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70|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宜昌市委副书记-李亚隆-以拆迁现实题材参加国际影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9:2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宜昌市委副书记-李亚隆-以拆迁现实题材参加国际影展
2011年01月08日





《现实阿凡达》之门窗围城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现实阿凡达》之暴力拆迁


《现实阿凡达》之钢铁森林
市委副书记的拆迁“阿凡达”
宜昌市委副书记李亚隆以拆迁现实题材参加国际影展
残垣断壁的拆迁工地,锈迹斑斑的钢筋上端坐着电影《阿凡达》男女主角两个人偶。这不是电影续集场景,这是2010年连州国际摄影展上的一幅作品。摄影师以《阿凡达》人偶为道具,关注中国当下最大的热点之一——拆迁。更有意味的是,这位摄影师的正式身份是湖北宜昌市委副书记。
李亚隆今年55岁,宜昌市委副书记,分管“三农”,党务、外事等工作。此前,他曾任孝感市委副书记。2007年,凭借《夫妻戏班》,李亚隆摘得当年的“金镜头”金奖,同时也拿到了中国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
“李亚隆非常聪明地看出了《阿凡达》和中国现实社会的关联性,于是他借用了影片中的形象来延伸这种关联的意义。他将《阿凡达》挪用到中国无处不在的拆迁现场中。《现实阿凡达》既是一部以‘挪用’为手段的影像艺术作品,也可以说是一个以影像作为阐释语言的电影观后感。”
——摄影理论家鲍昆
人物
李亚隆,今年55岁,宜昌市委副书记,分管“三农”,稳定,党务、外事工作。此前,他曾任孝感市委副书记。4岁学画,工作之后,兴趣逐渐转向摄影。2007年,凭借《夫妻戏班》,李亚隆摘得当年的“金镜头”金奖,同时也拿到了中国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
他的身份
一边跑工地,一边奔市委大院
2010年初,宜昌某处工地。这天黄昏,一名50多岁的男子下班经过此处。
那名男子,在这里伫立了一会,似乎有所触动。不久,在湿漉漉的钢筋前整理的民工们发现男子又回到了这里。与之前不同的是,他多了两件“武器”,一个照相机和一对男女怪物塑料人偶。男人快速地把那对尖耳朵、长尾巴的塑料人偶摆放到钢筋上坐着;它们的背后是推土机、林立的高楼。其中,一栋高楼上竖立着“CBD”几个硕大的字母,不远处则是沃尔玛的巨幅海报。在庞大而坚硬的现代化城市背景之下,这对情侣坐在杂乱的钢筋上,两两相望,像纸人一样,弱小、无助。
男人迅速地拍摄下这个场景,然后又飞速走开。
数月来,他独自一人经过这里,在各种拆迁工地奔忙;每天清晨,他又去向市委大楼,并在那里做出关于这座城市的种种决策。
2010年12月初,他的这组作品出现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现场。作品名为“现实版阿凡达”,作者署名为李亚隆。即使在连州,这个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和记者云集的地方,也只有少数人知道李亚隆的双重身份。他是一名专业摄影师,还是宜昌市委副书记。
他的镜头
阿凡达魔力尽失,镜头下卑微无助
一名官员兼摄影师,是如何与《阿凡达》有了牵连呢?
2010年1月4日,3D电影《阿凡达》在内地公映。李亚隆看完《阿凡达》之后很兴奋,觉得找到了陈述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契机。他说:“《阿凡达》被中国观众集体完成了语义转换,即一场伟大的反拆迁斗争。”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阿凡达》影片中的两个形象:杰克·萨利和潘多拉星球土著纳威族部落的公主妮特丽。最终,在淘宝网上,他找到一名广州卖家,以78元的价格,买到了两个人偶。“他们尺寸很小,只有10多厘米,没办法站立,能够活动的关节有限。”李亚隆并不满意。
此后半年,他开始了自己的《现实阿凡达》项目,他将杰克·萨利和妮特丽公主放在宜昌的社会背景中,或行走在街道上,或隐匿在角落中,或奔跑于巨大的拆迁工地。卡梅隆塑造的两个人物的魔力在李亚隆的作品中全都消失了,它们拿着小木棍,但背后却有强大的推土机在驱逐它们;妮特丽公主攀附在一棵孤零零的玉米上,显得卑微与无助……
他的追求
摄影是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不足
当摄影理论家鲍昆看到李亚隆发来的《现实阿凡达》时,他有点摸不着头脑。当时,他还没看过《阿凡达》电影,后来因为这组作品又跑去看了次电影。
“李亚隆非常聪明地看出了《阿凡达》和中国现实社会的关联性,于是他借用了影片中的形象来延伸这种关联的意义。他将《阿凡达》挪用到中国无处不在的拆迁现场中。《现实阿凡达》既是一部以‘挪用’为手段的影像艺术作品,也可以说是一个以影像作为阐释语言的电影观后感。”鲍昆这样评价。
关于拆迁,李亚隆并不乏拍摄素材。两年多前,李亚隆拍摄过一组《146号杂院》的图片,跟拆迁户也有些关联。
完成《146号杂院》的照片后,李亚隆掌握了宜昌拆迁户的一手资料。当时宜昌的拆迁政策是“拆一还一”,即根据原住房面积,拆迁后补偿同等面积的新房。而146号杂院里的住户,很多都是一家三四口挤在十几平方的房子里,而新建住房的最小面积则是40平米。最终,146号杂院的住户都搬进了40平米的安置新房。他们并不知道,拆迁补偿政策的重大调整源于那个挂着相机的中年男人,他将一手资料和个人意见,直接告诉了分管拆迁的同事;他们更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宜昌市委副书记李亚隆。
李亚隆告诉记者,摄影是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增加了工作的动力;在摄影过程中看到的问题,会在现实中尽量去解决。
对话李亚隆▲
所有场景都选在宜昌本地
记者:你是怎么选择拍摄场景的?
李亚隆:所有的场景都选在宜昌本地。呈现出来的这些作品中有些暗喻,和当下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实际上说了两个大的话题,一个是说城市拆迁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文化拆迁的问题。
拆迁是当下中国最热话题
记者:为何会把拍摄的焦点放在拆迁问题上?
李亚隆: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社会问题,就是房屋拆迁,是最热门的话题。这组作品和拆迁的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人没有完全看懂当中的隐喻,需要对社会问题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比较会心。
房屋拆迁背后是文化拆迁
记者:与城市拆迁相比较,文化拆迁的问题是不是更难用影像来表达?
李亚隆:在拆迁时有没有考虑到节约型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现在很多城市把老房子都拆得差不多了,完全没有历史,也无法体现中国文化。房屋拆迁背后其实是文化拆迁。
有时拍摄会戴上墨镜和帽子
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李亚隆:我的身份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有时候去老百姓家里谈天,我会戴上墨镜和帽子,以防他们认出我来。
各方评价▲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徐为民:李亚隆的摄影作品是沾了当官的光。很多官员喜欢摄影,但都是拍自然风光,李亚隆关注现实题材,他的身份使得在拍摄时,他的视角和别的摄影师就不一样。
摄影理论家鲍昆:李亚隆不仅是一个官员,还是有思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一个人。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2 22:04:34 | 只看该作者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6:56:0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资料】设计PPT的图片资源

设计PPT的图片资源:
摄影资料网址:http://www.hao123.com/sheying.htm
摄影资料网址2:http://www.tg1234.com/sheying.htm
图片资料网址:http://erji.hao123.com/image
图片资料网址2:http://www.tg1234.com/mm.htm
视频资料网址:http://www.tg1234.com/wangmei.htm?1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19:28:58 | 只看该作者
==连像机也没有,偏要在门外观影。我不信摄影硬是那么


=再看再想,向摄影家们学习。。。。。。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561508.html摄影家一下神,有可能搞得[画家]没饭吃。呵呵。。。。


先有了一个想法------》再去拍-----》拍之时拍之后又想了一些办法达成最初的想法。这组作品的出炉,大约如此,我想。


====:想法:艺术构思/创意;
           办法:拍摄技术/后期加工技术。

=====:光有想法,没有办法,行内通不过,外行不佩服;
              办法都会,想法少了,怎能于百万军中夺得头筹?

=====:当然,这两[法]大多是同时并用的,难分先后,相得才益彰,也不好说哪个[法]更重要。

======:阅网者管季超连像机都没有,对摄影技术一窍不通,毫无[办法]!!但,不缺[想法]!!所以,俺当[摄影家]是不行的;当个[看家],也搭倒快活哈。

=====:隔行如隔山,是滴!!但,隔行未必隔理,您说呢??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2:01:18 | 只看该作者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8:16:29 | 只看该作者
2012湖北摄影界新春联谊会通知
2012年1月7日

    由湖北省摄影家协会、湖北交通摄影协会、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湖北新闻摄影协会、《湖北风景园林》杂志社、武汉市摄影家协会、武汉新闻摄影协会、武汉市洪山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2012湖北摄影界新春联谊会” 定于2012年元月14日下午2时半在武汉市洪山区委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联谊会内容有:各举办单位领导新春贺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现场抽奖(卡西欧数码相机、缔而特三脚架、摄影包等),中国摄影报特惠征订,卡西欧数码相机推介体验、高端机型和其他时尚机型的促销活动(促销价仅限当日活动参加会员,卡西欧武汉代理商联系方式:武汉市鲲鹏数码有限公司,武汉市汉口前进5路83号,叶茂,13907158255),缔而特三脚架展示赠送,三洋手动镜头展示体验。联谊会还将举办中国摄影报影友联谊赛(联谊赛获奖将作为申请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资质),联谊会现场投稿、评选、颁奖,欢迎广大会员以及摄影爱好者踊跃参加,欢迎各市洲县摄影组织和各摄影团体会员组团参赛,参赛作品题材不限,尺寸8x10,组照不超过4幅。请广大会员相互转告,也请各市洲县摄影组织和各摄影团体会员组团参加此次联谊会。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22:23:01 | 只看该作者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20:36:3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新闻摄影界新打造两年的品牌华赛揭晓第三届获奖作品                                       第三届华赛评选活动从3月21日到3月25日在上海市青浦区进行,大赛聘请了13位国内外新闻摄影专家组成了第三届华赛评选委员会,评选内容设8类16项(每类分单幅与组照两项)。所有奖项均已评出。
评选活动从3月21日到3月25日在上海市青浦区美丽的江南水乡朱家角一共举行了五天。
参加评选工作的13位专家,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是评委会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先生、评委委员澳大利亚盖蒂图片社亚太地区首席体育摄影师Adam Pretty先生、评委委员德国明星杂志驻亚洲地区图片编辑Barbara Herrmann女士、评委委员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高级记者贺延光先生、评委委员中国人民摄影报社长兼总编辑霍玮先生、评委委员日本共同社副总编辑Lshigaro Takeshi先生、评委委员英国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总部资深图片总监John Novis先生、评委委员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总经理Michiel Munneke先生、评委委员孟加拉国德里克图片社总裁Shahidul Alam先生、评委委员美国密尔沃基哨兵日报摄影副总编辑Sherman Williams先生、评委委员中国香港摄影策展人、香港侵礼会大学新闻摄影奖师孙树坤先生、评委委员中国人民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景堂先生、评委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资深摄影家朱宪民先生、评委会执行秘书新华社高级编辑黄文女士。
第三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组委会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于宁先生讲话。
  于宁: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第三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工作从3月21日开始,经过五天具有国际性、专业性、权威性评选委员会认真公正负责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于今天上午11时圆满结束。评选委员会按比赛内容的八大类十六项,每类分单独和组照两项,一共评出16个金奖、16个银奖、16个铜奖、76个优秀奖。具体获奖名单,将由评委会主席徐祖坤先生予以公布。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组委会对评委会评选结果表示满意,我代表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华赛组委会对这届评选工作的顺利完成表示热烈祝贺。对总承办单位北京航线21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承办单位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热情周到的服务致以衷心的感谢。
  第三届华赛的获奖作品总从总体上看基本囊括了2006年间大千世界的精彩瞬间,较好地体现了华赛确定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以及倡导新闻摄影的五大先进理念,即最开阔的新闻视野、最敏锐的洞察目光、最高超的摄影技巧、最快速的客观反映、最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届比赛一共收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2400余位作者投送的参赛作品两万八千余幅,评选出的125个奖是参赛作品中的精品,再次体现出了华赛所具有的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本届评选方法由前两届评选照片改为由电脑技术评选参赛作品的数字画面,技术操作程序科学顺畅,保证了评选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顺利进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这届评选委员会由一位评委会主席、十二位评委组成,来自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日本和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的专家评委们,以他们特有的职业修养,保证了这次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的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我要特别向远道而来的国外专家评委朋友们致以深情谢意。为了保证华赛评选的权威性、公正性,对已获奖的作品将在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进行为期两周的公示,这一点请记者朋友们注意,我们这次评选结果要在平面媒体和网上公布,要公示两周,接受新闻界朋友、摄影界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如果发现获奖作品有违反评选规则的情况,组委会将通知评委会取消相关作品获奖资格。对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摄影者,组委会一经查实,将永久性拒绝其摄影作品参加华赛,并在媒体上予以公布。这届比赛的获奖作品将编辑出版年鉴,并将在上海举行首展和颁奖式,并在北京等国内外有关地区进行巡展。
  华赛是我国新闻摄影界刚创办两年的世界新闻摄影评选品牌,我们要在于深圳成功举办首届、二届华赛和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评选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各方的关注支持下,把它培育成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良性文化产业,培育成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品牌和世界名牌,促进我国把新闻摄影大国变成新闻摄影强国,为世界摄影文化建设作出独特的贡献。谢谢大家。
评委会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新华社执行副主任徐祖根先生宣布获奖名单。
评委会代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总经理Michiel Munneke先生讲话。
  Michiel Munneke:女士们、先生们,我实在不太敢当,作为评委会唯一的代表来和大家讲话,但是我非常高兴接受这样一个邀请跟大家说几句。我到中国来实际上是来学习的,而我在这一次中国之行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要学到第一点是到中国来要办一张签证,我忘记了办签证直接到了北京首都机场,被海关给拦住了,在首都机场滞留了五个小时之后,由于华赛组委会和各方面人员的努力,他们终于把我这个人放进了中国。第二个我从华赛的评选当中学到了一点就是中国人无论在参加华赛还是在他们社会生活当中的那种前进的驱动力。
  当然我刚才都是在开玩笑的一些话,我现在想特别认真地对大家说我这一次华赛评比之行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我非常高兴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同行们共同工作,我们在一起开放思维,进行非常开诚布公的讨论,我们对对方、对各自的观点都予以尊重。从我们选出来的最后获奖作品当中,你也应该能看到,我们这一套获奖作品是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我来中国了之后被最多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对中国摄影师的拍摄水平怎么看,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我可以开诚布地告诉大家,除了在这一次参加华赛的所有类别作品当中我看够了各种各样的发生在中国的车祸照片之外,我也看到了大量的非常优秀的来自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他们也让我对这个国家加深了更多的了解。比如说你们拍摄的中国的农民工的照片、中国科技发展的照片、关于中国的抑郁症等等这样心理问题的照片。说一句老实话,我认为这些照片反映了中国正在出现一大批优秀的并且具有前途的摄影师,我希望他们的图片编辑能够发现这点,并且我希望华赛的展览和年鉴能够促进这些优秀的摄影作品广为人知。另外我特别希望提醒无论是在座的还是在报的图片编辑一句,摄影现在变得越来越深刻,希望你们在编照片的时候能够从照片的表象走下去,因为在今天新闻摄影已经变成了一个更加复杂和更加深入的东西。
  谈到对于华赛组委会的印象我想说一句我非常欣赏你们专业化的操作和安排,我觉得你们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而且你们所有人都在辛勤工作,并且在一个非常高的专业水平上体现出了你们的工作效率。非常感谢。因为我知道华赛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的新闻摄影比赛,那么在此我也期待着所有的来参加华赛评选的评委们,你们回去了以后一定要担负起为华赛做宣传,替华赛来推广的工作。我本人作为荷赛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我回去了以后也会通过我的国际上的关系,向他们向全世界的摄影师介绍华赛,希望能有更多的国际参赛者参加华赛。
  最后我也想感谢本次活动的资助者航线文化,也感谢上海市青浦区你们的盛情邀请和款待,你们使这个活动变得很好,非常感谢。

荷赛总经理蒙内克若有所思

评委会主席徐祖根
第三届华赛评出金银铜奖 中国摄影师获8项金奖
25日凌晨3点评出所有8类16项(每类分单幅与组照两项)的金银铜奖。本届“华赛”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北京航线廿一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承办,上海青浦区人民政府承办,是继在深圳成功举办两届后首次移师上海的。本次比赛在奖项设置上与前两届相比略有改动,设有:日常生活类新闻、战争灾难类新闻、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经济及科技类新闻、自然及环境类新闻、文化及艺术类新闻、体育类新闻、新闻人物等8大类,单幅、组照共16个奖项。其中,每项各设金、银、铜奖1名和优秀奖5名,继续设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1名。实际评选结果是,除经济与科技类单幅和体育类组照各空缺2个优秀奖外的全部奖项都诞生。《遇难的巴勒斯坦母子》等48幅(组)作品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
  中国参赛摄影师在本届华赛中表现突出,共夺得日常生活类单幅、日常生活类组照、文化艺术类单幅、文化艺术类组照、经济科技类单幅、经济科技类组照、新闻人物类单幅、体育类单幅等八项金奖以及部分组别的银奖和铜奖。新京报此次共有5人获奖,记者张涛作品《黑暗中的舞者》继荷赛获奖后,再次获得了华赛的文化艺术类组照金奖,同时他的《采摘冬虫夏草》也获得了自然及环保类组照优秀奖,王申作品《起舞弄竹影》获得日常生活类单幅金奖,薛珺作品《春运中的母子》获得日常生活类单幅铜奖,郭铁流的两组作品《走进都市的“洗脚妹”》、《唐山地震30年祭》分获日常生活类组照和非战争灾难类组照优秀奖。李强的《盲人足球》也获得了体育新闻类组照优秀奖。
  评选中,中外评委就多幅组参评作品进行了“真实性”、“普遍性”、“摄影师的‘诚信’”和“照片后期处理的‘度’”等技术技艺、职业道德诸方面的探讨和争论,评委们激烈而充分的交流对一个权威性影赛来说是必要的,意义也是重大的,通过争论评委们交流、沟通了评选和学术意见,通过争论为参评摄影师创造了公平的竞争平台,通过争论也给了每幅好照片更多的比拼机会。
  足以令所有参评摄影师产生敬意是,由于评委们极端的认真和充分的讨论,“拖延”了评选时间,使原计划在5天内轻松完成的评选,在不断的加班加点之后才圆满结束。尽管组委会一再缩减原定评选期间用采风来调节评委紧张辛苦的一些活动,但最终还是进行了两个晚上的夜战,甚至使24日的评选从早晨8:00开始一直进行到25日凌晨2:35分才结束。
  华赛年度大奖于25日上午10点开始评选,参选作品范围为评委们在金奖组照中挑选出优秀单幅作品(尼泊尔反政府游行轰炸之后)与单幅金奖作品。下午2点华赛组委会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年度图片,届时敬请广大网民关注。
第三届华赛完全获奖名单
日常生活类单幅
  金奖 《起舞弄竹影》 王申 中国 新京报
  银奖 《海地选举》 卡洛斯-巴里亚 美国
  铜奖 《春运中的母子》 薛珺 中国 新京报
  优秀奖 《酷暑离不了冰》 张栋 中国 东方早报
  优秀奖 《上海民工的孩子》 王炬亮 中国 东方早报
  优秀奖 《母子》 三山 中国 辽宁摄影家协会
  优秀奖 《人在旅途》 周超 中国 长江日报
  优秀奖 《冰上小饮》 欧奈恩-泰奥菲洛夫斯基 保加利亚
  日常生活类组照
  金奖 《灰度空间——抑郁症》 陈庆港 中国 杭州日报
  银奖 《河边生活》 普尔-安德斯-彼得森 瑞典
  铜奖 《茶园的工人》 穆纳姆-瓦希夫 孟加拉国
  优秀奖 《走进都市的“洗脚妹”》郭铁流 中国 新京报
  优秀奖 《320斤重的少年的减肥日子》 邱焰 中国 武汉晚报
  优秀奖 《刚果女孩》 普尔-安德斯-彼得森 瑞典
  优秀奖 《伊朗青春》 阿尔弗雷德-亚格布扎德 西霸图片社
  优秀奖 《路边牙医拉》 杰士-库马-辛格印度
  战争灾难类单幅
  金奖 《遇难的巴勒斯坦母子》 马哈茂德-哈马斯 法新社
  银奖 《看望》 斯潘塞-普拉特 美国
  铜奖 《遇难儿童葬礼》 张军 新华社
  优秀奖 《回家路上出车祸》 王宇衡 中国 春城晚报
  优秀奖 《在黎巴嫩受伤的以色列士兵》 约阿夫-加莱 以色列
  优秀奖 《黎以》 阿卜杜拉-阿哈德 美国
  优秀奖 《以军士兵在死海边巡逻》 约纳特翰-韦茨曼 路透社
  优秀奖 《加沙巴勒斯坦妇女和以色列坦克》 马哈茂德-阿比德 法新社
  战争灾难类组照
  金奖 《轰炸之后》 马克-安德鲁-迪-劳罗 意大利
  银奖 《战争中的以色列》 莫瓦塞斯-萨曼 西班牙
  铜奖 《痛苦的天堂》 卡德利-阿尔塔夫-卡德利 印度
  优秀奖 《第8号强台风》 陈庆港 中国 杭州日报
  优秀奖 《乍得难民》 马克-安德鲁-迪-劳罗 意大利
  优秀奖 《孟买禽流感》 拉杰什-库马尔 印度
  优秀奖 《马拉维艾滋病告警》 克里斯顿-阿沙伯恩 美国
  优秀奖 《飓风过后》 大卫-伯内特 美国
  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
  金奖 《斯里兰卡集体葬礼》 马尼什-斯瓦拉普
  银奖 《尼泊尔警察驱散抗议者》 安德利斯-拉提夫 美国
  铜奖 《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抗议》 戴尔特-纳戈尔
  优秀奖 《8669名犯人大转移》 庄小龙 中国 广州日报
  优秀奖 《菲律宾狱中犯人》 约尔-尼托
  优秀奖 《尼泊尔宵禁》 安德利斯-拉提夫
  优秀奖 《玻利维亚监狱犯人抗议活动》 若泽-路易斯-坎塔纳 玻利维亚
  优秀奖 《以色列警察同犹太右翼抗议者冲突》 戈兰-托马舍维奇 塞尔维亚
  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组照
  金奖 《尼泊尔反政府游行》 苏拉伯-达斯拍 印度
  银奖 《新建隔离墙》 安东尼-苏奥 美国
  铜奖 《孟加拉人抗议开矿》 德安德鲁-比拉伊 孟加拉国
  优秀奖 《唐山地震30年祭》 郭铁流 中国 新京报
  优秀奖 《金三角禁种罂粟》 居杨 中国 法制日报
  优秀奖 《疾病和穷困下的生活》 丹泽格-尼克 美国
  优秀奖 《动荡中的乌克兰》 安东尼-苏奥 美国
  优秀奖 《孟加拉妇女罢工》 沙菲都-伊斯拉姆 孟加拉国
  经济及科技类单幅
  金奖 《我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诞生》 刘洋 中国 哈尔滨日报
  银奖 《用于解剖实验的猴子》 邓勃 中国 羊城晚报
  铜奖 《塞内加尔的盐田》 芬巴尔-欧雷利
  优秀奖 《奔驰600“步行”6公里》 赵滨 中国 新文化报
  优秀奖 《襄阳路市场寿终正寝》 许海峰 中国 东方早报
  优秀奖 《广告压城》 衡国良 中国 华商报
  经济及科技类组照
  金奖 《三峡大坝建成和移民》 邱焰 中国 武汉晚报
  银奖 《天堂的奴隶》 席琳-阿娜娅-高迪埃
  铜奖 《中国皮鞋》 王桂江 中国 重庆商报
  优秀奖 《“世界工厂”里的中国农民工》 郎树臣 中国 南方日报
  优秀奖 《清洗东方明珠的“蜘蛛人”》 王杰 中国 新闻晨报
  优秀奖 《粉坊女工》 盛红旭 中国 黑龙江安达市政府办公室
  优秀奖 《CBD最后的野草地》 方谦华 中国 南方都市报
  优秀奖 《针对足球运动员的技术开发》 彼得-金特尔 德国
  自然及环保类单幅
  金奖 《椋鸟群》 法耶兹-努热尔丹
  银奖 《厄瓜多尔人观看火山喷发》 布鲁斯-亚历山大
  铜奖 《黑昼》 储永志 中国 泉州日报
  优秀奖 《在污染的水库中游泳》 吴东俊 中国 人民公安报贵州记者站
  优秀奖 《生活在污染区的儿童》 卢广 中国 阳光聚焦图片网
  优秀奖 《无处藏身》 李锋 中国 北京青年报
  优秀奖 《汽车跟着驯鹿走》 洛克-阿森诺尔特
  优秀奖 《藏羚羊穿越青藏铁路》 郎树臣 中国 南方日报
  自然及环保类组照
  金奖 《伯利兹的红树林》 克里斯蒂安-齐格勒 德国
  银奖 《冬季捕鱼》 卡迪尔-范-罗辉曾 荷兰
  铜奖 《切尔诺贝利的受害者》 罗伯特-克诺 荷兰
  优秀奖 《采摘冬虫夏草》 张涛 中国 新京报
  优秀奖 《死亡边缘的达尔湖》 阿尔塔夫-卡德里 印度
  优秀奖 《马里一年一度捕鱼》 阿伦-布 法国
  优秀奖 《南极地区的干谷》 乔治-斯坦梅茨 法国
  优秀奖 《委内瑞拉丛林中的有趣昆虫》 克里斯蒂安-齐格勒 法国
  文化艺术类单幅
  金奖 《夫妻戏班》 李亚隆 中国 中共湖北孝感市委
  银奖 《刚果选美》 普尔-安德斯-彼得森 瑞典
  铜奖 《印度门第》 节穆纳姆-瓦希夫
  优秀奖 《泉州提线木偶》 张子弘 中国 中国知识产权报
  优秀奖 《吸引》 罗先明 中国 竞报
  优秀奖 《阿尔泰雄鹰节》
  优秀奖 《驯牛节》 巴布 路透社
  优秀奖 《大屠杀纪念馆里的议会会议》 约阿夫-莱迈尔 路透社
  文化艺术类组照
  金奖 《黑暗中的舞者》 张涛 中国 新京报
  银奖 《世界宗教与信仰》 乔治亚-费奥利奥 意大利
  铜奖 《后台》 王毅 中国
  优秀奖 《皮影戏能否绝处逢生》 郑元昌 中国 湖北日报
  优秀奖 《韩国夫妇的爱心图书房》 梁利峰 中国 云南画报
  优秀奖 《夫妻戏班》 李亚隆中国 中共湖北孝感市委
  优秀奖 《渴望念书的孩子》 吴传明 中国 四川日报
  优秀奖 《山野间飞出太阳鸟》 王伟 中国
  体育新闻类单幅
  金奖 《巨星的告别》 李岳 中国 新华社
  银奖 《与水共舞》 钱东升 中国 新民周刊
  铜奖 《赛艇比赛》 保罗-拉卡托斯
  优秀奖 《劈力》 李锦河 中国 每日新报
  优秀奖 《拳王争霸》 张登伟 中国 成都商报
  优秀奖 《外援恼了》 陈更生 中国 河南日报
  优秀奖 《澳大利亚跳水比赛》 克里斯-麦克格拉斯
  优秀奖 《全国田径锦标赛》 廖宇杰 中国 新华社
  体育新闻类组照
  金奖 《英国马术比赛》 斯科特-巴布尔
  银奖 《玫瑰·玫瑰》 李岳 中国 新华社
  铜奖 《世界马球锦标赛》 斯科特-巴布尔
  优秀奖 《盲人足球》 李强 中国 新京报
  优秀奖 《落马故事》 李尕 中国 新华社
  优秀奖 《斗鸡》 奥尔-贝洛
  新闻人物类单幅
  金奖 《影响力》 胡海昕 中国 人民画报
  银奖 《护住他的头》 成江 中国 华夏时报
  铜奖 《阿富汗女警察》 法拉赫-诺什 美国
  优秀奖 《中国渔船南沙遭劫四渔民遇难》 王凯 中国 海南日报
  优秀奖 《网站YouTube的两个创始人》 麦克尔-格雷科 美国
  优秀奖 《阿富汗学校》 法拉赫-诺什 美国
  优秀奖 《萨达姆法庭抗辩》 大卫-弗斯特伊拉克
  优秀奖 《西班牙的非洲移民》
  新闻人物类组照
  金奖 《寡妇生存奋争》 马尼什-斯瓦拉普
  银奖 《变性人李国华》 单增辉 中国 南方都市报
  铜奖 《布什受关注布》 鲁克斯-克拉夫特美国
  优秀奖 《一位残疾母亲收养14个弃婴的故事》 陈帆 中国 山西日报
  优秀奖 《背篓女孩》 王桂江 中国 重庆商报
  优秀奖 《进城农民工》 邱焰 中国 武汉晚报
  优秀奖 《拯救苦命“羊孩儿”》 胡凌云 中国 每日新报
  优秀奖 《非洲各国的治病巫师》
《轰炸之后》获第三届华赛年度图片奖从战争灾难新闻类组照金奖《轰炸之后》中挑出的优秀单幅《人们抬着一个棺材》一举夺魁。
  获奖作品是由意大利籍摄影师马克.安德鲁.迪.劳罗在黎巴嫩拍摄的。画面中远端哭泣的妇女、抬棺材男子的表情、抬棺材的多支交错的手、混乱的现场都刻画出黎巴嫩人民在经历以色列战机轰炸后悲愤的心情,极富现场冲击力。

由于画面的静止性,我个人感觉这幅图有些失真,不客气的说像是表演,不象抓拍。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20:35:3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摄影艺术年鉴——2007卷》入选名单
(以汉语拼音为序,计235人,439图)
A:柏雨果《苗寨•彝寨》
B:布鸣伟《夜咏香江》
C:蔡国强《西藏普兰风光》、曹毅强《藏娃》、车夫《从空中感受祖国》、陈健新《雨中护送试卷》、陈明月《转场》、陈庆港《第8号强台风》、陈庆勇《多彩的帕米尔高原》、陈秋毅《高山放牧》、陈一平《慈》、陈银贤《童年往事》、陈张平《士兵》、陈志刚《戏剧•人生》、陈紫玄《历史时刻》、成群《春到塞罕坝》、成卫东《沿青藏线磕长头的人》、程荣基《纯洁》、程蔚新《同一天空下》、
D:杜宝强《困惑》
F:樊兆吉《岷江鸟瞰》、范立祥《似影似画》、范顺赞《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方谦华《最后的野草地》、方绍平《风情万种》、费上来《人体摄影》、封建《天幻之约》、冯俊明《金辉映梅里》、冯祯祥《舞之韵》《鼓之魂》
G:甘焯威《生机》、高健生《西藏盐井乡的八位盐女》《去采尾矿的工人们》、高维生《暮归-内蒙额济纳旗》、高宪杰《假日》、高占祥《黄山晨曦》、顾晓林《沙尘袭来时的婚礼》、顾兆明《冬练“三九”》、关皓《沟壑图》、管新民《童真》、郭化民《出诊》、郭际《四川•丹巴》、郭铁流《唐山地震30年祭》
H:韩璎《春到长白山》、韩彧《水上人家》、何建虎《看戏》、贺鸿道《牧歌》、侯建《天山春雪》、胡林杰《唱山歌》、胡伟鸣《冬泳爱好者横渡长江》《“现代私塾”》、黄池标《高原球赛》、
J:姬凌滨《陕县塬上》、芶雁《剃刀下的无奈》、金光永《宿愿》、金平《德格印经院》
K:柯建俊《春归》
L:郎琦《斜阳快艇》、郎树臣《藏羚羊穿越青藏铁路》、冷柏《动力之源》、冷敏述《静静的黎明》、黎克平《奶茶飘香》、李博《人皮书》、李东红《圣地——香格里拉》、李锋《无处藏身》、李光成《心荷独灵》、李贵云《乌蒙杜鹃花似海》、李济山《牧归》、李建明《梦幻喀那斯》、李建平《红唇》、李杰《布拖彝人》、李锦河《劈力》、李麟《含羞半遮面》、李樯《田园》、李诗顺《水墨竹雀》、李铁成《呼伦贝尔草原》、李伟光《乔家大院里的女人》、李小勤《夕阳中的天坛》、李小韬《耕耘•收获》、李新华《几程漓水曲万点桂山尖》、李学亮《阿尔金沙子泉》《阿尔金狼牙山》《安迪尔河道》、李亚隆《夫妻戏班》、李杨轩《乡村牙医》、李一波《陀茶进藏,铁骑追风》、李志国《共同的心愿》、李忠《船工》、李宗印《东扩序曲——首都机场东扩》、梁建勇《天地争辉》、梁西平《看戏•赶路》、林初普《牧羊人》、林少华《海滩溢彩》、林应华《牧归》、刘干文《濠江神采》、刘满仓《清东陵之仙境》、刘培恩《颐和园之晨》、刘旭《静止的展示》、刘洋《中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诞生》、刘哲《秋风初起时》、刘铮《历史的碎片——圆明园废墟掠影》、陆军《中国地产梦》、吕厚民《大理三塔》、罗荣宪《黄河人家》
M:马战峰《托木尔峰冰川》、马卓《傲然》、毛尧泉《古皇城夕照》、梅生《秦始皇陵•兵马俑》《唐乾陵•六十一蕃臣像》、孟延军《天堂之鸟》、闵强《故宫视幻》、莫建光《骏马图》
N:倪益瑾《影随归舟》、牛爱红《嬗》
P:潘育川《卡通一代头像》、庞东晨《行舞蹈墨》、裴洪斌《转场途中》
Q:钱东升《与水共舞》《楼市末班车》、乔启明《盘长发》、秦岭《晨练》、邱焰《320斤重的少年的减肥日子》、屈琳《黄河乾坤弯》
R:任朝江《晨阳映照》
S:桑金伟《禾木之晨》、邵大浪《艺术展览》、邵华《和谐之光》、盛仁昌《寿礼》、石光源《美丽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石广智《暗香》、石宏《飞霞落九天》、石明《乌蒙山的牧羊人》、石南岭《明年相约风雨桥》、史春《道口》、史国瑞《珠穆朗玛峰》、史宏伟《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建设者》、《体育节目解说员——黄健翔》、孙建华《山色空蒙》、孙杰《100个卓玛》、索久林《阅读天意》
T:谭明《秦始皇陵兵马俑》、汤春鸣《乡间傩戏》、汤东涛《雪牧》、汤亚辉《城市教堂》、田捷砚《空中打击》《阿勒泰哈巴河之冬》、田庆《色达佛学院》、田太权《遗忘•祭•神曲》、田钊《收获》
W:王福州《空中芭蕾》、王国荣《回家》、王汉冰《山川如画》、王炬亮《上海民工的孩子》、王申《起舞弄竹影》、王世平《鞍钢百年高炉拆迁》、王铁成《自行车的构成》、王文同《喧嚣的海滩》、王宇衡《回家路上出车祸》、王玉文《中国辽宁铁法煤矿》、王月《沸腾的群山》、王振《神秘的喀纳斯湖》《2006喀纳斯湖第一场雪》、王祖伟《亭亭玉立》、魏建国《岁月留痕》、文建军《森林女王》、邬志斌《格萨尔赛马场边的观众》、吴丹旻《聆听•阿美族舞蹈》、吴凤翔《翰海驼铃》、吴乐秋《张家界神韵》、吴鹏《新疆巴里坤酒厂包装车间的检验员在工作》、吴旗《白天不懂夜的黑》、吴炜《俏也不争春》、吴月君《三峡不夜天》
X:席世宏《永远的黄河》、席援朝《回首》、夏岩《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地》、线云强《俯瞰长白山天池》、向心杰《热泉》、萧云集《南疆印象》、肖笛《天赐皇冠》、肖萱安《三峡移民档案》、谢军《漓江小贩》、辛允忠《凉山集市》、徐波《情侣》、徐国峰《盛装芭蕾》、徐伟浩《太子河灵韵》、许先行《烧炭人》、许益民《《云南印象》之印象》、薛柏鸥《武士》、薛珺《春运中的母子》、薛天祥《染》、薛武歧《箭扣长城》
Y:颜志雄《器乐》《暗香》、阳光《鏖战》、杨秉政《重走长征路上的难忘镜头》、杨长荣《交易场上的风景线》、杨光《母亲的温柔》、杨海燕《躲雨众生相》、杨洪《巴音布鲁克草原奎克乌苏石林》《楼兰道烽燧》、杨惠光《天穹》、杨世忠《面对和谐未来》、杨永东《无题》《守护》、杨泽云《童年》、叶导《艺风灵动》、叶文龙《后天》、于奇勇《自豪的建设者》、于文国《矿工雕像》、于晓江《中国最后的纹面女档案》、于志新《酸曲》、原瑞伦《青藏铁路 梦想成真》、袁华《天湖》、袁建民《灾情让总理心情沉重》、袁正文《丹水谣》、苑德平《十刹海的冬天》
Z:臧勇《雪漫千山》、曾子强《山村少女》、张大侠《安塞腰鼓》、张殿英《角楼神韵》、张栋《酷暑离不了冰》、张发懋《圣湖神光》、张根柱《乡村婚礼》、张华斌《精灵》、张辉《元谋土林》、张君光《跃马塞外》、张培德《云南•大足岭》、张锐《烈火金钢》、张舒《钢铁脉络》、张翔《荷塘幻影》、张晓梅《为了孩子》、章成彬《早餐》、赵大督《阴阳相辅 刚柔相济》、赵红《不全是西藏》、赵辉《京西古村》、赵永胜《晋商大院》、郑宪章《气象万千》、周超《人在旅途》、周洪岐《雨霁》、周时雨《太湖云帆》、周思民《放牧心情》、周晓辉《“哥德堡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朱建平《塘里无鱼虾》、朱可心《火烈鸟》、朱宪民《革命老区延安人民过大年》《安塞腰鼓闹元宵》、朱晓明《农家》、左伟《热贡“於菟”舞》



    《中国摄影艺术年鉴》是一部完整记录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状态的综合性、编年体、大型艺术史籍画册,本着“创史以民,籍史以图,为鉴以史”的编辑宗旨,完整地记录中国摄影艺术的当前现状和发展过程,于今、于史都有着巨大的文化传播和文明承载作用。
    去年11月,2006卷出版后中央电视台及时作出报道,2007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将其作为首选图书送往美国展出,用以展现当代中国风貌。《中国摄影艺术年鉴》一书不仅是摄影艺术的作品集成,更是中国影像的时代记录。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20:34:0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16:11 , Processed in 0.1605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