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学校 杨飞霞
教研组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最基层组织和团队。一个教研组的成长,可以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学校整体教研组建设得到提升,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将出现整体上升的良好局面。我校在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有以下几点做法。
科学、合理地设置教研组。我校有75名专职教师,共设置10个教研组,教研组下设17个集体备课组。这种运作模式有如下优点:
以学科为单位,更兼顾学段或年级,利于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校语、数教研组以学段为单位,语、数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其他组以学科为单位,这样开展活动更具有共性和针对性。
人数适宜,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的教研氛围。教研组每组人数控制在6-12人之间,集体备课组控制在4-6人之间,避免了人数太少或太多的弊端。
地点集中,利于形成相互学习、随时交流的教研氛围。除体育教师外,所有同一学段的任课教师都在同一个大办公室集体办公,为教师们日常的相互学习、随时交流创造了条件。
精心选拔组长,实现专业引领。选拔组长有四个条件:业务精湛,享有较高的威信;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热情和奉献精神;把教研作为一项事业。
用学校活动带动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学校每年有一些固定的常规大型活动,所有的学科教研组都要参与其中。除此之外,每个学期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举行一些不同特色的主题教研活动。这些主题从教研组中来,又回到教研组中去。
用课题研究带动教研组的科研活动。学校承担了多个研究课题,在教科室的指导下每个教研组要承担一个子课题。同时,学校还引导各组从实际教育教学中发现具体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
学习例会给教研组的发展充电、鼓劲。采用外出培训和校内月学习例会的方式对组长进行培训。学习例会的主要内容有:学习理论或推荐校外经验;及时提升校内优秀经验,推广典型;主题沙龙;组长汇报各组研究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困惑、苦恼等。
开发《教研手册》和《集体备课手册》。教研组的主要任务:一是每学期开展活动不少于8次,其中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小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活动不少于6次,专题理论学习每学期不少于2次,要求定时、定点、定人,有计划、有记录、有小结、有评价。二是教师每学期至少读1本以上专业书籍,读3篇以上专业文章,有读书笔记、读书随笔或心得体会。三是有一个校级以上课题的子课题,人人参与教研。四是积极开展“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成效。五是组员每年均须上一节组内教研课,每组每学期推出1-2节作为校级公开课。六是教师备课有50%以上的教案要写教学反思,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2个以上的课例反思或教学随笔。七是组长一学期听评课20节以上,组员15节以上,有听课记录,评课意见符合要求。八是有新老教师传、帮、带或同伴互助的措施及实施记录。九是积极撰写论文、经验。十是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和课件制作比赛等。
集体备课组主要研读课标,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共同探讨教学过程和方法,统一教学进度;依据学科特点,设计作业、实验和考试命题;确定本年级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内容等。语、数学科每期备课次数不少于该期单元数,其他学科不少于本组人次。为了使各组活动更有效、管理更规范、资料整理更方便,学校将任务和要求明细化、具体化,开发了《教研手册》和《集体备课手册》。
教研组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主,备课组开展以案例为主的备课活动,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如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完成科普文《会说话的产品》的第一个教学设计。然后由此次主备人执教组内研讨课,此时教研组长策划组织中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听评课,形成第二个教学设计。接着由主备人或四年级其他语文教师在其他班用第二个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组织本年级语文教师开展聊天式研讨,形成第三个教学设计,并供下届四年级教师参考。这样的活动短、平、快,立竿见影,可以减轻组长负担,让组长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让更多的骨干教师、积极分子有机会参与到教研的管理策划中来。
给足空间,自主发展。在调控各教研组活动的同时,也注重给每个组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其自主发展,如组内研讨课都由教研组自行开展。学校各级学科教学竞赛,都是建立在教研组基础之上,教科室不关起门来搞研究,校长、主任带领组长、骨干,发动全组教师组成智囊团,打集团战。
评价落实。在操作过程中,学校既给每个组创造发展的空间,又用评价引导教研组工作。一是捆绑考评。对照优秀教研组考评制度,采取平常考查和期末成果集中展示相结合,教研组自评,教研组长互评,学校考评小组核实并综合各方面情况评定的办法,实行教师和教研组、蹲点领导和教研组捆绑式考评,每期评出4个优秀教研组及优秀教研组长,并公示结果,发放荣誉证书及物质奖励。二是行政人员蹲点。根据每位行政管理人员任教科目、特长以及各教研组的特点等将其合理分到各组,全程参加本组所有活动,并对每一次活动作出评价。
《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4日第5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