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刍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1 08: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



本文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南京师范大学2005级教育硕士,高级讲师,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   潘东良


[摘要]新型教研组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它是一种有关精神、价值观体系的理念文化,也是教研组成员共同具有的新型的行为规范体系。它的价值旨趣主要体现在过程性、民主性、开放性、合作性、创新性等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生态发展原则、整体协调原则、重心下移原则。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要重视转变教研组长的角色意识,建立共同愿景,激励成员的积极性;同时,要注重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教研组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夯实教研组文化的基石。
[关键词] 新型教研组文化;价值旨趣;原则;策略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型。在这场转型性变革的过程中,学校的教研组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形成具有新质的“新型教研组文化”,由于它关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养, 因而它在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 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凸显。
一、新型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教研活动片断:星期三上午,孙老师上了一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公开课。按照惯例,将在下个星期二下午的业务学习活动时间由教研组长来组织对这堂公开课进行评课。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其他场合,同组的老师都没有跟孙老师提及公开课之事。在评课时,不少教师发言泛泛而谈,没有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更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最后,教研组长做总结性发言时,也只是更多地谈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法在这堂课中的运用,而很少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在知识、情意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这样的教研组活动,学习环境较封闭,没有动态的观点生成。它以规范教学进度、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教学研究的关注点是教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技能技巧的习得,而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研究。听课完全按照教研组的计划实施,评课过程程式化,它没有更多地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富有指导价值的意见与建议。这是传统教研组文化在这一活动中的折射。传统教研组文化是基于陈旧的教研价值观而形成的一种静态的、封闭的、低效的文化。“新型教研组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教研组文化”而言的,它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与学校整体性发展改革相匹配的产物。它在先进的教研理念指导下,以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为载体,通过教师间多形式的相互交流、讨论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创新的文化。新型教研组文化的建设并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对传统教研组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其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两者同属学校文化中的亚文化。新型教研组文化和学校文化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发展的特殊性,它涉及精神、物质、制度、价值观、行为等层面的内容。
    其一,新型教研组文化是负载着一整套与社会发展形势相匹配的精神、价值观体系的理念文化。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同一教研组的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教研组所特有的教研文化价值观,并努力把它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中。如江阴市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研组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建立学习型教研组”的口号,这口号本身就是该教研组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
    其二,新型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同具有的新型的行为规范体系。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每个教研组都有一系列的规范和准则,以约束、限制成员的教研行为,从而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教研组的行为识别度,构建富有特色的教研组行为体系。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为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江阴市某实验小学对原有的听课规定做了新的调整,规定教师听公开课前,必须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对研讨主题作预分析,初步讨论要达到的教研目标;听课记录要按照预先规定的要求书写,记录课的基本结构并画出流程图;课后必须及时做反思式的点评,既要分析成功之处,也要着力剖析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并提出个性化的解决策略。这样的教研组活动行为规范体系显得具体而鲜明,体现了教研活动的规范性。
    其三,新型教研组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现代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方便了教研组活动的组织。如可把教研组活动架设在互联网上,进一步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开放性和实效性。教研组也可联合校外兄弟学校的同行在咖吧举行教学沙龙,为活动创造舒适和轻松的教研氛围。有些教研组还借助现代化的微格教室重现教学片段,进行诊断式教研活动。
其四,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同的生存发展方式。它既包括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各种形式的教研组活动中是如何行动的;又体现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教研组成员的生存发展状态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研组文化的影响。
二、新型教研组文化的价值旨趣
1、过程性 新型教研组文化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新问题不断出现,教师面对这些新问题,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审视和解决,从而推动教研组文化不断生成新质,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过程性也体现在教研组建设的阶段性发展中。教研组会根据本组的总体规划,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子目标,从而使教研组文化保持流变状态。
2、民主性 新型教研组文化倡导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在教学研讨中,由于教师对教研的意义有深刻理解,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来理性看待研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使得许多承担公开课的教师也乐于倾听反面意见, 而参与研讨的其他教师也直抒己见,不仅真诚地提出问题,同时也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找、真找。民主、开放的教研文化吸引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
3、开放性 新型教研组文化对一切参与者开放,它要求参与者的头脑和认识全方位开放。这种文化没有人为的等级观念,只要你参与教研组活动,你就有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与其他教师进行思想的碰撞,进行深度的思考与讨论。“和而不同”是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所追求的一条基本理念。
4、合作性 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学校“知识”围墙将会越来越模糊,教师应以开放、分享和彼此支持的态度走出教室,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和困难,通过交流、共享以及讨论等多种合作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5、创新性 创新性是新型教研组文化的本质特点。当前,学校改革和发展正处于转型期,许多矛盾和问题接踵而来。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在论及教育变革过程的复杂性时曾提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问题为新型教研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生成空间。比如,教研组长可针对时下教研活动中的“形式化”倾向,摸清组内教师的一些真实想法,通过多形式的活动,逐步转变教师陈旧的教研价值观,让教师认识到参与教研活动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而且改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教学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重构了教研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三、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原则
1、以人为本 这一原则是指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要以人为中心,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关注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活动中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教师不要因忙于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忘却了教研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而要真正践行“成事也成人”的教研价值观。
2、生态发展 这一原则是指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每一个成员既是教学理念、教学观点、教学建议、教学环境等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这些要素的消费者,他们在教育土壤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保持着多向的教育能量(如教学资源)的输入和输出,彼此之间要不断协调生产、建设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以维持系统的均衡、持续、和谐发展。比如,江阴高中初中部教研组在学期初正确定位教研目标,对组内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教研组制定的学期研究进程,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在备课组内倡导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工、师生共同反思的理念,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同时,管理者要关注组与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培育生态型教研组文化,依靠团队的优势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教育教学资源的魅力,寻求校本研修效果的最优化。
3、整体协调 该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要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局来进行整体规划和实施,从而整合多方资源,进一步优化教研组文化。另一方面是指新型教研组文化要贯穿于教研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的反思调整阶段,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充分发挥新型教研组文化在课程改革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4、重心下移 该原则是指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是基于学校文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第一次转型是通过学校文化向教研组文化下移实现的,而第二次转型是通过教研组向备课组文化下移实现的。通过这两次转移,打通了学校文化、教研组文化和备课组文化之间的脉络。如开展学校市级或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如果单纯地依靠少数的几个精兵强将的力量,就很难支撑起研究课题的正常运作。这就要求学校教研部门把研究课题的相关子课题下放到各教研组,教研组又可把它细化为备课组的活动主题。通过这样的层级下移,真正实现了研究活动系列化、研究活动日常化、研究行为制度化、教研工作生命化。

四、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的策略(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03:16 , Processed in 0.1261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