师”。所以,我最近反复跟老师们交流的一个话题,就是“好教师的样子”。
王:是否成为好教师,主动权在于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我们不妨把好教师具体化一些,勾勒或描绘一下“好教师的样子”——首先,好教师,应该是真心喜欢和孩子打交道的人。他具备一颗赤子之心,年轻的心。

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好教师应该是有“赤子之心,慈母柔肠”的——这种赤子之心,简单说就是童心。德国作家凯斯特纳说过:只有长大成人并始终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我把它引申一下:只有长大成人并始终保持童心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一个好教师,一定会让自己的的“心理更年期”来得晚一些,更晚一些。尽量让自己“60岁的身体,6岁的心跳”。
王:是的,简言之,好教师就是内心成熟饱满乃至沧桑却又永葆童真的人,岁月的流水会在他的脸上冲刷出道道沟壑,但心灵却在冲洗中留驻青翠和鲜艳。唯有这样的教师,才愿意一次次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他们的痛苦或欢乐的呼唤,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导师。有了这样的美好交往,才可能孕育良好的教育。

谢:这样的教师,也才可能真正理解和体谅学生的不易,真正感受和体会到学生成长时所迫切需要的东西。
同时我觉得,好教师更容易显出一些“傻样”,因为他的生活总是简单的、专注的,就是学生,就是学校,就是教育,他心无旁骛也心无杂念,所以更容易让人觉得“憨厚”。
王:喜欢“体谅”二字。每个生命的成长无不充满艰辛和艰险,在这孤独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同理心”、“同情心”去体贴和抚慰、关怀,帮助他们走出成长的“黑暗”。一个好教师,他的心思投入到孩子的成长中,他的眼神纯净又火热。这就是教老师的基本“面相”,你所说的“憨厚”样。

谢:这种“傻样”和“憨厚”,其实就是一种满足,一种安静,一种恬然,一种忠诚。就是一种不挑剔,不计较,甚至不拣选。禅宗三祖僧璨有一则《信心铭》,开篇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选。”一个过于精明、工于算计的教师,很难让学生亲近和爱戴。
所以,好教师应该有一种简单宁静的心态。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不应该羡慕政客的权力,商人的财富。
王:政客的权力、富豪的财富,固然有力量,但另一个角度看,都比不上好教师的力量,因为他足以影响一个人的灵魂,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而无数这样的“影响”、“改变”,就是撬开这个世界未来之门的杠杆。于是,好教师,又是外表谦卑而内心骄傲的人。

谢:对,他谦卑,因为他所面对的是生命,是这个世界的未来和希望,他有敬畏感,有尊重感;而他骄傲,也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创造的价值。这种谦卑和骄傲,所意味着的是一种精神的高贵。
这并非是要鄙弃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是说我们必须在精神层面上有所追求,而教育,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种心灵和精神层面的生活与体验。
王:《圣经》说,人不是单靠粮食活着的。好教师就是这样的人。当然,他不是圣人,不是神仙,但在凡尘里,他一定是少了些俗气、霸气、匪气的干净些的人。这样的老师,他能给予学生梦想和生活的热望,让学生看到尘世的美丽,激励他们为人生的幸福而努力。所以说,好教师,本身就是一部好教材。

谢:对,好教师对他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都会有所取舍,他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该做什么,他有一种坚信和坚定。因为有这样的东西,他对生活总会有自己的解释,一种美好的解释。对生活和世界有自己的解释方式的人,往往更能够从现实世界中获得平衡感和幸福感。反之,他的整个人生,可能都会沦陷和浸透在悲惨和抱怨之中。
王:几米说,世界就是你所相信的样子。但好教师也不完全是天生的,大部分还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和形塑而成的。一个沉湎于无尽抱怨中的老师,注定是平庸的老师,环境同化了他,他是环境的奴隶,他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

应该说,在这个红尘漫漫、物欲横流的世界,在应试主义高涨的当下,好教师原本就非常稀少,想成为好教师的人,或许也不多。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在奋力挣脱职业的庸俗化,渴望成为好教师。那么,成为好教师的途径有哪些呢?

谢:好教师是不太会抱怨的,我觉得,这恰好是一个教师成为好教师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你选择了教育职业,首先就需要有一种强烈的认同——认同自己、认同职业。爱的前提是认同和喜欢。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真正好的教师,也是这样。普通教师只是把教育作为职业,好教师把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甚至“志业”——就是自己立志要从事的工作。
王:干一行怨一行的现象,在社会上比比皆是,似乎已被视为常理。然而这种常理放在教师身上,是一种大不幸。一个恨教师职业、厌倦课堂、讨厌孩子的老师,是教育的灾难,也是教师本人的灾难。这样的老师,或许能成为“优秀”,但绝不会“好”。

除此之外,要成为好教师,我以为,必须对教育怀着这样的信念: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人心,改变文化,改变生活和未来世界。而所有这些改变,又都从自己课堂里的一个又一个学生开始的。并且,在通往理想教育的路上,会遭遇各种挫折,包括流言恶语的袭击,名利的损失,外界的诱惑等等,要时刻准备承受。离开这些信念的支撑,很难想象能够成为好教师。

谢:帕尔默的说法很有意思:只有在自身认同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自我完整。我接着往前延伸一下:只有自身完整的人,才是灵肉一体的人,只有灵肉一体的人,才是内心强大的人。你所说的坚定信念,正是一个人内心强大的根本保证。
与此同时,成为一个好教师还需要有所取舍。一个什么都想要的人,是比较可怕的,一个什么都想要的老师,甚至可能面目狰狞。尤其是在今天的教育格局里,你必须有所妥协才能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才能有所保留。
王:可惜的是,多数老师,从未有过这种“信念”,当然也谈不上什么“自我认同”“自我完整”,教育在他们心里就是“稻粱谋”。对这样的老师,任何外界的呼唤大概都是徒劳的。可是,还有一部分老师,他们当初是喜欢教育才来当老师的,只是长期现实的磨砺,一颗爱心渐渐粗糙了、沉睡了,听不到自己最初的声音。对这些老师,需要唤醒,让他们重新找回自己。其实,我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迷失在庸俗的追逐里,每天浑浑噩噩,幸亏因为书籍和朋友的召唤,我才慢慢苏醒过来,开始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谢:对,教师首先要自己醒来才可能成为好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我认为,“觉醒”这个词很有意味。人来到这世上,最初都是混沌、蒙昧的,而成长的过程,就是无边无际的苏醒——或者说“觉醒”——的过程。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必须建立在他自己觉醒的基础上。正因如此,我说“好教师不是靠培训产生的,正如好作家不是学校教出来的”。一个教师,只有当他“意识”到成长是内在的需要,才可能自发地行动,不断地超越。
王:是的,好教师的成长,根本上是一种高度的“自觉”。同时,好教师往往又是无可救药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好教师,并非天赋,而是经过长期的探索、学习养成的。任何人面临的环境力量总是很强大,随时将人淹没,变得功利和平庸,好教师却总能在与环境的某种“对立”中,找到平衡,又有所自拔。这种理想主义色彩与自拔精神,就是仰望星空的精神。

谢:我特别赞同你所说的“无可救药的教育理想主义者”,这是所有好教师共有的一个特征,也是我们成为好教师的必然路径——对教育有理想,才可能听到更高远的声音,看到更长远的风景。一个过于沉溺于现实的人,很容易被现实的困惑与物欲淹没,所同化,只能随波逐流,很难“找到平衡,又有所自拔”。
王:成为好教师,必须克服的困难太多了。我们的现实如此令人压抑,评价标准如此单一,给好教师的发育成长制造了许多客观的障碍。尤其,教师的成长无法绕过自己一路上的失败——这也是我这阶段非常苦恼的一件事。简单说,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然发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跟不上现在的学生。自己从上一届学生心目中的“可亲老师”,似乎一落千丈,变得不受欢迎。这对我打击很大。但我没有退路,不能放弃,我必须一次次战胜沮丧,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现实。

此时,我特别庆幸的是,幸亏我读过那么多美好的书籍,心里常常回荡着那些坚定的声音,否则,我早就放弃了。

谢:这涉及教师的生命成长和精神成长。和专业成长不一样的是,生命和精神的成长从来就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还真像里尔克所说的“何谓胜利,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所以,好教师还需要坚持——好教师的“好”,不应该是反复不定的,而应是始终如一的,持续不断的。尽管我们说每个人都会有情绪的起伏,心态的跌宕,都要随环境而变迁,但好教师的波动频率和幅度要低得多。
王:确实,有时真的需要“挺住”才行。我想起尼采的话:“我学习过走路,从此我让自己奔跑;我学习过飞翔,从此我能就地飞走,而不愿首先被推送。我现在轻松自如,我现在飞翔,俯视下方,现在有个神明在我内心舞蹈。”其实,只要内心深处有一个这样的神明在舞蹈,无论遇到什么,或许都愿意也能够“挺住”,无论什么都无法阻止自己的成长——朝着做一名好教师的方向奔跑和飞翔。

谢:对,无论如何,内心要有一个“神明”,它不一定是在舞蹈,更可能是在镇守,它会让我们始终有一种安妥感、坚信感,让我们始终有所保留和坚持。
也许我们所说的这些有点高,那不妨提一条底线——即使我们不能成为真正的好教师,但一定要提防自己成为“坏教师”。我记得张文质先生的一个说法:好教师很贵,坏教师更贵。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成为好教师。
(《福建教育》中学版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13:20 , Processed in 0.1118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