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材造假 德育从何谈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6 12:2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材造假 德育从何谈起



最近,作家叶开再批当今语文教育,表示“过度强调道德教化作用,让课本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名家作品被肆意删改,弥天的谎言大行其道,叶开说:“巴金在《鸟的天堂》写道:‘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在教材中,被改成‘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搞不懂为什么要改。还有的教材编写者深谙无中生有之道,诸如爱迪生救妈妈,华盛顿砍樱桃树之类的虚假故事比比皆是。”所以,叶开呼吁:“还语文教材一个明白干净,如何?”
语文教材究竟是否出了问题,又应不应该回归传统?著名学者秋风说:“今天的语文教育确实出了大问题。但并不是德育过多,恰恰相反,是德育太少”。
【现代人不比古人高尚】
语文教育应该教什么,又该怎么教?语文教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一直都是学者争论的焦点。
秋风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启蒙教育本该是教会孩子怎么样做人,但是如今我们的教育却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色彩,总在试图给孩子灌输某种道理,这种道理并非是道德伦理层面的,而是意识形态。所以,德育是欠缺的,不教孩子仁义礼智信等基本的道德伦理,反倒是灌输很多革命道德。”
正如有评论家批评,语文教育变成了思想品德课,作文里逼着学生捏造不存在的好人好事,语文原本的功能越来越小。秋风说:“接受现代语文教育的人是不是比古人更加高尚呢?我看未必。语文有教化作用,那些文学经典、史学经典等本身有自己的思想,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将文学的影响铭刻在心,另一方面,辞章背后的义理也随之进入记忆。所以,不需要把道德教育变得那么复杂,而且,抛开文史经典的单独灌输效果并不一定好,甚至会适得其反。”
【大学生都不会写文章】
启蒙教育原本的意义在于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而语文教育的意义则是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和交流。但是,如今的语文教育似乎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秋风说:“可能语文教育背负的功能太多了,所以没有太大的功夫去教学生写作和交流的技巧。一个孩子,读到大学毕业,甚至写不出来一篇通顺的文章,这足够证明语文教育的失败。”
在秋风看来,一代一代中国人的表达能力一直在下降,他说:“百年之间,国人的写作水平都在下降,这可能和白话文的推行有关。不可否认,最早推行白话文的那些人,文章确实非常好,如胡适,但我想这和他们自小经历的传统教育有关,到了他们的学生,水平就明显下降了,学生的学生,更不用说了。古文的表达能力显然要比白话文更强,学习古文的,完全可以写好白话文,而一开始就学习白话文的,未必能写好白话文。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更何况‘取法乎下’呢。”
表达的能力来自于训练,而当训练本身不得其法时,自然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表达能力。秋风说:“古人教育,强调背诵,通过诵读经史子集,自然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语感。而现在引入诸多语法教育,其实无助于写作的训练,反而破坏了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非得把一篇文章分成一段一句,甚至一个个的字来分析,文章本身的美感全没有了。”
【回归文学,回归古典】
许多学者都在试图寻找语文教育的真正途径,但是究竟什么样的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呢?
秋风说:“我觉得需要两个方向上的调整,回归文学,回归古典。回归文学,就是选择中外那些公认的经典,整篇地给学生诵读、背诵,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文学。不要再用那些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方法。回归古典,就是要多阅读古代的经史作品,比如说中学生语文考核,如果一个学生能背半部《诗经》,我觉得完全可以给满分了。实际上,诸如《诗经》、《论语》等这些古代典籍,它们本身包括最基本的道德伦理体系、价值观,既是最朴实的道德教化,也是最优美的文学作品。所以,我认为,当下的教材应该进行根本的调整,教学方法同样也要根本调整,小学生,主要背诵就可以了,中学生在背诵之外,可以加上写作。”
不管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都是漫长的教育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秋风说:“古人学习,读的多,背的多,自然而然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所以,我觉得,今天一定要特别强调背诵的作用,而且要背诵古文。既完成了道德的教化和熏陶,又培养了文学的素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多元时代的教育】
然而,传统社会毕竟不同于今天,传统社会中的价值伦理、道德体系是否可以完全照搬到现代,这也是许多学者争议的焦点。
秋风说:“其实不必太担心,时代再怎么变,人也是人,古代人和现代人的差别真就那么大吗?经典中的价值和情感,许多都是永恒的,过再久也依旧适用。”
时代在多元化,价值也在多元化,但核心的价值,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秋风说:“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很多,在网络上、媒体上、社会中我们会接受到很多东西,如果教育也和这些渠道传授同样的东西,那么教育的意义在哪里?所以,越是多元的时代,教育越应该坚持核心的价值。而核心的价值在哪里呢?就在经典中,不管是中国的经典,还是外国的经典。”
同样,语言文字也是如此,网络上无数的新语法、新词汇,学生可以从网上学到,何必学校再教一遍。秋风说:“那些新的东西,学生自然会去接触,学校教的应该是基本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如果具备这个能力,他们在接触那些五花八门的新东西的时候也就有了鉴别能力。”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2:25:33 | 只看该作者
教材不是理念输出的工具 不能失去真实和常识

“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是一名职业文字工作者的呐喊和忧虑。近日,《收获》杂志编审,作家叶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当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体系。一些高校学者,小学老师,儿童文学作家也加入到这一行列。(12月19日《中国之声》)
教材,作为传输知识的范本,直接影响到孩子智识的养成和价值的塑造。从叶开的批判和民众的忧虑来看,当前的教材或不太适合孩子成长。而教材之所以不能与孩子的智力和价值成长相契合,其弊因恐怕还是在于教材编写者和编写机构的价值理念的偏失。
从小培养孩子的大局意识和雄心壮志,自然没什么过错。但如果孩子的价值养成,永远都处于空洞口号引领下,那么难免出现价值迷茫。信念和价值的塑造,不应该是简单灌输,而应给予他们判断的能力和思考的土壤。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语文也好,德育教材的编写也罢,传递的内容理应是常识性的东西。只有基于常识和基础认知作出价值判断,个体价值信念的形成才会具象而不抽象。
“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梁文道曾如是说。成人世界发生的价值冲撞和价值迷茫,恐怕跟教育、教材脱不了干系。我们因为常识匮乏,因此很容易丧失判断的能力。而当下教材中,所充斥的多是高屋建瓴的理念,不但常识内容匮乏,甚至在理念的灌输欲望中迷失,出现诸多常识性的错误。
单纯把教材当成理念输出的工具,不去考量孩子成长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教材编写者和教育理念的制定者,无疑是狭隘的。教育理应是为文明的进步和个体智识的成长而存在的,并不是为了其他。因而,无论是从教材还是教育体系,都应是以常识作为基础,不能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孩子。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会撒谎,撒谎的教材和教育,怎能不培养出撒谎的学生?失去真实和常识,学生的价值构造也就变得虚空。
与其说是批判教材,倒不如说是拒绝谎言、拒绝简单的灌输。当语文不再是识文断字,普及常识和叙述真实的工具,那么过于偏激的填鸭教育,难免会对价值成长期和判断能力培养期的孩子造成伤害。自由的思想,创造的精神,不是来自于单方面的灌输和训诫,不是来自对空洞理想和宏大口号,而是源于常识的丰富,源于真实的判断。
时言平(资深评论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9:02 , Processed in 0.1148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