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雁“阅读新概念”:左书右网,前语后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4 23:1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雁“阅读新概念”:左书右网,前语后文

  著名阅读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徐雁
    著名阅读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徐雁是“深圳读书月”的老朋友了,对鹏城文化知之甚深。徐雁第一次到深圳,就曾有过在36小时内逛了3趟深圳书城的佳话。早在第二届深圳读书月,他就登上“首届深圳读书论坛”,为深圳读者做了名为《名著的阅读与科学、文化的创新》的专题读书报告。
    在深圳读书月诞生至今的10年内,徐雁曾三次以阅读为话题来鹏城开设讲座,从而见证并参与了深圳读书月的成长。在他眼中,深圳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窗口,逐渐转变为一个因阅读而受人尊重的城市,与深圳读书月活动较早开始设坛讲座、播种读书种子,积极营造书香氛围、从事“全民阅读”的社会实践不无关系。
    “对于引进深圳的中高级知识分子,读书月活动是有力的文化加速助推器;对于打工者阶层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文引导和文明启蒙。”徐雁感慨说,只有通过前后左右的比较,才能感觉到深圳在文化建设上的步子有多大。


来取深圳读书月的“真经”
《文化广场》:
您第一次来深圳,就留下36小时内逛了3次书城的佳话,对深圳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是什么印象?
徐雁:书城给我留下了一个特别鲜明的印象:进进出出的人很多,站着、坐着看书的人也很多。后来我听说,在深圳,书城就是市民的“第二图书馆”,这才有了体会。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在深圳文化建设、城市发展的道路上,书城也好、图书馆也好、出版社也好,都相辅相成地在为城市的书文化和精神文明做贡献。我指导的研究生也有三人成为了深圳的图书工作者。“深圳读书月”今年将要办第十届了,用每年11月份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刺激图书市场,强化知识传播,促进文化发展,深圳这一做法对全国城市的影响相当大。这张“读书月”的好牌真的打好了!据我所知,很多城市如东莞、苏州、福州等,都来取过深圳读书月的“真经”。
《文化广场》:从2001年首度访深至今已经第九个年头,2006年的“读书月”、2008年的“4·23世界读书日”您又多次回到这里,可以说是见证了深圳书文化的变化和成长,对此您的感受是什么?
徐雁:从刚开始带有某种自发性,似乎仅仅是急于改变深圳文化的状态,到现在每年有每年的主题和引导、每年有每年的创意和策划,说明读书月活动已经进入一个自主和自为的状态。如一些相关文化产品,无论是音像读物《论道》的制作,还是《大家的声音——深圳读书论坛演讲录》的汇编,以及最新出版的《私人阅读史:1978—2008》……都说明深圳读书月活动越办越成熟,作为一个持续性活动,它对城市文化乃至精神文明状态的引导性也越来越强,越来越明确。
读书日和读书月需合理分工
《文化广场》:
读书月即将迎来下一个十年,今后如何办得更扎实,您能否提供一些比较细化的建议?
徐雁:第一,要对深圳市民的文化需求进行细致调研。如通过《深圳商报》等媒体了解市民对于读书月的期待,他们想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哪些问题?举一个例子,深圳有大量流动人口,读书月应在兼顾居住5年以上常住人口恒态文化需求的同时,找到与暂住人口时变性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第二,深圳的人文地理优势比较弱,但引进人才中杰出的不少。既然没有很多古代、近现代的资源可以借鉴,那么应该通过读书月这个平台对当代的深圳领军人物进行挖掘。
    第三,建议读书月组委会与全国重要的导读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如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促进委员会、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福建省读书协会、河北省读书协会等。读书月组委会与这些机构共同联办、协办一些活动,对于整合专家资源、形成推动“全民阅读”的合力将会有很大帮助。
    此外,“4·23世界读书日”和深圳读书月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协调?我觉得也值得研讨,需要做一个分工。“4·23世界读书日”的主战场可以放在深圳图书馆和各个社区馆,因为图书馆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应该期待它们更多地在盘活馆藏文献资源、强化社会读书氛围,以及在人文导读、经典导读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而读书月的重要载体深圳书城是一个经营性的图书文化企业单位,主要面对的是图书市场,所以它的业务重点应该是营销时新图书、组织签名售书、举办大型主题书展、制造读书热点,总之是要以多种商业形式,来激活图书市场、刺激图书消费。有了这样的分工和协调,“4·23”世界读书日和11月的深圳读书月,就能够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相辅而相成了。
“读书”与“阅网”是不同的
《文化广场》:
您个人的阅读,从学生时代到现在职业时代有没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向?
徐雁:我是1963年出生的。在我的小学、初中阶段,正好遇上“文革”大书荒时期。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是改革开放前期,那是一个“思想解放”和“新文学”复兴的时代,知识的传播、书刊的出版也进入一个犹如井喷的时期,所以当时的我们确实有一种求知若渴的阅读状态。1990年以后,中国社会很快进入到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化的时代。我也在那个时候用上了电脑,由靠书、报、刊作为信息和知识载体的传统渠道,转向到了网络浏览与纸质印刷型文献阅读并存的状态。有此经验,我总结出了一个信息社会“和谐阅读”的新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十六个字:“左书右网,并行不悖;前语后文,流畅对接”。
    这“左书右网”很好理解,就是要把经典性、人文性纸本印刷型读物与网络阅读和谐协调起来,“读书”与“阅网”是不同的,因为前者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种“文字情意”和“亲书情怀”,让人沉潜专致、全心一意于青灯黄卷的知识天地;而后者,容易陷人于浮躁喧嚣的信息世界而不自知。因此,我们提倡一个良好的文化之家,是除了要有“机房”,还该着力布置好一间四壁琳琅的“书房”,因为这才是一个家庭“读书种子”发育的人文沃土。在“数字化空间”之外,营造一个“雨余窗竹琴书润,风过瓶梅笔砚香”的传统书香境界,应该成为当代“学习型家庭”的基本追求。
    “前语后文”是针对那些设坛开讲的专家学者而言的,也是对广大听众和网民而言的。一方面随着各地讲坛、讲座越来越多,在前台舌吐莲花的专家,须加强自己在书房里坐冷板凳著书立说的功夫,也就是说文字表述与语言表达两手都要“硬”。不要仅仅把平面知识立面化讲座以后,再以平面出版物的形式简单地回到读者中。“前语后文”对于广大听众的意义,一是建议他们不仅仅在台下听,听完热闹就结束了,而且还要回溯到专家讲座所涉及的有关文本,要向人文性、素质型阅读回归。二是自己也该提高规范化文字表述和生动性语言表达的水准。
好书排行榜是一种“先进文化”
《文化广场》:
作为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的新任会长,您长期在南京大学开设有关课程,致力于国民阅读指导。由于中国缺乏成熟的“书评人制度”,面对书林学海,读者往往依靠各种排行榜尤其是所谓“畅销书排行榜”来选择。您认为该如何改善这种阅读选择上的困境?
徐雁:图书馆排行榜的问题很复杂。在欧美,“书评人制度”是对“畅销书排行榜”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制衡,它是保障图书市场生态和谐的一种“先进文化”。我国当代的图书市场是从纯粹的新华书店系统发行、国有出版社计划出版的体制下改革而来的,转型的时间还比较短,经验也不足,这个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更应该注重发挥“好书排行榜”这种先进文化形式的社会作用,而不仅仅是“畅销书排行榜”的作用。
    我在南京大学开设的有关课程是中外知识传播、图书评论、阅读文化学、名著与畅销书导读等,也不断进行过一些实验和实践。我在新著《雁斋书事录》之后,就附刊了一篇题为《大阅读·深思考·高提升》的讲演稿,其中讲解了三种“大阅读法”:一是“看名著影视,悟文艺之道”;二是 “读人物传记,获人生启迪”;三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得到深圳读者的批评指正。
    专家学者针对特定读者群拟订一些导读书目、推荐书目,是中国目录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以往张之洞、梁启超、鲁迅、钱穆等都曾做过,对读书风气引导有过很大影响,但近二三十年来学术界对此疏忽已久。
    近年来我结合在各地讲座,就特别注意针对不同的听众群,做一些书目的提供和导读,如在讲演《信息时代的“大阅读”》时,就附加提供《一个提高“国民阅读情商”的书目》等。这些书目在“百度”上我的“秋禾话书”空间里检索即得,可为参考。
    在此,我还要特别强调一下推荐书目的“可读性”问题。读物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书刊出版物、文字印刷品,其实还内涵着题材独特、场景真实、文笔生动、情节曲折乃至人物形象丰满等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写作元素。建议“深圳读书月”的推荐书目也应该尽量在思想性、市场性基础上,更多地尊重“可读性”这一规律,以便更贴近鹏城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激发公众的阅读渴望

来源:深圳商报;作者:刘悠扬;采集时间:2009-6-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4:43 , Processed in 0.2709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