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意语文带给我的……(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1 19:2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意语文带给我的……
孝南区三里棚学校:屠梅花

近年来,我有幸观摩了王菘舟老师的一些教学录象片《圆明园的毁灭》、《我的战友邱少云》、《一夜的工作》,仿佛自己也成了他的学生,成了他的忠实观众,常常上网点击他的教学实录,感受他给我们带来了充满诗意的课堂,感受诗意语文的魅力,……
王菘舟这个名字网上点击浏览率很高。在信息时代,这代表人气,代表关注度。与他联系最密切的词,是“语文”、“诗意”、“课堂”。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的的确确是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诗意,深深浸润着他的思想,他的血脉,又浓浓散发出来,传播开去。将诗意大气地展现,是文化、修养、智慧赋予他的独有贵气。所以,在猝不及防间,许许多多老师沉醉于王老师的课堂,沉醉于王老师带给他们的华采丰厚而又深沉内敛的别样感受,被王老师的教学魅力彻底征服。我尤如此。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总会有这样的结果:他让我的思维的触角伸展得很远,很远,那么多的触角想要什么都抓住,但抓住以后又是遗憾,因为我终于发现其实我什么也没有抓住——王老师对于课的领悟与驾驭,不是我辈所想的那样机械与单一。他的课,时而柳暗花明;时而春风化雨;时而惊涛拍岸……
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中他的“柳暗花明”: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圆明园。
师:一个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你仅仅是用手在写“圆明园的毁灭”吗?
有人说,这是一个平淡得没有波澜的开课,有一点不像王老师的风格,起先,我也这么认为。有人说,这个开头很有“语文味”,王老师特别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落实,起先,我也将信将疑。有人说,王老师的这个开课为整节课铺垫了一种浓浓的悲怆基调,起先,我也深有同感。
但是几天以后我的认识却发生了变化:从课的形式来看,这样的开课的确平淡得没有一丁点波澜,组词释题,平常得就像平常老师平常的课。但是“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皇家园林”,由这样三个词语组合而成的一个独特的联想空间,被安排在“圆明园”的周围,那就极不平淡了。这是一座被西方人称为“万园之园”建筑群,意为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4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这对于她的始作俑者来说,就不能不说是一座“圆满无缺”的杰作。圆明园的设计、圆明园的施工、圆明园建筑所寄寓的意蕴、哲理和智慧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直到王老师在这堂课接下去的设计中特别彰显了文本中的7个“有”和补充的一份拓展阅读材料,更让人深深感慨这样一个开头的极不平淡了。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名副其实、熠熠生辉。
可见,这个开课,王老师是“别有用心”的。他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有限的文字材料呈现,却构筑了一个无限的思维和语言的延伸空间。但是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却并不遥远、散漫,相反是如此紧凑、和谐!
又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他的“惊涛拍岸”:
这一节课,王老师上了整整五十分钟,这五十分钟里,王老师神色凝重,感情彭湃。他在课上的每一句导语、每一次议论都显得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师:你们看到过搅拌机没有?就像刀刺进去在绞一样。真的有刀刺进去吗?!
师:他才二十一岁啊,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撩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再来读!
师:对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再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
可以想见,王老师在设计这一堂课的时候,他会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这一篇仅仅几百个字的文章;可以想见,王老师在设计这一堂课的时候,他会一遍又一遍地斟酌着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导语的每一个用词;更可以想见,王老师在设计这一堂课的时候,他会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与课文相关的各类资料。“厚积薄发”,我宁可相信王老师对这一堂课的设计是建立在读你千遍、想你千遍、磨你千遍的基础上的一次慎重的抉择,而不是“灵光一现”的信手拈来。
课如其人,得其神者为之上。王老师儒雅、厚重、真诚、磊落。说到底,课的设计不是最主要的,仅仅谈设计,不免流于技术主义。王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他的情在播撒,用他的心在谱写。
面对大海,我们虽然渺小,但是大海不会阻止渺小对他的呼唤;面对高山,我们虽然低矮,但是高山不会阻止低矮对他的仰视;面对大师,我们总想,总想聆听你多一点,进而沉醉其中……
然而,沉醉之后是反思,反思我们的理念,反思我们的课堂……
当崇拜的激情渐变为冷静的思考后,我想,学习他,到底学什么?
诗意,要学!那是语文的高境界。
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智慧,要学!那是为师的高层次。
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容相契,要学!那是教学的高水平。
但拿他的课堂实录依葫芦画瓢,我画不成瓢。即使画成了这一瓢,又何以舀起更多鲜活的水?
所以,我再一次问:他的诗意语文源于什么?他能让我学习提高的本质因素在哪里?
我溯源而上,追寻他的印迹,依稀仿佛悟到了一些些……
丰厚的文学修养,多元的文化吸收。
语文,就该有语文的味道。
王老师自然高妙地运用他所拥有的学养,使他的课如诗经般经典,一吟三叹,起伏回环。
课堂架构如交响乐般,层次分明,交相呼应,时而浅酬低吟,时而雄浑磅礴。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每天感染着,每天感悟着。他们怎能不爱语文?怎会学不好语文呢?
智慧的个性创造,博大的人性境界。
教师,就该修炼教育的智慧。
王老师追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
启发学生时的那份包容与机智,给每一位学生妥帖与自信。
他谦虚的措词,商量的语气,似征询而又给你温暖与信心,行云流水,不经意间四两拨千斤,让你觉得他就那么悄悄地帮了一下你。
他的真诚、淡定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感悟文本的胜者,课堂光芒的主人,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这样的教育智慧与他的学养、德行是水乳交融的,虚怀纳谷、真心真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也是我等竭力渴求之境啊!
我们和王老师不在一个层次。我们是“看山是山”,他已越过“看山非山”,正悟“山还是山”。
我们能想像王老师在此过程中的艰辛、苦累,可以想像王老师的坚定、执着。
只有同样经过跋涉,经过磨砺,自己通过教育实践到达自己所期盼的有独特风格的理想境界,才能感受另一种风景。
现在,我该做的,尽量汲取,冷静思考,反复实践,结合自身优势,走一条自己独特的路。
有一句话这样说:水经过城市变得深邃,我经过你改变很多。
经过大师,我的确会改变很多……

[ 本帖最后由 屠梅花 于 2008-5-11 19:33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5-12 09:10:56 | 只看该作者

多些人参与,网际学术交流才显优势

三里,来得迟了些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9:48:57 | 只看该作者
这段时间由于身体欠佳,加上外出学习,未能及时跟贴,很抱歉!教育叙事正在着手整理中,会陆续跟上。总之,我非常乐意借助这个平台与大家分享我的教育点滴!
4#
发表于 2008-5-12 20:31:25 | 只看该作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
发表于 2008-5-13 21:24: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鲁林涛 于 2008-5-12 20:31 发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严重同意!
6#
发表于 2008-5-24 02:12:22 | 只看该作者
极度欢迎原创!!
7#
发表于 2008-5-26 01:40:00 | 只看该作者

推举优秀教师,本站才有独特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06 , Processed in 0.1687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