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现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及其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5 10:0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现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及其意义  (姜艳)
本文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2期
  内容提要:现代散文文体在继承中国古代散文文体观念及西方随笔的基础上得以发展。随着新文化运动以及现代革命的推进,现代散文文体逐步确立,散文文体成为现代文学最重要的文体之一。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对现代散文的审美内蕴及审美范畴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现代散文   文体发展   审美范畴
  据相关学者考证,“散文”一词产生的时代,应不早于北宋末年,但不晚于南宋初年。南宋罗大经曾言:“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于浑融有味,与散文同。”晚明小品文及清代桐城派散文的文体观念及创作实践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散文文体的确立。现代散文的直接政策背景是采用白话作为国家当时的制度安排。1920年,教育部发出训令,规定全国国民学校一二级改“国文”为“国语”。白话文被准入教材。对于社会思想文化文学等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自那以后,现代文学(现代散文)“标称为国语的文学”。与此同时,外国散文特别是西方散文(包括苏俄文学中的散文),也对我国现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及审美起了重要作用。
  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中,率先提出文学散文的概念:“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1918年,傅斯年在《怎样写白话文》中已将散文与小说、诗歌与戏剧并列,把散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别来看待。
  历经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精神的文体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作家主观审美的一种成熟的代表文体。现代散文历经三十年的发展,从新文学运动到成熟阶段,现代散文迅速发生了审美方面不同方向的分化、探索,成熟的现代散文也不能再以随笔、小品文如此简单的形式区分。这时,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的文体样式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已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了,综合归纳起来,体现在内涵拓展和文体拓展两个方面。
  首先是审美内涵的拓展。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杂文、政论文等散文文体样式出现繁荣,同时散文的审美内蕴也得以丰富与提升,其中记叙与抒情结合的散文成绩突出。散文的文体多样化直接促进作家流派的形成,而在表现形式上,有抒情、游记、记叙、评述等。从20年代朱自清等人的抒情美文、以及周作人为中心的所谓“言志派”散文 ,到30年代梁遇春的理性随笔,林语堂提倡的“幽默闲适小品”、“京派”散文,何其芳等人的“开明派”,再到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等,都可以归入这个广泛的范围中。作家们的散文风格鲜明各异,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致,叶圣陶、许地山的朴素平直,郭沫若与郁达夫同属奔放潇洒一派,郭沫若的散文诗集文笔精美,语言雕饰,设景味道深长;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中《屐痕处处》《钓台的春昼》是代表他风格的作品。
  散文作家流派也在形成,早在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现代文学开创出来的一个重要的作家流派--京派作家。其很多作家参与散文创作,成为小品文的开拓者,例如周作人、林语堂等人,周作人的散文继承了诗经、六朝和晚明文学的内蕴,其多以小题材为描述对象,笔调从容、闲逸,充溢着自然如风、平淡如水的语言特色。周作人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展现出空灵的人生境界,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是现代散文的一个高峰。他的代表作有《故乡的野菜》、《夏之梦》、《乌篷船》、《菱角》。同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议论性散文在现代散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知识分子作家俞平伯来说,他的作品《杂拌儿》、《〈燕知草〉等集子带有与周作人类似的雅致,同时因为其红学家出身多了晦涩的味道。
  《语丝社》杂志的创始人林语堂,作为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的散文小品文方面的代表作数量宏大,结集有《翦拂集》、《拨荆集》、《锦绣集》等,一方面,他采用小品文的形式创造幽默的手法讽刺时弊,批判传统的中庸哲学,强调与旧秩序相斗争。另一方面,林语堂的散文语言“恣肆”,以真情和独见,构成了林语堂的“个人笔调”,他一篇有一篇的写法,一篇有一篇的格式,千姿百态。其作品大多结构随便,找不出多少起伏,以及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息。这是属于林语堂个人文体的气息。
  体现在散文领域的社会革新进程中,杂文作为一种短小精悍、富于战斗性、批判性的经典散文文体,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五四时期已有广泛的应用。这期间在报刊杂志上大量发表政论散文,影响比较大的有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人。这时,作家们的作品的主要方式仍是随感,虽然短小,内容却包罗万象,着力重点却在于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它的任务是由历史赋予直接推动的,议论性散文担当了反封建之先锋,初期,它所针对的对象紧贴生活,反应的问题具体而细微,文章的形式可长可短,自由可控,语言风格可刚烈悲壮,也可幽默讽喻。无论是20年代的《新青年》中的“随感录”,还是南方《申报》等其他各大报刊中的“评坛”、“杂感”等,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现实社会进行了激烈而广泛的批评。
  这时,文体倾向于“小”,兼有社会革新与改造的任务,涌现出一批杂文大家,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等。特别是鲁迅,他将杂文的文学风格和社会功用发挥到了极致。30年代,在左翼文学的新潮流中,杂文是战斗武器,因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成为作家采用且擅长的文体,一批年轻的杂文作家涌现了出来,例如瞿秋白、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明显受了“鲁迅风”的影响,“鲁迅风”一直到40年代,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抗战爆发后,富有战斗性的杂文发出时代的最强音。郭沫若的一些作品如《新缪司九神礼赞》、《斥反动文艺》成为国统区文化战线、思想领域的重要里程碑。聂绀弩是一位杂文战斗大家,他在左翼文化运动中活动。聂绀弩的《历史的奧秘》、《蛇与塔》等著作善于利用“古故事”抨击现实,他在艺术上对杂文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作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也有杂文问世,他的杂文侧重于人的心灵剖析,表现出较强的理论力量,同时,作为小说家的茅盾、巴金也有诸多散文名篇。
  其次是文体形式的拓展。散文文体中活跃着一大批“诗人的散文”,其中以徐志摩、何其芳、李广田为代表。徐志摩的散文有如他的诗一样有着一种执着、胶着状态,浓艳而绚丽,追求他心中“诗意的栖居”,带有个人鲜明烙印的艺术特质,名篇《裴冷翠山居闲话》、《我知道的康桥》、《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等文章的语言富用诗的音乐性,创造了妙致的诗境。何其芳作为现代派诗人,他将现代派的一些方法渗入散文创作,他30年代的抒情散文别有风姿,语言同他的诗一样,精雕细琢,画面感非常强烈,他的代表作品有《画梦录》。记叙性散文中,李广田记人的篇章很有代表性,他的代表作品有《画廊集》、《银狐集》。李广田笔下唯截取一些生活片断,人物描写没有多大的故事情节,加以抒情的寥寥几笔,却达到了传神之效。
  现代散文左冲右撞,仍在延续中深化、扩展,现代散文证明它是充满活力的,在晚期仍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作为散文史上一种崭新的体式,是现代传播事业的产物,最初由国外传入,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应属瞿秋白1922年的《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在左翼文学作家及组织的积极倡导下,“报告文学”这一名称正式成立,且取得极大进展。30年代,我国局势发生巨大的动荡,使得报告文学这一新生文体受到空前的关注。在整个30年代乃至到抗战时期,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涌现,比如夏衍的《包身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萧干的《人生采访》、范长江的《塞上行》、叶以群的《台儿庄战场散记》、姚雪垠的《战地书简》等等。这些报告文学作品关注现实问题,着眼于战争或世界局势的瞬间变化,偏重风云人物的即时报道,有效地将通讯报道、人物特写、形势分析及叙事散文融合起来,成为一种信息容量大、传播迅速、反映强烈的新型散文文体。
  除了上述散文的体式,现代散文形成了一种“跨文体”现象,例如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诗意题材。散文诗的代表作品有鲁迅的《野草》、许地山的《空山灵雨》、丽尼的《黄昏之献》等作品。作家的思想感情通过诗的形象及意境表现出来,瑰丽而奇崛,带有浓郁的诗意和象征色彩。
  综上所述,现代散文文体在继承中国古代散文文体观念及西方随笔的基础上,文体意识得以确立,文体形式随之丰富。随着新文化运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散文文体成为现代文学最重要的文体之一。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对现代散文的审美内蕴及审美范畴产生了较大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19:57 , Processed in 0.1289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