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潇 过超(实习)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非常欣赏傅斯年的一句话:“一天只有21个小时,剩下的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他最大的体会就是:语文教育需要有价值的思想,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不间断的阅读和思考,让程红兵能够敏锐地发现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中勇敢批判,在思索中大胆建设,耕耘着自己的“语文自留地”。本期与您一同走近——
程红兵说:“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不甘寂寞的思想者、探索者,在广泛的阅读中汲取前人的思想,在长期的思考与积累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在他看来,语文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源自思想的缺失:思想的缺席,使教师发育不良;而醍醐灌顶的思想启蒙的缺乏,则使整个教师群体发育不良。于是他选择做一个思想者,在长期的阅读、反思与建设中,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在阅读中不断思考
程红兵至今仍十分怀念中学那段自由无拘的读书时光,大量的阅读培养了他对语言和文字的敏感,让他在文理分班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进入大学后,他更是将学校的补助和家里给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并且更加注重知识吸收的专业化和系统性。对逻辑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不仅使他思维缜密,更让他变被动为主动,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开始反思前人的观点。他说:“如果感觉书中某个地方不对劲,我习惯记下来。隔一段时间,再来看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否正确。如果依然觉得作者说得不对,就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观点。”
走上讲台的程红兵仍然十分看重阅读的重要性,他自许为一介“书生”,无论当老师还是搞行政,生活中都不能离开书的陪伴:爱书、买书、藏书、看书、教书、写书……对他而言,这样的日子既充实,又浪漫而不乏诗意。程红兵说,书读得多了,知道得多了,就会发现问题,形成有价值的思想;思想不是靠培训班培训出来的,而是从读书中来,从思考中来;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在广泛的阅读和持续的思考中,他渐渐形成了批判与建设两条思想主线,开始积极向当下的教育问题发问建言,探索语文教育的改革之路。
在反思中勇敢批判
阅读给了程红兵开阔的视野,也让他养成了爱琢磨、关注旁例或反例的思维习惯。他善于从书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坛“新星”魏书生发表《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管理》一文,倡导语文教育科学化,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庞大的语文教学管理系统,学生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清清楚楚,而且还有反馈和检查制度。当时还在江西上饶一中教语文的程红兵读到这篇文章后,很激动,决定好好研习。在仔细琢磨后,他却发现,这种管理方式存在问题:“这样的管理不是把学生当人来管,而是当成机器来管理了。”“千篇一律、标准规范的器件是好器件,而用一个模子塑造出统一标准化的人,那绝不是科学的教育。”在深入思考后,程红兵写下《回到原点——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一文,大胆向前辈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篇文章后来被编辑改成《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与魏书生同志商榷》发表,引起了专家的关注与讨论。于漪、钱梦龙等名师对程红兵这种善于反思、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自己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行为,程红兵坦言,质疑名家不是为了炒作,之所以提出不同意见,完全是源于内心无法压抑的讨论热情:“看到问题不说出来,心里就难受。”
正是由于这种对工作认真、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促使程红兵不断反思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拿起笔,直爽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他写《对高师中文专业教育的反思》,以过来人的身份反思高等师范学校培养教师的问题;他痛批公开课表演性、模式化的现象,呼吁“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他反对高中越来越浓重的应试倾向,指出高中不是大学的预备班,而是要为学生的人生和精神奠基。在反思种种教学问题的基础上,程红兵将思考的剑锋指向语文课程改革,他认为,语文教学中存在脱离实际、积淀浅薄、重“术”轻“人”等困境,必须进行改革,必须不断反思课改的初衷与实际效果:为谁而改,为什么改?改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就这样,在不断的反思与批判中,程红兵逐渐探索语文教育的改革之路。