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绍兴的姓氏地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16:4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绍兴的姓氏地名
http://www.sxywh.cn  时间:2012-10-14

绍兴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居住,但直到周代才有关于越国的文献记载。当时的土著越人与中原汉人在生活习俗上有明显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越人只有名没有姓,如勾践、曳庸、苦成、逢同、皓进,皋如等,勾践的祖父夫谭、父允常,勾践的后代与夷、子翁、不扬等都看不出姓什么。在吴越争霸中起重要作用的范蠡、文种、陈音有姓,但他们都是楚国人。
秦统一中国后,越人被迫南迁,中原人开始移居越地,到南北朝时,晋人南渡,名士王羲之、谢安等来越定居。南宋时,绍兴一度作为临时首都,移民大量增加,山区、平原的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发。汉代司马迁来越时见到“地广人稀”的景象已改变为无一寸荒地,连朝山陡壁也种了蕃薯六谷。外来移民大多以家族为单位择地而居,他们种地、栽树、养殖,并以自己的姓氏作为居住地的名称。绍兴的姓氏地名十分丰富,居在平原水乡的如李家溇、陈家溇、包家溇、徐家溇、渚家溇、张溇;薛家埭、姚家埭、谢家埭、许家埭、范家埭;丁家畈、陆家畈、西杨畈;还有溇底王、湖里陈、东江陈、陆家葑、顾家荡、陈家湾等等,居住在山区的有蒋坞、董坞、马坞、傅家坞、方家坞、李家坞以及上王、下王、里王、中王;贺家、钱家、郑家;山头李、东山夏、山里陈、山下陈、朱家岙等等。山区也好,水乡也好,有的以桥来命名,如周家桥、孙家桥、杨家桥、王家桥、谢桥,有的称墅,如江墅、管墅、张墅、梅墅、谢墅、朱墅,有的称里,如项里、陶里,此外还有华舍、丁墟、夏泽;前童、后童、东周、西周、蔡堰、陶堰、畈里王、叶家堡、余家岸头等等。一个地名承载着一个家族,许多家族合在一起,组成了绍兴的一部历史。
地名可以印证历史,但地名也不等于历史。传说绍兴有几处地名与古代名人有关,如阮社是因阮籍、阮咸而得名,管墅是因管宁得名,陶里得名与陶渊明有关。还有华舍是华歆曾经到此,蔡堰是与蔡邕有关。这些村庄中,阮社现有一座籍咸桥,“籍”是阮籍,“咸”是阮咸,村外还有一座荫毓桥,桥侧有对联:“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中郎”是蔡邕,“两阮”即阮籍和阮咸。在管墅,有一座建于民国时的小石桥,今存,桥梁外侧刻有“管宁桥”三字,“管宁”是三国时曾与华歆有过交往的名士。陶里有一块石碑,刻“渊明故里”,落款是“金坛于敏中”,“金坛”在江苏省,“于敏中”是乾隆二年的进士。至于华舍、蔡堰等虽没有与名人有关的建筑与石碑之类,但当地都人认为与这些名人有关。
以上几位名人唯蔡邕是东汉末期人,其余阮籍、阮咸、管宁、华歆、陶渊明都是魏晋时人,距今都有1600 多年了。他们有没有来过越地?查阅有关文献,只有蔡邕来越有确切记载,其余都是于史无征。查一下阮籍、阮咸和管宁、华歆的生平行止,未发现他们在什么时候渡过浙江,到过会稽山阴。宋代的嘉泰《会稽志》中,有阮社桥及附近的余支(渚)桥、板桥、宾舍桥,却没有籍咸桥、荫毓桥。陶渊明虽然随刘牢之东讨孙恩,但征讨大军有没有到过陶里这个村子,陶渊明会不会离开军中,在这个偏僻的村庄里住下来?在他的诗文集中找不到任何与“陶里”有关的蛛丝马迹。
上虞县有地名“五夫”,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中写:“枫挺千丈;松封五夫。”自注:“天姥有枫,高千丈;上虞有地名五夫,始皇封松为五大夫处。”其实,正如嘉泰《会稽志》指出:“绍兴府上虞县有村市曰五夫,故老云有焦氏墓于此,后五子皆位至大夫,因而得名。近世好事者或异说曰:此秦封松五大夫之地也。”经名人写入文章,“遂以为然”。绍兴偏门外有一座“杏卖桥”,出自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其实陆游诗写于临安,题为《临安春雨初霁》,但如果因某地曾有几棵杏树,同样可以将新建的桥起名“杏卖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6:44 , Processed in 0.0741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